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思维导图在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能促进学生阅读技巧的掌握,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要利用思维导图的直观性,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利用思维导图的发散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利用思维导图的知识网络,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以提高语文群文阅读的有效性,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思维导图;有效性;综合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21)24-0127-03
群文阅读的优势在于能够提升阅读的整体性,强化阅读效果,促进学生将阅读的成果有效转化为自身的能力。这种阅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传统碎片化阅读的弊端,能够帮助学生形成阅读思维,掌握阅读方法。但该阅读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具有比较高的要求,学生只有对同一单元主题下文章的内涵进行深入理解,才能充分发挥群文阅读方式的有效性。从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来看,对知识的归纳总结能力也恰恰是弱点。因此,对于教师来说,在语文群文阅读中,首先就要解决学生理解归纳能力不强的问题。将思维导图引入到语文群文阅读中,能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对阅读内容的归纳总结,提升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价值
思维导图是能够将思维具象化的一种工具。在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能够为教师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同时促进教师强化对学生思维的引导,是当前教育阶段提升教学有效性,促进教学创新的有效途径。思维导图能让学生通过对图形的观察以及思考获得更加开阔的思路,对学生的智慧具有启迪作用。从思维导图在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来看,主要有两方面的价值。
1.促进学生阅读技巧的掌握
在语文阅读中,阅读的有效性往往取决于学生能掌握阅读的技巧以及能够将阅读的成果转化为自身的能力。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阅读技巧的掌握往往需要借助大量的阅读,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同时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比较高的要求。语文群文阅读方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阅读的效率,促进阅读成果的转化。但群文阅读需要学生对单元主题下文章的内容以及文章的写作技巧进行归纳总结,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阅读的难度。而思维导图能够将思维的过程进行直观的展示,这种展示方式不同于教师在教学中,将阅读的方法直接告诉学生,而是一种基于学生自主思考的学习过程。因此,思维导图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具有很大的优势,能够让学生较为轻松地掌握阅读的方法,保证语文教学中群文阅读有效性的发挥。
2.激发学生的群文阅读兴趣
思维导图展现的是思维过程,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以及理解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并不是对教师教学思维的简单重复。在应用思维导图进行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会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从而形成自己的阅读风格。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决定了学生具有不同的阅读思考模式。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中的自主性往往无法得到保证,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教师规划好的阅读思路进行阅读,这就导致学生对阅读具有一定的抵触心理,主动阅读的意愿比较低。
思维导图是指以主要知识点为核心,借助箭头和符号来发散和拓展与之相关的知识点,使得各个知识之间能够有效衔接和串联。思维导图应用于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梳理文章之间的联系,整合群文的架构,从而提升学生在阅读中的自主性,能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阅读,并形成自己的阅读风格,对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阅读意愿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思维导图的绘制过程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直观的思维工具,在上世纪已经被应用于教育领域中,从思维导图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情况来看,对于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以及理解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绘制思维导图,或者是解读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够得到高效的调动,同时大脑的潜能也能得到挖掘,将大脑中已有的知识进行重现,从而让相关的知识点内化为自身能力。在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如何保证思维导图能够被有效应用,是教師首要关注的问题。
首先,需要保证学生掌握绘制思维导图的方法。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先要理清思路,明确绘制的主题,然后要将绘制的主题作为图形的中心点,接着围绕中心点,绘制不同的分支,这些分支就是思考的方向。在绘制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思考的要求,进行分支线条的添加,每一个分支都需要标上关键词。这样,学生在看到思维导图时,就可以在大脑中呈现完整的思考过程。
其次,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善于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对大脑中相关知识进行重构,利用多种图形要素来展示思维的内容。总的来说,将大脑中的内容进行图形化的重构,并将重构的知识转为为具体的图形就是思维导图的绘制要点。大脑思维的成熟度会随着思维导图绘制的成熟度一同提升。教师在开展群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鼓励学生多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将单元主题下文章的关联以及文章的特点以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展现,这是提升语文群文阅读有效性的重要方法。
三、语文群文阅读中思维导图的应用方法
1.利用思维导图的直观性,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在传统的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依然侧重于单纯的知识讲解,而没有重视各个阅读板块之间的联系,这也就导致学生难以有效地把握各个文章架构之间的联系,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群文阅读教学的意义。长此以往,学生对语文群文阅读的兴趣也难以得到有效激发。为了有效应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将思维导图融入群文阅读教学。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导图,它是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有着较强的系统性、层次性以及逻辑性。具体指的是以主要知识点为核心,借助箭头和符号来发散与之相关的知识点,使得各个知识结构之间能够有效衔接和串联。在倡导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的今天,将其引入到语文群文教学中,有利于学生理清文章之间的联系,更好地帮助学生强化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思维导图利用图形、图片,以及数字符号组合的方式能够较为直观地展示阅读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保证相关的知识信息能够有效进行传递。这种阅读方式方便学生进行阅读,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学生的阅读障碍,能够让学生对阅读内容的逻辑关系有更深的理解。利用思维导图进行群文阅读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因此,对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这种教学方式也促进了语文教学多元化。先进的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相结合,能增强阅读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和形象性,保证语文群文阅读能够对学生的思维起到很好的启发作用,保证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在阅读教学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例如,小学二年级语文第四单元主要是对自然景观以及植物的描写,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促进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也为了保证阅读的成果能够得到有效转化,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文章中标注出自己喜欢的一个自然段,认真体会这一自然段描写的内容,以及在描写中所用的方法。为了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还可以选取相同类型的文章,比如,《林海》《五月的青岛》《草原》等,让学生开展群文阅读。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思维导图的设计,比如,可以根据文章中草地、树木、湖面等景物要素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也可以根据文章中颜色、动态、气味等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的写作手法,让学生选取合适的观察点,对文章进行模仿创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借助不同颜色的文字带领学生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以提升思维导图的视觉效果,让学生能够借助思维导图进行思考。
2.利用思维导图的发散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发散性思维能够促进学生更加全面地进行阅读,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来探究阅读的内容。尤其在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多篇幅的阅读需要学生能够对阅读的内容进行发散思考,从而建立阅读内容之间的联系,找到阅读主题下的整体知识结构。因此,思维导图的设计需要具有一定的发散性。在绘制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根据阅读的主题逐渐向外发散,同时启发学生对绘制的主题进行联想、概括、总结,以保证对知识的有效延伸,并建立起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相关的思维导图需要以脉络图的方式进行绘制,以保证所绘制的思维导图能够揭示文章之间的关系,突出群文阅读的主题。
例如,教师可以将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田忌赛马》《捞铁牛》《用冰取火》三篇文章放在一起,让学生对这三篇文章的内容进行思考。一方面,教师需要根据文章内容设计问题,提升问题的驱动性,为学生指明阅读的方向。另一方面,教师需要让学生对阅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自主设计。在思维导图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可给予学生适当的提示,让学生从阅读中遇到的困难、阅读的思路、阅读内容对自身的启发以及相关问题的解决等方面进行思考,以确定思维导图的框架。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需要对阅读内容进行讨论交流,这既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实现多种思维的相互碰撞,有利于培养创新思维。
3.利用思维导图的知识网络,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
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从思维的习惯上来看,往往倾向于形象思维。因此,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于文本的理解往往具有局限性,无法做到有效延伸。同时,学生阅读的效率也比较低,对文章核心要点的把握存在一定的困难,对文章内容的归纳总结也不到位。这也是目前语文群文阅读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绘制思维导图的方式,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的要点,帮助学生从更深层面理解文章,并构建起相应的知识体系,保证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的优势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把思维导图作为阅读的指导,依据思维导图所呈现的思维过程,有步骤地进行阅读,更加系统地进行阅读,让零星的知识点在思维导图的帮助下能够得到整合,全面掌握知识。利用思维导图的知识网络,不仅能提高语文群文阅读的有效性,还能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提升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思维导图的绘制方法,因此,在完成一篇课文的教学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对文章的故事情节脉络,或是全篇的知识点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建立起体系性思维,在体系性思维的帮助下对全文的内容进行学习。比如,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梳理,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把握住几个关键點:首先是文章中有什么典型事件,比如谈《水浒传》、笑谈碰壁、救助车夫等;其次是文章中人物的刻画方法(语言、动作描写,神态描写,以及事件描写等);再次是文章作者眼中的鲁迅的形象;最后是找出同类型的文章进行拓展阅读,比如巴金的《悼鲁迅先生》、萧红的《海外的悲悼》、周海婴的《鲁迅与我七十年》,让学生能够对同类型的文章进行归纳总结,找出这些文章的相同点以及不同点。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帮助学生构建出完整的知识体系。
群文阅读教学借助思维导图,能让学生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网络,提高阅读实效。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针对文章的内容自主绘制思维导图,从而促进知识点之间的链接,提高群文阅读的有效性。
总之,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阅读教学的开展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从目前语文阅读教学的模式来看,主要以大单元的语文群文阅读为主,该阅读教学模式通过体系化的阅读,能够有效提升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解决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中阅读成果得不到有效转化的问题。但是该阅读教学模式也有一定的弊端,那就是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归纳总结能力,如果无法保证学生对阅读内容进行归纳总结,那么该阅读教学方式的作用就难以得到有效发挥。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需要将思维导图引入到语文阅读教学中,发挥思维导图对学生思维的引导作用,提高学生对阅读内容进行归纳总结的能力,提升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瑞.基于思维导图的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2020(12).
[2]黄静静.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及思考[J].广西教育,2020(33).
[3]赵莹莹.基于思维导图的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探讨[J].教书育人,2019(34).
[4]姚晓红.基于思维导图的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9(12).
[5]方丹.思维导图: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J].江西教育,2019(06).
关键词: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思维导图;有效性;综合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21)24-0127-03
群文阅读的优势在于能够提升阅读的整体性,强化阅读效果,促进学生将阅读的成果有效转化为自身的能力。这种阅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传统碎片化阅读的弊端,能够帮助学生形成阅读思维,掌握阅读方法。但该阅读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具有比较高的要求,学生只有对同一单元主题下文章的内涵进行深入理解,才能充分发挥群文阅读方式的有效性。从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来看,对知识的归纳总结能力也恰恰是弱点。因此,对于教师来说,在语文群文阅读中,首先就要解决学生理解归纳能力不强的问题。将思维导图引入到语文群文阅读中,能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对阅读内容的归纳总结,提升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价值
思维导图是能够将思维具象化的一种工具。在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能够为教师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同时促进教师强化对学生思维的引导,是当前教育阶段提升教学有效性,促进教学创新的有效途径。思维导图能让学生通过对图形的观察以及思考获得更加开阔的思路,对学生的智慧具有启迪作用。从思维导图在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来看,主要有两方面的价值。
1.促进学生阅读技巧的掌握
在语文阅读中,阅读的有效性往往取决于学生能掌握阅读的技巧以及能够将阅读的成果转化为自身的能力。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阅读技巧的掌握往往需要借助大量的阅读,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同时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比较高的要求。语文群文阅读方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阅读的效率,促进阅读成果的转化。但群文阅读需要学生对单元主题下文章的内容以及文章的写作技巧进行归纳总结,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阅读的难度。而思维导图能够将思维的过程进行直观的展示,这种展示方式不同于教师在教学中,将阅读的方法直接告诉学生,而是一种基于学生自主思考的学习过程。因此,思维导图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具有很大的优势,能够让学生较为轻松地掌握阅读的方法,保证语文教学中群文阅读有效性的发挥。
2.激发学生的群文阅读兴趣
思维导图展现的是思维过程,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以及理解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并不是对教师教学思维的简单重复。在应用思维导图进行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会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从而形成自己的阅读风格。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决定了学生具有不同的阅读思考模式。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中的自主性往往无法得到保证,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教师规划好的阅读思路进行阅读,这就导致学生对阅读具有一定的抵触心理,主动阅读的意愿比较低。
思维导图是指以主要知识点为核心,借助箭头和符号来发散和拓展与之相关的知识点,使得各个知识之间能够有效衔接和串联。思维导图应用于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梳理文章之间的联系,整合群文的架构,从而提升学生在阅读中的自主性,能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阅读,并形成自己的阅读风格,对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阅读意愿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思维导图的绘制过程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直观的思维工具,在上世纪已经被应用于教育领域中,从思维导图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情况来看,对于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以及理解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绘制思维导图,或者是解读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够得到高效的调动,同时大脑的潜能也能得到挖掘,将大脑中已有的知识进行重现,从而让相关的知识点内化为自身能力。在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如何保证思维导图能够被有效应用,是教師首要关注的问题。
首先,需要保证学生掌握绘制思维导图的方法。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先要理清思路,明确绘制的主题,然后要将绘制的主题作为图形的中心点,接着围绕中心点,绘制不同的分支,这些分支就是思考的方向。在绘制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思考的要求,进行分支线条的添加,每一个分支都需要标上关键词。这样,学生在看到思维导图时,就可以在大脑中呈现完整的思考过程。
其次,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善于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对大脑中相关知识进行重构,利用多种图形要素来展示思维的内容。总的来说,将大脑中的内容进行图形化的重构,并将重构的知识转为为具体的图形就是思维导图的绘制要点。大脑思维的成熟度会随着思维导图绘制的成熟度一同提升。教师在开展群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鼓励学生多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将单元主题下文章的关联以及文章的特点以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展现,这是提升语文群文阅读有效性的重要方法。
三、语文群文阅读中思维导图的应用方法
1.利用思维导图的直观性,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在传统的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依然侧重于单纯的知识讲解,而没有重视各个阅读板块之间的联系,这也就导致学生难以有效地把握各个文章架构之间的联系,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群文阅读教学的意义。长此以往,学生对语文群文阅读的兴趣也难以得到有效激发。为了有效应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将思维导图融入群文阅读教学。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导图,它是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有着较强的系统性、层次性以及逻辑性。具体指的是以主要知识点为核心,借助箭头和符号来发散与之相关的知识点,使得各个知识结构之间能够有效衔接和串联。在倡导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的今天,将其引入到语文群文教学中,有利于学生理清文章之间的联系,更好地帮助学生强化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思维导图利用图形、图片,以及数字符号组合的方式能够较为直观地展示阅读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保证相关的知识信息能够有效进行传递。这种阅读方式方便学生进行阅读,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学生的阅读障碍,能够让学生对阅读内容的逻辑关系有更深的理解。利用思维导图进行群文阅读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因此,对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这种教学方式也促进了语文教学多元化。先进的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相结合,能增强阅读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和形象性,保证语文群文阅读能够对学生的思维起到很好的启发作用,保证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在阅读教学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例如,小学二年级语文第四单元主要是对自然景观以及植物的描写,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促进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也为了保证阅读的成果能够得到有效转化,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文章中标注出自己喜欢的一个自然段,认真体会这一自然段描写的内容,以及在描写中所用的方法。为了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还可以选取相同类型的文章,比如,《林海》《五月的青岛》《草原》等,让学生开展群文阅读。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思维导图的设计,比如,可以根据文章中草地、树木、湖面等景物要素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也可以根据文章中颜色、动态、气味等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的写作手法,让学生选取合适的观察点,对文章进行模仿创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借助不同颜色的文字带领学生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以提升思维导图的视觉效果,让学生能够借助思维导图进行思考。
2.利用思维导图的发散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发散性思维能够促进学生更加全面地进行阅读,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来探究阅读的内容。尤其在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多篇幅的阅读需要学生能够对阅读的内容进行发散思考,从而建立阅读内容之间的联系,找到阅读主题下的整体知识结构。因此,思维导图的设计需要具有一定的发散性。在绘制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根据阅读的主题逐渐向外发散,同时启发学生对绘制的主题进行联想、概括、总结,以保证对知识的有效延伸,并建立起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相关的思维导图需要以脉络图的方式进行绘制,以保证所绘制的思维导图能够揭示文章之间的关系,突出群文阅读的主题。
例如,教师可以将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田忌赛马》《捞铁牛》《用冰取火》三篇文章放在一起,让学生对这三篇文章的内容进行思考。一方面,教师需要根据文章内容设计问题,提升问题的驱动性,为学生指明阅读的方向。另一方面,教师需要让学生对阅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自主设计。在思维导图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可给予学生适当的提示,让学生从阅读中遇到的困难、阅读的思路、阅读内容对自身的启发以及相关问题的解决等方面进行思考,以确定思维导图的框架。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需要对阅读内容进行讨论交流,这既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实现多种思维的相互碰撞,有利于培养创新思维。
3.利用思维导图的知识网络,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
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从思维的习惯上来看,往往倾向于形象思维。因此,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于文本的理解往往具有局限性,无法做到有效延伸。同时,学生阅读的效率也比较低,对文章核心要点的把握存在一定的困难,对文章内容的归纳总结也不到位。这也是目前语文群文阅读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绘制思维导图的方式,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的要点,帮助学生从更深层面理解文章,并构建起相应的知识体系,保证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的优势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把思维导图作为阅读的指导,依据思维导图所呈现的思维过程,有步骤地进行阅读,更加系统地进行阅读,让零星的知识点在思维导图的帮助下能够得到整合,全面掌握知识。利用思维导图的知识网络,不仅能提高语文群文阅读的有效性,还能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提升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思维导图的绘制方法,因此,在完成一篇课文的教学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对文章的故事情节脉络,或是全篇的知识点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建立起体系性思维,在体系性思维的帮助下对全文的内容进行学习。比如,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梳理,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把握住几个关键點:首先是文章中有什么典型事件,比如谈《水浒传》、笑谈碰壁、救助车夫等;其次是文章中人物的刻画方法(语言、动作描写,神态描写,以及事件描写等);再次是文章作者眼中的鲁迅的形象;最后是找出同类型的文章进行拓展阅读,比如巴金的《悼鲁迅先生》、萧红的《海外的悲悼》、周海婴的《鲁迅与我七十年》,让学生能够对同类型的文章进行归纳总结,找出这些文章的相同点以及不同点。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帮助学生构建出完整的知识体系。
群文阅读教学借助思维导图,能让学生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网络,提高阅读实效。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针对文章的内容自主绘制思维导图,从而促进知识点之间的链接,提高群文阅读的有效性。
总之,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阅读教学的开展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从目前语文阅读教学的模式来看,主要以大单元的语文群文阅读为主,该阅读教学模式通过体系化的阅读,能够有效提升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解决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中阅读成果得不到有效转化的问题。但是该阅读教学模式也有一定的弊端,那就是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归纳总结能力,如果无法保证学生对阅读内容进行归纳总结,那么该阅读教学方式的作用就难以得到有效发挥。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需要将思维导图引入到语文阅读教学中,发挥思维导图对学生思维的引导作用,提高学生对阅读内容进行归纳总结的能力,提升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瑞.基于思维导图的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2020(12).
[2]黄静静.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及思考[J].广西教育,2020(33).
[3]赵莹莹.基于思维导图的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探讨[J].教书育人,2019(34).
[4]姚晓红.基于思维导图的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9(12).
[5]方丹.思维导图: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J].江西教育,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