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刚刚过完黄金周,师生们回校时都带有几许疲惫,天气比较闷热。我例行地巡视校园,一边观察学生的午读,一边思考学校发展的问题,不觉间来到了某年级教学区,该级学生正在大声地朗读语文,我心里甚感欣慰。突然,走廊上一本皱折的作业本引起了我的注意,这本作业与周边洁净的走廊以及琅琅的读书声极不相称,我弯下腰把这本作业检起来,发现作业布满鞋印,封面早已不翼而飞,作业的主人姓什名谁也无从考究,看得出这位学生是使劲揉搓和用脚践踏后将作业狠狠地扔出来的。我细心地把皱折的作业本摊开,这是一本数学作业,作业的页数比正常的页数少了许多,只见作业中的三道计算题错了两道,教师用红色的圆珠笔在错题侧打了两个大大的“×”,其中有一个“×”因用力过猛已截穿作业页面,没有分数,映入眼帘的是后面重重的“重做!!!”的评语字样。
不知怎么回事,这两个红色的“×”对我来说是那么的刺眼,重做后面的三个感叹号宛如三把尖刀地充满杀气,小圆点似乎变成了正在滴出的鲜血……顿时我的心情沉重起来。从打“×”的力度而言,我可以想象老师当时批改这本作业的神情:除了愤怒就是愤恨!也许是怒其不争,哀其不幸!抑或是咬牙切齿,并发出“此徒不可教也,朽木不可雕也”愤慨;从重做后面三个感叹号来看,我可以断言老师心中流露的“恨铁不成钢”的焦躁心理。从惨不忍睹的作业外型中,我可以揣测这位学生心情差到极点,把自己所受到的委屈、对教师批改作业的不满、羞愧地面对周边同学的情感、自暴自弃的心理等等全部转移到不幸的作业本上,怕别人知道自己的大名故而把作业的封面撕毁,把可以留作草稿用途的空白页撕下,然后就把“可恶的”作业使劲的揉搓,无情的踩踏,最后趁人不备时狠狠地将作业丢出走廊。
我们不妨“换位思考”一下这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问题。假如我们是这位教师,批改到这样的作业时会不会也出现类似的心理体验,我们在批改作业时有没有认真地想过教师红笔下的“√”或者“×”,有没有思考过重做后三个感叹号的份量,有没有考虑过这种力度的“×”给学生带来的心灵创伤。在某种程度上,教师手上的红笔好比法官的判笔,有时可以令人快乐生活,有时可以致人死地,但无论如何,教师与学生人格应该平等,教学生活中应互相尊重。如果我们的老师批改作业时能体现对学生劳动尊重的话,如果我们老师意识到学生作业有错也是正常的话,如果我们老师认真帮助学生分析“为什么会错,错在哪里,如何改正”的话,师生关系一定是和谐的,校园生活一定是温馨的,学生一定好学乐学的。
说实话,我无法对这件事进行跟踪,一者不知道这位学生的姓名,二者也基于对同事的尊重,没有必要指名道姓地点出这位任课教师,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位学生最后还是如期地重做了这几题作业,并且正确率100%,教师心里得到了某种满足。然而,站在学生的角度,我却不乐观地推测,或许该生因这场“作业风波”而对这位老师产生了偏见,从此再也不喜欢这位教师,进而不喜欢这位教师的课,成绩一落千丈,印证了这位老师的“预言”:“此徒不可教。”最后成为该科学困生。
如果这位学生是自己的孩子,如果你就是这位老师,如果最后的结果正是我的预测,你将会有何感想,有何感触?有何感怀?
老师们,请宽容和人性化地用好你的红判笔!
本栏责任编辑 罗 峰
不知怎么回事,这两个红色的“×”对我来说是那么的刺眼,重做后面的三个感叹号宛如三把尖刀地充满杀气,小圆点似乎变成了正在滴出的鲜血……顿时我的心情沉重起来。从打“×”的力度而言,我可以想象老师当时批改这本作业的神情:除了愤怒就是愤恨!也许是怒其不争,哀其不幸!抑或是咬牙切齿,并发出“此徒不可教也,朽木不可雕也”愤慨;从重做后面三个感叹号来看,我可以断言老师心中流露的“恨铁不成钢”的焦躁心理。从惨不忍睹的作业外型中,我可以揣测这位学生心情差到极点,把自己所受到的委屈、对教师批改作业的不满、羞愧地面对周边同学的情感、自暴自弃的心理等等全部转移到不幸的作业本上,怕别人知道自己的大名故而把作业的封面撕毁,把可以留作草稿用途的空白页撕下,然后就把“可恶的”作业使劲的揉搓,无情的踩踏,最后趁人不备时狠狠地将作业丢出走廊。
我们不妨“换位思考”一下这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问题。假如我们是这位教师,批改到这样的作业时会不会也出现类似的心理体验,我们在批改作业时有没有认真地想过教师红笔下的“√”或者“×”,有没有思考过重做后三个感叹号的份量,有没有考虑过这种力度的“×”给学生带来的心灵创伤。在某种程度上,教师手上的红笔好比法官的判笔,有时可以令人快乐生活,有时可以致人死地,但无论如何,教师与学生人格应该平等,教学生活中应互相尊重。如果我们的老师批改作业时能体现对学生劳动尊重的话,如果我们老师意识到学生作业有错也是正常的话,如果我们老师认真帮助学生分析“为什么会错,错在哪里,如何改正”的话,师生关系一定是和谐的,校园生活一定是温馨的,学生一定好学乐学的。
说实话,我无法对这件事进行跟踪,一者不知道这位学生的姓名,二者也基于对同事的尊重,没有必要指名道姓地点出这位任课教师,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位学生最后还是如期地重做了这几题作业,并且正确率100%,教师心里得到了某种满足。然而,站在学生的角度,我却不乐观地推测,或许该生因这场“作业风波”而对这位老师产生了偏见,从此再也不喜欢这位教师,进而不喜欢这位教师的课,成绩一落千丈,印证了这位老师的“预言”:“此徒不可教。”最后成为该科学困生。
如果这位学生是自己的孩子,如果你就是这位老师,如果最后的结果正是我的预测,你将会有何感想,有何感触?有何感怀?
老师们,请宽容和人性化地用好你的红判笔!
本栏责任编辑 罗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