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文人女性观点初探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bbv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早期维新思想家王韬是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也是19世纪中国较早亲身经历近代世界变化与中西文化冲击的中国文人。本文试图结合王韬的特殊经历,探索他对女性的基本观点。
  【关键词】晚清;王韬;女性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天生王韬,使文史之士常不得清闲”。自清末陈其元《庸闲斋笔记》为同时人记载起,研究论著论文几近百种,这大概与王韬特殊的人生经历有关。王韬生于道光八年(1828年),十六岁中秀才,后屡试不中,从此成为游离于科举之外的知识分子。之后入上海墨海书馆,与传教士等共同编校书刊,翻译西书、圣经,直接受到西方文化熏染。同治元年(1862年),因化名黄畹上书太平天国受到清廷缉捕,遁迹香港,开始漫游法、英、苏格兰、日本等国。光绪九年(1883年)返沪,创弢园印书局、任格致书院院长。光绪二十年(1894年),致书李鸿章文案某氏,托其介绍孙中山上书李鸿章。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卒于上海。王韬一生著作等身,有《弢园文录外编》《弢园尺牍》《西学原始考》等四十余种,并创办《循环日报》,主笔《申报》,可谓精通哲学、教育、社会、新闻、经济、文学、史学等各种领域。这样一个处在转型时代的典型人物,兼顾着中外新知与西方文化特色,并且其著作可凭,阅历可观,必然引得后世学者屡屡不厌的研习和探索,使得若干领域无一不论王氏。本文希望结合王韬的人生经历、文学作品及日记等,拟对其女性观点进行初步梳理,并将其观点放在清末女性思潮变革当中进行讨论,使我们从另一角度全面认识王韬其人和他所处的时代。
  一、王韬与女性的交往情况
  王韬生平段落分明,可分为四个阶段。在甫里时,他所接触的女性仅是母亲朱氏、家姐王瑛、妻子杨氏等。母亲朱氏,出身书香门第,教子颇严,“母固知书识大体,四五岁时,字义都由母氏口授,夏夜纳凉,率为述古人节烈事”。①妻子杨梦蘅,名保艾,字台芳,娶四年而亡。王韬多次追念亡妻,如在咸丰八年(1858年)日记中记到:“翠钗一股,乃梦蘅奁中旧物。玉碎香消,仅仅存此,以为记忆。虽与我万金,不易也。寄语忍之,且体思念,毋使儒林腾笑也。” ②后王韬于1852年“续娶林氏名琳,字怀蘅,一字泠泠,经历患难中与老民同甘苦。”③
  1846年秋,王韬赴金陵参加乡试,也是狎妓之始。1848年,王韬初次抵达上海,在英国传教士开设的翻译出版机构墨海书院任职,留下许多对洋场风土人情的珍贵记录,也有了首次与西方女子交友的经历。在1858年至1862年里,王韬记录自己寻芳觅艳之事数不胜数。此外,从19世50年代开始,王韬写下了大量的上海妓女小传,这些作品主要集结在《海陬冶游录》及《花国剧谈》两书之内。据王尔敏先生考证,所记皆是时人时事,可作史料使用。
  1862年12月,王韬开始海外遨游,《漫游随录》记载沿途所见,其中不乏对异域妇女的描述。1879年王韬作日本之行,5个月内所见艺伎或女侍大约40位,且常赠诗予美姬,所记在《扶桑游记》。57岁返回上海定居,写《淞隐漫录》和《淞滨琐话》,都是以女性为主的故事集。
  可以发现,王韬所关注的女性可以分为妓女、异国女子,和中国传统女性三类,这三类女性群体出现在王韬各个人生时期以及各类作品中。对这些女子的看法、评价就可以代表王韬对女性的观点。
  二、王韬对女性的基本观点
  要探究王韬对女性的看法,必须了解他对妓女、别国女子和中国传统女性是如何记录和表述的。
  (一)在王韬的文字中,多有对女性外貌特征的描写
  如《花国剧谈》中记:“小金宝轻盈体态,艳绝一时,既非燕瘦,又不环肥,风致翩翩,见者疑为神仙中人。” 在《漫游随录》中写异国女子“皆姿首美丽,登台之时袒胸及肩,玉色灯光两相激射。所衣皆轻绡明穀,薄于五铢。”在《淞隐漫录》写中国传统女性“虽出自小家女子,而容比月妍,肌逾雪洁。”可以发现,王韬在描写女性外表时几乎说来说去都只是有限的几句陈词滥调。安克强在《上海妓女——19-20世纪中国的卖淫与性》中认为,中国学者关心的是美的“本质”,而不是它的“外貌”。在他们眼里,真正的美在于那种给女人以活力的‘气’,而并非是她们外在的体貌。④王韬将大部分的注意力都倾注在女性的“足”上,不论是记录妓女、世家女子,或是塑造虚构中的仙女、神仙,纤足都是其衡量是否为美的重要标准。在游历西方时,他也曾体会到天然足的好处,如周西鲁离女士说过:“余双趺如君大,虽日行百里不觉其苦;岂如尊阃夫人,莲钩三寸,一步难移哉!” ⑤尽管如此,王韬仍对三寸金莲情有独钟,并未因西方生活方式受到影响。
  (二)王韬重视女性的社会出身
  在记录各位名姝时,王韬会对妓女的家庭背景作简单介绍。经整理,《花国剧谈》和《海陬冶游录》共有14人出于“良家”,2人出身“大家”,13人出于“小家”或贫困之家,8人为妓院养女,3人出身“宦家”,1人出身“望族”,5人出于文士之家,其余還有渔户、屠户之女各1人,商贾之女2人。在《淞隐漫录》《淞滨琐话》中,故事都是以女主人公的家庭情况为开篇。此外,据王尔敏先生查阅王韬手稿日记,咸丰二年九月二十一日记:“余所娶泠泠乃闽人女子也。是女非林君抚养,非其所生。余后日旋归,必当别择嘉偶,芦帘纸阁,著箇孟光,亦属文人佳话。”⑥王韬因泠泠只是林家养女而颇露亲疏怨语,不免有失偏颇。
  (三)王韬承认妇女有独立人格、尊严、地位,赞赏她们的聪明才智、远见卓识,是以一种褒奖的态度来记录和塑造女性形象的
  首先他推崇有才能的女性。他文中记录的妓女几乎都是“才妓”,或是演奏、歌舞、弹唱,或是善于应酬。单就《海陬冶游》十三卷来看,可读写的妓女共9人,可念诗者2人,作诗者3人,儒家出身的1人,识字不多者4人。单从文字无法判断她们的真实水平,也许多数只是受到过一些粗浅的知识而已。其次,王韬对普通女性也提出了有才识的要求。在《瀛壖杂志·卷四》共记录了王紫霞、叶兰锡、张筠如女史、黄承藻、赵婉卿、归想仪、佩珊女史、孙秋容女史、程味蔬、陆璞清、何佩妲等11位才女,她们或为名族、文士之妻,或为贫家幼女,文字、诗词、琴筝、书画各有所精。   (四)王韬对有胆识、有远见的女性评价甚高
  在《淞隐漫录》和《淞滨琐话》中塑造了有胆有识、心怀天下的女性,与李贽、蒲松龄、魏源等人不同,王韬在写女子才艺、学问、技艺、胆识的时候,是有意识地与男子作对比,且胜于男子。以《淞隐漫录》为例,有为男子师的龚绣鸾,有代夫入闱的徐慧仙,也有表示要像男子一样自立自强的卢双月。这些女性形象都是王韬基于一种认同女性、男女并重的思想来创作的。在《弢园文录外编·原人》中,王韬写道:“自后世媵御之制兴,而自天子以至于士,正嫡而外,無不有陪贰……呜呼!以此观之,几等妇女为玩好之物,其于天地生人男女并重说,不大相剌谬哉?”在男女并重、一夫一妇的基础上,他表达了自己对于子嗣问题的看法:“或谓纳妾以冀生育,继宗祧,此甚不得已之事,和不可行?不知纳妾以求子,不如行善以延嗣之为速也。”
  (五)王韬提出女子应当接受教育的建议
  《弢园文录新编·救时刍议上》中说到:“夫女不读书,教之何益?读书不读六经,读书何益?各省立女学校,延女师教之,习六经六学。女之才者,贱得为贵妻,妇得为夫师。”⑦其中,“六经”是将“四书”列为一经,再加上诗、书、礼、易、春秋;“六学”指的是西学,即是几何学、化学、光学等学科。王韬视女子为国家可用之“才”,将女子教育也列为改革科举的措施之一,实为难能可贵。
  王韬并不是一开始就同意男女平等。在1859年写给周弢甫的一封信中,他说:“西国立法之大谬者有三:曰政教一体也,男女并嗣也,君民同治也。”⑧他之所以转变态度,提出背离传统的思想观念,是与西游的经历密不可分的。在《甕牗余谈》中专门为法国奇女子若安、英国才女法克斯立传,突显女子在国家大事中的作用。若安即是英法百年战争中的女英雄贞德,王韬赞扬她是“提孤军、全名城,立孱王,存亡国,诚使男子作事如此,顾不伟欤?曾几何时,香消玉殒,英人一炬,焦骨可怜,英雄耶!儿女耶!堂堂中华秦家白桿军安在?吾愿铸金事之。”对照中国当时的社会情况,王韬感受到西方的优势,也看到女子发挥才能、成就大事的例子,自然是极力推崇。王韬肯定这样的女子形象,实际上就是对中国传统妇女观念的审视和反思。
  19世纪下半叶中国知识分子群体中,王韬无疑是一位十分独特的人物,他半生时间都在游走,亲历近代西方文化,结交东西方博学多识之人,使得他身上传统的中国文化沾染了西方思想的特色。他对女性群体的看法也是这种特色文化的反映。
  注释:
  ①王韬.弢园文录外编(卷十)[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386.
  ②方行,汤志钧.王韬日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7:50.
  ③同②,第385页。
  ④(法)安克强,袁燮铭,夏俊霞译.上海妓女——19-20世纪中国的卖淫与性[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53.
  ⑤王韬.漫游随录(卷三)(三游苏京)[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26.
  ⑥王尔敏.王韬生活的一面——风流至性[J].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95(24):229.
  ⑦王韬.弢园文录新编(救时刍议上)[M].北京:三联书店,1998:328.
  ⑧王韬.弢园尺牍(与周弢甫征君)[M].北京:中华书局,1959.
  作者简介:王晨燕(1987-),女,汉,山西太原人,硕士,助教,现任教于晋中学院,研究方向:明清史。
其他文献
【摘要】《末路狂花》这部电影被视为美国女性主义题材的代表作。在19世纪初的美国社会是一个以男性为主导、以金钱为信仰的父权资本主义社会,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女性是处于孤立地位的。这部影片可以引发全社会对于女性角色的重新定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末路狂花;女性主义;电影;叙事  【中图分类号】G623.3 【文献标识码】A  一、电影的背景及意义  电影中对女性主义的研究是社会学与媒介研究
【摘要】民族音乐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文化传承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如今,传统文化回归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同呼唤。探讨高校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关系,拓宽高校民族音乐教育传播路径,成为高校音乐教育改革的新方向。文章先简述了高校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关系,然后结合高校音乐教育现状,就如何在高校音乐教育中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
【摘要】蒯聩台遗址是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的一处重要遗迹,是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的发生地,遗址周围丰富的文化内涵,为我们解开豫北乃至临近地区的古代文化之谜提供了一把钥匙。蒯聩台遗址的形成过程,是豫东北地区古文化发展序列的一个缩影,是濮阳市古老文明的实物见证,对研究濮阳地区古文化分期和春秋战国的历史有着重要的历史和科学价值。  【关鍵词】蒯聩台遗址;仰韶文化;春秋文化;商周;鼎;簋;甗  【中图分类号】K8
【摘要】在文化全球化和中国“一带一路”的双重背景下,近年来我国民族演艺事业与东南亚各国的文化合作日益密切,由中、柬合作共建的民族舞台剧《吴哥的微笑》凭借其民族文化产业多方资源融合的运作背景而备受关注。本文以《吴》剧作为当代民族文化产业的成功典型和研究对象,对不同国家文化背景下民族歌舞演艺事业相互融合与发展的路径进行探究,以期为我国及世界民族文化产业的创新与合作提供全新的参考。  【关键词】一带一路
【摘要】阿伦·雷乃的电影时刻与观众探讨着人的心理状态和精神活动,记忆与遗忘是他影片中的核心。他的影片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线性的物理时空,而是以人的内心经验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心理和情绪时间,有力地拓展了现代电影的时空表现,又侧重于表达人物的意识流动。这些特征在《穆里埃尔》中都有所展示,也体现出一种想要寻找的东西,现实中找不到,过去又抓不到的现实无奈感。  【关键词】阿伦·雷乃;意识流;大脑电影  【中图分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全球性的热门话题,各个国家都致力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工作,然而保护和开发,永远是矛盾而又要共处的两极,这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变成一项世界性的难题。全球化和市场经济大潮带来的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非物质文化遗产绝不会一成不变,在应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过程中,既有继承,又有重构,也有创新,在新陈代谢中不断发展。如何实现保护与开发的双赢,还值得我们继续钻研。本文试图从
【摘要】1937年,纳粹德国政府在国内进行其所谓的现代艺术改造运动,艺术成为宣扬纳粹德国意图和精神的工具;以此同时,苏联的前卫建筑运动正在国内如火如荼地展开。代表着两国国家意志的展馆建筑在巴黎世博会不期而遇,在建筑形制上两者都不约而同地将新古典主义建筑进行了现代主义的改造;随后,现代主义在两国的发展轨迹与结果却截然相反。本文力求将这段历史进行还原,从而对那一年世界现代主义运动以及发展做一个较为完整
【摘要】高中音乐教育水平的提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音乐方面的欣赏水平,激发对音乐更大的兴趣,提高音乐课堂的参与性。音乐教育者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鉴赏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体会音乐艺术所具备的真正魅力。但是現实情况是由于教学方法的错误,致使学生对音乐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本文主要针对高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希望对音乐教育者能有一定的帮助,完善教学方法,使教
【摘要】电影《十二公民》自上映以来深受好评,该影片一举夺得第9届罗马国际电影节、第18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等多项奖项。定名为《十二公民》不仅是为了强调,更有一种讽刺意味掺杂其中。电影通过讲述十二个陪审员对案件的不同看法以及探究过程来反映当今社会的真实情况,以及人们对于认识、思考、理解和处理问题的一种真实反映,给观众以反思。  【关键词】电影《十二公民》;理性;事实真相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
【摘要】应用型本科高校图书馆的管理,需根据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教学科研需求开展服务。山西工商学院图书馆为迎接教育部教学合格评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从队伍建设管理、阅读推广活动、读者服务措施等方面开拓思路,注重成效抓落实,加强内涵建设提质量。进行了学科专业馆员队伍的充实,阅读学分认定和课程过程性考核办法的制订,读书活动、书社研究会的创新,为探索新建本科高校图书馆管理和服务模式,提升图书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