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是人际交往的工具,而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又是整个幼儿语言训练的中心环节。因此,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家长和教师共同关心的问题。实践证明,家长和幼儿园共同为幼兒创建想说、敢说、有机会说的良好环境,对幼儿口语发展是非常重要的。那么,该如何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呢?
一、家长对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家是幼儿生命的摇篮,是幼儿最温暖、自由、快乐的港湾,因此家长对培养幼儿的口语有很大的影响。
(一)要让幼儿理解语言的意义,知道语言是人类交往的工具
每一句话都代表着一定的含义和内容,但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往往将想像与现实混淆,但是家长也要注意在语言教育中的品德教育,要注意幼儿礼貌的培养,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礼貌是人的道德体现,是人与人相处的规矩,礼貌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礼貌行为,二是礼貌语言,两者合起来,才能给人一种谦逊,恭谨有礼,落落大方的感觉,可从一个人说话用语,举止态度上,反映出一个人的修养,礼貌也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状态,因此,礼貌教育要从小抓起,使幼儿从小就有使用礼貌用语的习惯。幼儿的口语主要是以模仿为主,所以家长要做孩子的模范,处处以身作则,为幼儿的身心健康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坏境。
(二)要耐心、认真听孩子说话
由于幼儿年龄小,语言表达能力不强,常常不能完整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意思,作为父母一定要耐心倾听孩子诉说,善于从孩子的只言片语中把握孩子的思想脉络,理解孩子的意图,千万不要因为孩子说不明白而嫌孩子啰嗦,甚至严厉斥责孩子。
二、幼儿园教育对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幼儿入园后,为了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教师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应积极为幼儿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良好环境。也就是说,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和幼儿建立一种融洽的关系,能使幼儿想到什么说什么,能乐意把自己的疑问说给老师听,而老师也要注意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对幼儿提出的问题及时给予回答,以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此教师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采用有效地语言训练方法,提高幼儿口语表达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对幼儿口语能力的培养应做到设问恰当,要尽量少用直接提问,如“这幅画上有几只小动物”,避免幼儿用“三只小动物”之类的简短的说来话语来回答,对幼儿的提问应该是发散性的,具有启发性的。比如教师在讲“小熊乖乖”的故事时,教师应该避免提出“熊妈妈有几个孩子”这样的提问,而应问“三只小熊叫什么名字”“熊妈妈出门时是怎样说的”。 这样幼儿在回答时就会养成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一个最重要的前提是要恰当的设问。前苏联的阿瓦涅索娃指出“发展连贯语言,是教儿童本族语言的一项重要任务。”这也是学前儿童社会化的需要,因此采用有效的方法对儿童进行专门的语言训练很重要。
1、通过角色游戏“娃娃家、超市、医院等”游戏情景让幼儿互相对话,一开始幼儿会用一些方言,但老师用普通话与他们进行谈话后,幼儿不会觉得别扭,而觉得很有趣,从而达到了口语练习的目的。再如表演游戏“三只蝴蝶”时,我们注意表演过程,即运用语言的过程而不是结果,能力强的幼儿独立扮演一个角色,能力弱的幼儿几个人一起扮演,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表演,幼儿通过表演不仅会说许多优美的语言,还会迁移到生活中去。
2、为幼儿提供手口并用的机会,让幼儿在做中学,在做中求进步。陈鹤琴曾说过“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只有动手做才能获取直接的经验,认识事物的性质。”如在《酸甜苦辣》的活动中,教师让幼儿品尝事先做好准备的食品,让幼儿说出自己的感受,然后观察各种人脸色的变化进行表述,接着再让幼儿用各种颜色在纸上画出不同的味道的感觉。通过尝、看、说、画等活动,能使幼儿在体验的基础上,有效地锻炼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在语言教育活动中,发展幼儿思维能力
斯大林说:“语言是直接与思维联系的,它把人的思维活动的结果,认识活动的成果,用词及由词组成的句子记录下来,巩固起来,这样就使人类社会中思想交流成为可能了”,这说明没有语言作为材料,任何思维都无法进行的,而思维活动的成果,又必须用语言表达出来。因此,在培养幼儿运用语言的基本能力上不但让幼儿具有模仿语言的能力,还要学习举一反三。如一个故事,我们不仅是教会幼儿能连贯的讲述故事,而且要注意培养幼儿继续编故事的能力。
(三)充分利用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进行随机教育
1、通过户外游戏活动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比如在玩户外游戏时,就先请幼儿说出幼儿园中各种玩具的名称,并说出自己喜欢的玩具,也可以进一步引导幼儿说出为什么喜欢它们。
2、散步时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散步时教师启发幼儿讲述观察到的事物和现象,鼓励他们发问。如春天来的时候,利用散步的机会让幼儿观察树木的变化,幼儿说的同时教师可以抓住时机引导幼儿学会新词“碧春”,这样就可以使幼儿在日常中得到运用。
(四)注重日常谈话,加强个别指导
由于幼儿的性格各不相同,对沉默寡言的幼儿,教师应把他们安置在自己的周围,用和蔼的态度,多和他们说话。这样,这种性格的幼儿在感情上得到满足后,渐渐地就会对周围的环境、教师、同伴产生兴趣,也就会有想说话的冲动。此时教师要抓住时机,激发幼儿的说话兴趣。
总之,幼儿期是孩子学习语言的关键期,家长和教师都要把握这个时机,抓住一个“勤”字,采取科学的方法和态度去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孩子多看、多听、多说、多练。
一、家长对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家是幼儿生命的摇篮,是幼儿最温暖、自由、快乐的港湾,因此家长对培养幼儿的口语有很大的影响。
(一)要让幼儿理解语言的意义,知道语言是人类交往的工具
每一句话都代表着一定的含义和内容,但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往往将想像与现实混淆,但是家长也要注意在语言教育中的品德教育,要注意幼儿礼貌的培养,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礼貌是人的道德体现,是人与人相处的规矩,礼貌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礼貌行为,二是礼貌语言,两者合起来,才能给人一种谦逊,恭谨有礼,落落大方的感觉,可从一个人说话用语,举止态度上,反映出一个人的修养,礼貌也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状态,因此,礼貌教育要从小抓起,使幼儿从小就有使用礼貌用语的习惯。幼儿的口语主要是以模仿为主,所以家长要做孩子的模范,处处以身作则,为幼儿的身心健康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坏境。
(二)要耐心、认真听孩子说话
由于幼儿年龄小,语言表达能力不强,常常不能完整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意思,作为父母一定要耐心倾听孩子诉说,善于从孩子的只言片语中把握孩子的思想脉络,理解孩子的意图,千万不要因为孩子说不明白而嫌孩子啰嗦,甚至严厉斥责孩子。
二、幼儿园教育对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幼儿入园后,为了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教师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应积极为幼儿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良好环境。也就是说,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和幼儿建立一种融洽的关系,能使幼儿想到什么说什么,能乐意把自己的疑问说给老师听,而老师也要注意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对幼儿提出的问题及时给予回答,以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此教师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采用有效地语言训练方法,提高幼儿口语表达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对幼儿口语能力的培养应做到设问恰当,要尽量少用直接提问,如“这幅画上有几只小动物”,避免幼儿用“三只小动物”之类的简短的说来话语来回答,对幼儿的提问应该是发散性的,具有启发性的。比如教师在讲“小熊乖乖”的故事时,教师应该避免提出“熊妈妈有几个孩子”这样的提问,而应问“三只小熊叫什么名字”“熊妈妈出门时是怎样说的”。 这样幼儿在回答时就会养成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一个最重要的前提是要恰当的设问。前苏联的阿瓦涅索娃指出“发展连贯语言,是教儿童本族语言的一项重要任务。”这也是学前儿童社会化的需要,因此采用有效的方法对儿童进行专门的语言训练很重要。
1、通过角色游戏“娃娃家、超市、医院等”游戏情景让幼儿互相对话,一开始幼儿会用一些方言,但老师用普通话与他们进行谈话后,幼儿不会觉得别扭,而觉得很有趣,从而达到了口语练习的目的。再如表演游戏“三只蝴蝶”时,我们注意表演过程,即运用语言的过程而不是结果,能力强的幼儿独立扮演一个角色,能力弱的幼儿几个人一起扮演,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表演,幼儿通过表演不仅会说许多优美的语言,还会迁移到生活中去。
2、为幼儿提供手口并用的机会,让幼儿在做中学,在做中求进步。陈鹤琴曾说过“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只有动手做才能获取直接的经验,认识事物的性质。”如在《酸甜苦辣》的活动中,教师让幼儿品尝事先做好准备的食品,让幼儿说出自己的感受,然后观察各种人脸色的变化进行表述,接着再让幼儿用各种颜色在纸上画出不同的味道的感觉。通过尝、看、说、画等活动,能使幼儿在体验的基础上,有效地锻炼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在语言教育活动中,发展幼儿思维能力
斯大林说:“语言是直接与思维联系的,它把人的思维活动的结果,认识活动的成果,用词及由词组成的句子记录下来,巩固起来,这样就使人类社会中思想交流成为可能了”,这说明没有语言作为材料,任何思维都无法进行的,而思维活动的成果,又必须用语言表达出来。因此,在培养幼儿运用语言的基本能力上不但让幼儿具有模仿语言的能力,还要学习举一反三。如一个故事,我们不仅是教会幼儿能连贯的讲述故事,而且要注意培养幼儿继续编故事的能力。
(三)充分利用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进行随机教育
1、通过户外游戏活动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比如在玩户外游戏时,就先请幼儿说出幼儿园中各种玩具的名称,并说出自己喜欢的玩具,也可以进一步引导幼儿说出为什么喜欢它们。
2、散步时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散步时教师启发幼儿讲述观察到的事物和现象,鼓励他们发问。如春天来的时候,利用散步的机会让幼儿观察树木的变化,幼儿说的同时教师可以抓住时机引导幼儿学会新词“碧春”,这样就可以使幼儿在日常中得到运用。
(四)注重日常谈话,加强个别指导
由于幼儿的性格各不相同,对沉默寡言的幼儿,教师应把他们安置在自己的周围,用和蔼的态度,多和他们说话。这样,这种性格的幼儿在感情上得到满足后,渐渐地就会对周围的环境、教师、同伴产生兴趣,也就会有想说话的冲动。此时教师要抓住时机,激发幼儿的说话兴趣。
总之,幼儿期是孩子学习语言的关键期,家长和教师都要把握这个时机,抓住一个“勤”字,采取科学的方法和态度去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孩子多看、多听、多说、多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