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使文章“信"难求

来源 :中小学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fei33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荷兰豆是中国人在餐桌上常吃的蔬菜,听名字很多人肯定会以为这种豆原产荷兰。有趣的是,荷兰人把这种豆叫中国豆。至于这种豆到底原产何地,我们在此不去细究,想必其在传播中有不少的讹传。在教育思想和观念的传播中也存在着类似的故事或者“事故”。“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句话在教育工作者中流传很广,不少人在学术报告和论文中也经常引用。据说这句话出自雅思贝尔斯的《什么是教育》,但是很多引用的文章并没有标注具体的出处,或者是标注了但是读者按图索骥却一无所获。笔者为此特地从头到尾地翻阅了《什么是教育》,真的没有在书中发现这句话。而一位雅思贝尔斯研究者告诉我,这句话应该也不会是雅思贝尔斯所说,因为这不符合他严谨的语言风格。有人对这句“教育名言”做了源流考辨后,确认它是中文世界的一则贴牌营销。这也可以看出,规范的参考文献著录在教育研究和论文写作中的重要性。
  学术研究是一代代人持续不断地开拓知识边界的事业,每一个研究者都是这项事业的接力者,站在前人的肩上做新的攀登,或者清理前人打下的某些并不坚实的地基。因此,学术研究的首要工作就是文献综述,把握某一研究领域的研究基础和前沿问题,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研究工作避免重复,具有创新性。从教育期刊编辑的角度来看,我们在审稿的时候也会针对论文的选题检索这一领域的文献,以此初步判断这篇论文的学术价值。同时,从一篇文章的参考文献也可以看出作者对这一研究领域的熟悉程度。如果在这篇文章的参考文献中看不到这一问题的权威研究者的成果,那么我们是可以怀疑作者的研究水准的。
  概括起来,教育论文参考文献的引用和著录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引用文献不足,零零星星一两条或者干脆没有。这一方面反映出作者对已有研究的梳理和把握不足,属于能力或者努力程度问题;另一方面也有些作者故意回避与自己研究内容类似的研究成果,以显示自己研究的创新性,这已经是学术伦理问题了。二是引用文献过泛,几乎文章句句皆有出处,有些常识性的内容也要给出参考文献,有掉书袋之嫌。文章的参考文献更多是要呈现研究的商榷对象、理论框架、材料数据、研究脉络,过多则无益,还占用了宝贵的版面。三是引文不准确。很多引文来自二手材料,结果造成以讹传讹,给后续研究带来不必要的麻煩。四是著录格式不规范,比如没有完整著录参考文献的版本、页码或者访问路径,使读者难以对引文进行核实。
  如何在论文中更好地引用和著录参考文献呢?首先要提高能力,下够功夫,把握好研究领域的现状,尤其要尽量掌握重要研究成果的一手材料,保证引用文献的准确和权威。其次要端正态度,尊重原创,重视权威。引用文献首要原则是尊重原创,引用第一个提出者、发现者的成果,而不能唯权威,更不能故意忽视已有研究成果;另外要重视权威,对于权威学者的观点、理论可以批评商榷,但是不能视而不见绕过去。最后要熟悉著录规则。关于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规则,我国有国家标准,对于参考文献的著录项和格式有明确的规范。目前我国大多数教育学术期刊的参考文献格式依据的是国家2015年发布的《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7714–2015》。对于这一国家标准,进行教育论文写作的人都应该去了解、熟悉。另外,检索中国知网等学术资源数据库,可以自动导出合乎国家标准的参考文献,省却不少功夫。
  学术论文参考文献引用和著录的规范化是我国教育研究规范化的重要一步,也是教育人研究态度和能力的一个直接体现。每一个教育人包括中小学管理者,对此要给予充分重视。近年来由于学术期刊评价的影响,不少论文出现了参考文献大量虚假“自引”“互引”现象,这是学术精神的扭曲。对此,每一位教育人都应该坚持学术伦理规范,自觉进行抵制。
  (编辑?孙金鑫)
其他文献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组成部分,也是其他社会公平的基石,是实现其他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教育领域的公平应优先于其他领域的公平而得到发展。也就是说,教育公平要优先。而在教育公平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平要优先。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平不仅影响其后学段的教育公平,也影响学生进入社会后的社会公平。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义务教育发展迅速,推进教育公平成就显著,成为国际社会的典范,“有
期刊
19世纪英国实验物理学家查尔斯·惠斯通是大学物理学、电工学和中学物理等教学中涉及的人物.回顾惠斯通往事,了解其人其事有助于中学物理教学,为此,文章简要介绍了腼腆、不善
摘要:“导学案教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如何使用导学案教学,导学案的使用是否得当,是导学案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笔者通过多年的导学案教学探究,发现可以把一堂课的时间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自学环节;第二部分是点拨环节;第三部分是自检环节,这三部分的时间分配大致按1∶2∶1的比例分配.这就形成了导学案教学1∶2
期刊
20年前,北京市青少年科技俱乐部成立。这是一个不带任何功利色彩的民间学习组织。20年中,有数万名学生参与过俱乐部的活动,有些学生如今已成为青年科学家。20年来,我们目睹了他们学习成长的历程,并从中得到一些重要启示。  1998年,我国射电天文学奠基人之一、70多岁的王绶琯院士提出倡议,成立北京市青少年科技活动俱乐部,在中小学生中广泛开展科普活动,并从中发现有可能成为未来科学家的苗子进行重点早期培养
期刊
摘要: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重要学科,高质量完成物理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物理科学意识,同时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所以初中物理教师需要在教学实践中,重视物理实验教学部分,积极构建优质实验教学课堂,提高物理实验课堂授课效率.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教学效率;优质课堂  物理是初中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学科,在物理课程中有许多物理概念很抽象,学生难以进行深入透彻的理解,所以整个物
期刊
摘要: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经常遇到,初涉电学的学生会有对电学的困惑和迷茫阶段.通过本文分析来阐述这部分学生困惑和迷茫的形成的原因,以及如何正确对待困惑、走出困惑的一些技巧和方法.  关键词:困惑;电学知识; 实验;观察  1学习障碍  电学是中学物理中重要的模块之一.在中考物理试题中,电学知识约占38%—42%,从分值的角度就体现了它的重要性.学生未涉电学之前,总是对其充满好奇,渴望早点学习天天打交道
本文以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为例,结合教学实践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从规范性、严谨性、科学性和地区差异性对教材编写的合理性进行探讨,对教材提出切合实际的修改建议.
结合学生在自主“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遇到的困惑,对该实验器材进行改进与创新,改进后的器材不但可以让学生直接观察到透镜对光的偏折,还能定量测出凸透镜焦距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