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明道文化建设的路上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er_sxw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海安县明道小学根植于240年办学积淀,以“开蒙以达明道,明道以求福祉”的办学使命和“明道”校训为文化“胚胎”,在坚守中建设明道文化,赋予“明道”活泼泼的教育意蕴,探寻明道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为学生、教师、学校创设优质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天地。
  关键词:学校发展;明道文化;海安县明道小学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2A-0037-05
  明道小学地处县城老街区的石板街上,自清乾隆四十年(即1775年)创办以来,已有240年的历史。学校历史遗存很少,除一块校园出土的《公祀创建海安明道书院程韩两先生记》的青石碑以外,别无其他,因此,该碑显得尤为珍贵。学校周边大多是青砖小瓦的明清民居,以前学校也是这样的建筑样式,上世纪80年代,随着学校改薄和教育现代化工程的推进,那么多能保存学校记忆的东西都拆掉了,取而代之的是那些“现代化”的教学楼。教育有时就是这样,改革是为了面向未来,但在这面向未来的过程中,往往会忘却了传统,不经意地丢失很多美好的东西。
  北京师范大学王策三教授认为:“教育的继承性是很强的,教育的内容、方法及其结构具有很大的稳定性。”[1]所以,“教育改革不是如同造房子那样,必须把旧房子推倒,把基地清除干净,在空地上盖起新的房子;恰恰相反,必须在旧有的教育基地上逐步进行改革,并且是或快或慢的长期过程。”[2]明道小学要继承和弘扬的“美好的东西”是什么呢?
  一
  一所学校不能没有记忆,学校记忆既是学校经历的、原初的、深刻的历史记忆,也是学校成员认同的文化“胎记”,是学校文化的“根”。为了寻觅明道小学的记忆,我们再次回到学校出土的珍贵石碑《公祀创建海安明道书院程韩两先生记》。该碑主要记述了程旭、韩大鹏两先生及其后人输家兴学事迹。碑文上说:
  海安明道书院,自清乾隆四十年,镇人程太学旭宗岳先生因义学旧址,捐资创建,其子附贡生熙瑞天麟成之,计置屋二十九间,熟田三百七十五亩,至嘉庆十七年,同里韩大鹏序五先生又捐置草田五百余亩,延师课士历有年所,人才辈出,卓著成效,事载州志,可按而考也。
  这一段话叙说了明道小学的由来,文字虽短,但句句珠玑。其中一句话“事载州志,可按而考也”,给我们指明了唤醒学校记忆的策略,厘清学校历史从州志开始。海安历史上属于泰州,我们多次赴泰州档案馆查阅档案,找寻有关明道小学历史的蛛丝马迹。由此,明道小学的办学脉络逐渐展露在我们面前,《泰州志》(道光)卷八对明道小学的创建和发展有较为详细的记载。
  创办人程旭先生心含悲天悯人的情怀,为了让社区贫寒学子能够读书明理,于清乾隆四十年创办蓉塘义学。义学创办之初,“生童内外附课各十二人”。程旭先生服膺北宋哲学家、教育家、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程颢,引程颢为同宗,取程颢的号“明道”作为蓉塘义学的办学宗旨,并将“明道”二字写成匾额悬挂于义学的公见之地,激励义学的生童明辨、笃行。乾隆四十五年,程旭的侄子程禧将蓉塘义学改称“明道书院”,把“明道”二字刻成砖雕,砌于书院的门楣之上。从此,“明道”作为校训绵延二百多年,激励一代又一代明道学子,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
  尤其让我们震撼的是,在《泰州志》(道光)卷八讲习堂语录里我们查阅到了学校创始人程旭先生的语录:“人生而天定,无法抉择,然皆应开蒙以达明道,明道以求福祉。”意思是说,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很多东西都是一次性给定的,他(她)无法选择,但他们的人格与尊严是平等的,理应接受相同的教育,享受教育带来的人生幸福。这句话深深道出了程旭先生办学的使命和办学的思想。由此,学校“延师课士历有年所,人才辈出,卓著成效”。
  二
  美国教育学者菲利普·曼纳曾说过这样一段发人深省的话:是什么成就一所好的学校?这与学生的穷富、课程几乎毫无关系;与特别的课程、昂贵的运动场、巨额的捐赠、时髦的制服、名誉校友或是这所学校是否联网无关。是什么造就一所好的学校?是一种情感,一种被全体员工(也包括家长和学生)所享有的情感,这种情感就是:“他们的学校是真正属于他们的”。而这种情感来自哪里?文化![3]
  在寻觅学校记忆过程中,一个学校文化建设的思路逐步清晰起来。明道小学一代又一代人积淀接续的“明道文化”就像一根柔弱又强韧的细线,将学校的那些岁月串起来成为历史,她又像弥散的清新空气,滋润着一代又一代的明道人。
  我们这里所说的“明道文化”,是指经过长期发展历史积淀而形成的、明道校园全体师生员工认同并自觉践行的教育行为方式及其所创造的成果总和。
  生活于明道校园,直觉告诉我们,明道与教育存在天然的耦合。那么,明道之于教育意味着什么呢?“明道”究竟蕴含着怎样的教育意义呢?以往更多的理解是“读书明道理”,这更多是从知识授受和道德哲学的角度来理解的。
  德国著名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说,学校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4]唤醒,是一种教育手段,孩子们一旦得到更多的信任和期待,内在动力就会被激发,会更聪明、能干、有悟性。
  日本著名学者池田大作也说,文化的本质理所当然就是对人类生命和精神的开发。[5]
  这些论述无疑是从教育是知识的授受到教育是生命价值和意义的体现的转变,如果我们将视角转向生命哲学的角度,“明道”意味着什么呢?——
  苦苦追寻之际,偶然看到许慎《说文解字》对“一”的解释:“唯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读此似有感悟,天地造分,万物化育,全依仗“道”的无穷力量,“道”好似一个生命胚胎,蕴蓄着强大的生命力。
  老子也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万物尽管有一个过程,但其生命力是不言而喻的。
  无独有偶,在网上搜索时,看到了中国政法大学方尔加教授从哲学的层面理解的“道”,他的观点与我们的思考不谋而合。方教授说:“‘道’是最强大的生命力,‘道’具有自我更新的能力,是内在的最原始的驱动力,不凝固僵化,借用无穷的力量,是最大的包容。”[6]翻开《道德经》,对这些观点的论述比比皆是。   因此,我们认为,“道”是最强大的生命力。
  马克思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
  自此,“明道”的教育意蕴呼之欲出,“明道”意味着唤醒最强大的生命力。
  这样的表达还仅仅是外在的,教育内在的主体是儿童自身,儿童是明道的主体。“明道”是为了儿童的,也是依靠儿童来展开和进行的,“明道”应从儿童出发。显然,“明道”应是儿童明道。因此,“明道”还理应有另一层教育意蕴,那就是,“明道”即焕发最强大的生命力。
  唤醒与焕发,从哲学的角度分析,教师的唤醒是外因,对生命成长起影响作用,学生本身的焕发是内因,是生长的主要因素。儿童焕发生命力的诉求,教师的唤醒也才有依附,教育活动也才能发生。焕发与唤醒共同构成教育活动的两个方面,良好的教育理应是内因和外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缺一不可的。
  在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深深体会到,任何教育理念的表达必须顺应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遵循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但表达方式可以个性化。“明道”意味着唤醒和焕发最强大的生命力,这样的表达是符合基础教育的基本规律的,是遵循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的,表达方式也是属己的,是具有学校特色的。
  在“明道”教育意蕴的感召下,我们应该怎样去建设明道文化呢?
  经过近几年的摸索,我们形成了“明道文化”建设的四个层次:核心层是明道文化核心价值观的追寻;中间层是明道制度文化的建构;浅表层是明道课程文化的创生;表层是明道校园文化的建设。
  核心层:明道文化核心价值观的追寻。明道文化核心价值观最关键的东西在于使命、愿景、价值取向。使命是学校的责任,即学校为什么而存在。明道的使命创始人程旭先生开宗明义:“开蒙以达明道,明道以求福祉。”愿景是学校的蓝图,即学校未来的目标和样子。经过全体师生员工的探讨,明道的愿景是“过健康、道德、智慧的明道生活”。价值取向是学校对于好坏、善恶、美丑、成败、是非的基本信仰和评价标准,也就是哪些东西要坚守,哪些高压线绝对不能碰,教育应该有所取舍。与明道的愿景相呼应,明道的价值取向是“明生、明德、明慧”。
  明生、明德、明慧的教育要义是——
  明生,就是珍爱生命。著名国学大师钱穆先生说,人有两种生命,即身生命和心生命。珍爱生命,就是要尊重生命、理解生命、关心生命,对生命负责任。底线是身心健康。
  明德,就是修炼道德。引导儿童愉快积极地生活,为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奠定基础;引导儿童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为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培养胸怀世界的现代公民奠定基础。引导儿童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为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底线是有良心。
  明慧,就是涵养智慧。著名的弘一大师说,自古仁人志士无不以儒济世,以道修身,以佛治心,成就了智慧通达的人生。作为基础教育,我们引领儿童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形成娴熟的基本技能,涵养认识世界的基本思想和人生修养,积累丰富的人生经验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培育儿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明生、明德、明慧三者相互渗透、相辅相成、互为影响,合力支撑起一个堂堂正正的明道人(见图1)。
  中间层:明道制度文化的建构。学校制度是一个学校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摸索、选择、积淀下来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是经过验证的规范精华,充分展示了学校悠久渊源的文化传统。当学校的制度和学校文化高度融合之后,就形成了学校的制度文化。这种制度文化能够把学校的价值理念外化为学校师生员工的自觉行为,如此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其他学校难以模仿的学校核心价值观。
  制度不等于制度文化。相同的举措在不同的学校完全可能产生不同的效果,展现出不同的教育行为。这种不同的行为方式才是真正的制度文化之所在。明道小学从文本制度和实践运作机制两方面来进行明道制度文化的建构。
  文本制度分为四个板块:共同愿景、行为规范、民主管理和激励发展。文本制度的四个板块,凸显了制度中的人文精神和团队精神,凸显了现代学校民主与规范,凸显了明道文化的导引,凸显了制度的激励与引领。
  实践运作机制,重点从明道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校长值周制、年级部聘任管理制、半日研修制、“每周一课”制和学年“六节”制等方面进行建构。学年“六节”制就是每学年在固定的季节举行数学节、科技节、英语节、体育节、读书节、校园吉尼斯节。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要素。学校文化建设必须依靠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我们成立明道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其操作要义为:一是确立“一个中心”——以教师专业发展为中心。二是探析“两层意义”——以唤醒和焕发最强大的生命力为动力。三是强化“三贴服务”——以人文管理为保障。“三贴”服务就是为老师提供贴心服务,帮助老师学会关心;为老师提供贴实服务,帮助老师学会上课;为老师提供贴身服务,帮助老师学会研究。四是完善“四种角色”——以和谐发展为指向。这“四种角色”即是仁爱者、学习者、实践者、研究者[7]。近几年来,明道小学教师参加全国小学课堂教学比赛,获一等奖6人次、获省一等奖9人次、获县市级一等奖近30人次。
  浅表层:明道课程文化的创生。明道文化的最深处在课程。在回顾了明道课程建设发展的历程,求索了明道课程建设的发展方向以后,我们围绕明道文化核心价值观,架构了具有明道自身特色的明道课程目标(见图2)。我们以“明道: 唤醒和焕发最强大的生命力”为办学理念,以“明生、明德、明慧”为课程核心素养。
  围绕课程目标,我们构建了以“领域、科目”为系列的课程结构系统(见表1),一共有四大领域的学校课程服务于核心素养的培育,但在主观上各有侧重,试图保证每一方面的核心素养都有相应的课程支撑,力求避免机械的对应。
  课程实施的主阵地在课堂。我们着力探索“走向对话”的明道课堂,明道课堂的顶层设计是“两有一高”,即有道德、有智慧、高质量。有道德,就是心中有人、走向对话、毫无保留。有智慧,就是合乎目标、顺乎规律、心智碰撞。高质量,就是着力于学习性质量,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基;着力于发展性质量,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着力于生命性质量,为学生活泼泼的成长奠基。   我们着力建构“走向对话”的明道课堂样态,努力实现“三个走向”,即教学关系走向“互尊”;教学方式走向“互动”;教学绩效走向“互惠”。历经多年的探索,我们形成了“走向对话”明道课堂的基本样态,即师本对话,提出核心问题;生本对话,研究核心问题;生生对话,解决核心问题;师生对话,生成智慧情感;自我对话,发展认知情能。
  明道校本课程颇有自身特色,曾先后获得南通市优秀校本课程和全国优秀校本教材一等奖等荣誉。明道校本课程的架构分为健康与品德、语言与阅读、数学与科技、艺术与审美四个模块。实施策略分为四步:①制订《校本课程实施管理办法》。约定每个学生每学期学习不少于两门校本课程,其中必修、选修至少一门,学生填报选课单,每人可填两个志愿。原则上每班人数控制在45~55人,超出班级规模的课程,在充分尊重学生志愿的前提下,学校组织相关人员根据学生的第二志愿进行调剂。②自主选课。为了便于学生选课,学校将《校本课程指南》印发给每位学生,便于学生了解选课目录和每门校本课程的具体内容。学生在教师和家长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适合自己兴趣、特长或需要的校本课程。③走班上课。确定选修的课程后,学生在确定的时间内走班上课。为顺利实施走班上课,学校每周安排一个下午三节课为校本课程必修和选修时间。因场地限制,学校充分利用教室和专用教室,每个教室都是“一个教室,两块牌子”,既供日常学科教学,又是校本课程教室,为走班选课提供了充分的空间和地点保证。④日常管理。任课教师负责日常校本课程点名考勤、秩序维持、课程活动及考查等,教导处负责对校本课程进行巡查和督导。
  表层:明道校园文化的建设。我们以“明道”为红线贯穿校园文化建设的每一个篇章。校园文化建设求“有形”,更求“有神”。没有好的立意的所谓校园文化,很可能只是“环境布置”;没有神韵贯注的所谓校园文化,很可能只是“杂物箩筐”。形散神不散,“明道”显神韵,它犹如一根红线贯穿校园文化建设的每一个篇章,使校园成为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
  三
  在明道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心存一些思考:
  学校文化建设不是一时的“应景式”随想,而是要依靠学校一代又一代人的长期努力和积淀,并且,也只有当学校根据历史传统建构起来的学校理念外化为学校全体师生员工的外显行为时,我们才可以说,我们所期盼的学校文化初步形成了。如果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那么一代又一代的好校长才能成就好的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成于鲜活的学校行动,以教师群体建设为中心的学校教育实践的整体贯彻,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与关键。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在于教师队伍,失去了优秀教师队伍的支撑,所谓的学校文化不过是一句空话。
  学校文化和历史不是由概念传承的,而是由故事传播的。学校文化建设要好好关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不管是名人轶事,还是凡人趣事,应努力让一些震撼人心、鼓舞人心、启发人心的校园故事、校园人物如一溪活水流动于校园之间,流动于师生之间,流动于社会之间,因为这些校园故事、校园人物的背后是形象,是细节,是情感,是趣味,是想象,是打动人心的生命力量!在这些活生生的人和事的感召下,师生孜孜不倦地进行精神接力,人与人之间真、善、美的气韵相互濡染,相互传递,使之在生命内核中彰显,并化为人生的热情与执著。
  学校文化建设并不拒斥外来文化和时尚文化,可以相互借鉴,为我所用,但“借鉴”的目的绝不是以它为标准,为楷模,为范本,而是要以它为参照,为背景,为对话的对象。是要把它“化过来”,而不失却本土情怀、本校传统、本校特色。
  参考文献:
  [1][2]王策三.保证基础教育健康发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5).
  [3]徐启建,苏令.创建一所受人尊敬的伟大学校[N].中国教育报,2011-01-11(5).
  [4]冯现冬,等.唤醒教育与语文新课程[J].课程·教材·教法,2005(11).
  [5][日]池田大作.人生寄语[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103.
  [6]方尔加.如何理解老子的“道”[N].光明日报,2010-07-15(10).
  [7]景盛,王玉东.“明道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操作要义[J].南通教育研究,2015(9).
  责任编辑:丁伟红
其他文献
美国生态伦理学家利奥波德曾提出生态伦理学的三原则:和谐、稳定、美丽。多年来,江苏省泗洪中学秉承“自主自觉、共享共生”的办学理念,追求“面向全体,以人为本,培养人格健全、体魄强健、自主有为、合作创新,能包容世界文化,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中国人”的办学目标,坚持“关爱生态,呵护自然,和谐共生”的环保主题,积极创建生态文化品牌,逐步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成为生态文明的学校样本。  一、和谐  1.人的自身的
摘要:求原教育,是回归儿童本原的教育,是回归知识本原的教育,是回归以儿童发展为本的教育。常州市新北区三井实验小学在打造求原教育文化的过程中,提出了“回归教育本原,培养求原人格”的办学理念,做求原教师,育求原学生,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在环境文化、管理文化、课程文化、德育文化、评价文化等方面进行了不断的实践探索。  关键词:求原教育;学校文化;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摘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立足学生数学学科学力、多维核心素养的培养,基于课程内容、目标与设计的“三维”延伸映照,思考建构具有数学学习价值的课程学力模型,关注儿童立场,科学整合学科探究、内容理解、创新课程,实现多层次问题结构的自然演绎,让数学课程的自然生长力引领学生数学学习力,有效促进师生创生新课程,引导并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结构的改革与创新。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科学力;课程生长;教学结构  中图分类号
数学让很多人在童年时代直至长大成人,或望而生畏或敬而远之,显然,整个的数学教学需要一种更为温和的发展模式,让数学教学拥有一种暖暖的温度,不激进也不冷酷。站在儿童的立场,有舒服的温度、有真挚的情感,才是走心的数学。  传统的数学教学对于知识习得的结果特别重视,而对于其中的情感需要、思考以及经历的过程则关注甚少。“有温度的数学”能够更有人情味地帮助初学的儿童解决最基本的学习内需问题,同时让人们获得不错
摘要:当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存在依赖性强、情绪化、自我为中心等心理问题。家庭影响健康人格的塑造、网络误导认知力和判断力、学校课程体系设置不完善等是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要解决问题,高职院校大学生必须从自身做起,加强自我认识、悦纳自己;社会、学校、家庭必须共同参与;加强心理疏导,提供沟通渠道;净化网络环境,加强学校文化内涵建设,设置与社会紧密结合的校本课程。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心
摘要:职业教育技能大赛,有效促进了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为引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挥了积极作用。本文从烹饪技能大赛背景下如何处理好中餐冷拼项目的技能训练过程中较容易暴露出的一些问题而展开探讨,对有效提升大赛训练水平、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中餐冷拼;训练水平;技能大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1C-0045-03  由江苏省教育厅、省发展和
当学校树起各类教育品牌的大旗时,就意味着学校有了更高层次的追求。基于学校文化和实际,我校提出了自然教育,既作为一项课题研究,更是为了打造一种教育品牌。自然,作为一个与人类同呼吸、共命运的词汇,让我们找到了教育的终极目标和理想归宿。不过,随之而来的一些质疑声,使我们有必要对自然教育作一次正本清源的诠释。  一、对自然教育命名的再认识  1.自然教育不同于自然学科教育。由于在小学以前的课程设计中,自然
“知行”是中国由古至今思想家关注的重要命题。王阳明最先提出“知行合一”的观点,把道德意识和道德实践结合起来,将知行的关系归结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陶行知先生深受王阳明思想的影响,融合杜威“实用主义”的主张,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提出了“先行后知”的观点,并以此思想为主导,在教育活动中“增加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充分利用社会教
摘要: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在“立足邮政,主动服务”的办学实践中,紧紧围绕邮政企业人力资源建设战略要求和企业实际,实践了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准邮政人”特色教育培养模式,构建了以企业岗位为基础的“百万邮政员工”继续教育体系,创建了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中国邮政远程教育平台,为企业转型升级、谋求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高职院校只有在服务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努力实现自身的能力再造和创新发展,才能获得自我变革、自我
摘要:面对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在“新职业教育实验”环境下,以教科研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触发器,从教科研价值取向的本真诉求、研究内容的核心观照、研究形式的发展生态、管理机制的优化升级等方面启动教师专业发展的破冰之旅。  关键词:职校教师;专业发展;教科研;新职业教育实验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7C-0091-04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