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存在依赖性强、情绪化、自我为中心等心理问题。家庭影响健康人格的塑造、网络误导认知力和判断力、学校课程体系设置不完善等是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要解决问题,高职院校大学生必须从自身做起,加强自我认识、悦纳自己;社会、学校、家庭必须共同参与;加强心理疏导,提供沟通渠道;净化网络环境,加强学校文化内涵建设,设置与社会紧密结合的校本课程。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问题;对策;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09-0048-04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表现
(一)依赖性强,缺乏担当
笔者记得当年离家去学校报到,一个人提着大行李箱经汽车、火车辗转到了学校接站处,倍感自豪,从没有想过父母、亲戚帮忙。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高校报到几乎成了亲属大聚会,报到处挤满了学生家长,好不热闹。同样反常的情形是宿舍里忙上忙下的大多是父母而非学生本人,他们则很悠然地玩手机、打游戏或做其他事情。等家长一离去,他们会有相当一段时间无所适从,感觉没有依靠。[1]在与新生交流时,他们的答复则是希望班主任能像父母一样给予他们关怀与照顾。初到学校的新生,自我管理能力较低,安全防范意识不高,饭卡、银行卡、身份证丢失被盗这类事情时有发生。每每碰到这种情况时,手足无措的他们,第一时间不是选择自己去处理,而是把电话打给班主任,有的甚至全程由班主任护航解决。
(二)自尊心强,心态失衡
高职院校课堂上有时会出现一种怪现象:教师批评了一名不用心做作业的同学时,这名同学会以非常规的理由进行辩驳。如一个玩游戏的学生会说自己的作业已经完成,而一个没有完成作业的学生会直接说不会做作业,但不想问教师和同学。在说出这些想法的时候,学生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无所谓的状态。表面上无视其他同学投去的异样目光,尴尬的局面有时甚至给课堂教学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这种现象反映了高职大学生此时心理状态的失衡。自己做得对与错先放在一边,但对于教师的批评与指正,关心的是不能失掉面子,哪怕用一个十分牵强或蹩脚的理由去搪塞,于是,就出现了强词夺理、不负责任的回答。
(三)情绪化,自卑感强
很多学生在此前梦想着读本科,但考试结果不给力让他们来到了高职院校,于是情绪低落,闷闷不乐,甚至有些同学开始自暴自弃。还有些同学觉得没有如愿读上自己喜欢的专业,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转专业的想法总在作祟。还有一些高职大学生恋爱失败后情绪波动很大,他们经常会将这种挫败直接转嫁给学习,固执地认为可以不上课、不做作业,于是整个人生观都为此而倾斜。他们错误地感觉自己会被同学笑话、会被同学和教师看不起。
(四)自我为中心,缺乏沟通,不善于交流
信息时代使交流方式更为多样化,但也易于让青少年们沉迷于网络这个虚拟世界,忽视现实。80后、90后的高职大学生生活、学习条件等都很优越,但同学之间的交流却没有以前那样自然、和谐。自我为中心的想法作祟,不愿主动与人交流,久而久之,容易养成自我封闭的不良后果。通常一个宿舍的三、四个人相对关系较为密切,但与其他宿舍的同学则始终保持一定距离。更有甚者,独来独往,行踪难觅。笔者的学生中就有这样一例,该同学性格内向又心高气傲,本希望能在班级任一官半职,但没有同学基础,于是在投票的时候落选。此事导致该同学情绪低落,整日憋在宿舍。班主任老师与辅导员曾多次疏导,但效果甚微。显然,由于缺乏沟通和了解,同学之间不能敞开心扉交流,彼此关心也少了许多,相互之间也会缺乏真诚的友谊,隔阂随之就会产生。一些学生常常会因为一点小事大打出手甚至出现极端行为,原因就在于此。
二、心理素质滑坡产生的原因
心理素质是以先天的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社会环境的教育和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稳定的心理品质。心理素质表现为人类在长期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心理活动于个体身上积淀的心理倾向、特征和能动性。[2]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分子——高职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庭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如来自一些单亲家庭或家庭暴力频发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由于缺少家庭的关爱,通常会导致自闭和暴力倾向。当下,越来越开放的环境有利于青少年的成长,但网络的不断侵扰和游戏的诱惑将高职学生生活在虚拟环境中,不愿面对现实,这需要家长、教师及社会的正确引导。
(一)家庭影响健康人格的塑造
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也是文明教育的起点,对孩子的成长影响巨大。80后、90后的高职大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在父母的关爱甚至溺爱下成长。只有一个孩子,让父母觉得所有的爱都倾注于他也不过分,有时竟错误地认为自己可以受委屈,但孩子不能。于是,孩子在一个完全没有分享、担当、失败和挫折的环境中长大,导致孩子的心理承受力没有达到应有的锻炼,稍有不如意之事便情绪低落、强词夺理、缺乏理性思考,有时可能采取非常极端的举动,如自残、杀人、自杀等等。另一种父母则是望子成龙心切,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不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一心把孩子打造成自己希望的产品,缺乏应有的沟通,忽视孩子健康人格的培养,最终导致他们依赖性强,独立性差,适应社会能力弱。
(二)网络误导认知力和判断力
网络的繁荣是信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它确实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诸多变革,人们的衣食住行似乎都离不开它,但对于高职大学生而言,网络却是一把双刃剑。各种网络游戏、网络视频、网络小说等等没有被筛选直接进入青少年的视线,其中掺杂的低俗内容,不切实际的故事情节,暴力、色情画面严重影响并误导他们的认知力和判断力,扭曲了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沉浸在一个虚拟的世界里,对现实充满疑惑、恐惧甚至害怕,于是变得更加敏感、紧张、焦虑和抑郁。一份来自高职院校的心理素质调查问卷给出了这样的结果,大学生普遍感到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抑郁,呼吁社会必须给予关注。[3]加之一些无良商家为牟取暴利以各种幌子引诱学生,使他们是非难辨,他们的成长怎不让人忧虑? 在每个家庭,父母、亲人和朋友都是孩子学习的榜样,一举一动都影响孩子的成长,所以,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都是养成孩子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础。家长应意识到:对孩子的过分溺爱不可取,过于严格管教也有碍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
课堂上,心理素质教育不能松懈,教师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要善于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开启智慧的大门,也要教学生做人的道理,履行教书育人的基本职责。
社会、学校首先要充分肯定高职院校学生的能力和成绩,给予他们更多的机会和激励。要采取适当的措施抵制各种不良风气的渗透,严把网络的净化环节。以多渠道多形式的文明健康的文体活动活跃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如绘画、唱歌、演讲、各类球赛等,这样不仅可发现人才,还可以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增进同学间的相互了解,摆脱孤独感,训练团队合作精神等。[11][12]
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问题不仅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及健康成长,还将影响他们今后的工作。尤其是面对信息时代繁荣发展的大环境,太多的诱惑使他们目不暇接,往往容易使他们陷入其中难以自拔。为此,净化网络环境,增进相互了解与沟通,正确看待他们的优缺点、为他们提供更多了解社会的机会、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开展丰富的文娱活动十分重要。换言之,家庭、学校都有责任为他们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及成长环境,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使他们成为身心健康、意志坚强、充满活力的有用之才。同时,高职院校大学生也要从自身做起,自觉抵制不良诱惑,自强不息,努力学习,树立坚定的信心,培养广泛的兴趣,使自己成为敢于担当,勇于创新的未来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杜玉春,辛玲玲,姚红侠,刘佳.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作用[J].思想教育研究,2012(2).
[2][4]杨帆.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之探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6(18).
[3][5]潘敏.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及提升策略[J].教育科学,2009(2).
[6][9][11]檀祝平.提升高职学生课余生活文化内涵对网络文化良性引导作用的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职业教育版,2013(30).
[7]郭韶敏.论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培养[J].继续教育研究,2011(6).
[8]赵莉,孔凡柱.大学生心理素质及价值观相关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2(3).
[10]宋歌.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及效果评估[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1(5).
[12]杜鹏娟.支撑大学生创业的关键心理素质[J].大学生就业,2012(22).
(责任编辑:张志刚)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问题;对策;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09-0048-04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表现
(一)依赖性强,缺乏担当
笔者记得当年离家去学校报到,一个人提着大行李箱经汽车、火车辗转到了学校接站处,倍感自豪,从没有想过父母、亲戚帮忙。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高校报到几乎成了亲属大聚会,报到处挤满了学生家长,好不热闹。同样反常的情形是宿舍里忙上忙下的大多是父母而非学生本人,他们则很悠然地玩手机、打游戏或做其他事情。等家长一离去,他们会有相当一段时间无所适从,感觉没有依靠。[1]在与新生交流时,他们的答复则是希望班主任能像父母一样给予他们关怀与照顾。初到学校的新生,自我管理能力较低,安全防范意识不高,饭卡、银行卡、身份证丢失被盗这类事情时有发生。每每碰到这种情况时,手足无措的他们,第一时间不是选择自己去处理,而是把电话打给班主任,有的甚至全程由班主任护航解决。
(二)自尊心强,心态失衡
高职院校课堂上有时会出现一种怪现象:教师批评了一名不用心做作业的同学时,这名同学会以非常规的理由进行辩驳。如一个玩游戏的学生会说自己的作业已经完成,而一个没有完成作业的学生会直接说不会做作业,但不想问教师和同学。在说出这些想法的时候,学生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无所谓的状态。表面上无视其他同学投去的异样目光,尴尬的局面有时甚至给课堂教学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这种现象反映了高职大学生此时心理状态的失衡。自己做得对与错先放在一边,但对于教师的批评与指正,关心的是不能失掉面子,哪怕用一个十分牵强或蹩脚的理由去搪塞,于是,就出现了强词夺理、不负责任的回答。
(三)情绪化,自卑感强
很多学生在此前梦想着读本科,但考试结果不给力让他们来到了高职院校,于是情绪低落,闷闷不乐,甚至有些同学开始自暴自弃。还有些同学觉得没有如愿读上自己喜欢的专业,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转专业的想法总在作祟。还有一些高职大学生恋爱失败后情绪波动很大,他们经常会将这种挫败直接转嫁给学习,固执地认为可以不上课、不做作业,于是整个人生观都为此而倾斜。他们错误地感觉自己会被同学笑话、会被同学和教师看不起。
(四)自我为中心,缺乏沟通,不善于交流
信息时代使交流方式更为多样化,但也易于让青少年们沉迷于网络这个虚拟世界,忽视现实。80后、90后的高职大学生生活、学习条件等都很优越,但同学之间的交流却没有以前那样自然、和谐。自我为中心的想法作祟,不愿主动与人交流,久而久之,容易养成自我封闭的不良后果。通常一个宿舍的三、四个人相对关系较为密切,但与其他宿舍的同学则始终保持一定距离。更有甚者,独来独往,行踪难觅。笔者的学生中就有这样一例,该同学性格内向又心高气傲,本希望能在班级任一官半职,但没有同学基础,于是在投票的时候落选。此事导致该同学情绪低落,整日憋在宿舍。班主任老师与辅导员曾多次疏导,但效果甚微。显然,由于缺乏沟通和了解,同学之间不能敞开心扉交流,彼此关心也少了许多,相互之间也会缺乏真诚的友谊,隔阂随之就会产生。一些学生常常会因为一点小事大打出手甚至出现极端行为,原因就在于此。
二、心理素质滑坡产生的原因
心理素质是以先天的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社会环境的教育和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稳定的心理品质。心理素质表现为人类在长期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心理活动于个体身上积淀的心理倾向、特征和能动性。[2]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分子——高职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庭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如来自一些单亲家庭或家庭暴力频发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由于缺少家庭的关爱,通常会导致自闭和暴力倾向。当下,越来越开放的环境有利于青少年的成长,但网络的不断侵扰和游戏的诱惑将高职学生生活在虚拟环境中,不愿面对现实,这需要家长、教师及社会的正确引导。
(一)家庭影响健康人格的塑造
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也是文明教育的起点,对孩子的成长影响巨大。80后、90后的高职大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在父母的关爱甚至溺爱下成长。只有一个孩子,让父母觉得所有的爱都倾注于他也不过分,有时竟错误地认为自己可以受委屈,但孩子不能。于是,孩子在一个完全没有分享、担当、失败和挫折的环境中长大,导致孩子的心理承受力没有达到应有的锻炼,稍有不如意之事便情绪低落、强词夺理、缺乏理性思考,有时可能采取非常极端的举动,如自残、杀人、自杀等等。另一种父母则是望子成龙心切,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不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一心把孩子打造成自己希望的产品,缺乏应有的沟通,忽视孩子健康人格的培养,最终导致他们依赖性强,独立性差,适应社会能力弱。
(二)网络误导认知力和判断力
网络的繁荣是信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它确实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诸多变革,人们的衣食住行似乎都离不开它,但对于高职大学生而言,网络却是一把双刃剑。各种网络游戏、网络视频、网络小说等等没有被筛选直接进入青少年的视线,其中掺杂的低俗内容,不切实际的故事情节,暴力、色情画面严重影响并误导他们的认知力和判断力,扭曲了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沉浸在一个虚拟的世界里,对现实充满疑惑、恐惧甚至害怕,于是变得更加敏感、紧张、焦虑和抑郁。一份来自高职院校的心理素质调查问卷给出了这样的结果,大学生普遍感到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抑郁,呼吁社会必须给予关注。[3]加之一些无良商家为牟取暴利以各种幌子引诱学生,使他们是非难辨,他们的成长怎不让人忧虑? 在每个家庭,父母、亲人和朋友都是孩子学习的榜样,一举一动都影响孩子的成长,所以,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都是养成孩子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础。家长应意识到:对孩子的过分溺爱不可取,过于严格管教也有碍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
课堂上,心理素质教育不能松懈,教师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要善于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开启智慧的大门,也要教学生做人的道理,履行教书育人的基本职责。
社会、学校首先要充分肯定高职院校学生的能力和成绩,给予他们更多的机会和激励。要采取适当的措施抵制各种不良风气的渗透,严把网络的净化环节。以多渠道多形式的文明健康的文体活动活跃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如绘画、唱歌、演讲、各类球赛等,这样不仅可发现人才,还可以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增进同学间的相互了解,摆脱孤独感,训练团队合作精神等。[11][12]
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问题不仅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及健康成长,还将影响他们今后的工作。尤其是面对信息时代繁荣发展的大环境,太多的诱惑使他们目不暇接,往往容易使他们陷入其中难以自拔。为此,净化网络环境,增进相互了解与沟通,正确看待他们的优缺点、为他们提供更多了解社会的机会、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开展丰富的文娱活动十分重要。换言之,家庭、学校都有责任为他们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及成长环境,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使他们成为身心健康、意志坚强、充满活力的有用之才。同时,高职院校大学生也要从自身做起,自觉抵制不良诱惑,自强不息,努力学习,树立坚定的信心,培养广泛的兴趣,使自己成为敢于担当,勇于创新的未来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杜玉春,辛玲玲,姚红侠,刘佳.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作用[J].思想教育研究,2012(2).
[2][4]杨帆.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之探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6(18).
[3][5]潘敏.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及提升策略[J].教育科学,2009(2).
[6][9][11]檀祝平.提升高职学生课余生活文化内涵对网络文化良性引导作用的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职业教育版,2013(30).
[7]郭韶敏.论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培养[J].继续教育研究,2011(6).
[8]赵莉,孔凡柱.大学生心理素质及价值观相关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2(3).
[10]宋歌.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及效果评估[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1(5).
[12]杜鹏娟.支撑大学生创业的关键心理素质[J].大学生就业,2012(22).
(责任编辑:张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