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乡土教材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zh55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是美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这就要求教师尽可能多地关注本土的美术教育资源。美术教学要求将教学内容与本土美术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开设乡土校本课程,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在教学中,教师可运用乡土教材,让学生吸收乡土文化的丰富营养,使学生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思想得到升华。
  [关键词]乡土教材;美术教学;情感体验
  [中图分类号] G623.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9-0058-02
  乡土教材,指包括历史文物、历史文献、名胜古迹、文化名人、乡风民俗和当事人口述史等在内的与学生生活地域密切相关的历史资源。以此为内容的教材最能反映学生家乡的风土人情、生存状态和精神内涵,是地域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同时,乡土教材能够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家乡的风俗民情,了解这片土地所经历的历史沧桑、曾经拥有的辉煌,从而产生更加珍惜这片土地的情感。下面,笔者谈谈對我校乡土教材的实践与思考。
  “帝初通江南,以江外无事,宁静于此,因置江宁……”“江宁”作为地名一直流传至今。作为土生土长的江宁人,笔者对江宁东山周边的一山一水格外熟悉。得知我校决定进行校本教材开发和利用的消息,笔者欣喜若狂。现在的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太少了,对身边熟悉的山山水水、丰富的物产视若无睹,因此重新认识本土文化,引导学生重塑自信,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迫在眉睫。
  一、“竹山苍翠,烈士不朽”,水墨竹韵写意
  东山的南面有一座竹山,秦淮河就从这座山的山脚流过。走近山脚就能看见绿树掩映下的一座六角亭,这就是仲铭亭。仲铭亭是江宁区政府在1983年为了纪念邓仲铭烈士牺牲40周年而建造的,成为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怎样引导学生学习烈士的精神呢?笔者苦苦思索,后来想到竹在中国书画中常常被用来代表高风亮节的精神,寓意人品高尚。于是,笔者决定设计一节水墨课,教学生画竹子。在课堂上,笔者总结了竹子的画法。如下:
  第一,竹子的种类很多,从外形上看有细、中、粗三种。
  第二,竹竿从竹笋期开始就笔直往上长,竹节部分稍突出。
  第三,竹叶总是一丛一丛地长,有三片一丛、四片一丛、五片一丛等。
  第四,竹叶靠一些细小的侧枝连起来。
  笔墨的浓淡也是写意画强调的重点。这样教学,使学生尝试画水墨竹子,通过水墨竹韵体验水墨的乐趣。
  每年清明,我校全体师生手捧亲自做的白花来祭扫邓仲铭烈士,这已经成为我校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笔者设计的水墨竹韵,表现了烈士高洁的精神,鼓励学生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与和平。
  乡土教材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其最重要的作用是顺应学生的乡土情怀,创造条件,为学生的情感体验提供契机。
  二、“太白咏月,东山再起”,笔走龙蛇酣畅
  “东山再起”的历史故事在江宁地区流传已久,2008年被江宁区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江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东山的来历和一个人有关,此人就是谢安。谢安隐居土山,并改土山为东山。前秦苻坚率百万大军南下侵略东晋,谢安在东山运筹帷幄,指挥淝水大战,决胜于千里之外。因他在东山闲居以后,又出来做了一番大事业,后来人们称他是东山再起。
  在课堂中,笔者设计了两个学习环节:第一个环节是畅游东山,游览思源亭、松天阁、布塞亭、谢公祠等,欣赏对联,上联是“登山当思谢公略,赏月须吟太白诗”。第二个环节是学写“东山再起”四字。笔者首先介绍四种书体——小篆、隶书、行楷、行草,然后示范书写“东山再起”四字。
  书法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明珠,属于造型艺术,是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的艺术。书写“东山再起”四个字,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历史人物的传奇色彩。另外,游览东山,即使学生于一花一木、一字一画中得到艺术的熏陶,丰富视觉感受,又提高了学生鉴赏书法作品的能力和对美的感受能力、欣赏能力。
  三、“江宁天阙,牛首烟岚”,蝴蝶翩翩飞舞
  南京有句俗语:“春牛首,秋栖霞。”在春牛首踏青的习俗始于东晋,传承至今。课前,笔者带领学生参加学校的春牛首踏青活动,引导学生利用取景框选择喜欢的风景,并分出主次,用手机拍下照片。在春游时,笔者教导学生仔细观赏珍稀的蝴蝶物种,观察其颜色、线条之美,并好好保护它们。
  教学过程中,笔者精心设计课件,用多媒体播放拍摄的图片,激发学生的绘画热情。接着,笔者展示几张风景线描写生作品,让学生对写生有初步的了解,直观感受线条的长短、粗细、曲直、疏密、轻重等变化对作品的影响。最后,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风景进行创作,笔者予以指导、点评、修改。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主张“生活即教育”,意思是说生活和教育不可脱节。中国地大物博,各地的风土人情、民风民俗各不相同,但是都有着悠久的历史,蕴含着人们美好的愿望。春暖花开,阳气始盛,人们胜日寻芳,对身体健康大有好处,这是符合科学道理的。因此,把民俗融入美术课中,贴近生活,贴近时代。
  四、“金箔故乡,溢彩流光”,匠人精神传扬
  匠人精神是最近被反复提及的一种品质,意味着对艺术的不将就。“匠人”的说法来自日本,其实在中国,匠人精神一直存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代代传承的手艺人。江宁是金箔的发源地,被誉为“金箔故乡”。本土文化中的许多民间美术工艺经过无数手工艺人代代相传,凝聚着艺人的智慧和匠心。
  《金箔之光》就是我校美术校本课程中的一课,施教者是特级教师张毅。这节课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将张毅老师的精彩教学呈现如下。
  (1)教师直入主题,开门见山。
  师:参观过中国金箔艺术馆的同学请举手。
  (学生举手)
  师:参观完中国金箔艺术馆,你们想了解金箔的哪些内容?
  生:涂胶。
  (教师示范涂胶,重点是胶要涂得均匀一些)
  (2)金箔历史知识回溯: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
  (3)教师现场示范贴金箔。
  (4)学生了解金子的延展性特点,观看匠人互相配合打造金箔的过程。
  学生由衷感叹“金箔故乡,溢彩流光”,为勤劳智慧、心灵手巧的江宁匠人自豪,使自身情感得到升华。
  乡土文化,不是土旧的代名词,而是特色,是传统,是情感的纽带,不应该被打上愚昧落后的标签,应该代代传承。
  我校校本教材,还有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也有许多可以挖掘的地方,仅是历史人物就可以做一个专题。除了上文提到的谢安、邓仲铭外,还有掩埋牛首的航海家郑和、第一帝王秦始皇、在将军山誓死卫国的民族英雄岳飞等。江宁依托自然山水,美丽乡村的建设有目共睹,黄龙岘、石塘竹海、七坊村、大塘金薰衣草园已成为南京的新地标。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我们应抓住机遇,依托当地悠久厚重、丰富多元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人文资源,开设不同主题、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美术校本课程,保护、传承、创新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软实力。
  (特约编辑 木 清)
其他文献
职业技术教育是对受教育者在一定水平的教育基础上所进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技巧的教育。它的特点是强调职业道德培养,着重进行适应社会发展和生产发展的实践动手能力的技术培训,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职业技术、技能教育。近几十年,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已初步建立起既具有中国特色的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又有与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相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我国的高等职业
专业技能课程实行一体化与项目式教学,在国内外已有许多成功经验和做法,证明可以较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其培养手段立足于“以人为本”,能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优势智能进行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湖南工业高级技工学校对车工课程教学改革的总的要求有三大方面:一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实施理论与实际操作一体化交叉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交叉学习过程中掌握技能,培养工
文章从考试系统的核心服务自动组卷算法和考试系统的系统实现的两个方面详细的描述了考试系统的实现过程,分析了系统实现的算法及程序,并给出了部分的核心程序代码及流程图,
[摘 要]古诗词教学对于小学生心灵的升华、情感的熏陶以及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但如今的语文教学中,学生对古诗词中的传统文化缺乏兴趣,课堂教学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方法也不恰当。鉴于此,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对古诗词中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改进古诗词的教学方法,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为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夯实根基。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高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
广东省政府在《广东省加快现代技工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O-2015年)规划中提出,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办学模式。目前,多数技校已在这些方面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