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教育学者戴尔的“经验塔”理论指出:凡是学生用其全部感官来亲自参与的直接经验与活动,他们都有很高的学习动机与兴趣,且能在亲身经验中自行发现科学知识,建构起正确的概念。在这一理论中,无论是学习动机的激发,还是学习结果的形成,都有一个前提条件——“亲自”。
这里之所以给“亲自”二字加上引号,是因为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经常有挂着“亲自”之名,不务“亲自”之实的行为。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自主、合作、探究”等口号早已深入人心,然而,深入到课堂教学之中,教师一讲再讲,生怕学生学得不到位;用“告诉”代替“探究”,让学生少走“弯路”等现象仍然屡见不鲜。以习作教学为例,课堂上只教授写作知识与技巧,“当堂作文”(让学生自己作文)的现象仍很普遍。这样的课堂,看似容量很大,实则所获甚少;看似过程扎实,实则效率不高,其结果就是学生空有一番知识,却往往缺乏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仍然无从下笔,当然更谈不上产生写的兴趣。
在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当下,在各种理论、模式扑面而来的时代,我认为转变传统的教学习惯,把学生的“学”真正放在首位,仍是当下课堂教学改革推进的重点。而要做到把学生的“学”真正放到首位,就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去“亲自”经历一个完整的习得过程。下面我以自己编写的《项目化习作进阶课程》中的“记事”习作课程为例,谈一谈如何引导学生“亲自”经历一个完整的习得过程。
一、明确探究目标
探究目标的确立看起来很简单,实则不然。目标过大,或者过难,往往让人望而生畏,产生失败感;目标过小,或者过于简单,则缺乏探究价值。恰当的目标能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达到的水平及挑战的因素,从而恰当评估自己何时达成、如何达成、需要投入怎样的精力。“记事”是小学阶段学生写作训练的一个重要内容。所谓“记事”,就是以叙述事件为主,通过对事件的描写,或说明一个生活道理,或表达一种思想感情,或带给读者一种启迪、一种感受。关于“记事”习作,要达成哪些目标,探究之前一定要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否则整个学习过程就会漫无目的。在这个主题中,我通过8个项目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达成以下8个具体目标:(1)把一件事写完整;(2)按一定的顺序写;(3)把事情经过写具体;(4)详略得当,重点突出;(5)围绕中心组织材料;(6)学会取舍素材;(7)写真事,表真情;(8)学会整理记录大事、要事。具体到其中一个项目,就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运用儿童化的语言通过“导引”这一个专门的模块呈现出来。以第一个项目“叙事完整”为例,其导引部分是这样的:
童年是一部部电影,精彩纷呈,引人入胜,记载的是一个个开心的、后悔的、惭愧的、幸福的故事;童年是一串串风铃,随风摇曳,叮咚作响,回味的是一个个优美的音符、难忘的画面……
写下这些难忘的事情,给美好的童年生活留下永远的回忆吧!在这个项目的学习中,让我们掌握记事习作的“六要素”,即根据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把一件事情叙述完整,从而使故事连贯通顺,条理清晰。一起来试试吧!
从这两段话中,学生可以清晰地捕捉到“学什么”以及“怎么学”,从中评估出学习的困难点可能在哪里,增强探究学习的针对性。
二、突破探究重点
站在表达的角度,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然而,读什么,怎么读?如何架起读与写之间的桥梁?我根据每个项目的具体目标,精选了典型的阅读素材,并在阅读素材的后面设计了相应的练习。一方面潜移默化地浸润经典,培養语感,感受语言的魅力;另一方面从中习得相关知识、可迁移的方法,为突破探究目标做准备。以“记事”习作第一个项目为例,我精选了四篇文章(雪燕的《有一种怀疑叫作爱》、刘松的《幽默风趣的马克·吐温》、林海音的《童年乐事》,以及白夜和柏生的《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并从四个不同的角度设计了突破项目目标的相应练习。四篇文章后面的四个练习紧紧围绕“中心选材”展开,而且层层递进,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1.画一画:仔细读读文章,用横线画出最能表达文章中心的句子。
2.想一想:文章围绕马克·吐温的幽默风趣选取了哪些素材?
3.填一填:文章围绕______这个中心写了 “我”儿时听鬼故事、______、 去城南游艺园的三件事。
4.填一填: 作者围绕竺可桢______这一品质选取了三个素材,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迅速捕捉到作者的写作思路,体会到选材要围绕中心……从而为写作构思提供借鉴。
三、可视化探究进程
在课堂教学中,有些学生在明白了相关知识点后能够快速进入思考和写作的状态,但不可否认的是,还有不少学生往往懂得相关知识点,却在面对具体的写作任务时无从下笔,无话可写。倘若此时,没有给予学生具体的过程引导,学生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失去写作的兴趣和信心。从具体学情来看,把引导过程变得可视化,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在我的课程中,我采用板块式的教学结构,一个板块突破一个要点。当学生在支架引领下完成几个板块的具体任务,一篇文章基本也就构思完了。需要强调的是,每一个板块的任务完成,都不是教师的包办代替,更不会固化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化难为易,写出独特的感受,教师的重要作用就是在学生疑难处搭建有效支架,让复杂、抽象的学习变得简单、具体。简单来说,就是让“教”和“学”变得可见。下面我以《项目化习作进阶课程》第3项目中的练笔内容《精彩的辩论会》为例,展示相关引导过程。
《精彩的辩论会》学案设计
板块一:赛前细准备
1.古人云:“开卷有益。”这么多的书,哪些是我们应该读的,哪些暂时还不适合我们阅读,这就引发了一场“开卷是否有益”的争论。今天,我们就此展开辩论。
2.经过抽签,我抽到的是(正或反)方,我方的观点是“______ ”。 3.我和我的队员熟悉辩论规则(请先阅读拓展的“辩论小知识”)后进行了以下分工:
一辩:______
这里之所以给“亲自”二字加上引号,是因为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经常有挂着“亲自”之名,不务“亲自”之实的行为。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自主、合作、探究”等口号早已深入人心,然而,深入到课堂教学之中,教师一讲再讲,生怕学生学得不到位;用“告诉”代替“探究”,让学生少走“弯路”等现象仍然屡见不鲜。以习作教学为例,课堂上只教授写作知识与技巧,“当堂作文”(让学生自己作文)的现象仍很普遍。这样的课堂,看似容量很大,实则所获甚少;看似过程扎实,实则效率不高,其结果就是学生空有一番知识,却往往缺乏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仍然无从下笔,当然更谈不上产生写的兴趣。
在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当下,在各种理论、模式扑面而来的时代,我认为转变传统的教学习惯,把学生的“学”真正放在首位,仍是当下课堂教学改革推进的重点。而要做到把学生的“学”真正放到首位,就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去“亲自”经历一个完整的习得过程。下面我以自己编写的《项目化习作进阶课程》中的“记事”习作课程为例,谈一谈如何引导学生“亲自”经历一个完整的习得过程。
一、明确探究目标
探究目标的确立看起来很简单,实则不然。目标过大,或者过难,往往让人望而生畏,产生失败感;目标过小,或者过于简单,则缺乏探究价值。恰当的目标能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达到的水平及挑战的因素,从而恰当评估自己何时达成、如何达成、需要投入怎样的精力。“记事”是小学阶段学生写作训练的一个重要内容。所谓“记事”,就是以叙述事件为主,通过对事件的描写,或说明一个生活道理,或表达一种思想感情,或带给读者一种启迪、一种感受。关于“记事”习作,要达成哪些目标,探究之前一定要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否则整个学习过程就会漫无目的。在这个主题中,我通过8个项目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达成以下8个具体目标:(1)把一件事写完整;(2)按一定的顺序写;(3)把事情经过写具体;(4)详略得当,重点突出;(5)围绕中心组织材料;(6)学会取舍素材;(7)写真事,表真情;(8)学会整理记录大事、要事。具体到其中一个项目,就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运用儿童化的语言通过“导引”这一个专门的模块呈现出来。以第一个项目“叙事完整”为例,其导引部分是这样的:
童年是一部部电影,精彩纷呈,引人入胜,记载的是一个个开心的、后悔的、惭愧的、幸福的故事;童年是一串串风铃,随风摇曳,叮咚作响,回味的是一个个优美的音符、难忘的画面……
写下这些难忘的事情,给美好的童年生活留下永远的回忆吧!在这个项目的学习中,让我们掌握记事习作的“六要素”,即根据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把一件事情叙述完整,从而使故事连贯通顺,条理清晰。一起来试试吧!
从这两段话中,学生可以清晰地捕捉到“学什么”以及“怎么学”,从中评估出学习的困难点可能在哪里,增强探究学习的针对性。
二、突破探究重点
站在表达的角度,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然而,读什么,怎么读?如何架起读与写之间的桥梁?我根据每个项目的具体目标,精选了典型的阅读素材,并在阅读素材的后面设计了相应的练习。一方面潜移默化地浸润经典,培養语感,感受语言的魅力;另一方面从中习得相关知识、可迁移的方法,为突破探究目标做准备。以“记事”习作第一个项目为例,我精选了四篇文章(雪燕的《有一种怀疑叫作爱》、刘松的《幽默风趣的马克·吐温》、林海音的《童年乐事》,以及白夜和柏生的《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并从四个不同的角度设计了突破项目目标的相应练习。四篇文章后面的四个练习紧紧围绕“中心选材”展开,而且层层递进,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1.画一画:仔细读读文章,用横线画出最能表达文章中心的句子。
2.想一想:文章围绕马克·吐温的幽默风趣选取了哪些素材?
3.填一填:文章围绕______这个中心写了 “我”儿时听鬼故事、______、 去城南游艺园的三件事。
4.填一填: 作者围绕竺可桢______这一品质选取了三个素材,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迅速捕捉到作者的写作思路,体会到选材要围绕中心……从而为写作构思提供借鉴。
三、可视化探究进程
在课堂教学中,有些学生在明白了相关知识点后能够快速进入思考和写作的状态,但不可否认的是,还有不少学生往往懂得相关知识点,却在面对具体的写作任务时无从下笔,无话可写。倘若此时,没有给予学生具体的过程引导,学生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失去写作的兴趣和信心。从具体学情来看,把引导过程变得可视化,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在我的课程中,我采用板块式的教学结构,一个板块突破一个要点。当学生在支架引领下完成几个板块的具体任务,一篇文章基本也就构思完了。需要强调的是,每一个板块的任务完成,都不是教师的包办代替,更不会固化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化难为易,写出独特的感受,教师的重要作用就是在学生疑难处搭建有效支架,让复杂、抽象的学习变得简单、具体。简单来说,就是让“教”和“学”变得可见。下面我以《项目化习作进阶课程》第3项目中的练笔内容《精彩的辩论会》为例,展示相关引导过程。
《精彩的辩论会》学案设计
板块一:赛前细准备
1.古人云:“开卷有益。”这么多的书,哪些是我们应该读的,哪些暂时还不适合我们阅读,这就引发了一场“开卷是否有益”的争论。今天,我们就此展开辩论。
2.经过抽签,我抽到的是(正或反)方,我方的观点是“______ ”。 3.我和我的队员熟悉辩论规则(请先阅读拓展的“辩论小知识”)后进行了以下分工:
一辩: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