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飘溢浓浓的“语文味”。何谓语文味?陈钟樑教授说得好:“语文课是美的,它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语文课要上得朴素、自然,向学生传递的是语言深处的美。”可见,我们应加强语言学习,回归语文教学本位,充分运用语言抓手,“抓”出课堂“语文味”。
一、轻舟已过万重山——变换语言句式,“读”出语文味
不妨看一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彭德怀忍痛命令副官长枪杀大黑骡子充饥的经过部分。
彭德怀有些不耐烦了,他大声对身边的警卫员说:“邱南辉,传我的命令,让方副官长负责杀骡子!”
师:我们应该怎样读彭德怀的话呢?
生:我们应该大声、响亮地读,把彭德怀的命令语气读出来。
(生“义愤填膺”读起来了……)
师:那同学们注意到彭德怀“不耐烦了”这个神情了吗?他为什么会不耐烦呢?从这个“不耐烦”你体会到什么?
生:彭德怀不想再听到老饲养员含着眼泪的祈求。从上文的“深情”一词可以看出,彭德怀深爱着他的大黑骡子,但是,战士们快没得吃了,不杀怎么行呢?于是,他不耐烦了。
生:彭德怀不想再看到警卫员们那急切的神情。危急关头,任何犹豫和拖延都有可能造成难以弥补的遗憾和损失。所以,他不耐烦了。
师:对!彭德怀的“不耐烦”其实是他内心坚定的一种表现,是更爱战士的一种体现。谁再来读读这句话?
(一生读得坚定而有力,显得很有韵味。)
这位教师引导学生在朗读中细细揣摩彭德怀的“不耐烦”,触摸体味其内涵与韵味,让学生真正感悟到彭德怀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士的高大形象。课堂的语文味,也就在这富有韵味的朗读声中沁入学生的心田,历久弥香。
二、咬定青山不放松——关注语言形式。“品”出语文味
《影子》是中国台湾林焕彰先生的作品。这是一首儿歌,简单浅显,富有童趣。教学时,我试着让学生把儿歌中的好朋友“陪着我”与小黑狗“跟着我”互换,行吗?当然不行!“前、后”与“左、右”互换,行吗?也不行!但倘若没有这种换位比较,孩子们对“左、右的陪”与“前、后的跟”的微妙区别的感知是模糊的、蒙眬的。这样一点,他们就有意识了:原来,语言文字的使用竟如此之妙。
接着,我再次问:把儿歌中的“小黑狗”换成“小花猫”,行吗?一生立刻回答:只有小黑狗喜欢跟着,而小花猫不是。随后,我请学生再次按照我修改的句序读一读。“什么感觉?”“不得劲儿!别扭!”
从语言文字的角度来说,儿歌具有音乐性。节奏、押韵,正是这种音乐性的具体表现。引导学生细细咀嚼,慢慢品味,听其声,辨其味,掂其分量,触其心跳,让孩子们畅游在汉语言文字的丰富音律之中。
三、便觉春光四面来——想象语言空白,“练”出语文味
让我们以特级教师窦桂梅执教的《皮斯阿斯和达蒙》的片段为例,来感受那一份浓浓的“语文味”。窦老师结合课文重点句“但,茫茫人海,就有一个不怕死,而且真的愿意替别人坐牢的,他就是皮斯阿斯的朋友——达蒙”进行设问:“他心里是怎么想的才会做出这样的决定?”紧接着出示延伸句让学生补充:他心里______想。
课文没有具体写达蒙住进死牢的情况以及皮斯阿斯的行踪。窦老师继续引领学生展开想象,出示这样的一个句式:他吃的是______,穿的是______,住的是______。但,刑车上的达蒙,抬着头,挺着胸,不但面无惧色,反而洋溢着慷慨赴死的豪情。他心里想______。
窦老师结合课文情节的发展,再往下引领深入,让学生思考:日子如流水,却发现皮斯阿斯一去不回头,他也许______,也许______。但,刑车上的达蒙,抬着头,挺着胸,不但面无惧色,反而洋溢着慷慨赴死的豪情。他心里想______。
在刑场上,“一时间,人们议论纷纷”,他们会怎么议论纷纷?窦老师又安排了一个训练:有的______,有的______,还有的一。但,刑车上的达蒙,抬着头,挺着胸,不但面无惧色,反而洋溢着慷慨赴死的豪情。他心里想______。
窦老师三次从不同的角度引领学生“他心里想
”,将课文的语言融入学生的语言仓库,毫不放松地进行语言训练,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形成语文能力,其中所浸润的浓郁语文味,宛如幽香的醇酒,藏“再深的幽巷”,仍清香袅绕。
四、未成曲调先有情——优美教学语言,“说”出语文味
“为师不识语文味,教尽经典也枉然。”语文课能不能充满“语文味”,还取决于语文教师的语言素养。试想,如果语文教师有浓郁的书卷气息,课堂上出口成章,对学生而言,也必定会是一种享受。如教学《鼎湖山听泉》时,一位老师这样导入:“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河锦绣,我们曾‘攀登’过永济的鹳雀楼,领悟过‘更上—层楼’的哲理;我们曾游览过阿里山,惊叹过它的静谧和神奇;今天我们又将—起游览广东肇庆的鼎湖山,聆听那清亮圆润的泉声。”这样清新自然的教学语言,不但使学生体验了情境的美,还可以引领学生通过语言想象出鼎湖山优美纯净的画面。
要想有目标、有层次、高效率地进行语言教学,语文教师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需要解决,那就是要把教材读好,语言教学研究要做的最基础最细腻的工作,是科学、到位的教材分析。语文教师要读深,读细,读透,读美,悉心玩赏,为教学设计做好充分的铺垫。
一、轻舟已过万重山——变换语言句式,“读”出语文味
不妨看一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彭德怀忍痛命令副官长枪杀大黑骡子充饥的经过部分。
彭德怀有些不耐烦了,他大声对身边的警卫员说:“邱南辉,传我的命令,让方副官长负责杀骡子!”
师:我们应该怎样读彭德怀的话呢?
生:我们应该大声、响亮地读,把彭德怀的命令语气读出来。
(生“义愤填膺”读起来了……)
师:那同学们注意到彭德怀“不耐烦了”这个神情了吗?他为什么会不耐烦呢?从这个“不耐烦”你体会到什么?
生:彭德怀不想再听到老饲养员含着眼泪的祈求。从上文的“深情”一词可以看出,彭德怀深爱着他的大黑骡子,但是,战士们快没得吃了,不杀怎么行呢?于是,他不耐烦了。
生:彭德怀不想再看到警卫员们那急切的神情。危急关头,任何犹豫和拖延都有可能造成难以弥补的遗憾和损失。所以,他不耐烦了。
师:对!彭德怀的“不耐烦”其实是他内心坚定的一种表现,是更爱战士的一种体现。谁再来读读这句话?
(一生读得坚定而有力,显得很有韵味。)
这位教师引导学生在朗读中细细揣摩彭德怀的“不耐烦”,触摸体味其内涵与韵味,让学生真正感悟到彭德怀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士的高大形象。课堂的语文味,也就在这富有韵味的朗读声中沁入学生的心田,历久弥香。
二、咬定青山不放松——关注语言形式。“品”出语文味
《影子》是中国台湾林焕彰先生的作品。这是一首儿歌,简单浅显,富有童趣。教学时,我试着让学生把儿歌中的好朋友“陪着我”与小黑狗“跟着我”互换,行吗?当然不行!“前、后”与“左、右”互换,行吗?也不行!但倘若没有这种换位比较,孩子们对“左、右的陪”与“前、后的跟”的微妙区别的感知是模糊的、蒙眬的。这样一点,他们就有意识了:原来,语言文字的使用竟如此之妙。
接着,我再次问:把儿歌中的“小黑狗”换成“小花猫”,行吗?一生立刻回答:只有小黑狗喜欢跟着,而小花猫不是。随后,我请学生再次按照我修改的句序读一读。“什么感觉?”“不得劲儿!别扭!”
从语言文字的角度来说,儿歌具有音乐性。节奏、押韵,正是这种音乐性的具体表现。引导学生细细咀嚼,慢慢品味,听其声,辨其味,掂其分量,触其心跳,让孩子们畅游在汉语言文字的丰富音律之中。
三、便觉春光四面来——想象语言空白,“练”出语文味
让我们以特级教师窦桂梅执教的《皮斯阿斯和达蒙》的片段为例,来感受那一份浓浓的“语文味”。窦老师结合课文重点句“但,茫茫人海,就有一个不怕死,而且真的愿意替别人坐牢的,他就是皮斯阿斯的朋友——达蒙”进行设问:“他心里是怎么想的才会做出这样的决定?”紧接着出示延伸句让学生补充:他心里______想。
课文没有具体写达蒙住进死牢的情况以及皮斯阿斯的行踪。窦老师继续引领学生展开想象,出示这样的一个句式:他吃的是______,穿的是______,住的是______。但,刑车上的达蒙,抬着头,挺着胸,不但面无惧色,反而洋溢着慷慨赴死的豪情。他心里想______。
窦老师结合课文情节的发展,再往下引领深入,让学生思考:日子如流水,却发现皮斯阿斯一去不回头,他也许______,也许______。但,刑车上的达蒙,抬着头,挺着胸,不但面无惧色,反而洋溢着慷慨赴死的豪情。他心里想______。
在刑场上,“一时间,人们议论纷纷”,他们会怎么议论纷纷?窦老师又安排了一个训练:有的______,有的______,还有的一。但,刑车上的达蒙,抬着头,挺着胸,不但面无惧色,反而洋溢着慷慨赴死的豪情。他心里想______。
窦老师三次从不同的角度引领学生“他心里想
”,将课文的语言融入学生的语言仓库,毫不放松地进行语言训练,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形成语文能力,其中所浸润的浓郁语文味,宛如幽香的醇酒,藏“再深的幽巷”,仍清香袅绕。
四、未成曲调先有情——优美教学语言,“说”出语文味
“为师不识语文味,教尽经典也枉然。”语文课能不能充满“语文味”,还取决于语文教师的语言素养。试想,如果语文教师有浓郁的书卷气息,课堂上出口成章,对学生而言,也必定会是一种享受。如教学《鼎湖山听泉》时,一位老师这样导入:“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河锦绣,我们曾‘攀登’过永济的鹳雀楼,领悟过‘更上—层楼’的哲理;我们曾游览过阿里山,惊叹过它的静谧和神奇;今天我们又将—起游览广东肇庆的鼎湖山,聆听那清亮圆润的泉声。”这样清新自然的教学语言,不但使学生体验了情境的美,还可以引领学生通过语言想象出鼎湖山优美纯净的画面。
要想有目标、有层次、高效率地进行语言教学,语文教师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需要解决,那就是要把教材读好,语言教学研究要做的最基础最细腻的工作,是科学、到位的教材分析。语文教师要读深,读细,读透,读美,悉心玩赏,为教学设计做好充分的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