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门内板材料利用率提升方案研究

来源 :模具工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2834886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某车型尾门内板为例,从减小拉深深度、优化补充面、工艺孔样式、压料方式、拉深形式及板料形状方面,提出提高尾门内板材料利用率的方法,并对拉深工艺进行优化,建立拉深过程有限元模型,对比优化前后制件的成形过程、塑性应变、潜在起皱及材料利用率,优化后材料利用率由45.8%提升到49.7%,满足冲压工艺质量要求.
其他文献
聚四氟乙烯(PTFE)针刺滤料的寿命与蠕变失效密切相关.为预测其长期蠕变行为,在200~260℃范围内进行梯度蠕变实验,借助时温等效原理得到滤料的蠕变曲线,并进一步探究后处理工艺对PTFE针刺滤料蠕变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恒定拉应力下PTFE滤料发生了蠕变和其他多种形变,长时间尺度内蠕变起主要作用,预测滤料的高温蠕变寿命在3年左右.此外,时移因子与温度的关系曲线满足WLF方程,意味着时温等效原理描述PTFE滤料的高温蠕变行为是适用的.在试验周期内,松弛热定形增加了滤料的蠕变应变量,定长热定形、浸渍整理、
分析了以粉煤灰和矿粉为原料制备地质聚合物发泡材料,并利用饱和蒸汽工艺对其进行蒸压养护,以缩短制备过程养护周期的可行性,研究了不同激发剂模数和粉煤灰与矿粉比例条件下制备的地质聚合物材料的宏观性能及微观结构的差异.结果发现:当激发剂模数为0.6时,可得到力学性能最优的地质聚合物发泡材料,其抗压强度可达到2.03 MPa;当粉煤灰与矿粉质量比为7:3时,可制得抗压强度为2.40 MPa的材料;粉煤灰基地质聚合物发泡材料在使用合适的激发剂模数时,可以产生晶粒较小、对材料孔结构影响较小的Na-X沸石,而矿粉的掺入可
为推动双循环流化床超大型粉煤气化技术(KSY)产业化进程,结合KSY中试装置试验用煤指标及装置实际运行情况,对适合KSY技术落地的煤矿进行初步筛选.结果表明:煤种的煤灰熔融性、HGI、结焦性、结渣性、灰分指标可作为KSY技术用煤初选的主要指标;通过对神东煤炭基地东胜矿区原煤指标的分析,可知有72%的煤种的灰熔融性温度可达到KSY技术用煤标准;有17%的煤种的HGI能达到KSY用煤甲级优质指标;除保德北部区混煤部分煤种外,其他煤种的黏结性、结焦性都能达到KSY用煤甲级优质指标;有17%的煤种的灰分能达到KS
针对传统锁斗顺控积渣排渣逻辑控制系统存在的逻辑控制时间较长的问题,设计了基于时间序列的锁斗顺控积渣排渣逻辑控制系统.介绍了该逻辑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在硬件设计方面,概述了单片机、采集器、处理器和控制器等的组成,在软件设计方面,概述了德士古气化炉的积渣排渣流程,对该逻辑控制系统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与传统锁斗顺控积渣排渣逻辑控制系统相比,所设计的基于时间序列的逻辑控制系统的逻辑控制时间短,仅需3 s~4 s,同时可靠性更高、操作更简单.
对氢燃料电池使用的金属双极板制备工艺进行研究,利用有限元仿真软件ABAQUS对厚0.1 mm的316L不锈钢进行多步冲压成形仿真分析,分析影响成形性能的因素,研究周期和脊槽比对极限成形深度的影响,获得响应面和响应面方程.根据仿真得到的最优参数设计模具进行成形试验,对冲压样品进行金相测量观察,验证仿真结果的准确性,继而制备较大的模具进行冲压.结果表明:仿真结果可以很好地契合试验结果,为实际模具设计提供准确参数,节约设计和修模成本,为后续研究不同厚度不锈钢超薄板冲压成形提供依据.
基于不同类型的铁、炭形成的原电池对废水处理效果的差异,研究了粉末状炭、柱状炭、颗粒状炭、铸铁屑、还原性铁粉、铁刨花等组成的微电解体系对DNT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利用扫描电镜(SEM)对不同类型铁的表面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粒径为0.3 mm~2.5 mm的铸铁屑与粒径为0.45 mm~3.00 mm的颗粒状炭组成的微电解体系对DNT的去除效果较佳,在反应进行120 min时DNT去除率为52.29%.
从决定侧围外板A柱特征的造型、工程、冲压工艺3个方面进行阐述,分析各特征参数的可调性,对冲压工艺进行了合理的优化,综合分析并提出了最优的结构参数,获得可制造性较高的A柱,提高了零件的成形质量,保证项目的开发工作顺利进行.
结合后轮罩量产零件的模面逆向数据及生产工艺参数,研究恒定摩擦参数和动态摩擦参数下后轮罩的成形仿真分析结果与量产零件成形状态的一致性.通过分析研究成形极限图、板料流入量和减薄率数据发现,动态摩擦参数下的成形仿真结果更接近量产零件成形状态,后续的整车同步成形开发应将动态摩擦参数应用到薄板软钢深拉深及铝板拉深类零件的成形仿真分析中.
将研制的高分子润滑剂在45钢基体表面进行涂覆,通过有限元与实际试验测试润滑剂的实用效果,并利用摩擦磨损试验与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其摩擦特性,结果表明所制备的高分子润滑剂摩擦系数最小,润滑性能好.利用DeForm-3D软件确定环压试验的理论校准曲线,与实际环压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高分子润滑剂的摩擦行为,结果表明润滑剂与模具基体发生以物理吸附为主的黏合现象,润滑剂的保护作用有效减少了模具零件之间的摩擦磨损,延长了模具的使用寿命,为更好地指导实践生产提供了借鉴.
水煤浆添加剂中碱金属离子在高温煤气化过程中容易造成设备腐蚀穿孔泄漏,需要严格控制其含量,但目前还没有针对水煤浆添加剂中金属离子的规范检测方法.鉴于此,选取了市场上常见的5种煤浆添加剂,采用直接消解-ICP法、灼烧酸溶-ICP法和灼烧-XRF法3种方法分别测定5种样品中碱金属离子含量.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方法获得的Na离子、K离子含量由高到低是直接消解-ICP法、灼烧酸溶-ICP法、灼烧-XRF法,测定方法的重复性是灼烧酸溶-ICP法与直接消解-ICP法均较好、灼烧-XRF法相对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