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化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d013wy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全球性的热门话题,各个国家都致力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工作,然而保护和开发,永远是矛盾而又要共处的两极,这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变成一项世界性的难题。全球化和市场经济大潮带来的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非物质文化遗产绝不会一成不变,在应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过程中,既有继承,又有重构,也有创新,在新陈代谢中不断发展。如何实现保护与开发的双赢,还值得我们继续钻研。本文试图从产业化的视角,结合人类学的知识,对史诗《玛纳斯》的保护与开发进行初步探讨与分析。
  【关键词】产业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玛纳斯;保护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个话题备受各界人士的关注,在这个工业化和城市化背景下,各国都深刻认识到合理地保护与开发民俗文化的重要性,联合教科文组织于2003年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其定义和内容做了具体说明,这也开启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旅程,政府、传承者、工商界、学术界在内的全社会掀起了全民性的文化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内引起了很大的反响,通过共同的努力,增强了全社会对民俗文化、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鼓励了各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集、整理、保护、研究和开发。
  但是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我国尚处于一个探索的阶段,要明白这是一项大工程,也是一个很难把握权衡的难题。保护意味着原汁原味地保存或者传承下去,但是一味地去继承,却不去主动适应时代的主旋律是很难在社会中立足。这就要求我们在保护利用的过程中,主动去适应市场,通过产业化的发展趋势,实现民俗文化的自力更生和永续生存。
  本文以柯尔克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史诗《玛纳斯》为研究对象,从产业化视角进行探讨保护和开发问题。
  二 、产业化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玛纳斯》为例
  (一)产业化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首先我们先对产业化这个定义做个简单介绍。产业化的概念是从产业概念发展而来,顾名思义,产业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带有鲜明的市场色彩。产业本来的意义是指国民经济的各种生产部门,有时也指工业,后来随着第三产业的划分和发展,则推而广之,泛指各种制造物质产品,流通手段,服务劳动等的企业或组织。
  “化”这个字表示转变成某种状态或者性质。产业化,就是把某种东西完全变成经济产业,简单地说就是全面市场化。如今中国致力于打造文化产业强国,文化产业包括书籍、影视、新闻媒体、艺术类、休闲娱乐等,每个地区按照地方特点对文化产业规划是不同的,但是都是通过市场的运作来实现利润的过程。因此产业化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我们用创新的思维来看待,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传统的文化瑰宝,更具有强大的经济潜力和效益。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该民族数百年来集体智慧的结晶,是该民族的文化载体和精神支柱,是属于全人类的共同财富,经济的发展为各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播和分享提供了交流平台,正是这种共享、流通使得非物质文化在发展中永葆青春。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藏的商机也为自身的发展带来了强大的资金后盾。
  产业化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最具效益的行业是旅游业,譬如,借助民间口头文学、民间技艺、民俗表演、民间服饰和手工艺品等方面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不仅提高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位,也提高了民众的生活水平,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所以那些经济潜在价值高的、市场化可能性高的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应当走向自我图强、自我发展的产业化道路,而不是单靠政府的资金支持,否则投入多而收益少之甚少。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史诗《玛纳斯》
  《玛纳斯》是柯尔克孜族民间广为流传的英雄史诗,它与蒙古族的《江格尔》、藏族的《格萨尔王传》并称为中国少数民族的三大史诗。史诗讲述了柯尔克孜族古代英雄玛纳斯祖孙八代抵御外辱,捍卫人民幸福生活的光辉业绩。虽然我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对史诗《玛纳斯》进行了收集、整理、研究工作,但是目前工作不容乐观,还需继续努力。史诗《玛纳斯》涉及了柯尔克孜族生活的方方面面,堪称研究柯尔克孜族的“百科全书”。然而随着年轻人对这古老史诗的关注度日益减少,这一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刻不容缓。
  2009年,中国申报的《玛纳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投入大量财力、人力开启了对史诗《玛纳斯》的研究和保护工作。就如何使柯尔克孜族史诗得到更好的继承这个问题,各学界专家、学者都在不同的层面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笔者认为,对于史诗的保护不应该依赖于政府或者官方的支持,应该让《玛纳斯》史诗发挥自身的力量,挖掘自身的丰厚商机。只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的经济价值才能被广泛挖掘和开发,市场化反过来又为自身的保护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实现良性循环。
  三、产业化视角下,对史诗《玛纳斯》的保护和开发—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产业化带来的机遇
  2015年4月筆者随同老师同学们前往克孜勒苏地区阿图什市进行为期两周的调查。在这过程中笔者与数名柯尔克孜族就玛纳斯的传承教育问题进行了访谈,访谈内容如下:
  访谈一
  访谈对象:Abdukadir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州出版社2015年4月30日
  问:有没有有关玛纳斯的家庭教育?
  答:比如以我为例,父亲教育了我,他把自己知道的玛纳斯史诗讲给我听,讲述里面的行为习惯,并且用这些规范来管教我,我也是这样教育我的孩子,我的孩子们将来会怎么教育他们的孩子,这个我不知道。原因是,现在的孩子在接受双语教育,接受两种不同文化,他们以后会怎么处理这些我也说不清。
  问:不管教育儿子还是女儿,你认为玛纳斯起了很大的作用吗?
  答:首先,最重要的是得有宽恕。第二个,得像玛纳斯那样勇敢,男儿要像玛纳斯,女儿要像kanikay。我教育我的儿子,千万不要跟别人打架,打架的源头是不懂宽恕,你要原谅别人,在迫不得已之下,你应该狠狠地教育他,我爸爸也是那么教育我的,你身上流淌的是我的血液,我身上流淌着的是柯尔克孜族的血液,我们都是玛纳斯的子孙。但是我的孩子是如何教育他们的后代,我是有担忧的。现在,在小学中学里,已把玛纳斯的片段列入教学课程当中。我们应该教育孩子们要尊敬玛纳斯里的七个英雄,并向他们学习,这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访谈二
  访谈对象:askar·kurban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州三中2015年4月30日
  问:你认为柯尔克孜族的家庭教育是否受到玛纳斯的影响?
  答:我的意思也不是要把孩子们培养成玛纳斯,作为一个民族的成员,他应该了解自己民族的风俗习惯以及史诗。人需要精神支柱, 每个学科都需要有这个血脉,比如阿拉伯语有古兰经的智库,也就是因为有这个才得以发展,我想玛纳斯也可以作为一个智库来源,研究过它的天文学,在内陆研究过天文学的人多,因为那里天气晴朗,夜长昼短,便于对有关星星的研究。Taraza这个星星是由三颗星星组成,形状像taraza,有可能是现在的天枰座。还有玛纳斯里面的地名,与现在的地名相比较后,本想把玛纳斯所走过的路做个地图,但是个人能力有限就不了了之了。
  问:你的孩子在听学玛纳斯史诗时的反应?
  答:听的很少了。我认为学习需在一定的年龄范围,大概在5到10岁期间学习效果最佳,过了这个年龄段就很难教育孩子了。
  访谈三
  訪谈对象:gapar·duelat 54岁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州三中语文教师 2015年4月30日
  问:你在家庭教育中有没有有关玛纳斯的教育?
  答:现在在我的家里,没有吟唱玛纳斯的习惯,小时候,不管昼夜,不管远近,我都会去听,但是我们家中并没有那个条件,自己也没有对孩子们进行有关玛纳斯的教育。
  访谈四
  访谈对象:kedirbay 77岁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州三中2015年5月1日
  问:玛纳斯史诗对家庭教育的影响是什么?
  答:我们是在玛纳斯家族中长大,在丧葬婚礼上都要吟唱玛纳斯,草原生活是很没趣的、单调的,除了家畜没有其他,所以他们以玛纳斯作为休闲方式。老爷爷们也会唱,但是有段时间我们否认了玛纳斯,后来因为政策上的支持,我们又重新找回了玛纳斯 。以前没有不会唱玛纳斯史诗的人。
  访谈五
  访谈对象: memet·juma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州艺术团退休人员 2015年5月2日
  问:玛纳斯对家庭教育的影响?
  答:小时候我们经常听玛纳斯奇的演唱。玛纳斯涵盖了很多内容包括教育,包括如何做人。 而现在年轻人知道的很少。
  访谈六
  访谈对象: yunus hasan 39岁 karjol村 图书馆工作2015年5月2日
  问:玛纳斯对家庭教育的影响?
  答:小时候我们经常听玛纳斯的演唱。玛纳斯涵盖了很多内容包括教育,包括如何做人。 如今孩子们都学习双语,很少接触这些文化了。
  访谈七
  访谈对象: kalin hasanahun 年龄:79 2015年5月2日
  问:在家庭教育中能以玛纳斯作为榜样吗?
  答:我经常给孩子们读玛纳斯的书,教育孩子时从中获取很多精髓,男的要像玛纳斯那样有良心,有责任心。女的像hanikay那样勤奋、聪慧。玛纳斯里讲述的是男的有权威但不怎么聪明,但女的很聪慧。史诗里女性也是有一定地位的,而且hanikay设计女性的7种衣服款式,也包括柯尔克孜族的毡帽(kalpak ),白色是雪山的象征,黑色是路的象征。我们老一辈都是受到这样的教育,而现在很少了。
  从上述访谈中可见,对于史诗《玛纳斯》的家庭教育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淡薄,年轻一代对玛纳斯的了解少之甚少,更没有像祖辈那样去热爱史诗。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去保护与开发,这就很容易造成一个优秀文化的断层,柯尔克孜族的后代也许就无法再拥有这个无价瑰宝。
  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愈来愈重视,迎来了对史诗《玛纳斯》研究和保护工作的春天。《玛纳斯》史诗应该主动迎接新时代的号召,从产业化的角度推动史诗的保护和开发工作。史诗《玛纳斯》的保护和开发工作应从以下几点进行开展。
  1.大力发展克孜勒苏地区的旅游业
  拓展相关史诗《玛纳斯》的文化产业,譬如,举办史诗保护成果展览、史诗《玛纳斯》的文化展演,开发相关玛纳斯的旅游纪念品,还有举办相关玛纳斯文化节,联手吉尔吉斯斯坦这个国外市场力量,推动两国文化交流,创造经济效益。
  2.开发史诗《玛纳斯》相关影像视频、影视产业
  通过网络、新闻媒体等多种传播途径和灵活手段,积极对“保护工作”进行深入的宣传,普及史诗《玛纳斯》的相关知识,激发和培养全社会的民族文化保护意识。
  3.推行家庭教育与校园教育结合的方式
  在学校开办史诗《玛纳斯》的鉴赏课程,普及玛纳斯文化知识。鼓励各个学校开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课程,积极培养专业人才。对于国家或者省级传承人给予补助或津贴。另外对于专业人士进行统一培训,在交流中增强展演技能。
  4.举办玛纳斯文化节以及大型展演活动
  结合国内外的专业人才和平台,提高史诗《玛纳斯》的影响力,让优秀的柯尔克孜优秀文化经久不衰,愈发青春。
  5.博物馆是承载民族精髓的公益性的公共场所,通过展示、陈列相关玛纳斯文化的书籍、文献、物品等方式,重构伟大历史
  让更多的人去了解英雄玛纳斯的故事,以及玛纳斯对于柯尔克孜族的深远意义。开放式的博物馆便成为旅游过程中必经之地,进而推动教育,推动宣传。
  (二)产业化带来的挑战
  在许多地方,民俗仪式和民间歌舞以及民间工艺作为艺术的表现形式,不仅被很好地保存下来,还成为了一种新的文化产业。传统的仪式逐渐成为一种表演艺术,在这个表演的背后代表着该民族的传统宇宙观、生命观、道德观、乃至生活生产方式等各方面,在这个市场化经济社会的今天,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完成了时代的转型,而有些却仅留其形,失去了内涵。
  虽然产业化为史诗《玛纳斯》带来了机遇,同时一定不能因为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而丧失史诗的本真性,更不能使民众丧失文化自觉意识。本着保护和利用并举的原则,防止资本商业的过度渗入,定要保持史诗的神圣性、原真性,继承人应守土有责。
  四、结语
  历史上,很多国家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然而实践证明,单单的保护不仅会因为资金不足的原因很难达到实现,文化遗产的社会价值也很难在封闭的社会中发展下去,把文化遗产置身在市场经济中,才能确保文化遗产保护的费用,同时又有助于对自身宣传与发展,实现教育后人的最终目的。
  史诗《玛纳斯》在这个市场化社会的背景下,必须坚持保护和开发并行的原则,在保持史诗原汁原味的同时积极去引导它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把史诗这个文化转变为物质力量,实现两者的双赢局面。用文化的力量创造财富,又用创造的物质服务于文化,以此良性循环。众人拾柴火焰高,大家一起努力,共同促进这项事业的发展。让 我们努力为后代留下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乌丙安.21世纪的民俗学开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缘[J]. 河南社会科学,2009(3):1-4,218.
  [2]尹凌,余风.从传承人到继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创新思维[J].江西社会科学,2008(12):185-190.
  [3]王松华,廖嵘.产业化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07-112.
  [4]吴效群.对近年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几个重要问题的看法[J].文化遗产,2011(1):17-22,157.
  作者简介:苏比努尔·尼亚孜(1990-),女,维吾尔族,新疆师范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院2014级研究生。
其他文献
【摘要】作为一名黔剧演员,当前正处于传承和发展之间,一边要正视历史,以史正身,以德修艺,接续传承的精髓;一边则放眼发展,以心为镜,在舞台折射历史与发展中的黔剧风采。  【关键词】黔剧;历史;传承;德艺;发展;创新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序)  2008年,黔剧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贵州省黔剧院成为唯一一个保护黔剧传承的正规院团。观其事既让人心有所奋,更有其憾,说其奋是
【摘要】东方学这一概念在爱德华·赛义德的《东方学》一书被广为人知之前,其已经是一门集语言学、人类学、历史学和民族学等在内的复合型学科。东方学可分为古典东方学和现当代东方学,现当代东方学始于19世纪的欧洲,在美国得到发展,涌现出一大批权威的东方学者,其著作和理论对当今西方政治具有影响力和导向性,对全世界认识东方世界,也起到了显著的作用。阿拉伯伊斯兰地区作为东方学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一直是东方学者最
【摘要】不同民族的各具特色村寨,是一个民族智慧、创造力以及文化的结晶。这种独特的民族村寨往往承载和表现着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化。闽东地区现有42个少数民族,20.8万人,其中畲族18.9万人,多分布在上金贝、溪塔、霞浦等地。本文通过对上金贝与溪塔两地的畲族民族特色村寨文化的研究,发现当地文化保护与开发的局限以及对当地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文化现代化发展的探究。  【关键词】溪塔;上金贝;村寨文化  【中图分
【摘要】地方传统工艺的再设计常常以单个作品的方式呈现,缺乏品牌化思维的系统化、市场化的考量,往往成为设计师或艺术家的自我表达方式。对地方传统工艺最好的帮扶方式是能够通过品牌化思维再设计的方式,使其在日常生活中重获生命力,从而在市场行为中具有竞争力。在国际化的竞争环境下,地方工艺的文化特色是品牌价值的源泉,地方工艺的品牌化再设计是对这种特色文化国际化传播、持续性发展的一种设计介入的保障。品牌的语境已
【摘要】在罗西尼的代表作喜歌剧《塞维利亚理发师》中,有许多脍炙人口、极具表现力的唱段。本文对罗西娜咏叹调——《我心中有个声音》的不同音响版本进行比较,分析三位歌唱家在歌曲节奏、强弱对比、音色、情感表达、演唱技巧等各方面的不同演绎,以更加深刻地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从而更好地塑造出鲜明感人的、充满艺术气息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我心中有个声音;不同音响版本  【中图分类号】J613.3 【文献标识
【摘要】《末路狂花》这部电影被视为美国女性主义题材的代表作。在19世纪初的美国社会是一个以男性为主导、以金钱为信仰的父权资本主义社会,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女性是处于孤立地位的。这部影片可以引发全社会对于女性角色的重新定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末路狂花;女性主义;电影;叙事  【中图分类号】G623.3 【文献标识码】A  一、电影的背景及意义  电影中对女性主义的研究是社会学与媒介研究
【摘要】民族音乐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文化传承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如今,传统文化回归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同呼唤。探讨高校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关系,拓宽高校民族音乐教育传播路径,成为高校音乐教育改革的新方向。文章先简述了高校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关系,然后结合高校音乐教育现状,就如何在高校音乐教育中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
【摘要】蒯聩台遗址是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的一处重要遗迹,是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的发生地,遗址周围丰富的文化内涵,为我们解开豫北乃至临近地区的古代文化之谜提供了一把钥匙。蒯聩台遗址的形成过程,是豫东北地区古文化发展序列的一个缩影,是濮阳市古老文明的实物见证,对研究濮阳地区古文化分期和春秋战国的历史有着重要的历史和科学价值。  【关鍵词】蒯聩台遗址;仰韶文化;春秋文化;商周;鼎;簋;甗  【中图分类号】K8
【摘要】在文化全球化和中国“一带一路”的双重背景下,近年来我国民族演艺事业与东南亚各国的文化合作日益密切,由中、柬合作共建的民族舞台剧《吴哥的微笑》凭借其民族文化产业多方资源融合的运作背景而备受关注。本文以《吴》剧作为当代民族文化产业的成功典型和研究对象,对不同国家文化背景下民族歌舞演艺事业相互融合与发展的路径进行探究,以期为我国及世界民族文化产业的创新与合作提供全新的参考。  【关键词】一带一路
【摘要】阿伦·雷乃的电影时刻与观众探讨着人的心理状态和精神活动,记忆与遗忘是他影片中的核心。他的影片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线性的物理时空,而是以人的内心经验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心理和情绪时间,有力地拓展了现代电影的时空表现,又侧重于表达人物的意识流动。这些特征在《穆里埃尔》中都有所展示,也体现出一种想要寻找的东西,现实中找不到,过去又抓不到的现实无奈感。  【关键词】阿伦·雷乃;意识流;大脑电影  【中图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