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科学是“宝藏”还是“公害”

来源 :发明与创新(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shuanshuan521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首届全国民间科技发展研讨会”的成功召开,中国的民间科技正在成为备受注目的社会力量,并有望成长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支生力军。
  对于这个人数日益增多,规模不断扩大的民间科技集体热潮的出现,社会给出了截然小同的评价。一种声音说,民间科学是一个“宝藏”,应当大力发掘;另一种声音则称民间科学家已成社会公害,民间科学不值得提倡。面对同一事物,为什么会出现两种截然相反的结论呢?
  
  民间科学是宝藏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宋正海指出:民间科学家足一个庞大的群体,人数可能超过专业科学家,这已成为重要的社会现象。随着国家实力的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和个人理想有更多的追求,越来越多的人将把精力投入到哲学、科学和文学艺术等研究中去。所以,“民科”的人将与日俱增,水平也将不断提高。任何想遏制和限制这股力量的方法都是不可取的,而引导和开发将是唯一可行的方法。采取逐层自我筛选的方法,开发和提升“民科”将使其成为中国科学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和宝藏之一。
  王文光等专家也热诚地肯定了“民科”存在的意义:他们一般没有接受过专业学术体系的正规培训。人员分布全国,大都植根于各行各业,有大交叉研究和中国传统文化孕育的优势,受现有科学体系思维定势和方法论约束小,易产生原始创新思维及其成果,其中可能有重大的突破和发现。
  《半月谈》实习记者刘丽丽在《开发“民科”——非主流的科学宝酗一文中亦指出:总体上看,“民科”是一支普及科学、提高国民素质、反对迷信的重要力量。更有一些专家指出,在体制内,科学研究面临学术腐败、创新力卜降等问题时,“民科”们不为名利、执着于科学研究的理想主义精神是一笔弥足珍贵的财富。
  梁子民、毕文昌也在《中国青年报》上撰文“鼓励民间科学研究”。
  
  方舟子的精彩表演
  
  一个与众不同且耸人听闻的声音则来自“网络名人”方舟子。他在2006年1月18日《北京科技报》发表的《民间科学家已成社会公害不值得提倡》一文中称,“国内媒体经常提到的‘民间科学家’其实应该称为‘科学妄想家’更合适,指的是一些在科学共同体之外的业余研究者,没有受过很好的专业训练,又不屑于从事像采集标本、观测天象之类小打小闹的业余科学爱好,而是固执地相信自己做出了重大的科学发现,比如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之类的重大数学难题,推翻了相对论、进化论之类的重大科学理论,提出了玄之又玄的‘科学理论’,发明了永动机等等。”
  “民间科学家”真的都是“科学妄想家”吗?方舟子什么时候调查、研究、证实了他他“不屑于从事像采集标本、观测天象之类小打小闹的业余科学爱好,而是固执地相信自己做出了重大的科学发现”的呢(且不说是否所有的科学探索都需要做“采集标本、观测天象之类”的工作)?不过是凭自己的臆测罢了。
  在方舟子眼里,民科们都是些想出人头地,想一鸣惊人的名利之徒。方舟子说:专业的科学丁作者因为对科学研究的方法、规律和现实有切身的体会,深知在科学事业高度发达的今天, ‘个业余研究者要做出重大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对这些“民间科学家”大抵持否定、冷淡、蔑视的态度,最多觉得可怜。
  民科们真可笑啁,真愚昧呀,真偏执呀,他们居然敢跑到科学圣坛上去动科学家们的“奶酪”。科学是什么?在方舟子眼里,科学就是神圣,科学就是“太岁”,那是万万动不得的,动了就是亵渎了科学圣灵,罪过罪过。
  
  科学已经完美了吗
  
  但是科学真的是那么神圣,那么完美,那么碰不得吗?民间研究者要做出重大发现的可能性真的几乎为零吗?不,远远不是。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就连一些最基本的问题,如宇宙起源、生命起源、人类起源等等所谓四大起源问题,科学还拿不出一点像样的理论来。尤其是在地球科学领域,对诸如地震、火山、龙卷风、台风等等问题,科学家们也不过是在作最简单的猜测、最一般的推论。比如说地震是“板块碰撞”,说“造山”也是“碰撞造山”等等,并没有什么高深得不得了、令人信服得无可挑剔的理论。而且这些问题远远没有解决,许多理论还十分初级甚至幼稚。远不是什么响当当、硬梆梆,能够让人奉若神明的“科学理论”。甚至像雷电这样最为司空见惯的现象,科学都还没有完全解释清楚。对这些问题的了解,方舟子恐怕连科普水平都没达到,连一个民科他不如,别自夸大狂
  什么是“科学”呢,在方舟子眼里,只有给旧理论,旧观念大唱颂歌、大抬轿子的才是“科学”的(方舟子已率先垂范,他自己就写了一个鼓吹进化论的小册子《进化新篇章》),“相对论”、“进化论”等等这些“重大科学理论”都是“绝对真理”,是万万碰不得的,任何“高经叛道”的都是“异端邪说”。只许“老老实实,规规矩矩”,不许“乱说乱动”,这就是方舟子们的逻辑。我也没说不让你创新,但只要你的理论、学说、观点不符合现有理论,我就说你是“伪科学”,打你没商量。
  
  “不是完全无害的”就是“公害”吗?
  
  方舟子还有高论:“民间科学研究”也不是完全无害的。“民间科学家”往过于痴迷而影响了个人和家庭生活,这且不说,他们往往还具有受迫害情结,利用各种机会控诉科学界如何压制、迫害他们,甚至号称科学界在制造“冤案”。这种声音如果被媒体放大,获得人文学者的支持,民间科学家真被当成了挑战黑暗的科学界的“英雄”、“烈士”,让公众对科学界产生误解,难道不是一种会影响科学进步的社会公害?
  这里,首先得衷心感谢方舟子对‘民间科学”工作者“个人和家庭生活”的关心,真是“我佛慈悲”呀!不得了的是,“他们往往还具有受迫害情结,利用各种机会控诉科学界如何压制、迫害他们,甚至号称科学界在制造‘冤案’。“不知道方舟子作过统计没有,究竟有多少民科,有这样的“受迫害情结”?在利用各种机会控诉科学界如何压制、迫害他们?百分比是多少?“往往”科不科学?人们是在“号称科学界在制造‘冤案’”,还是仅仅指责某几个“反伪”人士制造冤案?几个“反伪”人士就能代表“科学界”吗?需要澄清的是,指责几个“反伪”人士制造冤案的是一批职业科学家,还不是“民科”们,先不要把这样的罪名往“民科”头上扣。否则又是一桩“冤案”。
  “这种声音如果被媒体放大,获得人文学者的支持,民间科学家真被当成了挑战黑暗的科学界的‘英雄’、‘烈士’,让公众对科学界产生误解,难道不是一种会影响科学进步的社会公害?”这话算说到点子上了。究竟是谁在把科学界说的那样黑暗,那样不堪,是“民科”们吗?不是,恰恰是方舟子!是他的变了形、走了味的“打假”、“反伪”、“让公众对科学界产生误解”,是方舟子的言论成了“一种会影响科学进步的社会公害”!
  民间科学家为什么不提倡呢?因为“‘民间科学研究’也不是完全无害的”。“小是完全无害的”就“不值得提倡”了。那么什么才是 “值得提倡”的?人世间究竟有多少‘完全无害”的事物呢?方舟子鼓吹的“科学”是“完全无害”的吗?科学创造了杀人的枪炮、原子弹、化学武器、细菌武器……,导致了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科学是完全无害的吗?显然不是,那么科学是不是也不应该提倡了,应该禁止了呢?
  民间科学“不是完全无害”的,那么是不是也有一些“利”呢,方舟子只字未提。这就是他的“科学”。
  有一句老话: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中国的民间科学事业不会因方某人的一番高论而停滞不前,历史的大潮必将滚滚向前。
  
  探索未知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为什么在中国“民间科学”会越来越兴盛?实际上,不懈地探索未知世界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之一,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天问》、李白的《日出入行》等便是这种探索精神的杰出代表和体现。“以天下为己任”,“天下兴亡,匹大有责”,“报效祖国,服务社会,奉献人民”,牛在新中国,从上小学开始就受到这样的启蒙教育,这不能不说是中国的民间科学兴旺发达的重要动因,也是民间科学兴盛的社会基础。另一方面,对科学的浓厚兴趣是“民科”们最大的精神动力。“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中的这句话大抵很能代表“民科”们的心声,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们是真心地热爱、喜欢做这些事情,从中找到了乐趣,所以才会不惜…切代价地去努力。哪里是像方舟子设想的那样都是为了“一举成名”呢(尽管不能排除有这样动机的人,但这样的人在其他人群和职业科学家中同样存在)?
  部分尚处在探索过程中的民间科学爱好者的“理论”、观点,可能并不成熟甚至走入误区,但他们并非在刻意造假、欺骗大众,他们的“危害”也决不会比“官科”们学术造假大,远远达不到成为“公害”的地步。对于认识上的局限、技术上的不足、失误和不完善要宽容,允许发展、提高。社会要给予积极引导、疏导,而不是简单地围堵,一闷棍打死。另一方面,“民科”也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充实、提高自己,努力按照现代科学的规范完善自己的工作。
  中央提出的要在2020年把我国建成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构想己深入人心。在此形势下,应该“地五分南北”,“科”五分“官”、“民”,官方的和民间的科学研究者要联合起来,组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发挥各自的优势,去攻克未解的科学之谜和技术难题。这同时也是“官方科学家”和“民间科学家”义不窖辞的神圣职责。
  我们相信,民间科学是有强人生命力,有坚实的社会基础的,她将不断发展壮大。让民间科学胎死腹中的图谋不能得逞。民间科学的宝藏必将在“创新中国”的伟大事业中闪耀她的光辉。
其他文献
王小波,当代著名作家,其小说《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杂文《沉默的大多数》、《我的精神家园》等一系列作品,被誉为“当代文坛最美的收获”。王小波离世已近16年,在这10多年里,他始终以缺席的方式存在着,被人怀念着,一轮又一轮的“王小波热”,甚至将这位生前寂寥的“文坛外高手”推向了“精神偶像”的位置。时至今日,网上仍然有一批青年崇拜者以“王小波门下走狗”自命,延续着“王小波式”的写作。
彭湃(1896-1929)是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但他不像大多数革命家那样是劳苦大众出身,他的父亲是广东海陆丰地区的一个大地主。但彭湃的思想却倾向于革命,他积极协助当时的中共地下党组织开展革命运动,策划武装起义。  发动革命是需要对象的,以谁作为革命对象呢?彭湃将注意力集中到了广州数量庞大的人力车夫身上,这些人力车夫都是名副其实的劳苦大众,属于受尽剥削、苦大仇深的那种,于是。彭湃决定向他们宣传革命
借着近期疫苗事件,网传“中国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疫苗都为日本无偿援助”,真的吗?  中日在免疫规划领域的确开展过合作,其中1991年到1999年开展的“中国控制脊髓灰质炎项目”是最早实施的项目。中国历史上脊髓灰质炎(即小儿麻痹症)曾广泛流行。1960年中国自行研制成功脊灰减毒活疫苗,1965年开始在全国逐步推广使用,脊灰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急剧下降。进入20世纪80年代,全国实施计划免疫,脊灰得到进一
毛立平《金枝玉叶与收支困局——清代中后期公主经济境遇考察》  乾隆五十四年(1789),尽管迭经赏赐,和敬公主(乾隆第三女,富察皇后所生)府仍连年入不敷出,皇帝怀疑管理公主府事务的长史、护卫等人员有贪污问题,内务府遂派人对历年收支账目进行了一次彻查,但清查的结果是,公主府“实系每年进不敷出”。这并非个例,清代中后期,公主虽一生都享受来自皇室的照顾和封赏,但经济拮据仍是普遍状况。  表层原因包括公主
武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武备人才的方式。在影視作品中,武科举考试往往被描绘为应试者之间擂台比武,以对打获胜者为录取对象。实际上真实的武科举从未设置过应试士子对打环节。  武考试诞生于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历经唐宋明清四代,考试内容分内外场,其中外场考器械和气力,内场考孙子兵法为代表的军事理论。在外场考试方面,唐代武科举考试据《唐六典》记载,主要有:长垛、骑射、马枪、步射、材貌、言语和翘关举重
抽象思维有无图像其实是个较难阐述的哲学课题,也是一个理论前沿的问题。对此课题的探索、研究,仅以常规的论证,有些问题很难清楚、透彻地说明,所以有时要借助于思辩方式。    一、为何要使用“你”宇    为何在确定课题的名称时要使用像字,组成“抽象之像”,而不使用“象”字,组成“抽象之象”,这其中的区别是什么?道理根据何在?  这是因为,象和像的含义是不同的。作为象字,它的含义除了是动物中的大象之外,
1964年12月7日,我被一股强大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浪潮裹挟,从讲台上到了湖南耒阳最边远的山区——马水区亮源公社麻竹坪桐木农场。  我们这批下放到竹坪桐木农场的知青,有117人。抵达农场后,我們开始筑“安乐窝”。每天早出晚归,披星戴月,打砖做瓦。很快,一栋青砖房拔地而起。紧接着,我们开荒种菜,做好长期扎根的准备。到了晚上,农场里热闹非凡,有的吹拉弹唱,有的唱歌跳舞,有的聊天讲故事,忘却了白天的疲劳
彭德怀曾说:“抗美援朝雄辩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的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但志愿军也为抗美援朝的胜利付出了巨大代价。根据相关史料记载,志愿军在抗美援朝中的牺牲人数在11万左右,而美军的阵亡人数则是5.4万左右。美军的阵亡人数为什么比志愿军的牺牲人数要少如此之多呢?  首先,美军当时的军事装备水平和后勤保障能力几乎领先了志愿军一个时代。在如此大的差
孔子曰:“三十而立。”三十岁是而立之年。很多人将“三十而立”理解为:三十岁时应该有所立的事业,即立业。其实这种解释并不符合孔子原意。  东汉班固把“三十而立”理解为立学,他在《汉书·艺文志》中云:“三十而五经立也。”也就是说,三十岁时就学通了五经。南朝梁皇侃在 《论语义疏》中也是这样认为。这种解释虽然可信,但“经业成立”更多指的是成,跟立的关系不是很大。而且“三年明一经,三十通五经”是古代学者普遍
2020年是张爱玲(1920-1995)百年诞辰。在世人眼中,张爱玲是一个神秘的存在。异国漫长年月的幽居避世,让她活成人们心中一座深锁的孤城。而本文受访者王祯和,曾与张爱玲有过一段难得的文学渊源,那是1961年,41岁的张爱玲应香港某影业公司的邀请创作电影剧本《红楼梦》,顺道去台湾收集资料,因此结识了当时初出茅庐的文学青年王祯和。张爱玲对王祯和的小说《鬼·北风·人》十分赞赏,遂对其家乡台湾花莲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