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学习过程的一点思考

来源 :中学物理·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fu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是研究物质世界中的基本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运动规律的自然学科.比如物体的碰撞,电子在电场、磁场中的运动,在物理的研究范围之内.初中物理定性的知识点较多,而高中物理,定量的知识却占有较大的比重.所以高中物理学习,需要讲究方法,物理学习过程,需要把握基础,注重课堂,学会总结,这是物理学习知识的要点.
  1掌握基础知识“形”到“意”的转变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学好物理的基本.物理基础知识的学习主要体现在把握基础概念,基础性质,以及基本公式.这些基础知识不仅是日常学习的要点,也是高考考试的考点.
  比如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其所作用的合力成正比,与其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力的方向相同.其公式为:F合=ma.
  点评:对于牛顿第二定律,其一直贯穿于高中的整个教学知识体系之中,其不仅表现在宏观物体的运动,比如木块,铁球的运动,也表现在微观物质中的运动,比如电子在磁场中的运动,电磁场的复合运动,都涉及到了牛顿第二定律知识.在教学中发现,大家都知道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但是却不能准确说出其概念,哪就更不用说其性质了.但是能够将其理解透彻,并达到灵活运用者,却很少.在牛顿第二定律知识的掌握,我们按照前文所述,首先需要掌握它的概念,其次要明白它的性质,再则才是它的公式,但是往往,大家只记公式,不记性质,如牛顿第二定律中的加速度a与其对应力F之间的关系,这样在解题中只会造成知识的一知半解,最后达不到灵活运用的目的.
  如图1,在电场强度为E,电板间距为L的竖直电板之间,有一带电量为Q,质量为m的带电粒子,其初始运动速度为v,当其运动到负电板时,其下落距离是多少?
  这是一道简单的电场问题,通过对该带电粒子分析,可知,其主要受到电场力的作用,以及重力作用.从问题来看,其求的是“带电粒子的下落距离”,既然求距离,那么一定就与加速度有关系,间接的就会应用到牛頓第二定律,显然,我们如果只了解公式,“F合=ma”,那么此题是很难解答的.
  如果我们在掌握基础知识的时候,多想想,在掌握其外部形势公式的同时,理解其性质或者特点,那么此题会有另外一种思路.比如从牛顿第二定律中我们知道“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力的方向相同”,那么我们将其引申,可以这样认为,“对于每一个作用的力F1,都会产生一个加速度a1”,显然这个思想是对牛顿第二定律理解的引申,也成为了我们解决此题的要点.
  通过此题可知,其在水平方向受到电场力:F电=EQ=ma;并且,在水平方向做匀加速运动,可知:L=vt 112at2,则可求得时间t.在竖直方向,其受到重力作用,其加速度为g;下落距离为112gt2.
  通过此题我们可以发现,掌握基础知识的“形”不是学习的重点,在掌握“形”的同时,了解其中的“意”,才是学习的重点.只有这样,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才能做到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这也是学习物理知识的要点之一.
  2注重课堂 “思考”与“技巧”
  课堂,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把握课堂45分钟,是学好物理知识的要点.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一节课的知识“有可能是老师的一句话”,或者老师的一个提示,往往会解开困扰学生长时间的问题.有些同学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很好的把握课堂45分钟,心理总想着“下课后自己复习”,这种思想是不对的,利用好课堂时间,紧跟教师的步伐,才是学习的要点.
  因为在教学过中,教师通常都会对教学的知识点进行引申,这些知识点的引申是在我们课本中找不到的.引申的知识点,可以认为是知识点的“意”,也可以认为是一个分析知识的“技巧”.这个“意”可能是一句话,或者是一个图,如前文中对牛顿第二定律理解的引申;这里的技巧,主要是解题的技巧,以及分析问题的技巧.
  在此我们可以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知道物体的受力分析,贯穿高中整个物理知识架构,只有学会了受力分析,那么才踏入了物理的门槛.如图2,有一气球,挂在竖直墙面,现在判断,气球与墙面之间是否存在摩擦力?
  该题的解答过程,其实是一个完整的受力分析过程:
  (1)由于物体“静止”,可知物体所受合力为零.
  (2)根据题设可知,其主要受到重力,拉力以及弹力,而摩擦力未知.
  (3)根据物体的平衡可知,在竖直方向,若重力与拉力的分力相互抵消为零,而在水平方向,弹力与拉力的分力相互抵消为零.
  (4)如果假设有摩擦力的作用,那么物体必将会运动,但
  实践来看,例2是否要让学生在这节课就了解正交分解法的应用呢?这个问题笔者觉得大家可以从教材的编排和学期教学计划安排上可以进行一个探讨.教师乙力图从运动到力和力到运动两个角度来解决实际问题,但是这恰是教材在本章第六节安排的内容,作为牛顿第二定律的第一节新课,这样的教学安排有些欠妥,给人拔苗助长的感觉,对“力与加速度的同向性”在课堂中过分纠缠于“ ”、“-”的表达,给学生造成了思维的障碍.教师丙在教学中采用了一题多变的形式,逐步深入的探究各种性质,在教学中,该老师将课堂交给学生,学生们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让学生们在教中学,学生根据自己的解答向同学们解释作答理由,并在从同学的数据收集讨论中,深深体会合作探究的精神,师生角色互换、开放的教学形式给所有观摩的老师一个极大的震撼,这也正是新课程标准要求下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是物体没有运动,保持静止状态,说明气球没有受到摩擦力的作用.
  这样的分析过程,在我们的教科书上是很难找到的,而这样的分析过程,恰恰是教师在课堂上为我们的学生所引领的内容.对于学生而言,如果其不注重课堂教师的引领,那么其将会失去更多,比如解题的技巧,面临不同物理问题的思考方法等.
  注重课堂学习过程,笔者认为可以遵循以下两点:
  首先,在上课之前,最后做好预习物理知识,通过预习来了解当前所讲解的内容;
  其次,在课堂上紧随教师的教学步骤,认真听讲.在听讲的过程,进行思考,带着思考的过程去听讲,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自己去解决问题,会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而这种方法会面临什么样的问题,而老师的方法能否帮我解惑,这些都是思考的内容.注重课堂学习过程,切忌“课堂不认真听讲,盲目的相信自己能够课后‘自学成才’”.
  3学会总结反思 参考与变化
  除了注重紧随课堂教学外,在课后,要学会总结与反思,这是物理学习的关键,总结主要包括知识点的总结,解题技巧的总结,以及对于课后习题的总结.笔者认为,总结的过程,可以参考一下历年的高考题目,通过高考题目,可以让我们有目的性的总结.
  比如在学习完“物体的运动”的基础知识后,在完成课后习题后,可以参考一下,往年高考中的相关考点.可以发现,几乎后面的大题都与“物体的运动”相关,而这些题目,看着很大,但是都是由一些小的问题组合而成,一道大题有好几问,都是课后习题,进行有机的组合,并做相应的变化而成.
  带着参考性的总结,可以让我们找到总结的方向,掌握高考对该类知识的考点与要点,对于我们日后的学习方向都是大有裨益的.
  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个考验.笔者认为只有把握了方向,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抓住了学习的主次关系,那么对于物理学习而言,再也不是一件难事儿.
其他文献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作为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于无疑处求疑,抓住一切难得的机会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我校开发的校本选修课,着力于依托相关学科,突出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为拓展学生思维提供了平台.  笔者在物理必修课上发现的或者随机生成的一些有价值的东西,来不及深入探讨,在选修课上,拓展开来,做出更有价值的开发,通过开放的课堂生成,试图磨砺学生的思维,更深入展示物理学的奇妙.  1神秘的万有引
一、单词  1. clean vt. 打扫;清除 eg:  He cleans the room every day. 他每天打扫屋子。  Please clean desk. It’s too dirty. 请擦一下课桌,太脏了。  [拓展]clean还可用作形容词,意为“清洁的,干净的”,其反义词是dirty。eg:  You should keep the room clean. 你应当保持
期刊
Unit8rn1.Why don’t you get her a scarf?.你为什么不给她买一条围巾呢?rn(1)“Why don’t+主语+do+sth.?”还可以用Why not do sth.?来表达,意为“为什么不做某事呢?”,是用来向对方提出建
期刊
近日,笔者所在学校作为东道主发起了一场基于网络的长三角结对学校“同课异构”教学观摩活动,邀请了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的共四所学校.四所学校由于地域不同所呈现的教师教学特色、教学模式、教学风格和教学思想是多样化的,笔者在活动中观摩了苏、浙、皖三校教师所授的人教版第四章第三节《牛顿第二定律》后感受颇深,现将所思整理成这篇听课感想,与大家一起学习交流.为方便说明以教师甲、教师乙、教师丙分别代表三位老师.
清脆的上课铃响了,语文老师快步走进来,“同学们请坐好!”老师银铃般的声音把我们唤回座位。她转过身,在黑板上写了几个柔美秀丽的大字——“水往——处流”。
新课改的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模式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新形势下“建构式生态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典型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笔者多年从事初中物理教育教学工作,一直致力于课堂教学模式的思考和探究,在自身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总结与分析.本文以构建式生态课堂为研究载体,重点阐述在此课堂教学的模式下如何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相信一定能给读者带来一定的帮助.  1“建构式生态课堂”的概念  “建构式生态课堂”是在
宾语从句属于名词性从句,是一种使用频率很高的从句。这种复合句的结构为:主句+连接词+宾语从句。中考英语主要通过单项填空,完形填空、阅读等题型来考查。对宾语从句的考查主要涉
高效教学是指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新课程教学要求高效教学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为此,教师必须具有一切为学生发展的理念,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上不仅获得知识与技能,还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许多教育工作者都在结合自身实际,深入课堂、了解课堂、研究课堂,全力构建高效课堂.无论是教研
1. say, speak & talk  【经典例句】  1. Mary says, “I like music and art.”玛丽说,“我喜欢音乐和美术。”  2. I can speak some French. 我会说一些法语。  3. She likes to talk to her friends. 她喜欢和她的朋友们交谈。  【说词解语】  say强调“说”的内容。  speak
期刊
今天要讲的习惯用语都包含一个关键词:sweet。它表示“甜的”,是糖、蜂蜜或者糕点之类的食品的味道,然而sweet还有很多别的意思,由于人们多半喜欢甜食,所以sweet还有“讨人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