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爱因斯坦是20世纪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创立的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开辟了从经典物理学步入现代物理学的新纪元。为了纪念爱因斯坦逝世50周年,提出狭义相对论100周年,还把2005年命名为“爱因斯坦年”。 但鲜为人知的是爱因斯坦不只是一位科学巨人,也是一位哲学大师和教育学家。他曾在多所大学担任教授,对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在当前倡导构建和谐社会(理想状态应由和谐的个体构成)之时,深入研究爱因斯坦的教育思想,对于贯彻邓小平提出的“三个面向”方针,深化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构建和谐社会等都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一、教育目标
——培养“和谐发展的人”
爱因斯坦认为,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健康发展,在时代的今天要比以前更加依赖于学校对人才的培养,他强调学校不应只是一种传授知识的工具,而应在青年人身上培养那种“有益于公共福利的品质和能力”。他认为,青年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富有创造能力,而且思想、心理、人格和谐发展的人才。他还认为,“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从爱因斯坦的论述可以看出,他认为学校教育的目标应是培养那种能为社会服务的有思想、有能力、高品质的和谐发展的人,并认为这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基本条件。
那么,怎样才是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呢?爱因斯坦断定,这种个体必须具备批判的精神和独立的理性判断能力,具备这样的素质,是分辨是非,保持独立的完整的人格的前提。所以,爱因斯坦强调,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力独立思考的个人,不过他们要把为社会服务看作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标。而主张个人的独立思考和独立行动,与主张人要把为社会作为自己人生的最高目标,这两者的结合,表现出了高度的和谐,这样一个“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规格统一的人”,不仅能胜任创造性的科学工作,而且也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当然,和谐并非要求面面俱到,样样精通,而是具有与自身特点和人生目标相适应的合理的素质结构。因此,我们要承认人与人之间的素质差异,而且还要欢迎这种差异,因为这是构成社会丰富多彩、和谐发展的前提条件。
为此,爱因斯坦一直很注重人自身的和谐发展。在他看来,学校教育是一项极其重要的“能动的人类事务”,学校“要为活人服务”。就是说,不应把“个人仅仅作为如蜜蜂或蚂蚁那样的社会工具”,他们是有个性的、有人格的、有独立思考的、有创造性的,又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一个由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意愿的规格统一的个人所组成的社會,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他谆谆教导青年学生:“如果你们想使你们一生的工作有益于人类,那末,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关心怎样组织人的劳动和产品分配这样一些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用以保证我们科学思想的成果会造福于人类,而不成为祸害。在你们埋头于图表和方程时,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可以看出,也正是这种“和谐”观造就了爱因斯坦的成功,使他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二、关于“和谐的人”的培养模式
关于如何把学生培养成和谐发展的人,爱因斯坦提出了自己一系列的看法:
第一,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爱因斯坦认为,批判性的独立思考对于人才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他说:“要是没有能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个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理论,并且学会了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必定找到他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其培训内容的人来,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为此,他在某大学任教期间,注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敏锐的直觉和大胆的创造精神,并能细心、耐心地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
第二,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爱因斯坦看来,空洞的说教和被动的灌输是不能培养出具有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和谐发展的人才。他认为:“言词是并且永远是空洞的,而且通向地狱的道路总是伴随着理想的空谈。但是人格绝不是靠所听到的和所说出的言语,而是靠劳动和行动来形成的。”“因此,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是鼓励学生去实际行动。”可见,他主张教师应鼓励学生参与实际行动,让学生在尝试的行动中学会所学的知识,引导学生把知与行、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劳动和行动”来训练和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单靠教师一味地灌输和空谈,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体。
第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爱因斯坦很重视兴趣和好奇心在学习研究中的作用。他认为,兴趣和好奇心是科学探索者产生“无穷的毅力和耐心的源泉”。他说:“在每项成绩背后都有一种推动力,它是成绩的基础。反过来,这种推动力也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得到加强和滋养。在这里存在着非常大的区别,这种差别同学校的教育准则关系极为重大。做同样的工作,它的出发点,可以是恐怖和强制,可以是追求威信和荣誉的好胜心,也可以是对于对象的诚挚的兴趣和追求真理与理解的愿望,因而也可以是每个儿童都具有的天赋的好奇心。”他认为只有积极地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才能产生学习的动力和积极的情感,从而使学生能够主动、热情、积极地进行学习和工作。
第四,鼓励学生自由思维和行动。爱因斯坦极力地反对用强制的手段作为学校管理的主要手段。他说:“对于学校来说,最坏的事,主要靠恐吓、暴力和人为的权威这些作法来进行工作。”因为“这种做法摧残学生的健康的感情、诚实和自信”。“要是没有自由,他不可避免地会夭折,这种教育的结果只能制造出来顺从的人。”可见,爱因斯坦认为,教师应给予学生必要的、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进行自由思维和行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自由的心境中得到磨练和发展,这样才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自由行动和自我负责的教育,比起那种依赖训练、外界权威和追求名利的教育,是多么的优越啊!”
第五,引导学生有选择的学习和钻研。针对学生学业负担太重,学科多而杂的情况,爱因斯坦认为,学生应当有选择地进行学习和钻研。他曾把学习比作饮食,说:“无论多好的食物强迫吃下去,总有一天会把胃口和肚子搞坏的。”他还说:“在所有阅读的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处的东西,把其他一切统统抛掉,就是抛掉使自己头脑负担太重和会把自己诱离要点的一切。”即在读书学习过程中,要结合自身的学习兴趣,进行有目的性地判断和选择,把主要精力和时间聚集在某些科目上,并能深入地钻研这些科目的知识内容,从而减轻学生头脑负担,把知识引向深邃。
在爱因斯坦精辟论述中包着大量的来自实践的经验之谈。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在教育生涯中所体现的严谨和负责的态度。他用自己的切身经历总结人才成长的经验教训,认真探索人才成长规律,提出了人才培养的目标,即“和谐发展的人”。这一真知灼见有利于我们正确看待素质教育面临的许多难题,为我们更好地搞好教育教学工作,为现代化的人才培养指引了方向。
一、教育目标
——培养“和谐发展的人”
爱因斯坦认为,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健康发展,在时代的今天要比以前更加依赖于学校对人才的培养,他强调学校不应只是一种传授知识的工具,而应在青年人身上培养那种“有益于公共福利的品质和能力”。他认为,青年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富有创造能力,而且思想、心理、人格和谐发展的人才。他还认为,“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从爱因斯坦的论述可以看出,他认为学校教育的目标应是培养那种能为社会服务的有思想、有能力、高品质的和谐发展的人,并认为这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基本条件。
那么,怎样才是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呢?爱因斯坦断定,这种个体必须具备批判的精神和独立的理性判断能力,具备这样的素质,是分辨是非,保持独立的完整的人格的前提。所以,爱因斯坦强调,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力独立思考的个人,不过他们要把为社会服务看作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标。而主张个人的独立思考和独立行动,与主张人要把为社会作为自己人生的最高目标,这两者的结合,表现出了高度的和谐,这样一个“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规格统一的人”,不仅能胜任创造性的科学工作,而且也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当然,和谐并非要求面面俱到,样样精通,而是具有与自身特点和人生目标相适应的合理的素质结构。因此,我们要承认人与人之间的素质差异,而且还要欢迎这种差异,因为这是构成社会丰富多彩、和谐发展的前提条件。
为此,爱因斯坦一直很注重人自身的和谐发展。在他看来,学校教育是一项极其重要的“能动的人类事务”,学校“要为活人服务”。就是说,不应把“个人仅仅作为如蜜蜂或蚂蚁那样的社会工具”,他们是有个性的、有人格的、有独立思考的、有创造性的,又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一个由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意愿的规格统一的个人所组成的社會,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他谆谆教导青年学生:“如果你们想使你们一生的工作有益于人类,那末,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关心怎样组织人的劳动和产品分配这样一些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用以保证我们科学思想的成果会造福于人类,而不成为祸害。在你们埋头于图表和方程时,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可以看出,也正是这种“和谐”观造就了爱因斯坦的成功,使他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二、关于“和谐的人”的培养模式
关于如何把学生培养成和谐发展的人,爱因斯坦提出了自己一系列的看法:
第一,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爱因斯坦认为,批判性的独立思考对于人才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他说:“要是没有能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个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理论,并且学会了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必定找到他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其培训内容的人来,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为此,他在某大学任教期间,注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敏锐的直觉和大胆的创造精神,并能细心、耐心地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
第二,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爱因斯坦看来,空洞的说教和被动的灌输是不能培养出具有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和谐发展的人才。他认为:“言词是并且永远是空洞的,而且通向地狱的道路总是伴随着理想的空谈。但是人格绝不是靠所听到的和所说出的言语,而是靠劳动和行动来形成的。”“因此,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是鼓励学生去实际行动。”可见,他主张教师应鼓励学生参与实际行动,让学生在尝试的行动中学会所学的知识,引导学生把知与行、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劳动和行动”来训练和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单靠教师一味地灌输和空谈,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体。
第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爱因斯坦很重视兴趣和好奇心在学习研究中的作用。他认为,兴趣和好奇心是科学探索者产生“无穷的毅力和耐心的源泉”。他说:“在每项成绩背后都有一种推动力,它是成绩的基础。反过来,这种推动力也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得到加强和滋养。在这里存在着非常大的区别,这种差别同学校的教育准则关系极为重大。做同样的工作,它的出发点,可以是恐怖和强制,可以是追求威信和荣誉的好胜心,也可以是对于对象的诚挚的兴趣和追求真理与理解的愿望,因而也可以是每个儿童都具有的天赋的好奇心。”他认为只有积极地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才能产生学习的动力和积极的情感,从而使学生能够主动、热情、积极地进行学习和工作。
第四,鼓励学生自由思维和行动。爱因斯坦极力地反对用强制的手段作为学校管理的主要手段。他说:“对于学校来说,最坏的事,主要靠恐吓、暴力和人为的权威这些作法来进行工作。”因为“这种做法摧残学生的健康的感情、诚实和自信”。“要是没有自由,他不可避免地会夭折,这种教育的结果只能制造出来顺从的人。”可见,爱因斯坦认为,教师应给予学生必要的、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进行自由思维和行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自由的心境中得到磨练和发展,这样才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自由行动和自我负责的教育,比起那种依赖训练、外界权威和追求名利的教育,是多么的优越啊!”
第五,引导学生有选择的学习和钻研。针对学生学业负担太重,学科多而杂的情况,爱因斯坦认为,学生应当有选择地进行学习和钻研。他曾把学习比作饮食,说:“无论多好的食物强迫吃下去,总有一天会把胃口和肚子搞坏的。”他还说:“在所有阅读的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处的东西,把其他一切统统抛掉,就是抛掉使自己头脑负担太重和会把自己诱离要点的一切。”即在读书学习过程中,要结合自身的学习兴趣,进行有目的性地判断和选择,把主要精力和时间聚集在某些科目上,并能深入地钻研这些科目的知识内容,从而减轻学生头脑负担,把知识引向深邃。
在爱因斯坦精辟论述中包着大量的来自实践的经验之谈。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在教育生涯中所体现的严谨和负责的态度。他用自己的切身经历总结人才成长的经验教训,认真探索人才成长规律,提出了人才培养的目标,即“和谐发展的人”。这一真知灼见有利于我们正确看待素质教育面临的许多难题,为我们更好地搞好教育教学工作,为现代化的人才培养指引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