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亲自”经历一个完整的习得过程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ai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教育学者戴尔的“经验塔”理论指出:凡是学生用其全部感官来亲自参与的直接经验与活动,他们都有很高的学习动机与兴趣,且能在亲身经验中自行发现科学知识,建构起正确的概念。在这一理论中,无论是学习动机的激发,还是学习结果的形成,都有一个前提条件——“亲自”。
  这里之所以给“亲自”二字加上引号,是因为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经常有挂着“亲自”之名,不务“亲自”之实的行为。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自主、合作、探究”等口号早已深入人心,然而,深入到课堂教学之中,教师一讲再讲,生怕学生学得不到位;用“告诉”代替“探究”,让学生少走“弯路”等现象仍然屡见不鲜。以习作教学为例,课堂上只教授写作知识与技巧,“当堂作文”(让学生自己作文)的现象仍很普遍。这样的课堂,看似容量很大,实则所获甚少;看似过程扎实,实则效率不高,其结果就是学生空有一番知识,却往往缺乏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仍然无从下笔,当然更谈不上产生写的兴趣。
  在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当下,在各种理论、模式扑面而来的时代,我认为转变传统的教学习惯,把学生的“学”真正放在首位,仍是当下课堂教学改革推进的重点。而要做到把学生的“学”真正放到首位,就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去“亲自”经历一个完整的习得过程。下面我以自己编写的《项目化习作进阶课程》中的“记事”习作课程为例,谈一谈如何引导学生“亲自”经历一个完整的习得过程。
  一、明确探究目标
  探究目标的确立看起来很简单,实则不然。目标过大,或者过难,往往让人望而生畏,产生失败感;目标过小,或者过于简单,则缺乏探究价值。恰当的目标能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达到的水平及挑战的因素,从而恰当评估自己何时达成、如何达成、需要投入怎样的精力。“记事”是小学阶段学生写作训练的一个重要内容。所谓“记事”,就是以叙述事件为主,通过对事件的描写,或说明一个生活道理,或表达一种思想感情,或带给读者一种启迪、一种感受。关于“记事”习作,要达成哪些目标,探究之前一定要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否则整个学习过程就会漫无目的。在这个主题中,我通过8个项目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达成以下8个具体目标:(1)把一件事写完整;(2)按一定的顺序写;(3)把事情经过写具体;(4)详略得当,重点突出;(5)围绕中心组织材料;(6)学会取舍素材;(7)写真事,表真情;(8)学会整理记录大事、要事。具体到其中一个项目,就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运用儿童化的语言通过“导引”这一个专门的模块呈现出来。以第一个项目“叙事完整”为例,其导引部分是这样的:
  童年是一部部电影,精彩纷呈,引人入胜,记载的是一个个开心的、后悔的、惭愧的、幸福的故事;童年是一串串风铃,随风摇曳,叮咚作响,回味的是一个个优美的音符、难忘的画面……
  写下这些难忘的事情,给美好的童年生活留下永远的回忆吧!在这个项目的学习中,让我们掌握记事习作的“六要素”,即根据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把一件事情叙述完整,从而使故事连贯通顺,条理清晰。一起来试试吧!
  从这两段话中,学生可以清晰地捕捉到“学什么”以及“怎么学”,从中评估出学习的困难点可能在哪里,增强探究学习的针对性。
  二、突破探究重点
  站在表达的角度,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然而,读什么,怎么读?如何架起读与写之间的桥梁?我根据每个项目的具体目标,精选了典型的阅读素材,并在阅读素材的后面设计了相应的练习。一方面潜移默化地浸润经典,培養语感,感受语言的魅力;另一方面从中习得相关知识、可迁移的方法,为突破探究目标做准备。以“记事”习作第一个项目为例,我精选了四篇文章(雪燕的《有一种怀疑叫作爱》、刘松的《幽默风趣的马克·吐温》、林海音的《童年乐事》,以及白夜和柏生的《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并从四个不同的角度设计了突破项目目标的相应练习。四篇文章后面的四个练习紧紧围绕“中心选材”展开,而且层层递进,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1.画一画:仔细读读文章,用横线画出最能表达文章中心的句子。
  2.想一想:文章围绕马克·吐温的幽默风趣选取了哪些素材?
  3.填一填:文章围绕______这个中心写了 “我”儿时听鬼故事、______、 去城南游艺园的三件事。
  4.填一填: 作者围绕竺可桢______这一品质选取了三个素材,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迅速捕捉到作者的写作思路,体会到选材要围绕中心……从而为写作构思提供借鉴。
  三、可视化探究进程
  在课堂教学中,有些学生在明白了相关知识点后能够快速进入思考和写作的状态,但不可否认的是,还有不少学生往往懂得相关知识点,却在面对具体的写作任务时无从下笔,无话可写。倘若此时,没有给予学生具体的过程引导,学生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失去写作的兴趣和信心。从具体学情来看,把引导过程变得可视化,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在我的课程中,我采用板块式的教学结构,一个板块突破一个要点。当学生在支架引领下完成几个板块的具体任务,一篇文章基本也就构思完了。需要强调的是,每一个板块的任务完成,都不是教师的包办代替,更不会固化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化难为易,写出独特的感受,教师的重要作用就是在学生疑难处搭建有效支架,让复杂、抽象的学习变得简单、具体。简单来说,就是让“教”和“学”变得可见。下面我以《项目化习作进阶课程》第3项目中的练笔内容《精彩的辩论会》为例,展示相关引导过程。
  《精彩的辩论会》学案设计
  板块一:赛前细准备
  1.古人云:“开卷有益。”这么多的书,哪些是我们应该读的,哪些暂时还不适合我们阅读,这就引发了一场“开卷是否有益”的争论。今天,我们就此展开辩论。
  2.经过抽签,我抽到的是(正或反)方,我方的观点是“______ ”。   3.我和我的队员熟悉辩论规则(请先阅读拓展的“辩论小知识”)后进行了以下分工:
  一辩:______
其他文献
在中高段阅读教学活动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成为了难题。学生往往只能够理解句子表面的意思,在平面上滑行,却不能进一步明白句子深一层的含义,更不用说受到优秀文章的熏陶感染,提高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了。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第二学段的学生要“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第三学段要求学生“能联系上
文本解读  《小青蛙》是统编本一年级下册第一板块“识字”中的第三篇课文。这是一篇“字族识字”的小韵文,选自鄢文俊的《字族识字千字文》,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这篇小韵文,以“青”字归族,行文活泼,童趣盎然。透过文字,学生仿佛看到了一湾清澈的河水,一片翠绿的稻田,一只可爱的小青蛙……小青蛙那跃动的身影,机敏的动作,定格在捕捉害虫的一瞬间,定格在声韵和谐的诗歌里。整篇小韵文押“ying”韵,读起来朗朗上
有一种观点很流行:每课都要有“看得见”的进步。评价一节课是否有效,是否有真正的学习发生,是否有执教的必要,需要看下课时学生是否相对于课前发生了“看得见”的进步。所谓“看得见”,大致描述为:通过课堂教学明白了什么?能表达些什么?能做些什么?认知有增量么?能力有发展么?不少地方将这条标准列为“高压线”,实行“一票否决”式的评判。当我们无法逐一对课堂教学效果做测量时,便非常仰仗“看得见”的显而易见的变化
【教学目标】  1.通过猜读故事,梳理思维导图,初步感知本书的脉络,领略整本书的主题。  2.学习继续深入阅读这本书的方法,并推及整本书阅读的一般方法。  3.产生阅读这本书的兴趣。  【教学流程】  一、读一读评论,猜测书籍名称  1.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本书,什么书呢?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是这样评价这本书的——(出示:我还没有见过一本描写动物的故事,能够同这本书相媲美。生读
教学内容  《鲁班与橹板》(选自苏教版一年级下册),《鲁班造锯》(选自统编本二年级上册),《鲁班造伞》(选自语文S版二年级下册),《鲁班造云梯》(选自《鲁班的故事》),小古文《公输为鹊》(选自《墨子·鲁问》);视频《工匠精神》。  适用年级:五年级  设计意图  本节课,围绕鲁班发明的“巧”与墨子的评价“拙”层层推进,让学生科学辩证地认识鲁班的工匠精神,传承鲁班文化。课堂上,通过判断、讲故事、填表
教学目标:  1.认识“枣、馋”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扎”,会写“刺、枣”等13个生字,会认“红枣、摆动”等26个词语 。  2.能找出描写小刺猬偷枣的内容,体会语言的生动。  3.能以“刺猬偷枣的本事真高明”为开头,用自己的话讲述刺猬偷枣的过程。  4.初步体会“那个东西”“那个家伙”“小东西”等不同称呼中蕴含  的感情。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板书课题,进入新课
听课,有好一段时间我处在失语状态。课堂上,执教者、学生、听课人似乎三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各在各的轨迹里发“光”发“熱”。我希望有这么一堂课,使我的思想与课堂师生行为交叉,或共享,或同担;我希望有这么一堂课,撩拨我的思维之弦,催生我的智慧,或共鸣之,或质疑之。总之,我希望有这么一堂课能唤醒我的思维。  带着希望,走进课堂——  师:读着,读着,这个揠苗人仿佛就站在我们面前。可他还没有名字呢。你们能帮
【设计理念】  统编本一年级上册教材以识字单元为开篇,改变了先学拼音再识字的学习顺序,从学生熟悉的汉字入手开始小学的第一次集中识字。重组后的单元教学力图体现汉字文化与识字的有机结合,体现“语文园地”与课文、课后习题的有机融合与关联,努力营造递进式的识字过程,在情境和趣味中识字,以学生尝试、互动、合作为主要学习方式。重视写字姿势、田字格的认识、观察方法、控制铅笔等技能的传授与训练,为小学阶段的高效识
目前,儿童阅读越来越受到学校和家长的重视。一是学校打造“书香校园”。大多数学校的阅读氛围日渐浓厚,班级图书角、读书长廊、阅读空间等应运而生,校园随处可见学生读书的身影。二是家长培养“爱书孩童”。“让自己的孩子养成阅读的习惯”已逐渐成为家长的共识,“亲子共读”成了一种新潮,带孩子去逛书店成为一种时尚。三是领导强化“阅读考核”。教育主管部门积极开展阅读竞赛、阅读考级、阅读“冲浪”等活动,许多地区已将阅
2018年10月18日,站在江苏省第13届“杏坛杯”苏派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最高领奖台上的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师父说过的“没有白吃的苦”这句话,终于应验了。经过多年的磨砺,终于云开雾散,见到了期待已久的太阳。  作为一名乡村教师的我,又是如何一步一步磨炼的呢?曾几何时,我就是刘继荣女士笔下的“坐在路边鼓掌的人”,羡慕“舞台”上那优雅的教态、飘逸的教学设计与精彩的生成。羡慕之余,又心生疑惑:我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