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并没有远离我们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e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鲁迅作品教学中,要注意把握住两个“统一”,即:作品鲜明的时代感和作家强烈的责任感的统一,作品具有民族风格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要着重处理好两个“关系”,即:鲁迅作品的典范性和指导听、说、读、写能力综合训练的关系,鲁迅作品教学与现阶段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教育的关系。
  【关键词】鲁迅作品教学 两个统一 两个关系
  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即听、说、读、写的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要完成这一任务,就要精选一批文质兼美的典范性的文章让学生阅读,通过教师的指导,使他们掌握语文知识,逐步提高语文能力。
  文学以语言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是语言的艺术。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是语言运用的范例,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文学作品教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教学文学作品主要是为了学习语言,中学生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不仅能了解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开拓视野,陶冶心灵,更重要的是能够丰富他们的语言“仓库”,体味作家谴词造句的奥妙,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以文学为武器,在反对封建文化和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剿”的斗争中,立下了卓越的功勋,创作了一大批令世人瞩目、令人民骄傲的优秀文学作品。他先后著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16部,还翻译了一些外国作家的作品,建国后出版有《鲁迅全集》20卷。他的小说“画出”了“这沉默的国民魂灵”;他的散文诗是“五四”后新文坛的一朵香郁葱葱的奇葩;他的回忆性散文,虽为琐事琐记,但洋溢着深情、真情;他的杂文是投枪,是匕首,“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即给予反响和抗争。”前苏联作家法捷耶夫称“鲁迅是真正的中国作家”,“给全世界文学贡献了很多民族形式的、不可模仿的作品”。鲁迅作品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瑰宝,是我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因此,在文学作品教学中,一直以来鲁迅作品教学是一个重点。据查1998年发行的中学语文教材,我们发现几乎每册都选有鲁迅作品,正式课文篇目就有17篇。分布的情况是:《呐喊》中的《药》(高中第三册)、《孔乙己》(初中第五册)、《故乡》(初中第四册)、《阿Q正传》(高中第五册);《朝花夕拾》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初中第一册)、《藤野先生》(初中第六册);前期杂文《坟》中《论雷峰塔的倒掉》(初中第四册)、《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高中第四册),《华盖集续编》中的《记念刘和珍君》(高中第一册),《而已集》中的《文学与出汗》(高中第六册);后期杂文《二心集》中的《“友邦惊诧”论》(初中第四册),《南腔北调集》中的《为了忘却的纪念》(高中第三册),《且介亭杂文》中的《拿来主义》(高中第一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高中第六册);《〈呐喊〉自序》(高中第二册)。
  目前,为适应新课程改革,人民教育出版社对中学语文课本选用的篇目也作了一些调整,增加了选文范围,增强了时代感。人教社中学语文编辑室的老师表示,对中学语文课本选录篇目进行了调整,鲁迅的作品在高中课本中略有减少,但并没有刻意削弱鲁迅的意思,更不会将鲁迅剔出中学课本。
  据统计,在现行初中教材中,各版本都收录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孔乙己》、《故乡》、《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等鲁迅的经典文章,一般都有六七篇。其中人教版的初中课本收录鲁迅文章最多,达到9篇:《风筝》(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七年级下册)、《阿长与〈山海经〉》(八年级上册)、《藤野先生》《雪》(八年级下册)、《故乡》《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九年级上册)、《孔乙己》(九年级下册),跟课改前的传统语文教材基本没有多大变化。在高中教材中,鲁迅的作品确有减少,人教版的高中课本选录的鲁迅文章从过去的5篇减少到3篇,保留了《纪念刘和珍君》、《祝福》和《拿来主义》;此外,与必修课本配套的《语文读本2》选用了《鲁迅散文两篇》(《秋夜》、《好的故事》),《语文读本3》选了《药》,这样以来,学生在高中能学习到的鲁迅的作品实际上有6篇。
  由此看来,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人在鲁迅作品教学实践中,感受最深的是:鲁迅作品有着鲜明的时代感,而这又常常是与作家强烈的责任感相统一的;鲁迅作品思想内容博大精深,而这又是通过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的;鲁迅作品既具有典范性,又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鲁迅作品既能给人艺术的享受,又能给人广泛的思想教育。因此,笔者认为,在鲁迅作品教学中,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认真钻研教材、研究作品的基础上,要注意把握住两个“统一”,即:作品鲜明的时代感和作家强烈的责任感的统一,作品具有民族风格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要着重处理好两个“关系”,即:鲁迅作品的典范性和指导听、说、读、写能力综合训练的关系,鲁迅作品教学与现阶段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教育的关系。现分述如下:
  一、鲁迅作品教学应该把握两个“统一”
  一是作品鲜明的时代感和作家强烈的责任感的统一。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①
  作为革命家的鲁迅,还在年青时代就对祖国和人民立下了庄严的誓言:“我以我血荐轩辕”。为了献身于民族和人民的革命事业,他时刻寻觅着被压迫被剥削的中国人民命运的道路,他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自觉改造世界观,使自己从“进化论”者跃为“唯物论”者。作为思想家的鲁迅,他总结了中外一切战斗的作家和艺术家的创作实践,提出了“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早就应该有一片崭新的文场,早就应该有几个凶猛的闯将!”(《坟·论睁了眼看》)鲁迅先生通过他的文艺实践,为旧中国开辟了“一片崭新的文场”,成为一个“凶猛的闯将”。   “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鲁迅的作品,篇篇都是时代精神的结晶体,它有如“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照亮了旧中国从辛亥革命以前到“五四”后整个历史时期的民族的坎坷、辛酸和血泪。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听到了“救救孩子”的呼声,看到了“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的革命者的鲜血,体味了“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故乡”中“手捏一柄钢叉”的少年英雄闰土“苦得像木偶人了”;阿Q要上断头台了,却还在羞愧自己的圈“画得不圆”;咸亨酒店里的孔乙己在人们的轻蔑和嘲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鲁镇的“祝福”声中,祥林嫂带着对“人死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疑惑走完了她一生悲惨的路程。面对“一件小事”,“我”发现了人力车夫“伟大”得“须仰视才见”;“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喋血执政府门前,“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的呐喊,唤醒了在铁屋子里沉睡的人们;五烈士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但“冷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方面,鲁迅作品高举时代的旗帜,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反对一切旧势力和反动势力;另一方面,鲁迅作品跳动着爱国爱人民的赤子之心,呼唤着疗救“病态社会不幸人们”的药方。在鲁迅作品教学中,我们应该把握作品鲜明的时代感是和作家强烈的责任感相统一的。这样,才能更好地贯彻中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育和思想教育统一”的原则。
  二是作品具有民族风格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鲁迅先生提出“在文学创作上‘当求内容的充实和技巧的上达’。‘当求内容的充实’也就是说作家在创作时‘选材要严,开掘要深’,要求选择那种有意义的题材,同时要能透过现象深入到本质,发掘它深刻的社会意义;‘当求技巧的上达’就是要掌握某种艺术所特有的表现手段和表现手法,创造出与内容相适应的完美的艺术形式,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②鲁迅作品便是这一文学主张的具体体现。
  打开鲁迅的小说,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丰富多彩的民族生活斗争的画卷。它以浙东的农村和城镇为背景,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社会各阶级的精神风貌与尖锐冲突,描写了“上流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抨击了封建主义的罪恶,表现了下层劳动群众和知识分子的痛苦生活与悲剧命运。
  鲁迅的杂文,以其对中国社会深刻的观察与越发清醒的认识,尖锐而辛辣地勾勒出旧中国形形色色的“鬼脸”,堪称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的“人间喜剧”。
  具有民族风格的内容渗透在完美的民族艺术形式里。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的民族形式,也首先表现在语言上。鲁迅作品的语言以现代人民的口语为依据,认真加以提炼,并且继承了传统文学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吸取了外国文学语言中有益的养料,融会贯通,从而真正地创造了崭新的民族文学语言,形成了凝练、含蓄、幽默、冷峻的风格,为新文学的创造树立了榜样。
  如,《药》的开头是一段景物描写:“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寥寥数语,语意含蓄,语言凝练,但勾勒出了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的突出特征:阴暗、凄凉、加上几分恐怖,这就渲染了夏瑜就义时沉寂而肃杀的气氛,定下了全篇的基调。在《论雷峰塔的倒掉》中用“活该”二字收束全文,幽默中透着冷峻、谴责之意,憎恨之情,嘲笑之态,痛快之感,凝聚一团脱口而出,充分表露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说明封建卫道者获得如此下场是罪有应得,令人拍手称快。
  具有民族风格的语言,其独特的表现力同时也是与作品的表现手法相联系的,用白描手法叙事写人,用“画眼睛”的手法突出人物性格的主要特点,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方法塑造艺术典型,用“精练以至夸张”的方法对“可笑、可鄙以至于可恶”的现象加以讽刺。
  鲁迅作品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和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充分显示出作为“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的民族风格,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在鲁迅作品教学中,应该把握作品具有民族风格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这样才能使学生不仅在思想感情、道德情操上受到良好的影响,得到艺术享受,更能提高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鲁迅作品教学应该注意两个“关系”
  一是鲁迅作品的典范性和指导听、说、读、写能力综合训练的关系。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关于口语交际,又提出“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鲁迅是语文大师,其作品代表着新文化的方向,在谴词造句、布局谋篇等语言文字运用方面堪称现代文的典范,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作品都能给教学各方面提供种种养料。因此,在鲁迅作品教学中,要紧紧扣住单篇作品中具有典范性的精要语段作重点教学,并注重倾听表达、阅读、写作能力,即新课改之前施行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的“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训练。
  例如,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选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课文容量大,难点多,但描述百草园部分是教学重点。在这部分中作者以浓郁的抒情笔调写下了他欢乐的童年生活,他在周围充满着封建气氛的环境里找到了一块自由的小天地、自己的乐园,“景是儿童心中的景,情是儿童心中的情”,很能激起初中一年级学生们的兴奋,同时,透过这一段也能让学生感受到充满童真的少年鲁迅成长的足迹。其中的第二段是精要语段,写得最精彩,在教学中,可先让一个学生朗读这段文字,而其他学生认真听。读完后,请听的同学说说:他的读音是否准确(“畦”、“攒”等字不易读准),他的朗读是否体现了儿童对“乐园”中“有无限趣味”的欣喜之情。然后教师点拨提示:①本段要扣住“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一句型结构来理解这段文字两相比照的层次结构;②本段描写植物、动物时,用了那些准确、生动的形容词、动词,并且如何与比喻句、拟人句、传说故事相结合,形成富有感情色彩、生动活泼的语言风格。教师提示后,要求学生反复朗读,把文中关键词句勾画出来加以体会。之后,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派代表回答上述第二个问题。最后,可要求学生模仿本段句式写一段话,进行“写”的训练。这样,不仅本课教学重点得以落实,而且倾听、表达、朗读、写作能力也得到综合训练,可谓一举两得。   听、说、读、写能力,其实也就是人的接受、表达语言信息的能力。有人把“观察(看)”也作为一种语言能力,这样,“听、读、看”是接受语言信息,“说、写”是表达语言信息。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就是要想方设法通过典范性的语言材料给学生这些能力的综合训练,教学生理解语言文字,学习语言表达技巧。
  又如,在教学《祝福》(高中必修三)时,要使学生深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分析人物性格的成因,探求造成旧社会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就必须先指导学生理解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小说的第一部分是情节发展的序幕,交代了社会环境,在教学中可充分利用文中的插图对学生进行看、说、听、读、写能力综合训练。笔者曾经是这样来安排教学过程的:
  (一)导入
  ①教师出示祥林嫂形象的插图投影,让学生观察[看];
  ②请一生看图后用自己的话描述祥林嫂的形象(注意人物神态)[说、听];
  ③找出小说中与这幅插图内容一致的描写文字,齐读一遍[读];
  ④祥林嫂为何沦为乞丐(最后死去)?
  (二)启发式分析第一部分
  ①朗读开头描绘年底景象的文字,这一景象有何特点?(由远及近,有色、有声、有味,写出了阴沉、低暗的特点)
  ②如何描写鲁四老爷的?[“寒暄”(为人虚伪)、“大骂”(政治反动)]
  ③怎样介绍各家准备祝福的盛况的?(三个“如此”,表明封建势力和迷信对农村的统治依旧)
  ④对鲁四老爷书房作了哪些描写(一个字、半副对联、三部书),从中可以看出房主人怎样的思想特点?(思想保守)
  ⑤仿照对鲁四老爷书房的描写,写一个居室(不超过200字,注意表现人物的身份及某方面的特点。如果时间不够,也可以课后完成)[写]
  ⑥回到鲁镇只有两天,“我”为什么“明天决计要走”呢?[鲁镇的社会环境使“我”感到压抑、愤懑,再加上祥林嫂的死(引起下文)]
  因此,在鲁迅作品教学中要善于利用作品的典范性去指导听、说、读、写等能力的综合训练,这也符合中学语文教学“听、说、读、写相辅相成、全面发展的原则”。
  二是鲁迅作品教学与现阶段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教育的关系。
  诚然,鲁迅的作品,是在半个多世纪以前写的,鲁迅逝世也已有七十多年了。在这半个多世纪里,我们的国家发生了巨大变化。虽然时代不同了,但鲁迅及其作品在有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仍有不可低估的重要意义。
  鲁迅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为了寻找真理,改造社会,他不断地自觉改造世界观,以适应时代的需要。胡耀邦同志在鲁迅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曾指出:“鲁迅的革命精神是那种鼠目寸光、稍受挫折就灰心丧气的人所不能比拟的。”“鲁迅深知革命的道路决不可能是平坦笔直的,一定会有荆棘,有曲折;他敏锐地把握住时代的要求,不顾会遭遇多大的艰险,坚定不移地同人民革命事业共命运。”“他的著作中的战斗性及其对人民的教育作用都达到了中国文化史上前所未有的水平。”
  鲁迅作品的教育作用是广泛的。《藤野先生》、《〈呐喊〉自序》中洋溢着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他“彷徨”时,表现出坚强的探索精神;在他遭受敌人迫害与攻击时,表现出韧性的战斗精神。在他的《药》、《阿Q正传》、《祝福》等小说中,作者始终把唤醒人民的觉醒、鞭笞人民的敌人放在首位,显示了作者对人民的深厚感情;面对“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的悲观论调,作者用马列主义的阶级观点加以分析,给予有力的驳斥,鼓舞了民族的自信心。看到闰土的“变化”,人们也会觉得,探索农村改革的道路,彻底摆脱贫困,势在必行;“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饱含作者对中国农民乃至中国人民深情的句子,不只是给人以哲理性的思考,更是一种战斗的召唤。孔乙己的遭遇,也能引起人们思考几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在科举道路上走过的是一条多么崎岖的道路,知识分子必须进行刻苦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在现阶段,我们不能再教出些新的“孔乙己”来,要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竞争,要注重素质教育,要适应时代的要求。透过祥林嫂的悲剧,也能警醒人们:肃清封建迷信思想,彻底消灭愚昧,在现阶段仍有必要……
  党中央明确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要十分重视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弘扬爱国主义”,“清除愚昧,反对封建迷信活动”,“要深入持久地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因此,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教育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所以,鲁迅作品的教学要与现阶段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教育结合起来。在教学中,要挖掘出作品的思想意义,用鲁迅人格的伟大力量和作品的形象感染学生,启发他们联系现实生活,拓宽思考的空间。这样,才能使鲁迅作品这一最宝贵的民族文化焕发出新时代的光辉,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出它的鼓舞人民、教育人民的作用。
  总之,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是语言大师,他的作品在语言运用上具有典范性,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教学中,我们要认真研究教材和作品,去感受作品鲜明的时代感和作家强烈的责任感震撼人心的力量,去领略作品具有民族风格的内容和形式相统一的艺术魅力。同时,鲁迅作品也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要善于利用具有典范性的精要语段,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训练;要用作品的思想意义教育学生,用作品的形象感染学生,使鲁迅作品教学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注释】
  ①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② 樊篱、袁兴华. 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发展初论[M]. 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
  (作者单位:湖南省炎陵县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关键词】独学导学案以学定教合作交流  引言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六大目标。其中之一就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新课程在我校实施已近9年。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确有改进,但是,能够经历真正意义上的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实践体验与交流合作
【内容摘要】在课堂教学中,利用矛盾来设置学生的认知冲突,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笔者首先论述了课堂教学中,引发认知冲突的前提条件,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在课堂教学中巧妙设置疑问;合理设置错误以及引导学生猜想等策略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欲望。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 认知冲突 设计  认知冲突指的是人们原有的认知结构与现实情境之间所产生的矛盾。在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中,教
近期,在市教研活动上听到了一堂让我感受颇深的好课——市二中实验学校张冷眉老师执教的《好嘴杨巴》。这篇课文我也上过,但自觉只是走马观花,估计学生也只是记住了故事内容而已。不是自己教学不认真,而是拿到这篇课文之初,我就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犯了难,这篇课文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除了了解内容,学生学完课文后还会得到些什么?虽然稀里糊涂按照教参的提示上完了这一课,可是这些问题却久久萦绕在脑海中,始终挥之不去。直
【内容摘要】时至今日,新课改已不是什么“新”的理念,而是一种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改革实践。新课改为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但在新课改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所存在的问题,因生制宜,从实际出发来思考解决办法,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物理 教学改革  新课程标准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指导,但新课程标
【内容摘要】新课程标准在其“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高中英语课程应根据高中学生认知特点和学习发展需要,在进一步发展学生基本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用英语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主要体现在“说”与“写”上。在新课程之前,教师往往感觉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无从下手,但是新课程给教师提供了很好的写作教学的平台——以例文的形式给出作文框架,在说的基础上构建作
【内容摘要】如何更好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更好地培养中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使学生获得真正意义上素质教育,成了中学语文教师面临的一个根本性问题。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要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谐的师生关系、有效的课堂讨论,在情感渗透中打造魅力课堂,尽显语文教育的无限风光。  【关键词】课堂教学 师生关系 情感  一、灵活多样的新型课堂  语文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重大影响不言而喻
【内容摘要】高效课堂就是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快乐为根本,用尽可能少的时间获取最大教学效益的教学活动。教师要精心备好每一节课,创新课堂教学方式,结合社会生活实际,让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点拨学生思路,为学生解难释疑,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展示教师个人魅力,以构建高效的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实现高中政治课堂教学高效化改革。  【关键词】高中政治 课堂效率 高效化改革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求教师按照新理念
【内容摘要】培养初中生的创造力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本文从要重视知识的积累;努力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心理品质;通过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挖掘创造力等角度对如何培养初中生的创造性思维与能力,进行了有益的思考。  【关键词】语文教学 创造力 积累 氛围 心理品质    江泽民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即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综合性本领。它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开展
【内容摘要】通过对会宁县农村中小学一些学校的学生和老师进行问卷调查和走访,了解会宁县中小学足球运动的开展情况,为中小学生足球事业发展进行基础性研究。了解和掌握中小学足球普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中小学 足球运动 现状与对策  足球运动是一项拼抢激烈,对抗性强的有趣的运动项目,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体育项目。而一个国家足球运动水平的高低,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但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
一个寒冬的上午,阳光从教室的大窗户溜进来,为我们一群苦读人驱散一丝丝寒意,感觉极为舒适。新课结束后照例进入检测时间,十分钟过后,A的反馈检测还是一个字也没有。接这个班的数学已经三个月,她给我的印象首先是长相:黑黑的,胖胖的,矮矮的,刘海一直垂到眼睛,脸上从来没有任何表情;然后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的时候总是低着头,喜欢把手插口袋里;课后不完成作业,问她怎么没做,永远一句“不会”;数学大小测试没有超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