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指出小学中年级学生习作时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进行分析。以儿童发展心理理论为依据,提出了相应的指导策略,要求指导教师应从儿童知识建构的角度出发,从模仿、自主发展,纳入知识体系三个层次进行指导。
【关键词】小学生 二次习作指导策略
“学生作文中,经常会出现逻辑——语法结构方面的错误。一种是内容不符合逻辑,另一种是没有找到恰当的词句表达自己的思想。克服这两类错误,必须通过整个语文教学来提高学生慎重使用语言的自觉性,使学生明确语言信号必须依靠感性的事物作为基础。另一方面,必须教会学生善于按照语法和逻辑的要求对自己和别人的言语进行分析,从而提高言语表达的精确性。”[1]这段话指出,提高学生言语表达的精确性,必须通过整个语文教学进行。我认为,不仅逻辑——语法结构方面的错误,整个习作指导都必须建立在日常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特别是中年级学生在低年级写话的基础上开始习作,加上生活经验简单,词汇贫乏,概括能力较弱,写作技巧未入门,书面语言正在逐步发展,习作要求有了提高,在“二次习作” (我们习惯于要求学生先拟草稿,经教师批阅后再修改抄正,教学实践中经常把学生修改抄正环节称为“二次习作”)初期,多数学生在心理上一时难以适应,字、词、句、段等会出现各种较明显的毛病,修改习作无从下手,习作指导效果很不理想。对此,教师应将“二次习作”指导建立在整个日常语文教学的基础上,着眼于比较、分析、归纳常见的病例进行对策探究,帮助学生不断提高习作水平。
一、正音辨形“绝”错(别)字
中年级学生习作中,写错别字是最常见的毛病。其中同音字、形近字辨析不清导致错别字的现象最为突出。平时学习课文生字,有专项的读写和辨析,书写错误较少,但一到习作,就错别字连篇。主要原因是一些学生受方言影响,前后鼻韵母不分,平翘舌不分,“n” 、“l”不分,普通话不够本地话来凑,加上平时读错字没有及时纠正,识字量又少,造成同音字胡乱套,形近字辩不清。 习作中错别字的产生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教师应当遵循儿童记忆规律,针对儿童知觉不精细的特点,对难字、易错字做预防性的指导,使他们对字形形成正确的分化,建立并巩固音、形、义联系,并养成一丝不苟的书写习惯。
二、阅读模仿多积累
多数中年级学生的习作语言平淡无味,积累的词句太少,无法在不同的语境下选择不同的词语表达准确的意思。 针对句子意思表达不恰当,语言平淡无味,词汇匮乏的毛病,教师应当采取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积累好词好句。首先,大量的课外阅读是积累词句的重要途径,阅读不能仅仅是读,读后动笔写才能达到有效积累,在摘抄的基础上要坚持模仿文中好词好句写句子。如果能要求学生用不同的词语表达相同的意思或是用相同的词语表达不同的意思,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第二,要坚持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好词好句好段来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不同学段学生的写作都需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评价要重视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3]而大量、有效的阅读、思考,是学生占有材料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读说练习增语感
当前,学生习作能力低下大都是语言、思维方面的问题。老一辈语文教育家叶圣陶等主张发展思维能力、发展语言能力并重。《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也特别提到“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 [4]
四、胸有成竹列提纲
一些中年级学生习作时,常常长时间动不了笔,因为定不下来该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对该写的内容心中没数;有的信马由缰,写到哪里算哪里,结果造成观察描写无顺序、参观游览无线路、事情详略分不清、重点部分不突出、蜻蜓点水流水帐。怎么办?模仿已经学过的课文,事先列出习作的提纲,确定出重点和详略部分,能有效解决这个问题。教材中选编的课文大多是名家名作,无论是主题思想,篇章结构还是优美词句,都是学生进行模仿的最好凭借。如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的习作,要求写家乡景物,可以模仿本组课文《珍珠泉》列如下提纲:1、开门见山简介景物。2、抓住特点描写景物。3、写自己的体会。
有了提纲,写起文章至少不会东一句西一句的,杂乱无章。列提纲的同时,要求学生根据提纲确定好每个部分要写的重点,开始习作时,运用好词好句有序表达。
五、认真审题找重点
多数中年级语文老师集体备课谈到学生习作都会不约而同地摇头,说:“内容空洞无中心”。 习作前,有些学生虽然读了题,但也是囫囵吞枣,不加分析。审题马虎,危害较大。这个问题怎么解决?我想,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在习作前为自己的文章定个“调”。写人、写景、状物之前,根据要求要先想好要表现什么特点,再围绕特点选择典型材料来表现,把典型材料作为重点来叙述。写事之前也要根据题目要求,先想好表达的主题(中心),再选择最能表现这个主题(中心)的材料来重点叙述。
最后,《语文课程标准》还很注重学生养成良好的习作习惯。根据中年级学生特点,“二次习作”指导还须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学生修改草稿前,教师要先批阅,做适当提示,提出具体修改要求,修改的过程应作必要的跟踪、追查;二是在习作开始阶段就应注意消除学生畏惧心理,习作题目从小处着眼,从生活出发,坚持循序渐进;三是讲评习作不必面面俱到,一次重点讲评一两个问题即可,或开头,或结尾,或结构,或遣词造句,看情况而定。
参考文献
[1]潘菽.《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24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1
[4]巢宗祺 雷实 陆志平.《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73
【关键词】小学生 二次习作指导策略
“学生作文中,经常会出现逻辑——语法结构方面的错误。一种是内容不符合逻辑,另一种是没有找到恰当的词句表达自己的思想。克服这两类错误,必须通过整个语文教学来提高学生慎重使用语言的自觉性,使学生明确语言信号必须依靠感性的事物作为基础。另一方面,必须教会学生善于按照语法和逻辑的要求对自己和别人的言语进行分析,从而提高言语表达的精确性。”[1]这段话指出,提高学生言语表达的精确性,必须通过整个语文教学进行。我认为,不仅逻辑——语法结构方面的错误,整个习作指导都必须建立在日常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特别是中年级学生在低年级写话的基础上开始习作,加上生活经验简单,词汇贫乏,概括能力较弱,写作技巧未入门,书面语言正在逐步发展,习作要求有了提高,在“二次习作” (我们习惯于要求学生先拟草稿,经教师批阅后再修改抄正,教学实践中经常把学生修改抄正环节称为“二次习作”)初期,多数学生在心理上一时难以适应,字、词、句、段等会出现各种较明显的毛病,修改习作无从下手,习作指导效果很不理想。对此,教师应将“二次习作”指导建立在整个日常语文教学的基础上,着眼于比较、分析、归纳常见的病例进行对策探究,帮助学生不断提高习作水平。
一、正音辨形“绝”错(别)字
中年级学生习作中,写错别字是最常见的毛病。其中同音字、形近字辨析不清导致错别字的现象最为突出。平时学习课文生字,有专项的读写和辨析,书写错误较少,但一到习作,就错别字连篇。主要原因是一些学生受方言影响,前后鼻韵母不分,平翘舌不分,“n” 、“l”不分,普通话不够本地话来凑,加上平时读错字没有及时纠正,识字量又少,造成同音字胡乱套,形近字辩不清。 习作中错别字的产生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教师应当遵循儿童记忆规律,针对儿童知觉不精细的特点,对难字、易错字做预防性的指导,使他们对字形形成正确的分化,建立并巩固音、形、义联系,并养成一丝不苟的书写习惯。
二、阅读模仿多积累
多数中年级学生的习作语言平淡无味,积累的词句太少,无法在不同的语境下选择不同的词语表达准确的意思。 针对句子意思表达不恰当,语言平淡无味,词汇匮乏的毛病,教师应当采取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积累好词好句。首先,大量的课外阅读是积累词句的重要途径,阅读不能仅仅是读,读后动笔写才能达到有效积累,在摘抄的基础上要坚持模仿文中好词好句写句子。如果能要求学生用不同的词语表达相同的意思或是用相同的词语表达不同的意思,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第二,要坚持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好词好句好段来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不同学段学生的写作都需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评价要重视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3]而大量、有效的阅读、思考,是学生占有材料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读说练习增语感
当前,学生习作能力低下大都是语言、思维方面的问题。老一辈语文教育家叶圣陶等主张发展思维能力、发展语言能力并重。《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也特别提到“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 [4]
四、胸有成竹列提纲
一些中年级学生习作时,常常长时间动不了笔,因为定不下来该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对该写的内容心中没数;有的信马由缰,写到哪里算哪里,结果造成观察描写无顺序、参观游览无线路、事情详略分不清、重点部分不突出、蜻蜓点水流水帐。怎么办?模仿已经学过的课文,事先列出习作的提纲,确定出重点和详略部分,能有效解决这个问题。教材中选编的课文大多是名家名作,无论是主题思想,篇章结构还是优美词句,都是学生进行模仿的最好凭借。如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的习作,要求写家乡景物,可以模仿本组课文《珍珠泉》列如下提纲:1、开门见山简介景物。2、抓住特点描写景物。3、写自己的体会。
有了提纲,写起文章至少不会东一句西一句的,杂乱无章。列提纲的同时,要求学生根据提纲确定好每个部分要写的重点,开始习作时,运用好词好句有序表达。
五、认真审题找重点
多数中年级语文老师集体备课谈到学生习作都会不约而同地摇头,说:“内容空洞无中心”。 习作前,有些学生虽然读了题,但也是囫囵吞枣,不加分析。审题马虎,危害较大。这个问题怎么解决?我想,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在习作前为自己的文章定个“调”。写人、写景、状物之前,根据要求要先想好要表现什么特点,再围绕特点选择典型材料来表现,把典型材料作为重点来叙述。写事之前也要根据题目要求,先想好表达的主题(中心),再选择最能表现这个主题(中心)的材料来重点叙述。
最后,《语文课程标准》还很注重学生养成良好的习作习惯。根据中年级学生特点,“二次习作”指导还须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学生修改草稿前,教师要先批阅,做适当提示,提出具体修改要求,修改的过程应作必要的跟踪、追查;二是在习作开始阶段就应注意消除学生畏惧心理,习作题目从小处着眼,从生活出发,坚持循序渐进;三是讲评习作不必面面俱到,一次重点讲评一两个问题即可,或开头,或结尾,或结构,或遣词造句,看情况而定。
参考文献
[1]潘菽.《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24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1
[4]巢宗祺 雷实 陆志平.《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