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生害怕习作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人们曾用“横眉冷对习作题,俯首狠咬铅笔头”来形容小学生习作时的尴尬状态。为了改变学生畏惧习作心理,提高学生自主习作能力,我们进行了如下探索。
一、丰富生活积淀,培养敏锐捕捉素材的能力
1.开发资源,丰富生活积淀。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也就是说,作文教学必须回归生活,以生活为本源。
为此,我们在省级课题“小学习作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的引领下,广开渠道,开发五大文化资源,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去观察,去实践,去体验,从而增加生活积淀,丰富习作素材。一是开发活动文化资源,营造活动文化的教学场域,让学生在玩玩乐乐中建构起鲜活灵动的习作素材。二是开发自然文化资源,立足季节特征,以生动感性的自然景观为素材,不断创造,演化出丰富多彩的习作素材。三是开发社会文化资源,引导学生在参观、访问、调查、研究、收集资料等社会实践活动中积累相关的习作素材。四是开发家庭文化资源,抓住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引导学生体验家庭的温馨、家人间的亲情,激发学生真情实感。五是开发地域文化资源,引导学生在乡风民韵中寻找素材,在心灵深处留下一份美好的故乡记忆。
2.引导观察,捕捉习作素材。法国大作家福楼拜要求初学写作的莫泊桑:“首先要练练你的眼睛,要把眼睛练得明亮,把耳朵练得敏锐。”我们也要努力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学会从平淡琐碎、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中捕捉习作素材,丰富表象的储备量。引导学生观察时不仅要用眼睛看,去观察周围不断变化着的事物,还要用听觉、嗅觉、味觉、肤觉等多种感官进行观察。通过引导,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对身边事物总保持一种新鲜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拥有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才能不断丰富生活储备。谁的观察能力强,谁善于发现,谁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习作材料。
3.用心体验,积累丰富情感。我们常说:文章不是无情物。学生能否写出真性情的文章不仅取决于他们对生活的观察力,更决定于他们的情感积累。所谓“情动而辞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于言……莫深于义。”我们在教会学生用眼“看”世界的同时,更要教会学生用心“品”世界。引导学生要能为每一次灿烂的日出而欣喜,为每一次凄美的日落而悸动;要能从母亲的眼神中读出关爱,从朋友的笑脸中读出真诚;从小草的萌芽品出生命之强大,从秋天的落叶品出奉献之精神……
二、加强方法指导,培养灵巧构思谋篇的能力
1.训练思维,开阔学生习作思路。小学生怕写习作有时是因为思路打不开。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教给学生从多角度出发,多方面创造性地进行构思的方法。如在指导内容为跳绳比赛的习作时,鼓励学生多角度构思,可以写训练跳绳时的苦、累、汗,体会到训练的辛苦;可以写对训练的思考,摸索出了跳好绳的门道;可以写训练中得到同学的关心、帮助,体会到了集体的温暖;可以写比赛的经过和最后的胜利,总结出比赛胜利的结果,明白了“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
2.读写结合,学习谋篇布局的方法。在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引导学生从教科书中学,从课外阅读的书籍中学,学习作者是怎样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谋篇布局的。教师有意识地抓住阅读教材有特色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感悟,仿写。抓住别开生面的开头、耐人寻味的结尾、巧妙的过渡、合理的照应等让学生仿写;引导学生抓住那些匠心独运的构段方式进行仿写;抓住文章巧妙的构思、深刻的立意等来仿写。通过读写结合,学习方法,模仿实践。
三、加强语言训练,培养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
文章是语言的艺术,叶老在《语文教育书简》中指出:“写文章是运用语言来写的,因而语言方面也须下工夫。”他强调说:“要经常留心自己的语言,留心琢磨人家口头说的,笔下写的语言,哪是好的对的,哪是不好的不对的,都仔细辨别,这样可以提高对语言的敏感。”
1.熟读成诵,储存语言。背诵是积累语言的好方法。教学中我常常要求学生熟读背诵教材中的优秀篇章、精彩片段、优美语句,从中得到较多的语言储备。我不仅要求学生对课文中要求背诵的内容一定要读背熟记,就是没有要求背诵的一些好文章,凡是贴切的比喻句、生动的描写句、精辟的议论句、优美感人的抒情句,以及名言、警句、短诗、格言等等,我都鼓励学生将其读背熟记,把这些精妙语言作为“储备粮”储存起来,并加以联想、想象,使之理解消化,化为己有。
2.读书笔记,积累语言。我们积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从中汲取营养,丰厚头脑仓库中优良的语言储备。同时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巧妙运用选读、速读、精读、批注、笔记等方法来读书,边读边思边记,做好好词佳句、优美段落的摘抄、整理、诵读等,引导学生在思考中发现,整理中感悟,诵读中内化,从中汲取语言精华,逐步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达到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的目的。
3.训练仿写,运用语言。我们不仅要通过诵读把优美语言储存起来,我们更要引导学生学会用自己的大脑创造出优美的语言,这样语言表达才会更加灵活自如。要让学生创造出有个性化的优美语言,可以从仿写教材中的优美语言开始。如课文的外貌描写非常生动,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其中的语言仿写其他人的外貌,课文的对话描写非常精炼有趣,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写写对话,课文的成语运用非常恰当,可以引导学生或说话或造句加以运用。
四、激发习作兴趣,培养学生乐于表达的欲望
1.在言语交往中激活学生的习作欲望。学生害怕作文,还有一个根本的原因是缺乏写作的动力。在他们的眼中习作只是一个作业,一次任务,是老师“要我写”而不是“我要写”。要激发学生主动写的欲望,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将习作教学放在交往的视野中,让学生体会到写作其实就是一种交往,有明确的言语对象,习作就是你在向对方或表白,或解说,或辩论,或倾诉,或发布……习作内容是我必须告诉你的话,不吐不快。只有把习作当成一种交流,一种用书面语言来进行思想交流的方式时,学生才会主动习作。
2.在赏识激励中强化学生的习作欲望。以往教师习惯于对每个学生的每篇习作精批细改,对其中的任何一个小小的失误都不放过,学生看着被改得面目全非的习作,信心一点点丧失,最后选择了害怕,选择了逃避。我以为,要激发学生习作欲望要做到三点。一是赏识评价。要多表扬学生习作中的优点,哪怕是一个贴切的词语,或是一个形象生动的句子,都应以充满激情和希望的评语大加赞赏,增强他们不懈努力的信心。二是高分激励。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一次作文公开课上,就曾经运用高分激励的方法:一个学生经过努力改正了文中的毛病,于老师给了他100分,一个学生作文写得好,于老师给他打150分。当学生看到这么高的习作分数,他心中是多么的高兴啊!三是展示成果。通过“精彩片段品读、优秀习作展示、班级优秀作文集、个人作文小册子、网络发表、投稿发表”等多种途径,为学生的成功创设一个施展才华的大舞台。
让每一个学生喜欢习作,这是我们为之奋斗的目标。为了这个目标,我们将不懈努力,不断探索,寻找出更多、更切合儿童实际的方法策略来,彻底改变学生害怕作文的局面,去迎接作文教学改革美好的明天。
一、丰富生活积淀,培养敏锐捕捉素材的能力
1.开发资源,丰富生活积淀。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也就是说,作文教学必须回归生活,以生活为本源。
为此,我们在省级课题“小学习作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的引领下,广开渠道,开发五大文化资源,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去观察,去实践,去体验,从而增加生活积淀,丰富习作素材。一是开发活动文化资源,营造活动文化的教学场域,让学生在玩玩乐乐中建构起鲜活灵动的习作素材。二是开发自然文化资源,立足季节特征,以生动感性的自然景观为素材,不断创造,演化出丰富多彩的习作素材。三是开发社会文化资源,引导学生在参观、访问、调查、研究、收集资料等社会实践活动中积累相关的习作素材。四是开发家庭文化资源,抓住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引导学生体验家庭的温馨、家人间的亲情,激发学生真情实感。五是开发地域文化资源,引导学生在乡风民韵中寻找素材,在心灵深处留下一份美好的故乡记忆。
2.引导观察,捕捉习作素材。法国大作家福楼拜要求初学写作的莫泊桑:“首先要练练你的眼睛,要把眼睛练得明亮,把耳朵练得敏锐。”我们也要努力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学会从平淡琐碎、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中捕捉习作素材,丰富表象的储备量。引导学生观察时不仅要用眼睛看,去观察周围不断变化着的事物,还要用听觉、嗅觉、味觉、肤觉等多种感官进行观察。通过引导,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对身边事物总保持一种新鲜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拥有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才能不断丰富生活储备。谁的观察能力强,谁善于发现,谁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习作材料。
3.用心体验,积累丰富情感。我们常说:文章不是无情物。学生能否写出真性情的文章不仅取决于他们对生活的观察力,更决定于他们的情感积累。所谓“情动而辞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于言……莫深于义。”我们在教会学生用眼“看”世界的同时,更要教会学生用心“品”世界。引导学生要能为每一次灿烂的日出而欣喜,为每一次凄美的日落而悸动;要能从母亲的眼神中读出关爱,从朋友的笑脸中读出真诚;从小草的萌芽品出生命之强大,从秋天的落叶品出奉献之精神……
二、加强方法指导,培养灵巧构思谋篇的能力
1.训练思维,开阔学生习作思路。小学生怕写习作有时是因为思路打不开。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教给学生从多角度出发,多方面创造性地进行构思的方法。如在指导内容为跳绳比赛的习作时,鼓励学生多角度构思,可以写训练跳绳时的苦、累、汗,体会到训练的辛苦;可以写对训练的思考,摸索出了跳好绳的门道;可以写训练中得到同学的关心、帮助,体会到了集体的温暖;可以写比赛的经过和最后的胜利,总结出比赛胜利的结果,明白了“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
2.读写结合,学习谋篇布局的方法。在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引导学生从教科书中学,从课外阅读的书籍中学,学习作者是怎样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谋篇布局的。教师有意识地抓住阅读教材有特色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感悟,仿写。抓住别开生面的开头、耐人寻味的结尾、巧妙的过渡、合理的照应等让学生仿写;引导学生抓住那些匠心独运的构段方式进行仿写;抓住文章巧妙的构思、深刻的立意等来仿写。通过读写结合,学习方法,模仿实践。
三、加强语言训练,培养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
文章是语言的艺术,叶老在《语文教育书简》中指出:“写文章是运用语言来写的,因而语言方面也须下工夫。”他强调说:“要经常留心自己的语言,留心琢磨人家口头说的,笔下写的语言,哪是好的对的,哪是不好的不对的,都仔细辨别,这样可以提高对语言的敏感。”
1.熟读成诵,储存语言。背诵是积累语言的好方法。教学中我常常要求学生熟读背诵教材中的优秀篇章、精彩片段、优美语句,从中得到较多的语言储备。我不仅要求学生对课文中要求背诵的内容一定要读背熟记,就是没有要求背诵的一些好文章,凡是贴切的比喻句、生动的描写句、精辟的议论句、优美感人的抒情句,以及名言、警句、短诗、格言等等,我都鼓励学生将其读背熟记,把这些精妙语言作为“储备粮”储存起来,并加以联想、想象,使之理解消化,化为己有。
2.读书笔记,积累语言。我们积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从中汲取营养,丰厚头脑仓库中优良的语言储备。同时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巧妙运用选读、速读、精读、批注、笔记等方法来读书,边读边思边记,做好好词佳句、优美段落的摘抄、整理、诵读等,引导学生在思考中发现,整理中感悟,诵读中内化,从中汲取语言精华,逐步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达到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的目的。
3.训练仿写,运用语言。我们不仅要通过诵读把优美语言储存起来,我们更要引导学生学会用自己的大脑创造出优美的语言,这样语言表达才会更加灵活自如。要让学生创造出有个性化的优美语言,可以从仿写教材中的优美语言开始。如课文的外貌描写非常生动,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其中的语言仿写其他人的外貌,课文的对话描写非常精炼有趣,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写写对话,课文的成语运用非常恰当,可以引导学生或说话或造句加以运用。
四、激发习作兴趣,培养学生乐于表达的欲望
1.在言语交往中激活学生的习作欲望。学生害怕作文,还有一个根本的原因是缺乏写作的动力。在他们的眼中习作只是一个作业,一次任务,是老师“要我写”而不是“我要写”。要激发学生主动写的欲望,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将习作教学放在交往的视野中,让学生体会到写作其实就是一种交往,有明确的言语对象,习作就是你在向对方或表白,或解说,或辩论,或倾诉,或发布……习作内容是我必须告诉你的话,不吐不快。只有把习作当成一种交流,一种用书面语言来进行思想交流的方式时,学生才会主动习作。
2.在赏识激励中强化学生的习作欲望。以往教师习惯于对每个学生的每篇习作精批细改,对其中的任何一个小小的失误都不放过,学生看着被改得面目全非的习作,信心一点点丧失,最后选择了害怕,选择了逃避。我以为,要激发学生习作欲望要做到三点。一是赏识评价。要多表扬学生习作中的优点,哪怕是一个贴切的词语,或是一个形象生动的句子,都应以充满激情和希望的评语大加赞赏,增强他们不懈努力的信心。二是高分激励。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一次作文公开课上,就曾经运用高分激励的方法:一个学生经过努力改正了文中的毛病,于老师给了他100分,一个学生作文写得好,于老师给他打150分。当学生看到这么高的习作分数,他心中是多么的高兴啊!三是展示成果。通过“精彩片段品读、优秀习作展示、班级优秀作文集、个人作文小册子、网络发表、投稿发表”等多种途径,为学生的成功创设一个施展才华的大舞台。
让每一个学生喜欢习作,这是我们为之奋斗的目标。为了这个目标,我们将不懈努力,不断探索,寻找出更多、更切合儿童实际的方法策略来,彻底改变学生害怕作文的局面,去迎接作文教学改革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