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课的重要任务,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结合自身从事体育教学的具体实践和经验,谈高校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的重要性及措施。
关键词: 德育;高校体育;体育;教学
1 高校体育教师培养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实施方法
1.1 教师要起到示范作用
教师是教育内容的体现者和表现者,是学生最直接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所以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水平,注重自身的文化、道德修养,热爱教育事业,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他们既是思想教育的实施者,也是思想教育的接受者。教师只有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的育成,不断提高教育水平,才能够促进学生良好的行为品德和优良体育道德的形成。
1.2 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每个科目的教学特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充分与组织形式进行教育。要充分利用寓于教材和教学中的各种教育因素,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思想教育。
1.3 加强教师师资队伍建设
作为体育教学的主导者,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如何发挥是关键,学校体育中思想品德教育不是一般政治报告、理论宣讲等语言形式的教育,而是把思想教育赋予身体活动之中,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体育教师需要通过与学生的多项交往和情感交流来实现教育目标。教师在言传身教的同时,还应加强自身的修养,自身的建设,注重自身的再教育、知識结构多元化,避免知识结构单一和教育技能的欠缺,这也是顺应时代的要求。
1.4 其他实施方法
结合偶发事件的处理进行教育教学。偶发事件时有发生,教师应及时、充分地利用偶发事件,对学生进行教育,这对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拼搏进取、为集体争光的精神是很有作用的。
给学生讲述体育名人事迹。在上室内课时,可以讲述中国体育的名人轶事和运动员的爱国精神,使学生不仅爱好体育,还要有爱国的向上精神。
在体育课结束阶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体育课的结束阶段,教师除了在技术上进行总结归纳外,还要对同学们学习情况,包括思想品德进行讲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之处,教育同学们取人之长,克己之短,使他们通过体育课的教学能够在身体和思想上都有所收益。体育课下课时,教育学生主动送器材,多为他人服务,自觉的对场地、器材进行保护。
2 德育培养对大学生的重要性
2.1 培养学生集体主义思想
现代社会生活中,商品经济导致的拜金主义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也模糊着学生的思想。受这种思想的影响,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我行我素的自由主义行为时常暴露于学生之中。所以,体育教师应该必须通过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向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体育教学从内容到形式,从方法到要求,都有强烈的集体性,一个班、一个运动队、一个锻炼小组这些活动的基础组织,都面临着集体荣誉的问题,学生长期在班、队组织中学习、训练、比赛,这为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竞争意识创造了先决条件。
2.2 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力
体育课具有活动内容多、活动量大、活动强度高、知识寓于技能的掌握等特点,这些都奠定了培养学生具有坚忍不拔意志的良好条件。再者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活动的直接兴趣,并根据教材的特点,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生理忍受的程度不同,获得相应的力量、速度、耐力的增长回报就不同。
2.3 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
体育课由于整个过程处在身体活动的状态下,“课堂”就是操场,露天之下干扰因素多,上课必须有良好的纪律才能保证课的任务完成,这就要求教师对教学中的每个环节要认真备课,制定和落实若干项课堂常规,如上课着装,按时上下课、见习、练习常规等。学生长期参加规范、严格有组织的体育活动,在教师的指导培养下,就会增强学生的组织观念和遵守纪律的自觉性,形成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习惯。
2.4 培养学生的其他素质
在大学生体育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自己所具有的功能,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创造浓郁的爱国主义氛围,克服少数学生头脑中的民族虚无主义和民族自卑心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在人体美的体验中,自己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感与能力也得到培养,提高学生主体审美意识,都体现了团队之间的合作美。
参考文献
[1]鲍宇,郝焕权.关于在体校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思考[J].教研教改,2009.
[2]汪发生.论体育教育的德育渗透[J].探索,2009.
[3]程淑芝.在体育课中进行德育教育[J].吉林教育,2009.
关键词: 德育;高校体育;体育;教学
1 高校体育教师培养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实施方法
1.1 教师要起到示范作用
教师是教育内容的体现者和表现者,是学生最直接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所以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水平,注重自身的文化、道德修养,热爱教育事业,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他们既是思想教育的实施者,也是思想教育的接受者。教师只有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的育成,不断提高教育水平,才能够促进学生良好的行为品德和优良体育道德的形成。
1.2 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每个科目的教学特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充分与组织形式进行教育。要充分利用寓于教材和教学中的各种教育因素,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思想教育。
1.3 加强教师师资队伍建设
作为体育教学的主导者,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如何发挥是关键,学校体育中思想品德教育不是一般政治报告、理论宣讲等语言形式的教育,而是把思想教育赋予身体活动之中,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体育教师需要通过与学生的多项交往和情感交流来实现教育目标。教师在言传身教的同时,还应加强自身的修养,自身的建设,注重自身的再教育、知識结构多元化,避免知识结构单一和教育技能的欠缺,这也是顺应时代的要求。
1.4 其他实施方法
结合偶发事件的处理进行教育教学。偶发事件时有发生,教师应及时、充分地利用偶发事件,对学生进行教育,这对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拼搏进取、为集体争光的精神是很有作用的。
给学生讲述体育名人事迹。在上室内课时,可以讲述中国体育的名人轶事和运动员的爱国精神,使学生不仅爱好体育,还要有爱国的向上精神。
在体育课结束阶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体育课的结束阶段,教师除了在技术上进行总结归纳外,还要对同学们学习情况,包括思想品德进行讲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之处,教育同学们取人之长,克己之短,使他们通过体育课的教学能够在身体和思想上都有所收益。体育课下课时,教育学生主动送器材,多为他人服务,自觉的对场地、器材进行保护。
2 德育培养对大学生的重要性
2.1 培养学生集体主义思想
现代社会生活中,商品经济导致的拜金主义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也模糊着学生的思想。受这种思想的影响,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我行我素的自由主义行为时常暴露于学生之中。所以,体育教师应该必须通过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向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体育教学从内容到形式,从方法到要求,都有强烈的集体性,一个班、一个运动队、一个锻炼小组这些活动的基础组织,都面临着集体荣誉的问题,学生长期在班、队组织中学习、训练、比赛,这为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竞争意识创造了先决条件。
2.2 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力
体育课具有活动内容多、活动量大、活动强度高、知识寓于技能的掌握等特点,这些都奠定了培养学生具有坚忍不拔意志的良好条件。再者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活动的直接兴趣,并根据教材的特点,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生理忍受的程度不同,获得相应的力量、速度、耐力的增长回报就不同。
2.3 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
体育课由于整个过程处在身体活动的状态下,“课堂”就是操场,露天之下干扰因素多,上课必须有良好的纪律才能保证课的任务完成,这就要求教师对教学中的每个环节要认真备课,制定和落实若干项课堂常规,如上课着装,按时上下课、见习、练习常规等。学生长期参加规范、严格有组织的体育活动,在教师的指导培养下,就会增强学生的组织观念和遵守纪律的自觉性,形成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习惯。
2.4 培养学生的其他素质
在大学生体育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自己所具有的功能,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创造浓郁的爱国主义氛围,克服少数学生头脑中的民族虚无主义和民族自卑心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在人体美的体验中,自己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感与能力也得到培养,提高学生主体审美意识,都体现了团队之间的合作美。
参考文献
[1]鲍宇,郝焕权.关于在体校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思考[J].教研教改,2009.
[2]汪发生.论体育教育的德育渗透[J].探索,2009.
[3]程淑芝.在体育课中进行德育教育[J].吉林教育,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