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网上阅卷,促进物理教学 ——以“江南十校”考试为例

来源 :中学物理(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zhixiangxiazai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上阅卷已经逐渐成为重要的阅卷方式之一.作为高中教师尤其是高三教师应该主动适应这种变化,思索如何借助网上阅卷的数据信息,改进教与学,让教师和学生共同反思教学和答题过程中的问题,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试卷得分率.通过具体案例,阐述借助网上阅卷数据信息,对学生实际答题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说明,提出了对高三物理教学的几点建议.
其他文献
荷兰豆是中国人在餐桌上常吃的蔬菜,听名字很多人肯定会以为这种豆原产荷兰。有趣的是,荷兰人把这种豆叫中国豆。至于这种豆到底原产何地,我们在此不去细究,想必其在传播中有不少的讹传。在教育思想和观念的传播中也存在着类似的故事或者“事故”。“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句话在教育工作者中流传很广,不少人在学术报告和论文中也经常引用。据说这句话出自雅
期刊
摘要:借助自制教具开展中学物理实验探究式教学是促进物理实验教学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一种“教、学、做”合一的探究式学习方法的具体体现随着自制教具获得的不断发展,它的许多特点都与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不谋而合,它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条捷径.  关键词:自制教具;光的反射;探究能力  物理教学实验,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需要,有选择地把一部分研究或探索物理现象和规律的实验或事实,在集中的时间内展示给学生
指向核心素养的深度学习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落实核心素养理念的需要,也是当前落实核心素养理念的有效教学方式.在深度学习背景下的物理单元复习课中,通过思维导图技术,提高
本文分析了不重视实验教学的现状,无视现实照搬教材进行实验的弊端,阐述了创造性地利用废旧材料自制教具进行实验教学的优点.以光的传播的实验设计为例,自制教具进行实验使光
摘 要:不当类比产生的学习障碍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广泛存在,纠正不当类比可以促进知识的迁移,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  关键词:不当类比;教学策略;高中物理  作者简介:张 莹(1992-),女,江苏高邮人,研究生在读,主究方向:中学物理教学.  袁海泉(1962-),男,江苏苏州人,副教授,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学物理课程与教学、物理教育心理.类比推理是高中物理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1].类比可以
摘 要:借用库仑扭秤实验的“电荷量二分法”巧妙测量电容器的电荷量,画Q-U图象,得出同一电容器比值QU是常数的结论;利用转换法间接测量具有相同电势差的不同电容器的电荷量,说明QU是描述电容器容纳电荷本领的物理量.学生在分析实验数据、推理实验结论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发生与形成的过程,自主建构电容的概念.  关键词:人教版;电容;创新实验;电荷量测量;自主建构  作者简介:朱柏树(1968-),男,江
摘要:物理实验是物理学科特色之一,新课标及教材对于物理实验都十分重视.本文通过对课标及教科版物理教材和成都市中考实验部分的分析,总结实验考查特点并提出建议,旨在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物理实验;实验分析  物理是一门基于实验的学科,物理实验是物理学科的特点之一.在2001年开始的课程改革中,新课标强调加强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课本也设置了实验探究栏目.可见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还原物理
摘要:教学设计需要理念的支撑,三维目标的达成离不开匹配的教学策略.本文以浙教版科学《重力》为例,基于“前概念、知识本质、概念建构、STS、定量实验、实验评价等”理念,设计教学策略,为有效达成教学目标作以支撑.  关键词:浙教版科学;重力;教学;课例  1学前解析  (1)在浙教版科学《重力》的学习之前,学生通过“力的存在”的学习,知道了力的产生原因、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也就是对“力的本质”有
摘 要:经过多年的教育改革,素质教育成效显著,但是与立德树人的总要求还是存在一定的距离.主要表现在重智育轻德育,大部分学校过分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随着核心素养的提出,试图从顶层设计去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核心素养最为关键的理念是“以人为本”.本文从物理课堂教学的角度,阐述如何在教學中使物理核心素养生根落地.  关键词:核心素养;以人为本;物理教学  作者简
摘要:力量与美,美与平衡,平衡与力是自然界和谐统一的表现,如何破解其中的神秘,如何把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模型,如何把自然界的物理现象分解为最本质单一的物理知识,本文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一种思路:从感受力量与美出发,剖析美与平衡的本质,从而感受到力量的神奇、物理的美.  关键词:二力平衡;教学设计;力量与美;美与平衡  1教材学情分析:  生活中许多“力量之美”的画面都是平衡力造就的,力与平衡也是自然界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