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校文化留痕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woicq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流的学校靠文化。”学校文化是学校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办学传统、学校规章制度的总和,体现着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与品味,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学校文化是土壤,它的每一个成员都会从这片土壤中吮吸营养,发展成长。随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不断深化,学校文化已经成为一所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特色的重要标志,成为学校发展的“软实力”,成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所以,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尤其推进新建学校的文化建设,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成为人们研究的重要课题。
  从与老校的渊源来看,我这里所说的新校一般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没有老校的渊源,完全是新建的学校;第二种是有老校的渊源,是老校的新建,或是老校易地重建,或是老校在旧址上的改扩建,或是两校的合并重建重组。
  对于第一种新校的文化建设,有人认为,学校文化是学校在长期办学中沉淀下来的。这种新建学校很难奢谈什么文化,因为没有了老校的传统,很难对新校的文化作预设和规划,只能耐心等待,在学校的发展中逐步架构学校文化,并慢慢形成学校文化。其实不然,办学历史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固然重要,但并不是决定因素。新建学校在办学伊始就要对学校文化做系统的上位构思,即顶层设计,明确办学理念、学校哲学等,讲究推进策略与方法,新建学校更容易在一定时期形成适合的文化。其实这种新校没有因袭的文化包袱,文化建设的空间与内容更丰富、更自由。
  至于第二种新校的文化建设,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因为重建,学校更多的追求更新、追求完美、追求设备齐全,在这样的所谓现代化目标的驱使下,忽视老校文化在新校的传承,不少学校轻易地扔掉了老校园蕴含的文化、情感和教育价值,无情地剪掉了老校友对学校的依恋情怀,使校园文化与学校历史割裂开来,导致学校历史和文化出现断层,以致留下许多的遗憾,尤其是校友因为难觅当年的痕迹而唏嘘不已。
  2013年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城镇化建设要给人“记得住乡愁”,那么我们的学校建设更应该如此,要通过保护和弘扬文化留住校友老师的“乡思”!
  对于学校的文化建设,尤其是新校的文化建设,我一直有个朴素的观点,就是学校文化应该“留痕”。特别是老校新建,一定要注意新校对老校文化的传承。当然这种传承不应该仅仅是“物化”,更应该是精神的留存。
  其一,学校文化的留痕,就是要让师生留下他们生命的印记。学校文化的核心是人,是学校师生员工共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不断丰富、发展、充实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始终是主体,所以,学校文化建设要以人为本,要见“人”,就是要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让师生成为学校文化的主人。无论是学校文化的整体架构,还是景点、雕塑、校训、校歌等的具体确定,都要让师生留下他们生命的印记,留下他们的观点、想法,还要留下师生校园生活的足迹。在学校文化的传承创生过程中,师生也要怀着历史感与自豪感,自觉、积极而主动地去调动自己的智慧,共同思考、出谋划策,拿出创意、形成共识。我区汾湖实小张菊荣校长提出学校应该“朴素地留下每一个人的痕迹”,他们的“毕业墙”就是为学生留痕的平台。对此,学生印象深刻,顾俊杰同学满含深情地说:“那一面有我们付出和收获的‘毕业墙’。那何止是一面墙,那是我们和汾小情感联结的纽带。”
  其二,学校文化的留痕,就是要在师生的心灵深处留下学校文化的印痕。著名学者马尔库塞认为:“观念和文化的东西是不能改变世界,但它可以改变人,而人是能改变世界的。”当人们置身于一所有文化的优秀学校,总能感到一种奔涌着的、富有生命力的东西不断撞击着自己的心灵,使人感动、兴奋、激越、升腾。学校文化认同一旦形成,就会表现出强烈的稳定性、聚合性、亲和性,其精神结构、价值系统、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具有极强的渗透力和吸引力,能够产生巨大的弥漫和辐射效应,会超越时空,持久地支配每个师生员工的思想和行为,也就是在师生心灵深处打上学校文化的烙印。所以学校在文化建设中,一要导向凝聚,引导师生百川归海。凝聚力是衡量一所学校“校力”水平的重要指标,学校文化建设就要努力产生一种无形的凝聚作用,如同“粘合剂”,引导师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内化为一种向上的力量、进取的源泉,进而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二要同化,产生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效应。学校文化建设要努力以其独立的品格、鲜明的特色和优良的传统作风,对教师、学生进行有效的同化与改造,在潜移默化中产生影响。三要激励激发,引导师生扬鞭奋蹄。只有这样,学校文化才不会是外在的东西,而是内化为师生共同的精神享受,在师生的心灵留下深深印记,对师生的人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其三,学校文化的留痕,就是要留下学校传统或者社区文化的痕迹。学校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与社会息息相通,同时,学校又和学生的家庭密切相关,学校与社会、家庭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学校文化作为一种社会亚文化,无论是哪种类型的新建学校,都会受到地域文化的深刻影响。正所谓“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好比“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样,地域文化左右生活其间的人们的思维方式、思想感情、处世态度以及价值判断和理想追求。所以,如果我们无视地域文化对学校文化建设的作用,那么不啻是自己拎着自己的头发想离开这个地球,只能是异想天开罢了。所以,新校的文化建设一定要把地域文化引进来,使学校文化与地域文化交融。如果是老校新建,那么,还需要有老校文化的传承,也就是老校文化能够在新校留痕。当然这种传承不应该仅仅是“物化”,还应该是精神的留存。那么如何在新校留下老校之痕呢?我觉得,首先是对老校文化的保存,这种保存方式是多样的,可以用照片的方式留存文化,用录像的方式留存文化,还可以用叙写故事的方式留存文化。至于老校文化在新校中的体现,我觉得可以通过物理环境的复原、有代表性物件的移入等物化,更重要的是学校精神的传承。同时,学校文化,不仅在校内产生着巨大的作用,而且能对学校的周边环境乃至社会环境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具有一定的社会辐射功能。所以,学校文化的留痕还要输出学校文化,让学校文化在社区文化中生成。
  其四,学校文化的留痕,就是要留下学校特色、师生个性的烙印。学校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而成的,学校文化对每一所学校来说都是一种客观存在。但相对学校群体而言,每个学校又有自己的办学思路、办学模式、办学策略、价值取向与行为体系,因此,学校在文化的各个层面——精神、制度、行为乃至物质设备上都或多或少存在着区别于其他学校的文化特征。也就是说对于每一所学校来说,学校文化是具有独特性的。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文化就不同,清华讲究科学、严谨,北大则讲究学术自由、兼容并蓄;北京师大又是另一种文化,讲究“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突出了师范教育的特色。中小学由于各校的历史不同,地域环境不同,办学的理念不同,各校文化也会有自己的特色。同时,一种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师生在教育实践中创造的,也会深深烙上师生个性的印记。
  蔡元培先生说过,“文化是要各方面平均发展的,不是畸形的。文化是活的,是要时时进行的,不是死的,可以一时停滞的。”(《蔡元培教育论著选》)同样道理,学校文化也是活的,因为文化之“活”,才有学校之“活”,中小学才会充满生命活力!
  (作者系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教育局副局长)
其他文献
【关键词】思想;核心素养;学会思考;合情推理;演绎推理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45-0047-02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改革,越来越关注数学教学的价值,注重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这些数学思想和方法是学生今后解决问题、创新发展的核心素养。人教版三上《用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
十年课改,我觉得自己的音乐教学方式与方法最大的变化体现在两个“关注”上。一是关注“音乐文化”,从文化中的音乐或是从音乐中的文化出发来开发课程,在音乐课堂中着重引导儿童在文化中理解和传承优秀作品的情感和思想。二是关注“音乐体验”,在听觉基础上,通过设计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来使学生主动参与,从而获得对音乐的亲身体验和感受,并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逐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设计理念】  在音乐教育理论
长期以来,我国教师在大众传媒中基本上是一种正面、阳光、崇高的形象,为广大社会成员高度认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园丁”“蜡烛”等隐喻都在诠释着教师形象的伟大,这种具有“圣化”色彩的教师形象往往使我们对教师产生一种片面的理解,“高”“大”“全”成为他们的标签。然而,近年来,我们开始怀疑、质问、迷茫,关于教育行业的负面报道逐渐增多:教师强奸学生、校长桃色事件、乱收费、乱摊派、招生黑幕、教师殴打学生……
在班里,我有三个最要好的朋友,我们从初中开始就是同学了。课间、午休、放学,我们总是形影不离,无话不谈。我觉得她们就是自己的亲姐妹,这种友谊很珍贵很难得。  最近,我对一个隔壁班的男生产生了好感,我知道这是个棘手的问题,就把此事和好朋友们说了。结果她们各抒己见,把自己的经验和见闻都告诉我,提醒我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我无所适从,不知道该听谁的,脑子也乱了,更加不知道该如何处理和那个男生的关系。其实,
小时候,大人们问我长大要做什么,我说我想做一个创造美的使者。  于是,高考的硝烟散尽之际,我填报了中国农业大学园林专业,决心做一个创造美丽的园林女孩。  那时候,北京对于我来说是华丽的,农大对于我来说是陌生的。  刚到农大,就听大家纷纷议论:听说园林这个专业很辛苦的,要学美术,学制图,学设计,还要学植物学……听着那些课程的名字,我知道,我的选择没有错!    农大校园  中国农业大学是在1995年
对中国教育而言,对“现代化”的诉求早已不是新话题,它与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程相伴相随,相关研究与实践一直不绝如缕,方兴未艾之势始终不减……之所以如此,不仅与“现代化”与“教育”各自的复杂性有关,更与“中国”国情的复杂性直接关联:传统积淀和惯习如此牢固、人口数量如此庞大、地域差别如此迥异……多重复杂的累积注定了“在中国”的教育现代化不是一条平坦便捷之路,而是一条艰辛漫长的探索之路。  对于中国各地
【摘要】在扎实开展“三全五优化”的研究中,我们试图通过“优化互动生成”这一突破口,带动学习目标、问题设计、自主体验以及评价矫正的优化,取得“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研究成效。而在对“优化互动生成”的具体实践、反思和探索中,我们把优化学习目标和优化问题设计整合为对“预设”的研究,把优化自主体验和优化评价矫正整合为对“互动”的研究,从而梳理并明确了一条“预设→互动→生成”的研究主线,着力构建“精心预设、精妙
2008年,常州市博爱小学以“取消语文书面家庭作业”为契机迈出了减负增效的步伐,开始进行开放的语文教学实践探索。  1.简约——练习进课堂。  取消书面家庭作业后,我们将练习放进课堂,力求通过精讲精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精简练习:每一课的练习都通过年级备课组的集体智慧精心设计,力求做到:题量小,一般控制在十分钟左右;目标简约,一练一得,更多关注文本结构和表达;分清层次,有基础题、拓展题、延伸题
编者按: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河北省档案局与河北广播电视台共同推出60集微纪录片《世说新语 档案百年》。该片是一部通过翔实的档案史料、鲜活的故事脉络,真实再现河北百年革命风云的点睛之作,一经播出,引起社会强烈反响,为了进一步扩大该片的社会影响力,本刊将连续刊载该片脚本文字及图片以飨读者。  主持人:  毛主席曾将游击战概括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分散以发动群众
摘要: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教育基本理念的转换及其对教师进一步优化素质结构有了新要求,教师要建构开放性和创新性思维素质、世界性和现代性人格素质和符合全球化时代潮流的教育理论素质,并自觉提升专业更新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双语运用能力和现代教育技术能力。  关键词:全球化 教师 素质 新建构    人类文明的发展,正以前人无法想象的蓬勃活力进入全球化新时期。恰如美国著名全球化问题专家罗兰·罗伯森教授所揭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