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改进教法,积极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
一、创设问题情境,让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语文阅读教学中,以“思”为核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不仅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起点,也是自主学习探究的有效的方法。
如在教学《丑菊》一文时,教师给学生创设了这样的问题:“菊花美吗?谁能说出菊花的美丽之处?”有的学生说:“菊花的颜色很美。”有的说:“菊花能在百花凋零的秋天开放,这就是美。”接着教师把话题转入题目:“既然同学们都说菊花很美,可为什么偏偏有人给她取名为丑菊呢?”当老师的话音刚落,学生们纷纷举手表示:“取名的那人太不公平了。”有的说:“因为那人没有仔细,没有认真地去观察它。”……这时老师再趁热打铁:“同学们说得很好,到底是不是如你们所说的呢?那我们就带着这个疑问来自学课文吧!”学生有了想要解决的问题,就会仔细读书,认真思考,学习情趣自然浓厚。经过独立学习和思考,再交流各自的学习成果。在交流中有的学生说:“老师,我通过学习知道了,丑菊只是名字丑,但实质是很美的。” ……
问题情境实质上是提供了一种环境支持和思维空间,有利于学生发挥创造。它强调一个支持学生学习的环境创设,让学生自主地学习,自主地探索。因此我们不仅可以以课题创设问题情境,还可以以课文内容创设问题情境。
二、创设表演情境,寓教于乐
爱表演,爱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它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课文中一些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内容往往通过表演的形式就可以得到解决,且印象深不易忘掉。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创设各种表演情境进行教学。
如《倔强的小红军》一文,体会人物的心理是学习该文的关键,那么只有在了解课文内容及人物的思想性格之后才能深刻地体会人物的心理。因此教学时,在熟读课文及大致了解不同人物思想之后,教师可以扮演陈赓这一人物角色,再指名学生扮演小红军。顿时,学生兴趣盎然,纷纷举手示演。在表演中教师要突出人物的语言、神态及动作。为了加深学生对人物心理的体会,教师还可以添加适当的语言和动作情境。如原文最后一部分是这样的:陈赓同志一把搂住小红军,狠狠地打了自己一个嘴巴:“陈赓啊,你怎么对得起这个小兄弟啊!”教师在示演中创设的动作、语言可以是:一把搂住“小红军”,狠狠地“打”了自己一个嘴巴,捶胸顿足……(表现出非常懊悔的样子)
“陈赓啊,你怎么对得起这个小兄弟啊!”
“你明明知道自己没有同伴,为什么不和我一起走呢?”
“你明明知道自己没有干粮,为什么不肯吃我给你的青稞面呢?”
“你明明知道自己有牺牲的危险,为什么还要这么倔强呢?”……
扮演小红军的学生也不由自主地进入了教师创设的情境中:
生:我是不想拖累您呀!您是将军,不能没有干粮啊……
此时的教室极为安静,学生都被这段感人的情景所打动了。这时教师又趁机说:“多么令人起敬的小红军啊!他只有十二岁呀,就这样牺牲在长征途中。其实为了革命的胜利,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而牺牲的,又何止小红军一人呢?让我们把这些英雄永远记在心中吧!希望同学们有感情地并能以第一人称的语气来读一读全文。”学生们在朗读时个个声情并茂。课余教师要求学生练习写出本节课的学习感受。有位学生曾这样写道:“这节课使我明白,以前的我是那样的自私,与小红军相比是那样的惭愧,他们让我感动,让我难忘……我真希望老师以后能经常让我们进行表演,那样我们学起来就会更轻松,更快乐,更感兴趣。”
可见,创设表演情境,不仅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与人合作,学会与人交往。
三、创设情感课堂,让学生在情景交融中感受学习的快乐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就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充满热情地自主学习。如何让学生在我创设的情感课堂中,由被动变为主动的“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学习呢?小学阶段的学生思想处在比较活跃的阶段,要让他们正襟危坐地听讲、思考,他们也只能照教师的思路按部就班地进行学习,缺少主见,长此以往他们将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甚至厌烦。可见要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是一件快乐有趣的事,就要提倡在游戏中学,在活动中学。
如教学《鸟情》一文时,如果让学生直接从文本中,体会鸟与人之间有怎样深厚的情感,对学生来说是很难的,同时学生甚至会提出这样的疑问:“鸟也通人性吗?”有位教师把自家饲养的鸽子带进课堂,上课时教师并没有急于揭晓课题,而是花了大半堂课的时间让学生自由地来观察和挑逗这只鸽子,学生们开心极了,他们把这只小鸽子捧在手掌心,轻抚它,喂它食……开始鸽子很胆怯,渐渐地,它把眼前的孩子们当成了朋友一样嬉戏、蹦跳……学生们也因此更喜欢这只鸽子了。此时教师见时机已成熟便揭晓课题《鸟情》,没想到后面的时间学生都能通过自学形式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最后还学习了文中作者善待动物的做法,放飞了那只鸽子。■
一、创设问题情境,让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语文阅读教学中,以“思”为核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不仅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起点,也是自主学习探究的有效的方法。
如在教学《丑菊》一文时,教师给学生创设了这样的问题:“菊花美吗?谁能说出菊花的美丽之处?”有的学生说:“菊花的颜色很美。”有的说:“菊花能在百花凋零的秋天开放,这就是美。”接着教师把话题转入题目:“既然同学们都说菊花很美,可为什么偏偏有人给她取名为丑菊呢?”当老师的话音刚落,学生们纷纷举手表示:“取名的那人太不公平了。”有的说:“因为那人没有仔细,没有认真地去观察它。”……这时老师再趁热打铁:“同学们说得很好,到底是不是如你们所说的呢?那我们就带着这个疑问来自学课文吧!”学生有了想要解决的问题,就会仔细读书,认真思考,学习情趣自然浓厚。经过独立学习和思考,再交流各自的学习成果。在交流中有的学生说:“老师,我通过学习知道了,丑菊只是名字丑,但实质是很美的。” ……
问题情境实质上是提供了一种环境支持和思维空间,有利于学生发挥创造。它强调一个支持学生学习的环境创设,让学生自主地学习,自主地探索。因此我们不仅可以以课题创设问题情境,还可以以课文内容创设问题情境。
二、创设表演情境,寓教于乐
爱表演,爱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它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课文中一些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内容往往通过表演的形式就可以得到解决,且印象深不易忘掉。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创设各种表演情境进行教学。
如《倔强的小红军》一文,体会人物的心理是学习该文的关键,那么只有在了解课文内容及人物的思想性格之后才能深刻地体会人物的心理。因此教学时,在熟读课文及大致了解不同人物思想之后,教师可以扮演陈赓这一人物角色,再指名学生扮演小红军。顿时,学生兴趣盎然,纷纷举手示演。在表演中教师要突出人物的语言、神态及动作。为了加深学生对人物心理的体会,教师还可以添加适当的语言和动作情境。如原文最后一部分是这样的:陈赓同志一把搂住小红军,狠狠地打了自己一个嘴巴:“陈赓啊,你怎么对得起这个小兄弟啊!”教师在示演中创设的动作、语言可以是:一把搂住“小红军”,狠狠地“打”了自己一个嘴巴,捶胸顿足……(表现出非常懊悔的样子)
“陈赓啊,你怎么对得起这个小兄弟啊!”
“你明明知道自己没有同伴,为什么不和我一起走呢?”
“你明明知道自己没有干粮,为什么不肯吃我给你的青稞面呢?”
“你明明知道自己有牺牲的危险,为什么还要这么倔强呢?”……
扮演小红军的学生也不由自主地进入了教师创设的情境中:
生:我是不想拖累您呀!您是将军,不能没有干粮啊……
此时的教室极为安静,学生都被这段感人的情景所打动了。这时教师又趁机说:“多么令人起敬的小红军啊!他只有十二岁呀,就这样牺牲在长征途中。其实为了革命的胜利,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而牺牲的,又何止小红军一人呢?让我们把这些英雄永远记在心中吧!希望同学们有感情地并能以第一人称的语气来读一读全文。”学生们在朗读时个个声情并茂。课余教师要求学生练习写出本节课的学习感受。有位学生曾这样写道:“这节课使我明白,以前的我是那样的自私,与小红军相比是那样的惭愧,他们让我感动,让我难忘……我真希望老师以后能经常让我们进行表演,那样我们学起来就会更轻松,更快乐,更感兴趣。”
可见,创设表演情境,不仅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与人合作,学会与人交往。
三、创设情感课堂,让学生在情景交融中感受学习的快乐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就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充满热情地自主学习。如何让学生在我创设的情感课堂中,由被动变为主动的“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学习呢?小学阶段的学生思想处在比较活跃的阶段,要让他们正襟危坐地听讲、思考,他们也只能照教师的思路按部就班地进行学习,缺少主见,长此以往他们将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甚至厌烦。可见要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是一件快乐有趣的事,就要提倡在游戏中学,在活动中学。
如教学《鸟情》一文时,如果让学生直接从文本中,体会鸟与人之间有怎样深厚的情感,对学生来说是很难的,同时学生甚至会提出这样的疑问:“鸟也通人性吗?”有位教师把自家饲养的鸽子带进课堂,上课时教师并没有急于揭晓课题,而是花了大半堂课的时间让学生自由地来观察和挑逗这只鸽子,学生们开心极了,他们把这只小鸽子捧在手掌心,轻抚它,喂它食……开始鸽子很胆怯,渐渐地,它把眼前的孩子们当成了朋友一样嬉戏、蹦跳……学生们也因此更喜欢这只鸽子了。此时教师见时机已成熟便揭晓课题《鸟情》,没想到后面的时间学生都能通过自学形式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最后还学习了文中作者善待动物的做法,放飞了那只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