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败犯罪的刑法规制研

来源 :法制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ppat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司法数据统计显示腐败犯罪并未得到有效遏制,从法律层面考量,笔者认为需从完善附加刑、合理配置定罪量刑标准等方面完善关于腐败犯罪的刑法规范,以有效遏制腐败犯罪。
  关键词:腐败犯罪;刑法规制;完善;附加刑
  中图分类号:D924.3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5)26-0243-01
  作者简介:张钦利(1963-),男,山东胶南人,青岛市平度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山东农业大学法学专业。
  一、我国腐败犯罪刑法规制的缺陷
  (一)腐败犯罪的定罪附加条件不合理
  一是贪污罪起刑点设置不合理。刑法将贪污罪的量刑起点规定为5000元,并根据贪污的数额将贪污罪的量刑幅度分为四种情况。这种量刑起点实际上为腐败犯罪发展提供了条件。二是将“为他人谋取利益”设置为受贿罪的定罪条件不合理。“为他人谋取利益”、“谋取不正当利益”两个附件条件并不是构成贿赂犯罪的实质要素,行贿受贿危害的是社会秩序与社会公平,而受贿罪侵犯的是职务行为的不可收买性,只要行为人利用职务便利非法收受了他人的财物,就已构成了职务行为的收买,至于是否“为他人谋取利益”不影响其实质。三是贿赂犯罪的对象仅限于财物的设置过于狭窄。虽然司法解释将财物扩大到财产性利益,但仍然不能满足司法实践中的要求。
  (二)腐败犯罪的法定刑标准不科学,导致罪刑失衡
  刑法将一般腐败犯罪的法定刑按照数额不满五千、五千以上不满五万、五万以上不满十万、十万以上大致设置为四个等级,即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根据各数额对应的情节严重程度设为没收财产和死刑。这种法定刑的量刑标准一方面弹性太大容易给予法官过大的自由裁量权,造成性质相同、情节相当的犯罪判决的结果却大相径庭,导致刑法量刑偏差,影响判决的公正。
  (三)行贿罪的定罪量刑过于宽泛的缺陷,不利于有效打击腐败犯罪
  虽然刑法规定了行贿罪的几个法定量刑幅度,但却没有明确具体数额,一般的行贿行为仅规定在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正是刑法规制对行贿者与受贿者这种不对称性的惩罚制度,造成了刑法对行贿者威慑力的缺失。
  二、我国腐败犯罪刑法规制的完善
  (一)合理设置腐败犯罪的定罪条件,实行零容忍的刑事政策
  对于我国刑法关于腐败犯罪的规定应当从以下三点进行完善:第一,我国刑法应当取消腐败类犯罪在数额上的量刑起点,即只要行为人实施了腐败行为即构成犯罪,而无论其数额大小、情节是否严重及严重程度,数额及情节只限于量刑问题。第二,取消行贿罪中关于“谋取不正当利益”、受贿罪中关于“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条件限制并将贿赂犯罪对象中财物及财产性权益的范围扩大到“一切不正当好处”,即贿赂既包括财物(货币及实物)和可以直接以货币计算的财产性利益,还包括诸如性交易、职务提升、户口迁移、亲属就业、出国留学等所有不正当利益。
  (二)重新设置腐败犯罪法定刑量刑标准并配置附加刑,取消腐败犯罪的死刑处罚
  一方面要重新划定量刑数额的区间,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要规制法定刑的量刑幅度,避免其弹性过大,同时追加情节因素,避免仅以数额作为量刑的因素,毕竟对于像是受贿犯罪,若是抛开其对象的限制,以一切不当利益为考虑标准,其受贿的具体数额往往是无法计算的。而对于附加刑的设置,则要根据腐败犯罪法定刑的量刑幅度加以设置,其中对于一般的腐败犯罪,没收其涉案财产能够有效的打击行为者求利的犯罪动机、而剥夺其部分政治权利对于行为者不仅意味着其失去了事实犯罪的有利条件更意味着其永久性的失去了从事此类工作的权利和社会地位,因此这种打击是致命的,从成本上考量是不利的,其完全没有必要为了一点点钱财利益而承担永久性失去工作和社会地位的风险,更何况这种风险还面临着牢狱之灾。
  (三)设置行贿罪与受贿罪同等的定罪量刑规制
  一方面刑法应当取消行贿罪中“以谋取不正当利益”为行贿罪定罪条件的规定,另一方面刑法应当实现行贿罪与受贿罪在量刑幅度上的对等,即相同涉嫌相同数额的行贿与受贿犯罪处罚量刑应当一致。虽然我国没有建立污点证人制度,但是司法实践中可以将行贿人或是受贿人积极主动与国家追诉机关合作,作为证人指证贿赂犯罪事实的行为,作为其自身犯罪量刑情节的考量因素,由此既可以通过明确的法律规定保障配合者的相关权益又能够及时的获取有效证据而且能够有效的瓦解贿赂犯罪中双方当事人的默契,提高贿赂犯罪受刑事责任追究的概率。
  三、结语
  根据我国腐败犯罪的特征及我国刑法规制存在的缺陷,我国刑法体系在完善过程中应当采取“严而不厉”的治吏政策。其中的“严”即是夸大犯罪圈,降低犯罪构成的标准,取消限制犯罪构成的附加条件,以行为作为定罪的标准,从而实现严密法网,彻底打击腐败犯罪,实现刑法对于腐败犯罪的零容忍度。同时刑事立法本身也要做到逻辑严密,用语明确,尽量减少法条的冲突和歧义,实现刑法的确定性并提高司法机关的办案效率实现刑法的及时性。对于“不厉”则要求刑法重构“重典惩腐”的刑事政策指导,改变通过提高刑罚力度来实现刑法震慑力的旧观念。通过设置科学合理的法定量刑幅度并附加没收财物、罚金、剥夺部分政治权利等刑罚来实现刑法规制对腐败犯罪的制约、打击和预防。
  [ 参 考 文 献 ]
  [1]李文定.“性贿赂”入罪的法理支持[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
  [2]马顺成.“性贿赂”理论探索[J].法制与社会,2007(05).
其他文献
摘 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法律权威源自人民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公民自觉性对于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国家应加大依法治国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力度、完善社会诚信体系和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公民自身应该努力提高参与依法治国的自觉性,通过这些方面来提高公民参与依法治国的自觉性。  关键词:公民自觉性;依法治国;地位;作用  中图分类号:D92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 要:各国宪法纷纷把隐私权纳入到人权的保护范围,这使得隐私权具有了基本权利的地位。自由、平等的商谈或论辩是达成正确和正当的必要手段,正确性和正当性从根本上依赖于理性商谈程序的建构。对隐私的保护除了可以确保参与商谈的自由选择权,而且还能确保商谈本身的自由开展。在信息社会里,如果想要恢复宪政民主国家的自由商谈机制,那就需要加大保护与隐私权密切关联的“获取信息权”这项基本人权。  关键词:宪政;隐私权
期刊
摘 要:监督审判违法行为虽然有民事诉讼法的明确规定,但检察机关在司法实务中推动检察监督并不理想。本文从违法行为界定标准、当事人不配合、检察监督设立不完善、法院接受监督意识不强等方面详述检察机关开展该项工作的诸多困境,以期引起重视。  关键词:民行检察;违法行为;监督困难  中图分类号:D9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5)26-0159-02  作者简介:秦晓丽,
期刊
摘 要:当前职务犯罪日趋复杂化、隐蔽化、智能化形势和检察机关严格规范司法要求凸显出初查在职务犯罪侦查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由于法律未明确对初查作出规定,司法解释规定又过于粗疏,加之当前检察机关初查中存在着不规范现象,导致对职务犯罪初查产生质疑。从初查的法律依据和地位入手,对当前基层检察机关反贪初查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进行梳理,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关键词:职务犯罪初查;法律依据;问题缺陷;制度构建  
期刊
摘 要:检察官办案责任制改革同检委会责任制度、运行机制息息相关,在改革办案责任制的同时,也为检委会的完善带来机遇。  关键词:检察委员会;责任制;办案  中图分类号:D9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5)26-0177-02  作者简介:杜晨晨(1990-),女,山东平度人,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2009级本科生,法学专业;李洪坤(1986-),男,山东平度人,山东政
期刊
摘 要:对于除重新拼装外清洗、挑选、冲压等的硬币,直接买卖或者运往国外兑换的,属非法买卖外汇的行为,构成非法经营罪。对于重新拼装硬币的行为,属于变造外币,构成变造货币罪,但若数额难以明确认定,可一并以非法经营罪认定。  关键词:外国残损硬币;加工修复;变造货币罪;非法经营罪  中图分类号:D92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5)26-0179-01  作者简介:项
期刊
摘 要:本文从未成年人身心特点和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工作实际需要出发,探讨进一步完善未成年人刑事审判工作机制的方法,并通过审判活动依法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体现对未成年人特殊、优先保护的审判原则。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轻刑化  中图分类号:D9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5)26-0181-01  作者简介:宋欢(1988-),女,浙江金华人,浙江省金
期刊
摘 要:“两法衔接”机制对于打击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侵害民生民利犯罪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市两法衔接工作经过多年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存在部分行政执法机关主动移送案件意识不强、工作机制不健全、相互配合的主动性不够等问题。为此,检察机关应立足建立和完善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规范;同时,树立正确的监督理念,改进监督方式,发挥监督合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关键词:两法衔接;检察机关;机
期刊
关键词:捕后羁押;审查制度;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D9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5)26-0240-01  作者简介:徐轶超(1989-),男,汉族,北京人,美国马里兰大学硕士,研究方向:刑事司法学及犯罪学。  一、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内涵  (一)逮捕与羁押关系  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逮捕是一种强制措施,它可以剥夺犯罪嫌疑人的人身自由。但需要注意的是羁押并不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政治的法制的发展,我国信访制度也在不断完善。信访有利于领导机关深切了解和体会民意,是坚持群众路线、群众工作的重要体现,引导人民群众依法逐级信访反映利益诉求,及时解决各类矛盾纠纷,推动社会的和谐、稳定、持续发展。本文从我国现有  信访制度存在的问题出发,分析了逐级走访在规范信访次序中的必要性。  关键词:逐级走访;信访次序;规范  中图分类号:D63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