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根据现代柔道技战术发展趋势与特点、个人技术、体能特点和发展规划,结合现有训练条件有目的地对训练方法进行梳理、筛选、取舍、重新归类并进行创新性设计。该淘汰的方法手段坚决淘汰,同时结合现代柔道体能训练的发展要求,对当前柔道体能训练手段和创新的训练手段重新制定科学、规范、严格的训练方法和指导性标准。
关键词:柔道 技战术风格 体能训练 特点 具体要求 控制与评价
当前柔道运动技战术风格日益融合,对抗日益激烈,水平日益接近,对运动员的专项体能和心理能力要求更高,对运动员的综合竞技能力要求更高,技战术体系要求更加丰富,动作连接变化更加丰富、快速,步法、手法、躯干的协同配合更加紧密、流畅,专项速度更快,专项力量更大,专项体能更充沛,高对抗前提下的技术应用能力更强。高水平柔道运动员需具备较高的综合技战术能力。要求其技战术体系丰富、变化多、连接快,进攻套路多,攻防转换快、能力平衡,得意技突出(具有较大杀伤力,高得分能力,高应用成功率、低失分率,与比赛需要接轨较好),体能充沛,专项力量强,战术意识与能力强,心理稳定,头脑清楚,专项认知水平较高,比赛中处理问题能力强,局面把握能力强,人格完善,作风过硬等。
一、当前柔道项目体能训练的特点
作为按级别、在规定时间和区域内进行的以身体接触和对抗为主要特征的、以累计积分多少判定胜负来决定比赛结果的格斗类重竞技运动,柔道项目是一项以强大的专项体能为基础,同时对心理与运动智能有很高要求的技能主导性运动项目。该项目对运动员综合竞技能力要求很高,要求运动员必须具备在全面性身体接触与对抗中合理有效地应用技术的能力,要求优秀运动员必须具备单场比赛时高强度对抗下持续比赛体能和一天内(10小时内)重复进行6场左右高强度比赛的体能。柔道项目体能的主要构成因素包括:力量、代谢供能系统、速度、形态、柔韧性、协调性、灵敏性等,上述体能因素共同协调作用,为技战术水平的形成和发挥提供有力支撑,有时起到比赛制胜的决定性作用。在这些体能因素中,起决定性作用因素的是专项力量和专项代谢供能系统。柔道项目专项体能训练的关键,是通过针对性训练提高运动员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单场高强度连续比赛和多场次重复比赛所需体能的训练,提高运动员的综合对抗能力以及在高强度对抗条件下,合理有效应用技战术的能力的训练。因此,柔道项目专项体能训练应主要包括专项力量、专项代谢供能能力、专项抗疲劳能力和专项疲劳恢复能力训练以及包括专项速度、专项形态、专项柔韧性、协调性、灵敏性等在内的其它专项体能素质训练。这种训练将使运动员的机体形态、组织结构与机能产生专项竞技能力适应性变化。运动员体能水平也是相对于其所从事的运动项目而言的,如一个体能优秀的柔道运动员从事拳击运动时體能并不一定优秀,因为两个运动项目的运动形式和运动过程都存在明显区别,它们对运动员身体的要求也是不相同的。一个运动员的体能水平在两种不同运动需要时其表现肯定是不相同的。
二、柔道专项体能训练观念与方法创新的具体要求
强大的专项体能是比赛制胜的主要战术要求和制胜因素,当前柔道技战术风格的发展对运动员的专项体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练员必须转变观念,明确柔道专项体能训练的思路和方向,特别是柔道专项力量训练的方式方法切实符合技战术发展的具体要求。
1.改变那种重上下肢轻躯干力量训练的认识,提高躯干肌群力量对柔道项目具有重要价值的认识,强化躯干肌群力量的训练。结合个人技术,重新认识和分析不同肌群力量的作用与特点,针对不同性质的力量训练,采用综合训练手段强化发展不同肌群的综合性力量素质。通过针对性、个体化的训练,完善优化个人各肌群力量的结构与性质(从力量的大小、速度、耐力到动作的幅度、方向、频率、轨迹、发力特点等)。
2.结合个人技术,通过测试与观察,对重点运动员个体的综合性专项体能特点进行分析、定性、分类和建档,系统实施针对性、个体化的专项体能训练方案,避免千篇一律的体能训练计划。
3.对现有常用体能训练手段进行汇总、分类、分析和应用效能评价,结合现代柔道发展趋势与特点、结合个人技术、体能特点和发展计划,结合现有训练条件等,有目的地进行梳理、筛选、取舍、重新归类和训练方法的创新性设计。该淘汰的方法手段坚决淘汰,同时结合现代柔道体能训练的要求,对保留的训练手段和创新的训练手段重新制定科学、规范、严格的训练方法和指导性标准。
4.建立重点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的目标化管理系统和机制,在科研支持与保障前提下,科学指定个体化的专项体能发展与训练计划,提高训练计划执行过程的质量,适时综合评价阶段训练效果并根据反馈信息改进完善训练计划。
5.坚决树立从比赛需要出发,科学而有针对性地安排、控制专项体能训练方法的意识,坚决贯彻落实从实战出发的训练原则,根据比赛要求来系统、科学地发展运动员的专项比赛体能。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从根本上扭转训练与比赛相脱离的专项体能训练问题(突出表现在技术训练中的对抗强度以及力量训练方面的若干问题)。
6.搞清楚并处理好基础体能训练与专项体能训练的关系。在有关理论指导下,在科研支持保障下,通过科学制定与执行训练计划,最大程度和及时地实现基础体能训练效果向体能训练效果的有效转化,尽量避免两者的脱节,造成训练效果的浪费。
7.在理论和科研指导下,科学制定和执行训练计划,保障整个训练过程的训练质量(从阶段计划到周计划、课计划的结构安排、内容组织、过程控制等)。尽量避免、减少和控制那种因设计不合理、控制组织不到位等造成的低效、无效甚至反效性训练。通过科学化的设计与控制实现整体提高体能训练的效益与效果,致力于追求体能训练效果和质量最大化。
8.重新科学认识和理解训练负荷与训练效果的关系,改变那种“敢上不敢下,宁多怕少,越多越好”的体能训练思维定式,全面理解“大运动量”训练原则。在现代训练理论与科研的指导下,实现由片面追求运动量向致力于追求训练质量和效果最大化的认识转变,要清醒地认识到训练效果是在恢复过程中实现的,科学制定和把握训练负荷和节奏,通过高质量的训练创造疲劳,通过有效的超量恢复实现能力的增长。
9.在制定和执行专项体能训练计划的过程中,要树立“围绕专项练专项”的训练指导思想,尽量减少或摒弃那种传统的以田径和举重训练专项体能的训练方法。
10.专项体能训练一定要紧密结合专项技术特点来安排,提高专项耐高乳酸能力和专项力量是有效提高和改善运动员比赛体能,提高高强度对抗情况下技术有效应用能力的必要保证,是柔道专项体能训练的重中之重。另外,有效提高运动员的有氧耐力和疲劳快速恢复能力是运动员连续重复进行若干场高强度比赛的保证,也应作为提高柔道比赛专项能力的重点。
三、对当前柔道体能训练过程的控制与评价的简要说明
体能训练的过程是可控的,任何训练的方法与手段,都需要循序渐进地实施,根据运动员个体体能状况的变化,以及对训练方法的适应性,通过训练进行准确的判断和评价,从而对训练的过程进行监督与控制,对训练的效果实施评价。例如,柔道训练中腰、背、腹部肌肉的力量是非常关键的,教练员比较重视,但是,有些教练相对更加重视四肢肌肉力量的训练,因为,他们认为在激烈的对抗中,上肢和腿部肌肉力量的大小,是能否在对抗中占据主动与优势的主要因素,在评价运动员力量大小的时候,都是以卧推能推多少、深蹲能蹲多少、引体向上能做多少次等,来评价一个运动员的能力。而在运动员比赛失利以后的总结,也都是以上肢力量不足,腿部力量不足等等居多。其实,真正的原因是腰、背、腹部肌肉的力量不足,同此不能将上下肢肌肉的运动能力很好地协调起来,身体力量的发展应该是均衡的,是需要协调发展的。柔道项目更是如此,一味地发展部分肌肉与局部力量,不仅达不到训练与比赛的目的,甚至还会造成损伤。而在训练过程中,对于这种缺陷性的训练是可控的,是可以通过监控予以纠正和改进的,主要还是观念与认识的问题。体能训练的手段和方法非常的多,要找到最适合项目特点和要求的方法,需要教练在执教时,对训练的每一个阶段进行监控,合理制定训练的方法与手段,并对最终的训练效果及时地做出评价。
关键词:柔道 技战术风格 体能训练 特点 具体要求 控制与评价
当前柔道运动技战术风格日益融合,对抗日益激烈,水平日益接近,对运动员的专项体能和心理能力要求更高,对运动员的综合竞技能力要求更高,技战术体系要求更加丰富,动作连接变化更加丰富、快速,步法、手法、躯干的协同配合更加紧密、流畅,专项速度更快,专项力量更大,专项体能更充沛,高对抗前提下的技术应用能力更强。高水平柔道运动员需具备较高的综合技战术能力。要求其技战术体系丰富、变化多、连接快,进攻套路多,攻防转换快、能力平衡,得意技突出(具有较大杀伤力,高得分能力,高应用成功率、低失分率,与比赛需要接轨较好),体能充沛,专项力量强,战术意识与能力强,心理稳定,头脑清楚,专项认知水平较高,比赛中处理问题能力强,局面把握能力强,人格完善,作风过硬等。
一、当前柔道项目体能训练的特点
作为按级别、在规定时间和区域内进行的以身体接触和对抗为主要特征的、以累计积分多少判定胜负来决定比赛结果的格斗类重竞技运动,柔道项目是一项以强大的专项体能为基础,同时对心理与运动智能有很高要求的技能主导性运动项目。该项目对运动员综合竞技能力要求很高,要求运动员必须具备在全面性身体接触与对抗中合理有效地应用技术的能力,要求优秀运动员必须具备单场比赛时高强度对抗下持续比赛体能和一天内(10小时内)重复进行6场左右高强度比赛的体能。柔道项目体能的主要构成因素包括:力量、代谢供能系统、速度、形态、柔韧性、协调性、灵敏性等,上述体能因素共同协调作用,为技战术水平的形成和发挥提供有力支撑,有时起到比赛制胜的决定性作用。在这些体能因素中,起决定性作用因素的是专项力量和专项代谢供能系统。柔道项目专项体能训练的关键,是通过针对性训练提高运动员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单场高强度连续比赛和多场次重复比赛所需体能的训练,提高运动员的综合对抗能力以及在高强度对抗条件下,合理有效应用技战术的能力的训练。因此,柔道项目专项体能训练应主要包括专项力量、专项代谢供能能力、专项抗疲劳能力和专项疲劳恢复能力训练以及包括专项速度、专项形态、专项柔韧性、协调性、灵敏性等在内的其它专项体能素质训练。这种训练将使运动员的机体形态、组织结构与机能产生专项竞技能力适应性变化。运动员体能水平也是相对于其所从事的运动项目而言的,如一个体能优秀的柔道运动员从事拳击运动时體能并不一定优秀,因为两个运动项目的运动形式和运动过程都存在明显区别,它们对运动员身体的要求也是不相同的。一个运动员的体能水平在两种不同运动需要时其表现肯定是不相同的。
二、柔道专项体能训练观念与方法创新的具体要求
强大的专项体能是比赛制胜的主要战术要求和制胜因素,当前柔道技战术风格的发展对运动员的专项体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练员必须转变观念,明确柔道专项体能训练的思路和方向,特别是柔道专项力量训练的方式方法切实符合技战术发展的具体要求。
1.改变那种重上下肢轻躯干力量训练的认识,提高躯干肌群力量对柔道项目具有重要价值的认识,强化躯干肌群力量的训练。结合个人技术,重新认识和分析不同肌群力量的作用与特点,针对不同性质的力量训练,采用综合训练手段强化发展不同肌群的综合性力量素质。通过针对性、个体化的训练,完善优化个人各肌群力量的结构与性质(从力量的大小、速度、耐力到动作的幅度、方向、频率、轨迹、发力特点等)。
2.结合个人技术,通过测试与观察,对重点运动员个体的综合性专项体能特点进行分析、定性、分类和建档,系统实施针对性、个体化的专项体能训练方案,避免千篇一律的体能训练计划。
3.对现有常用体能训练手段进行汇总、分类、分析和应用效能评价,结合现代柔道发展趋势与特点、结合个人技术、体能特点和发展计划,结合现有训练条件等,有目的地进行梳理、筛选、取舍、重新归类和训练方法的创新性设计。该淘汰的方法手段坚决淘汰,同时结合现代柔道体能训练的要求,对保留的训练手段和创新的训练手段重新制定科学、规范、严格的训练方法和指导性标准。
4.建立重点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的目标化管理系统和机制,在科研支持与保障前提下,科学指定个体化的专项体能发展与训练计划,提高训练计划执行过程的质量,适时综合评价阶段训练效果并根据反馈信息改进完善训练计划。
5.坚决树立从比赛需要出发,科学而有针对性地安排、控制专项体能训练方法的意识,坚决贯彻落实从实战出发的训练原则,根据比赛要求来系统、科学地发展运动员的专项比赛体能。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从根本上扭转训练与比赛相脱离的专项体能训练问题(突出表现在技术训练中的对抗强度以及力量训练方面的若干问题)。
6.搞清楚并处理好基础体能训练与专项体能训练的关系。在有关理论指导下,在科研支持保障下,通过科学制定与执行训练计划,最大程度和及时地实现基础体能训练效果向体能训练效果的有效转化,尽量避免两者的脱节,造成训练效果的浪费。
7.在理论和科研指导下,科学制定和执行训练计划,保障整个训练过程的训练质量(从阶段计划到周计划、课计划的结构安排、内容组织、过程控制等)。尽量避免、减少和控制那种因设计不合理、控制组织不到位等造成的低效、无效甚至反效性训练。通过科学化的设计与控制实现整体提高体能训练的效益与效果,致力于追求体能训练效果和质量最大化。
8.重新科学认识和理解训练负荷与训练效果的关系,改变那种“敢上不敢下,宁多怕少,越多越好”的体能训练思维定式,全面理解“大运动量”训练原则。在现代训练理论与科研的指导下,实现由片面追求运动量向致力于追求训练质量和效果最大化的认识转变,要清醒地认识到训练效果是在恢复过程中实现的,科学制定和把握训练负荷和节奏,通过高质量的训练创造疲劳,通过有效的超量恢复实现能力的增长。
9.在制定和执行专项体能训练计划的过程中,要树立“围绕专项练专项”的训练指导思想,尽量减少或摒弃那种传统的以田径和举重训练专项体能的训练方法。
10.专项体能训练一定要紧密结合专项技术特点来安排,提高专项耐高乳酸能力和专项力量是有效提高和改善运动员比赛体能,提高高强度对抗情况下技术有效应用能力的必要保证,是柔道专项体能训练的重中之重。另外,有效提高运动员的有氧耐力和疲劳快速恢复能力是运动员连续重复进行若干场高强度比赛的保证,也应作为提高柔道比赛专项能力的重点。
三、对当前柔道体能训练过程的控制与评价的简要说明
体能训练的过程是可控的,任何训练的方法与手段,都需要循序渐进地实施,根据运动员个体体能状况的变化,以及对训练方法的适应性,通过训练进行准确的判断和评价,从而对训练的过程进行监督与控制,对训练的效果实施评价。例如,柔道训练中腰、背、腹部肌肉的力量是非常关键的,教练员比较重视,但是,有些教练相对更加重视四肢肌肉力量的训练,因为,他们认为在激烈的对抗中,上肢和腿部肌肉力量的大小,是能否在对抗中占据主动与优势的主要因素,在评价运动员力量大小的时候,都是以卧推能推多少、深蹲能蹲多少、引体向上能做多少次等,来评价一个运动员的能力。而在运动员比赛失利以后的总结,也都是以上肢力量不足,腿部力量不足等等居多。其实,真正的原因是腰、背、腹部肌肉的力量不足,同此不能将上下肢肌肉的运动能力很好地协调起来,身体力量的发展应该是均衡的,是需要协调发展的。柔道项目更是如此,一味地发展部分肌肉与局部力量,不仅达不到训练与比赛的目的,甚至还会造成损伤。而在训练过程中,对于这种缺陷性的训练是可控的,是可以通过监控予以纠正和改进的,主要还是观念与认识的问题。体能训练的手段和方法非常的多,要找到最适合项目特点和要求的方法,需要教练在执教时,对训练的每一个阶段进行监控,合理制定训练的方法与手段,并对最终的训练效果及时地做出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