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面对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在“新职业教育实验”环境下,以教科研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触发器,从教科研价值取向的本真诉求、研究内容的核心观照、研究形式的发展生态、管理机制的优化升级等方面启动教师专业发展的破冰之旅。
关键词:职校教师;专业发展;教科研;新职业教育实验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7C-0091-04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种典型的登山模式,有的教师目标明确,步伐坚定,“登山不以艰险而止,必臻乎峻岭”;有的教师却满足于“涧底百重花,山根一片雨”,浑浑噩噩中不知“时间都去哪了”。面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困惑,江苏省海门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海门中专”)以“新职业教育实验”为落脚点,将教科研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触发器,聚焦“教育共同体及其生活世界改造”,启动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破冰之旅。
一、真假之辩——价值取向的本真诉求
不懈地探索未知领域,获取新知,寻求理论的支撑,思想的超越,从而催生智慧,这是经典的教育科研价值观。在这样的经典认同下,“新”代表着具有社会知识建构的价值,这对于职业学校的普通教师而言,其实是不现实的,也超越了对教师职业的本体要求,使教育科研在大众的心目中,被赋予神圣、高傲和冷漠的形象。事实上,现实中的教育科研往往被功利所裹挟,鱼目混珠、真假莫辨的现象在很多学校比比皆是,让教师的专业发展陷入迷茫和无措。
困局一:浮而不实的“两张皮”
目前,很多职业学校对于教育科研的价值定位存在功利性倾向,不是从学校教学实际需求出发,而是将教科研当成了展示办学水平和实证办学业绩的盆景,认为理论研究太虚,不能迅速转变为现实的教学“生产力”,还不如在教室里上上课、在车间里动动手来得有效益。基于这样的价值取向,很多教育科研问题的提出不是基于学校教育教学中的真实问题,而是按照理性逻辑与规范进行“纸上谈兵”“闭门造车”式的设计、操作,其研究的结果与教学实践距离甚远,根本无法触及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灵魂”。教育科研往往沦为装饰学校门面、应付各类验收的光鲜亮丽的“塑料花”,与教师的专业发展相距甚远。
困局二:敷衍了事的“空壳课题”
有人用“申请时主动,立项时激动,过程中不动,检查时被动”来形容那些为应付评职称、评先进的“空壳课题”,颇为形象生动。这类教育科学课题急功近利,东拼西凑了一堆理论,却没有实质性的研究内容和过程,或者是研究内容与教学实践不“贴身”,往往“隆重开场”却“草草收场”。这种教育科研浪费人力、物力、财力,是教育科研“打假”的“重灾区”。
困局三:主体游离的“赶鸭子上架”
本该作为教育科研主体的教师,事实上脱离了科学研究,并没有“真实在线”,而是将生活方式窄化成了照本宣科的“教书匠”。甚至还有这样的观点,认为教育科研是领导和部分教科研人员专享的“奢侈品”,让教学任务繁重的教师做教育科研,就像逼迫穷人捐款一样不道德。本该出于教育自觉的科研行为在很多职业学校却成了“赶鸭子上架”的无奈。
解困利器:“新教育”倡导“只要行动就有收获”的行动哲学。“新职业教育”同样注重实践和行动。重实践,就是用踏踏实实的行动赢得教育教学的话语权;重行动,就是不夸夸其谈,用事实来说话。这样一种求真务实的价值取向,对于学校教育科研的影响至关重要,同时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注入正能量。
在新职业教育的引领下,海门中专教科研部门立足“让科研看得见”的管理理念,建立起科学严谨、思辨与实证统一的科研规范,营造求真务实、简朴高效的科研文化,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外压内促”。一是建立了学校教科研成果的每日公示制度,凡是教师中有人论文发表或获奖、教学竞赛获奖、执教县级以上公开课,所有的教科研成绩都第一时间在校园网上公告、表扬,并通过省市级媒体推介,尽可能地推广影响面,从而对教师产生有效的激励;二是强化了对教师的考核与鞭策,每位教师都制订了详尽的三年发展规划,学校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规划进行严格考核,并在网上公示专业进展情况及考核结果;三是建立了各类竞赛的选拔机制,变原来单一的系部推荐为“教师申报、系部选拔、学校征召”相结合的参赛机制,并将参赛结果纳入系部考核,从根本上改变“敷衍”“照顾”“拉壮丁”“无考核”的竞赛状况。在“内促”层面,一是启动“书香教师工程”,组织读书沙龙活动,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师的生活方式;二是做好各类竞赛的组织和辅导工作,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竞赛水平;三是组织教师积极申报南通市名师发展团队、省市级名师工作室、南通市教科研优秀成果,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建了更多平台;四是组织各级课题主持人的培训,强化了课题的过程管理,切实提高了课题研究的实效性;五是强调了“将论文写在课堂上”的科研理念,并积极与《江苏教育》《南通教育研究》等杂志联系,举办了多次写作沙龙,为教师的专业写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与服务。
学校通过一系列教科研规范的制定,扎起了教育科研的“场子”,吸引了更多的研究群体,从单纯的为课题研究而研究,把目光转向关注教育科研的真实效益;通过创设求真务实的科研文化,引领、促进了人的发展,使教师的“在场”研究生机勃勃。教科研价值取向的校正是学校解困教师专业发展困局的关键一步。
二、雅俗共赏——研究内容的核心观照
新教育倡导一种“上天入地”的教育科研,认为只有理论付诸实践,真正做到研究“入地”之时,教育科研才能找到生长点,扎根于教学实践汲取养分,从而抽枝拔节,蓬勃生长。“新职业教育”基于行动、基于校本的科研观,倡导一种“雅俗共赏”的教育科研范式,扭转了广大教师对于教育科研的认识偏颇。
误区一:很多教师抱有这样的观念,教育科研是领导的事、专家的事,离我们普通教师太遥远了。
误区二:有些教师认为,教育科研是“高大上”的东西,我们普通教师上上课,教教学生,这些琐碎、细微、俗气的东西有什么值得研究的呢? 化窘利器:“新职业教育”认为,学校的科研管理要拓展维度,要从关注科研之“事”的管理拓宽至对科研之“人”的关怀。基于这样的管理理念,学校将“尊重人、发展人、成就人”作为核心追求,通过“刚柔相济”的“优化升级版”的教育科研管理机制引领和促进人的发展,破解教育科研的现实窘境,使教师过上一种爱研究、会研究的生活。
一是基于“让每一个人都过上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管理理念,形成了“互助协作、抱团作战”的教师团队管理思路。学校通过柔性的过程管理,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同时也有意识地激发教师的幸福感、归属感。在名师工作室、国示范项目组、青年俱乐部、各级课题组等“学习共同体”的团队建设过程中,学习成为教师的一种职业态度,研究成为教师的自身需要,学校成为教师精神的温馨家园,在团结协作、互助共赢的科研氛围中,教师愿景共同,快乐工作,不断提升;形成了人人都有共同体归属,人人都在共同体中,使每位教师有“系部”归属感的同时,更有“专业”归属感和“室”归属感,促成发展自律,形成科研自觉。学校通过柔性的科研管理机制,提高了教科研对教师的吸引力,引领每个教师自觉地走上专业发展之路。
二是刚性的管理制度由“外力强压”转变为“自觉受压”的形式,使教师养成科研的意识和习惯。学校制定了校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评选制度,由个人对照条件主动申报、系部把关初审,科研处协同相关处室终审,本着“宽评审、严考核、重实绩”的原则,对校级教学骨干采用逐年考核制和任期制,打破了校级骨干“终身制”的惯例;学校出台了海门市级以上教学骨干年度践诺制度,对其专业发展实绩进行公示、排名,以外压和内促的方式促成他们的专业发展,形成了一支教科研骨干教师团队,作为科研的“近卫军”促动了全校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科研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是撬动教师专业发展的杠杆。在“新职业教育”的良好愿景与实践现实之间,海门中专把教科研范式根植到每一个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中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脱胎换骨、百炼成钢,打造出独特的海门中专教科研模板,成为解困教师专业发展、回应美好期待的一个样本。
(责任编辑:陈向阳)
Abstract: Facing the dilemma of vocational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taking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s the trigger,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demands of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studies its core contents and the research forms, as well as its management mechanism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Key words: vocational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new vocational education experiment
关键词:职校教师;专业发展;教科研;新职业教育实验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7C-0091-04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种典型的登山模式,有的教师目标明确,步伐坚定,“登山不以艰险而止,必臻乎峻岭”;有的教师却满足于“涧底百重花,山根一片雨”,浑浑噩噩中不知“时间都去哪了”。面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困惑,江苏省海门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海门中专”)以“新职业教育实验”为落脚点,将教科研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触发器,聚焦“教育共同体及其生活世界改造”,启动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破冰之旅。
一、真假之辩——价值取向的本真诉求
不懈地探索未知领域,获取新知,寻求理论的支撑,思想的超越,从而催生智慧,这是经典的教育科研价值观。在这样的经典认同下,“新”代表着具有社会知识建构的价值,这对于职业学校的普通教师而言,其实是不现实的,也超越了对教师职业的本体要求,使教育科研在大众的心目中,被赋予神圣、高傲和冷漠的形象。事实上,现实中的教育科研往往被功利所裹挟,鱼目混珠、真假莫辨的现象在很多学校比比皆是,让教师的专业发展陷入迷茫和无措。
困局一:浮而不实的“两张皮”
目前,很多职业学校对于教育科研的价值定位存在功利性倾向,不是从学校教学实际需求出发,而是将教科研当成了展示办学水平和实证办学业绩的盆景,认为理论研究太虚,不能迅速转变为现实的教学“生产力”,还不如在教室里上上课、在车间里动动手来得有效益。基于这样的价值取向,很多教育科研问题的提出不是基于学校教育教学中的真实问题,而是按照理性逻辑与规范进行“纸上谈兵”“闭门造车”式的设计、操作,其研究的结果与教学实践距离甚远,根本无法触及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灵魂”。教育科研往往沦为装饰学校门面、应付各类验收的光鲜亮丽的“塑料花”,与教师的专业发展相距甚远。
困局二:敷衍了事的“空壳课题”
有人用“申请时主动,立项时激动,过程中不动,检查时被动”来形容那些为应付评职称、评先进的“空壳课题”,颇为形象生动。这类教育科学课题急功近利,东拼西凑了一堆理论,却没有实质性的研究内容和过程,或者是研究内容与教学实践不“贴身”,往往“隆重开场”却“草草收场”。这种教育科研浪费人力、物力、财力,是教育科研“打假”的“重灾区”。
困局三:主体游离的“赶鸭子上架”
本该作为教育科研主体的教师,事实上脱离了科学研究,并没有“真实在线”,而是将生活方式窄化成了照本宣科的“教书匠”。甚至还有这样的观点,认为教育科研是领导和部分教科研人员专享的“奢侈品”,让教学任务繁重的教师做教育科研,就像逼迫穷人捐款一样不道德。本该出于教育自觉的科研行为在很多职业学校却成了“赶鸭子上架”的无奈。
解困利器:“新教育”倡导“只要行动就有收获”的行动哲学。“新职业教育”同样注重实践和行动。重实践,就是用踏踏实实的行动赢得教育教学的话语权;重行动,就是不夸夸其谈,用事实来说话。这样一种求真务实的价值取向,对于学校教育科研的影响至关重要,同时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注入正能量。
在新职业教育的引领下,海门中专教科研部门立足“让科研看得见”的管理理念,建立起科学严谨、思辨与实证统一的科研规范,营造求真务实、简朴高效的科研文化,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外压内促”。一是建立了学校教科研成果的每日公示制度,凡是教师中有人论文发表或获奖、教学竞赛获奖、执教县级以上公开课,所有的教科研成绩都第一时间在校园网上公告、表扬,并通过省市级媒体推介,尽可能地推广影响面,从而对教师产生有效的激励;二是强化了对教师的考核与鞭策,每位教师都制订了详尽的三年发展规划,学校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规划进行严格考核,并在网上公示专业进展情况及考核结果;三是建立了各类竞赛的选拔机制,变原来单一的系部推荐为“教师申报、系部选拔、学校征召”相结合的参赛机制,并将参赛结果纳入系部考核,从根本上改变“敷衍”“照顾”“拉壮丁”“无考核”的竞赛状况。在“内促”层面,一是启动“书香教师工程”,组织读书沙龙活动,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师的生活方式;二是做好各类竞赛的组织和辅导工作,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竞赛水平;三是组织教师积极申报南通市名师发展团队、省市级名师工作室、南通市教科研优秀成果,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建了更多平台;四是组织各级课题主持人的培训,强化了课题的过程管理,切实提高了课题研究的实效性;五是强调了“将论文写在课堂上”的科研理念,并积极与《江苏教育》《南通教育研究》等杂志联系,举办了多次写作沙龙,为教师的专业写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与服务。
学校通过一系列教科研规范的制定,扎起了教育科研的“场子”,吸引了更多的研究群体,从单纯的为课题研究而研究,把目光转向关注教育科研的真实效益;通过创设求真务实的科研文化,引领、促进了人的发展,使教师的“在场”研究生机勃勃。教科研价值取向的校正是学校解困教师专业发展困局的关键一步。
二、雅俗共赏——研究内容的核心观照
新教育倡导一种“上天入地”的教育科研,认为只有理论付诸实践,真正做到研究“入地”之时,教育科研才能找到生长点,扎根于教学实践汲取养分,从而抽枝拔节,蓬勃生长。“新职业教育”基于行动、基于校本的科研观,倡导一种“雅俗共赏”的教育科研范式,扭转了广大教师对于教育科研的认识偏颇。
误区一:很多教师抱有这样的观念,教育科研是领导的事、专家的事,离我们普通教师太遥远了。
误区二:有些教师认为,教育科研是“高大上”的东西,我们普通教师上上课,教教学生,这些琐碎、细微、俗气的东西有什么值得研究的呢? 化窘利器:“新职业教育”认为,学校的科研管理要拓展维度,要从关注科研之“事”的管理拓宽至对科研之“人”的关怀。基于这样的管理理念,学校将“尊重人、发展人、成就人”作为核心追求,通过“刚柔相济”的“优化升级版”的教育科研管理机制引领和促进人的发展,破解教育科研的现实窘境,使教师过上一种爱研究、会研究的生活。
一是基于“让每一个人都过上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管理理念,形成了“互助协作、抱团作战”的教师团队管理思路。学校通过柔性的过程管理,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同时也有意识地激发教师的幸福感、归属感。在名师工作室、国示范项目组、青年俱乐部、各级课题组等“学习共同体”的团队建设过程中,学习成为教师的一种职业态度,研究成为教师的自身需要,学校成为教师精神的温馨家园,在团结协作、互助共赢的科研氛围中,教师愿景共同,快乐工作,不断提升;形成了人人都有共同体归属,人人都在共同体中,使每位教师有“系部”归属感的同时,更有“专业”归属感和“室”归属感,促成发展自律,形成科研自觉。学校通过柔性的科研管理机制,提高了教科研对教师的吸引力,引领每个教师自觉地走上专业发展之路。
二是刚性的管理制度由“外力强压”转变为“自觉受压”的形式,使教师养成科研的意识和习惯。学校制定了校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评选制度,由个人对照条件主动申报、系部把关初审,科研处协同相关处室终审,本着“宽评审、严考核、重实绩”的原则,对校级教学骨干采用逐年考核制和任期制,打破了校级骨干“终身制”的惯例;学校出台了海门市级以上教学骨干年度践诺制度,对其专业发展实绩进行公示、排名,以外压和内促的方式促成他们的专业发展,形成了一支教科研骨干教师团队,作为科研的“近卫军”促动了全校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科研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是撬动教师专业发展的杠杆。在“新职业教育”的良好愿景与实践现实之间,海门中专把教科研范式根植到每一个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中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脱胎换骨、百炼成钢,打造出独特的海门中专教科研模板,成为解困教师专业发展、回应美好期待的一个样本。
(责任编辑:陈向阳)
Abstract: Facing the dilemma of vocational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taking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s the trigger,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demands of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studies its core contents and the research forms, as well as its management mechanism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Key words: vocational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new vocational education experi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