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研究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m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应用题教学正是引导学生运用方程(组)不等式(组)和函数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应用意识与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了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帮助学生克服解决应用问题的心理障碍,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更好地突破解应用题这一难点,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本人根据农村初中的实际,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农村初中应用题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学生应用题基础薄弱。长期以来,农村初中学生普遍存在对学习应用题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并且教材中的应用题的问题背景与农村的社会背景反差较大,未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未能调动他们参与学习研讨的积极性。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习惯。
  (二)学生读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普遍不强,习惯运用算术模式解应用题,缺乏合作交流学习的习惯。
  (三)在初中数学教学(特别是七年级)中,老师对由运用算术方法到运用代数方法解应用题的过渡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未能让学生体会到运用代数方法解应用题的优越性,以致学生遇到复杂的应用问题难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
  (四)学生解答应用题缺乏信心。根据调查统计,多年中考应用题的得分率都在20%~35%之间。
  二、应用题教学的策略及措施
  (一)激发学习应用题的源动力----培养兴趣和夯实基础。有道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促使人们永远充满希望与信心,激励人们有勇气和力量面对难题,引发人们因实践而有新发现。一个人如果对一件事非常感兴趣,就能引发其因好奇而主动实践。牛顿正是从成熟苹果落地这个人们习以为常的问题中引发联想而产生浓厚的探讨兴趣,从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思维上正处在逐步由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的过渡过程,要让他们学好枯燥无味的数学,就必须要在培养他们的数学兴趣方面下功夫。大家知道,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为了培养学生学习应用题的兴趣,在应用题教学中,教师不妨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备课入手,根据学生的实际(知识实际和经历)当地社会生活实际编辑应用题,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因材施教,使学生对学习应用题产生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二)把握学习应用题的必要条件和增强自信心的有效方法——落实好从算术到代数的过渡关。从小学到初中,数学逐渐由具体转化到抽象,开始使用字母表示数,应用题的解答方法也由小学的算术解法过渡到用方程(组)不等式(组)或函数关系的代数求解法,作为转化的关键时期七年级就显得尤为重要。七年级数学教材中的简单的应用题,学生普遍习惯用算术方法求解,虽然这阶段比较简单的应用题使用方程解法的优越性还不明显,学生普遍认为用算术解法比用方程求解更简单,但作为教师必须要纵观全局,从学习的可持续性发展出发,从简单的应用问题开始,引导学生重视方程解法,甚至要指定必须使用列方程解应用题,逐渐培养学生的代数解题意识,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步掌握代数的解题方法,逐渐体会代数解法的优越性,并通过反复训练增强其自信心。
  (三)抓住学习应用题的关键——重视构建数学模式的发生过程。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是先把实际问题构建为数学模式,然后再运用数学知识求解。解应用题一般有分析题意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不相等)关系、设未知数、列方程(组)或不等式(组)或函数关系式、求解、检验和作答等六个步骤,而构建数学模式的关键就是要做好分析。很多学生在学习时,只是重视解应用题要书面表达的后五个步骤而不重视分析这一解题环节,导致不会解答复杂的应用题。有的教师在教学中也同样忽视分析这一环节的重要性,在七年级教学中没把握好应用题分析过程的教学,造成了大面积的学生不会解应用题,对应用题产生恐惧心理,以致在八、九年级这一阶段有部分教师认为应用题只是少数聪明学生会解的,在教学应用题时也产生面向少数学生的倾向,最终使应用问题的教学效果出现很不乐观的局面。
  为了纠正这种错误倾向,在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必须要从为了学生终生发展的角度出发,纵观全局,把握好教学尺度,从七年级开始,重视分析解题方法过程的教学,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重视分析,更要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如果做好了分析过程,那么后面的合理设置未知数和要书面表达出来的解题过程将会水到渠成。
  (四)巧走学习应用题的捷径----类比归纳解题方法。应用题的类型题比较多,有列方程(组)、列不等式(组)和列函数关系式等类型,看上去繁杂无序,但是只要进行横向比较,不难发现,在不同题型中很多应用题有着共同的特点。常见的行程问题、工程问题、商品买卖问题和溶液配制问题等,都是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问题,找出了各种应用问题中的这个共同特征,解决许多应用题就有章可循,事半功倍。例如:
  例1(见前面(三))的分析:已知甲乙两人走路所用的具体时间,求甲乙两人的速度,从第三个量路程入手找相等关系:甲所走的路程 乙所走的路程=36
  例2、某工厂现有甲种原料360kg,乙种原料290kg,计划利用这两种原料生产A、B两种产品,共50件。已知生产一件A种产品需甲种原料9kg、乙种原料3kg;生产一件B种产品需甲种原料4kg、乙种原料10kg。(1)设生产x件A种产品,写出x应满足的不等式组;(2)有哪几种符合题意的生产方案?请你帮助设计。
  分析:已知生产一件A种产品与B种产品所需的甲种原料数和乙种原料数,求生产的A种产品和B种产品的数量,从第三个量原料总量入手找不等关系:
  ①生产A种产品共需的甲种原料数 生产B种产品共需的甲种原料数≤360
  ②生产A种产品共需的乙种原料数 生产B种产品共需的乙种原料数≤360   例3、某商店购进一批单价为8元的商品,如果按每件10元出售,那么每天可销售100件。经调查发现,这种商品的销售单价每提高1元,其销售量相应减少10件,将销售价定为多少,才能使每天所获销售利润最大?最大利润是多少?
  分析:已知销售量(与销售价有关),求销售价,从第三个量总价入手找函数关系:利润=总收入-总成本
  =>利润=销售价×销售量-成本价×销售量
  这三道题都是三个量的关系问题,都是已知一个量和求一个量,从第三个量入手找相等关系或不等关系或函数关系。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交流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多进行新旧知识联系对比和不同题型的解题方法联系对比,探索出解应用题的一般方法,那么对学生克服解应用题的恐惧心理,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将有较大的帮助。
  (五)努力寻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挖掘隐含条件。数学应用题中的隐含条件是指题目已知的信息(包括文字叙述、图表等)中没有明显表述,但与题目有着密切联系的各种数学信息。大多数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都比较明显,根据题目中的某一句话就可以直观找到数量关系式,从而列出方程(组)或不等式(组)或函数关系式,但是有些题目的数量关系是没有明显呈现的,要根据题意进行分析,有的还要结合生活常识进行分析,才能找到数量之间的关系。对于此类应用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拓宽思维,多角度进行分析,运用类比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隐含的数量关系,突破难点。
  例如:一堆玩具分给若干个小朋友,若每人分3件,则剩余3件;若前面每人分4件,则最后一人分到的玩具不足3件。求小朋友的人数与玩具数。
  分析:题目中的隐含条件:“最后一人得到的玩具数不小于0”
  应用题的教学方法很多,教学方法因人而异,因环境不同而不同。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新课程标准已实施了多年,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社会实践中显得越来越重要。作为数学教师,如果能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教育理念,着眼于让每一个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着眼于让不同的学生的数学素质都得到提高和发展,那么学生的数学素质将会在应用题的教学中得到更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北师大八年级数学上册
  [2]北师大八年级数学下册
  [3]北师大九年级数学下册
其他文献
期末复习作为学生学习历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有着时间紧、内容多、任务重等特点,时间越是紧,复习方法就越要科学,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我们的复习效率。要制定出科学的复习方法,我们就要对复习有全面、深入的了解。  一、复习过程中的常见问题与成因  根据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记忆遗忘曲线我们可以得知,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如果我们不进行及时的复习,之前学习过的东西就会逐步遗忘。
本论文首先从网络谣言的内涵解读开始,对网络谣言进行合理的概念界定,明确网络谣言就是指通过网络空间编造并传播经有权机关认定没有事实依据或者捏造的虚假信息,并将其基本特征概括为来源不明性、扩散迅速性、受众广泛性、危害严重性以及规制困难性等五个方面。同时根据网络谣言的内容将其概括为侵犯个人权利性、扰乱市场管理秩序性以及妨害社会管理秩序性等三种主要类型。然后,本论文重点探讨网络谣言治理的基本理念,主要从“
1.引言  课堂教学参与的主体是由学生和老师共同组成的,因此教师应当摒弃仅仅传授知识、解答疑难的认识。教师应当全面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积极和学生互动,从课堂氛围、教学方法、学生的思维模式、学习态度、动手操作等多个层面出发,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条件,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2.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策略  2.1 调整课堂气氛。课堂气氛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影响到了知识的吸收效果,
《新课程标准》倡导“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其中,实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是新课程的重要目标。但目前新教材刚从一年级开始使用,在尚未使用新教材的年级,应如何在教学中体现新理念呢?本人结合教学实践,谈一些体会:  一、体现数学的育人功能  数学教学过程从根本上来讲是一个以数学课程为载体的全面育人
课堂教学是否成功,主要体现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否积极?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是否和谐?课堂气氛是否活跃?特别是在数学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活跃程度,参与师生间互动的态度是该生学习好坏的重要表现。作为教师如何给与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气氛,让学生以兴奋、活跃的状态,在课堂中积极表现,以至于开发强大的思维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把握好数学学习的根——数学味。  一、现状令人担忧,呼吁要在数学课堂的星空
期刊
当前,政府绩效评估,已经成了一股世界性的趋势。任何一个国家政府,要想对自己管理的绩效做出有效评估,就不得不对绩效评估的相关方面做以研究。而在政府绩效评估过程中,评估
【摘要】:以无穷思想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体现为线索,由实例函数引出无穷思想,从具体的无穷量到抽象的无穷思想,运用逼近这一动态过程,进而研究并总结了在代数和几何这两个方面无穷思想的具体体现。希望能借此对中学数学的相关知识在教学时有所帮助和启发,并通过强调加深无穷思想的具体体现以及渗透,提高中学生对无穷思想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抽象思维,使在今后深造学习高等数学时,在函数极限、微积分、 维欧氏空间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自主学习中“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也更加深入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成了课堂学习活动实践的主要途径。尤其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这种互动式的“合作学习”几乎每堂课都需要,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却遇到了这样活那样的问题,如:(1)不能合作,教师宣布合作开始以后,小组各成员或者争抢材料、或者无所适从,小组内部一团乱;(2)不愿合作,成绩优等的学生在小组内独霸一方,而成绩落后的学生在小组内无事
高3块自2010年6月开展火驱试验,按照反九点法105m面积井网,干式正向燃烧,化学点火与电点火方式逐步部署实施,自火驱开发以来,先后经历了规模试验、扩大规模、火驱调整三个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