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探究,就其本意来说,是探讨和研究。探讨就是探求学问,探求真理和探求本源;研究就是研讨问题,追根求源和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新课标下课堂教学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课堂教学要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其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一、创设探究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
化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恰当的探究问题情境,可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在质疑问题中探究。例如,在原电池原理一节的教学中,设置这样一组问题:(课前准备好锌片、铜片、导线、检流计、盛稀H2SO4溶液的烧杯等)①将锌片插入稀硫酸溶液的烧杯中,有何现象?为什么?②将铜片插入稀硫酸溶液的烧杯中,有何现象?为什么?③将锌片、铜片平行插入稀硫酸溶液的烧杯中,有何现象?为什么?④用导线将锌片、铜片连接起来,现象有何不同?⑤在导线上串联一只检流计,指针如何偏转?由此得出什么结论?在这一步步的实验操作中,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接着继续创设问题:⑥锌片的质量如何变化?为什么铜片有氢气?两极各发生了什么反应?⑦从能量转变的观点来分析,原电池是一种什么装置?学生展开讨论,互相交流,教师在教室四处走动,与各小组互动交流,倾听学生们的问题和想法,不时评价他们的探究过程。经过一系列问题探究后,学生从现象到本质,从宏观到微观,理解了原电池的原理,极大地激发了创新欲望,训练了思维的深刻性。此时,教师及时出示事先设计好的一系列装置,让学生自己分析,哪些装置不能构成原电池?为什么?通过知识的应用和迁移,加深了对原电池原理的理解,归纳出构成原电池的一般条件。在以上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学生训练了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加强了质疑能力的培养。
二、设计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1.提出问题
我们已经学过一些非金属氧化物,二氧化硫就是其中的一种,从物质类别的角度推测二氧化硫可能是什么氧化物,具有什么性质;从元素化合物角度推测二氧化硫可能具有什么性质,提出假设并设计相应的实验进行探究。
2.假设与验证
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合作交流,学生独立探究。
假设1:二氧化硫是一种酸性氧化物。
实验1:用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检验,观察试纸颜色变化。(变红)
把SO2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观察有何现象。(变浑浊)
结论1:二氧化硫是酸性氧化物,能使指示剂变色,能跟水、碱及碱性氧化物反应。
SO2 Ca(OH)2=CaCO3 H2O(石灰水变浑浊)
假设2:二氧化硫具有氧化性。
实验2:有学生提议将SO2气体通入氢硫酸中,观察溶液有何现象发生?有学生提议将SO2气体和H2S气体同时通入锥形瓶,观察锥形瓶内有什么现象?(按学生提议分别动手实验)
结论2:二氧化硫具有氧化性, 4价硫化合价降低被还原。
SO2 2H2S=3S 2H2O
假设3: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
实验3:将SO2气体通入酸性KMnO4溶液或溴水中,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结论3: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 4价硫化合价升高被氧化。
通过以上几步实验探究,学生掌握了二氧化硫的性质,学生由于是自己设计,自己动手操作,所以印象深刻,充分体现了其自主学习的原则。
三、设计探究性作业,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化学探究性作业的设计是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积极探究化学基本规律,认识化学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促进人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例如,在学习完氧族元素后,让学生调查校园白色污染及探究处理方法。我们班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在校园随机挑选150人参加问卷调查。设计问题如下:①你知道什么是白色污染吗?②你经常购买小食品吗?③你如何处理塑料袋?④请同学们对校园白色污染的处理方法提出一些建议。同时举办“你扔我捡,拒绝白色污染”的主题活动,倡导全校学生自觉维护校园卫生,以实际行动来消除校园的白色污染,把学校建设成绿色校园、文明校园。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始终突出一个“动”字,贯穿一个“趣”字,体现一个“创”字,使学生在趣味中探究、提高,使书本知识实践化,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主动学习的方式,使其在探究实践中获得知识、技能和方法。
(作者单位:甘肃省镇原县第二中学)
一、创设探究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
化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恰当的探究问题情境,可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在质疑问题中探究。例如,在原电池原理一节的教学中,设置这样一组问题:(课前准备好锌片、铜片、导线、检流计、盛稀H2SO4溶液的烧杯等)①将锌片插入稀硫酸溶液的烧杯中,有何现象?为什么?②将铜片插入稀硫酸溶液的烧杯中,有何现象?为什么?③将锌片、铜片平行插入稀硫酸溶液的烧杯中,有何现象?为什么?④用导线将锌片、铜片连接起来,现象有何不同?⑤在导线上串联一只检流计,指针如何偏转?由此得出什么结论?在这一步步的实验操作中,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接着继续创设问题:⑥锌片的质量如何变化?为什么铜片有氢气?两极各发生了什么反应?⑦从能量转变的观点来分析,原电池是一种什么装置?学生展开讨论,互相交流,教师在教室四处走动,与各小组互动交流,倾听学生们的问题和想法,不时评价他们的探究过程。经过一系列问题探究后,学生从现象到本质,从宏观到微观,理解了原电池的原理,极大地激发了创新欲望,训练了思维的深刻性。此时,教师及时出示事先设计好的一系列装置,让学生自己分析,哪些装置不能构成原电池?为什么?通过知识的应用和迁移,加深了对原电池原理的理解,归纳出构成原电池的一般条件。在以上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学生训练了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加强了质疑能力的培养。
二、设计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1.提出问题
我们已经学过一些非金属氧化物,二氧化硫就是其中的一种,从物质类别的角度推测二氧化硫可能是什么氧化物,具有什么性质;从元素化合物角度推测二氧化硫可能具有什么性质,提出假设并设计相应的实验进行探究。
2.假设与验证
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合作交流,学生独立探究。
假设1:二氧化硫是一种酸性氧化物。
实验1:用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检验,观察试纸颜色变化。(变红)
把SO2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观察有何现象。(变浑浊)
结论1:二氧化硫是酸性氧化物,能使指示剂变色,能跟水、碱及碱性氧化物反应。
SO2 Ca(OH)2=CaCO3 H2O(石灰水变浑浊)
假设2:二氧化硫具有氧化性。
实验2:有学生提议将SO2气体通入氢硫酸中,观察溶液有何现象发生?有学生提议将SO2气体和H2S气体同时通入锥形瓶,观察锥形瓶内有什么现象?(按学生提议分别动手实验)
结论2:二氧化硫具有氧化性, 4价硫化合价降低被还原。
SO2 2H2S=3S 2H2O
假设3: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
实验3:将SO2气体通入酸性KMnO4溶液或溴水中,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结论3: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 4价硫化合价升高被氧化。
通过以上几步实验探究,学生掌握了二氧化硫的性质,学生由于是自己设计,自己动手操作,所以印象深刻,充分体现了其自主学习的原则。
三、设计探究性作业,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化学探究性作业的设计是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积极探究化学基本规律,认识化学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促进人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例如,在学习完氧族元素后,让学生调查校园白色污染及探究处理方法。我们班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在校园随机挑选150人参加问卷调查。设计问题如下:①你知道什么是白色污染吗?②你经常购买小食品吗?③你如何处理塑料袋?④请同学们对校园白色污染的处理方法提出一些建议。同时举办“你扔我捡,拒绝白色污染”的主题活动,倡导全校学生自觉维护校园卫生,以实际行动来消除校园的白色污染,把学校建设成绿色校园、文明校园。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始终突出一个“动”字,贯穿一个“趣”字,体现一个“创”字,使学生在趣味中探究、提高,使书本知识实践化,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主动学习的方式,使其在探究实践中获得知识、技能和方法。
(作者单位:甘肃省镇原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