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理路、执行陷阱与改革逻辑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hybgt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硬件设施、公用经费保障水平的逐步提高,师资作为促进农村教育发展的关键要素的作用越来越凸显。经过多年探索,在农村教育整体发展规划的框架下,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形成了更加完善的政策体系:政策目标指向“高质量发展”、政策理念凸显“逆向补偿”、政策举措注重“整体协同”。然而,囿于制度惯性,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易陷入“机会主义”“权力中空”和“政策空转”等多重执行陷阱,导致政策低效或失灵。进入乡村振兴全面推进的新阶段,如何合理规避执行陷阱,充分释放政策效能,是促进农村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以助力教育振兴乡村的关键。为此,应加强政策的顶层设计,突破政策执行的制度藩篱,促进政策体系与地方实际耦合协调:一是分层分类设计政策,提高政策的适切性和精准度;二是优化制度环境,提升政策的运转效率;三是健全评估反馈机制,促进政策有效衔接。
其他文献
受制于一系列主客观因素,我国司法改革正在面临内卷化风险。这表现为司法改革往往只能在既定框架下对有限领域展开审时度势、持续不断的调整;尽管改革在相关领域取得显著的成效,却难以完全实现预期目标,改革因成效不均衡而无法全面深化。从根源来看,我国司法改革过程中司法独特性与政治统一性博弈形成的角色约束,“地方试点主义”与“政治锦标赛”叠加而成的竞争倾向,领导决策与政治动员结合产生的行政主导共同型塑并强化了内
中国脱贫攻坚不仅取得了伟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的贫困治理经验,还创造了人类减贫史的伟大奇迹。以《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对脱贫攻坚的总结为基础,从脱贫攻坚的实践历程探讨脱贫攻坚的缘由、成就与经验,以讲好脱贫攻坚故事,弘扬脱贫攻坚精神。
社会企业是社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多元参与主体的重要力量。在新形势下正确认识和理解社会企业,是更好发挥其在社会治理领域重要作用的前提条件。社会企业实质上是社会组织模式创新的产物,其主要特征是采取商业化运营模式、兼具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的双重取向、自主规范开展组织管理、严格限制利润分配。然而,当下我国的社会企业在法律制度以及实践发展方面都存有诸多问题等待解决,距离实现社会企业的蓬勃发展仍有
自接入国际互联网至今不到30年的时间里,我国互联网以举世瞩目的发展速度和规模迅速渗透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角落,社会发展进入了“万物互联”的时代。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网民规模为我国的互联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丰沃的土壤,良好的政策环境也为我国互联网经济的飞速发展保驾护航,以互联网经济、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型经济业态成为引发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重要助力,尤其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在线教育、在线政务
乡村环境治理是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议题,其政策实施效能决定了乡村振兴战略的部署绩效。长期以来,我国相关治理中的政策效能多依赖于政府在政策执行中的引领和督导作用,并分化为以侧重分工负责为特征的“分散型”政策执行方式和以侧重部门衔接为特征的“协同型”政策执行方式。囿于政策执行权责分配不均、乡村环境利益属性异化等阻却因素,当前政策执行方式均存在一定瑕疵,实践中表现为效能瓶颈或操作悬置。随着新时代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然而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基层政府在政策执行时,面临着许多政策执行困境,如象征性执行、替换性执行、机械性执行、抵制性执行等问题,政策落实结果与目标产生了偏差,给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本文主要以地方基层政府、政策执行主体、政策执行客体三个角度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