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我国素质教育的推广下,对教学目标的培养已经变成了全方位素质发展,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初中数学课堂,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下,学生学习无法充分有效吸收知识。如何将传统的课堂教学转化为更为有效的,成为了初中教学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在数学课堂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教学中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教学效果有效性
使课堂教学更为有效,不单指教学目标的完成度或是教学任务的进展,更注重于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是否得到了知识和其学习能力是否得到了发展与培养。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应是以学生是否真正掌握数学学习方法以及掌握的知识的熟练运用。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该通过引导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性最优化呈现。
一、 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一) 班级学生学习存在差异
初中数学的教学主体只能满足大多数学生的学习需求,虽然无法完全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但能够保证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评判标准。同一班级学生,虽然课堂学习时间相同,但每个人自身差异决定了学习能力的不同,造成了部分学生并没有掌握学习知识,形成了学习效果差异。据资料显示,在初一数学“一元一次方程”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方程式的掌握度不尽相同。大概只有五分之一的学生,因为反应较快,理解能力较强能够完全掌握;而五分之三的学生学习效果一般,只能基本掌握;但剩余的五分之一的学生则处于完全不理解的情况。在初中数学学习初期,学生的数学知识掌握度就开始呈现巨大差异,这种情况会使得在之后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在使用数学知识时的实用效果可见一斑。
(二) 教学密度对课堂效果的影响
在初中学习中,教师总认为课堂教学的时间太少,造成了课堂教学效果没有达到理想值。但是在教学课堂中是否充分利用到所有时间同样也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也就是教学密度对课堂教学有效性产生了重要影响。所谓教学密度,即课堂教学活动中对于实际合理运用的时间与整节课堂时间的比例,为加强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需要对教学密度进行一定程度的掌控,避免多种问题情况的产生。以求在教学课堂中保证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学习效果。
二、 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及方法
初中阶段是数学学习的黄金时期,大多学习内容都与数字运算有关,如有理数的运算、整式的运算、因式分解、分式的运算、根式的运算和解方程等运算方法。因此在数学学习中,学生会接触到大量的运算内容,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是必不可少的。所謂的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是指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注重对师生情感的沟通交流,以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塑造。因此要大力加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多方面采取措施进行加强:
(一) 把控教材整体
初中数学作为数学运算能力培养的重要时期,初中数学教育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需要在教学时注意对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进行把控,保障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便要求教师和学生对初中数学教材有一个总体的认识与掌握,避免在课堂教学学习中因小失大。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整体把控可以帮助学生对教材进行全方位了解,为之后的深入学习夯实基础。数学教材体系相互联系,形成一个大致的知识构图可以使学生加强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堂学习中有效进行所学知识接纳,对有效教学信息进行筛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学习能力。对教材进行把控更可以帮助教师对教学信息进行重点筛查,确定在课堂中的教学重点,有效利用课堂时间,增加学生学习内容。
(二) 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数学是一门抽象化的、概括性强的且逻辑性极高的学科。学生在学习中同一种题型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解答方法,而类似的解法可能被应用于不同的题目。因此一味的题海式学习方法并不可取,学生只有真正掌握解题方法和问题的本质才能够更好的学习,举一反三的进行运用。在教学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够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学习“完全平方公式”时,可以列出公式:(a±b)2,教师将公式板书于黑板,并给出三个答案:a2±ab b2、a2±2ab b2、a2±b2,之后让学生自行分组进行研究讨论,在谈论中自主进行公式计算,最后每组学生统一答案进行回答,复述计算过程。这种方法教师可以在一旁进行引导,但不可直接将答案以及计算过程板书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谈论中发挥主动学习性,计算得出的答案是学生的心血结果,无论正确与否,教师都应给予一定的鼓励。
(三) 加强课堂师生间的互动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空间,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应加强彼此间互动。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是教师一人在讲台上不停叙述教学知识,学生在下方被迫听,忽视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教师无法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了加强数学课堂的有效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对与学生的沟通多加重视。平等的交流沟通,并非是提问式对话,尊重学生的主导地位,完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通过与学生及时的交流沟通,对学生课堂学习情况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并通过对学生的所思所想进行了解,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引导,适时改变教学思路与教学模式,以求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 建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充分掌握教学任务
在课堂教学中,不论教学内容的难易,教师都需要对教学任务有明确的把控,确定课堂教学目标。同时也可以帮助同学建立明确的课堂学习目标。将“上课时间不够”“学生学习压力大”“数学太难学”等情况进行有效规避,在明确的教学目标引导下,教师的教学内容应该更为清晰明了,在课堂讲学时,能够在有限时间内将重要的学习信息传递给学生,将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有效结合,对于教学内容的明确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将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发挥极致。
三、 结束语
初中数学教育是对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培养的关键阶段。结合新课改要求,初中数学教师需要加强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提升。科学合理地建立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教学目标的实现加以促进。通过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有效增强教学效果。同时,教师作为课堂引导者应不断加强自身综合能力,全方位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冯晓红.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4(17):158-159,175.
[2]孟立可.浅析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学周刊,2016(33):42-43.
[3]李平.关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分析[J].民营科技,2013(03):141.
[4]陈勇胜.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认识与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09(S1):124-125.
作者简介:
刘军,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市广安区悦来初级中学。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教学效果有效性
使课堂教学更为有效,不单指教学目标的完成度或是教学任务的进展,更注重于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是否得到了知识和其学习能力是否得到了发展与培养。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应是以学生是否真正掌握数学学习方法以及掌握的知识的熟练运用。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该通过引导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性最优化呈现。
一、 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一) 班级学生学习存在差异
初中数学的教学主体只能满足大多数学生的学习需求,虽然无法完全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但能够保证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评判标准。同一班级学生,虽然课堂学习时间相同,但每个人自身差异决定了学习能力的不同,造成了部分学生并没有掌握学习知识,形成了学习效果差异。据资料显示,在初一数学“一元一次方程”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方程式的掌握度不尽相同。大概只有五分之一的学生,因为反应较快,理解能力较强能够完全掌握;而五分之三的学生学习效果一般,只能基本掌握;但剩余的五分之一的学生则处于完全不理解的情况。在初中数学学习初期,学生的数学知识掌握度就开始呈现巨大差异,这种情况会使得在之后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在使用数学知识时的实用效果可见一斑。
(二) 教学密度对课堂效果的影响
在初中学习中,教师总认为课堂教学的时间太少,造成了课堂教学效果没有达到理想值。但是在教学课堂中是否充分利用到所有时间同样也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也就是教学密度对课堂教学有效性产生了重要影响。所谓教学密度,即课堂教学活动中对于实际合理运用的时间与整节课堂时间的比例,为加强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需要对教学密度进行一定程度的掌控,避免多种问题情况的产生。以求在教学课堂中保证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学习效果。
二、 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及方法
初中阶段是数学学习的黄金时期,大多学习内容都与数字运算有关,如有理数的运算、整式的运算、因式分解、分式的运算、根式的运算和解方程等运算方法。因此在数学学习中,学生会接触到大量的运算内容,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是必不可少的。所謂的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是指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注重对师生情感的沟通交流,以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塑造。因此要大力加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多方面采取措施进行加强:
(一) 把控教材整体
初中数学作为数学运算能力培养的重要时期,初中数学教育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需要在教学时注意对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进行把控,保障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便要求教师和学生对初中数学教材有一个总体的认识与掌握,避免在课堂教学学习中因小失大。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整体把控可以帮助学生对教材进行全方位了解,为之后的深入学习夯实基础。数学教材体系相互联系,形成一个大致的知识构图可以使学生加强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堂学习中有效进行所学知识接纳,对有效教学信息进行筛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学习能力。对教材进行把控更可以帮助教师对教学信息进行重点筛查,确定在课堂中的教学重点,有效利用课堂时间,增加学生学习内容。
(二) 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数学是一门抽象化的、概括性强的且逻辑性极高的学科。学生在学习中同一种题型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解答方法,而类似的解法可能被应用于不同的题目。因此一味的题海式学习方法并不可取,学生只有真正掌握解题方法和问题的本质才能够更好的学习,举一反三的进行运用。在教学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够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学习“完全平方公式”时,可以列出公式:(a±b)2,教师将公式板书于黑板,并给出三个答案:a2±ab b2、a2±2ab b2、a2±b2,之后让学生自行分组进行研究讨论,在谈论中自主进行公式计算,最后每组学生统一答案进行回答,复述计算过程。这种方法教师可以在一旁进行引导,但不可直接将答案以及计算过程板书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谈论中发挥主动学习性,计算得出的答案是学生的心血结果,无论正确与否,教师都应给予一定的鼓励。
(三) 加强课堂师生间的互动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空间,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应加强彼此间互动。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是教师一人在讲台上不停叙述教学知识,学生在下方被迫听,忽视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教师无法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了加强数学课堂的有效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对与学生的沟通多加重视。平等的交流沟通,并非是提问式对话,尊重学生的主导地位,完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通过与学生及时的交流沟通,对学生课堂学习情况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并通过对学生的所思所想进行了解,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引导,适时改变教学思路与教学模式,以求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 建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充分掌握教学任务
在课堂教学中,不论教学内容的难易,教师都需要对教学任务有明确的把控,确定课堂教学目标。同时也可以帮助同学建立明确的课堂学习目标。将“上课时间不够”“学生学习压力大”“数学太难学”等情况进行有效规避,在明确的教学目标引导下,教师的教学内容应该更为清晰明了,在课堂讲学时,能够在有限时间内将重要的学习信息传递给学生,将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有效结合,对于教学内容的明确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将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发挥极致。
三、 结束语
初中数学教育是对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培养的关键阶段。结合新课改要求,初中数学教师需要加强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提升。科学合理地建立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教学目标的实现加以促进。通过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有效增强教学效果。同时,教师作为课堂引导者应不断加强自身综合能力,全方位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冯晓红.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4(17):158-159,175.
[2]孟立可.浅析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学周刊,2016(33):42-43.
[3]李平.关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分析[J].民营科技,2013(03):141.
[4]陈勇胜.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认识与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09(S1):124-125.
作者简介:
刘军,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市广安区悦来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