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规管裂综合征经乳突径路手术治疗一例

来源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nmt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上半规管裂综合征经乳突径路手术治疗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1例经乳突径路行上半规管填塞术的上半规管裂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以听觉过敏为主诉,术前听力学及影像学检查符合上半规管裂综合征的特征。经乳突径路行上半规管填塞法手术治疗后,症状明显缓解。术后随访10个月,听力学检查恢复正常,听觉过敏基本消失。结论上半规管裂综合征的手术治疗,相较于常规的经中颅窝径路,经乳突径路的上半规管裂手术治疗方法更简单、安全、省时,且疗效确切。

其他文献
患儿,女,8岁,因“左侧口角歪斜50余天”于2008年1月21日就诊于我院面神经研究室。患儿发病前有感冒症状,发病突然,早上起床后其父母发现患儿口角歪斜,左眼闭合无力,渐进性加重,1个月前开始出现左眼闭合不全,抬眉左侧无力,额纹消失,左鼻唇沟变浅。无发热、头痛、眩晕,无恶心、呕吐,无耳鸣、耳闷及听力下降。四肢活动正常。发病后在外院一直行营养神经、抗炎、消除水肿等药物治疗,均未见效。查体:双侧耳后乳
患者男,58岁,因声音嘶哑1周余于2008年1月5日收治入我院。患者1周前误咽鱼刺,当时大量吞咽饭菜后,自觉咽痛及异物感减轻,故未到医院就诊。2d后出现声音嘶哑,异物感,吞咽痛不明显,无气急,进食无梗阻,到当地医院就诊,咽喉检查未见异物,行食管吞钡X线检查未见异物,以喉炎处理。但声嘶逐渐加重,1周后来我院。主诉声音嘶哑,无明显咽痛及吞咽痛,无气急,无吞咽困难。体温正常,颈部皮肤无红肿、无压痛。专科
由于非返性喉返神经是临床罕见的解剖异常,在施行甲状腺切除术中,如不采取预先显露或解剖喉返神经极易造成损伤。我们近年来曾分别遇到左侧非返性喉返神经和右侧非返性喉返神经患者各1例。现将后者报告如下。
听神经瘤的发病率居颅内肿瘤第三位,是桥小脑角最常见的肿瘤。有关听神经瘤的治疗方式包括密切随访、放射治疗、手术治疗等。多数耳外科、脑外科专家认为手术切除肿瘤为首选治疗方式。具体手术方式分为牺牲听力(经迷路进路和经耳囊进路等)和保留听力(颅中窝进路和乙状窦后进路)两大类,而肿瘤的大小、位置及残余听力是选择手术进路的主要参考因素。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委会鼻科组和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鼻科学组定于2009年7月17—20日在福建省武夷山市召开“2009年全国鼻部感染与变态反应专题学术会议”。本次会议内容包括:①上、下气道变应性炎性反应的相关性;②变应性鼻炎的基础与临床研究;③鼻一鼻窦炎的免疫学研究;④慢性鼻-鼻窦炎的药物治疗和外科干预;
目的探讨灌注法去细胞技术制备去细胞全喉支架及利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使喉肌细胞再生的可行性。方法新西兰大白兔作为喉支架供体,通过双侧颈总动脉顺行灌注去离子剂,构建出喉肌去细胞外基质及活性软骨的全喉支架,取部分灌注后标本进行观察,其余用于下一步实验。青紫蓝兔为受体兔,取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培养为骨骼肌细胞后注入全喉支架的去细胞基质中。体外培养1d后异位移植入受体兔大网膜。8周取出标本进行观察。结果大体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对遗传性聋的调查和研究逐渐深入。据报道,1/2000~1/1000的儿童出生时为极重度耳聋,其中50%~60%为遗传性聋。现已发现有200多个基因突变与耳聋有关,而比较公认的A1555G、GJB2、SLC26及Otoferlin与遗传性聋密切相关。然而这些基因的突变引起耳聋的病理生理变化还不清楚,且与耳聋的严重程度及渐进性之间缺乏相关性。
茎突综合征(styloid process syndrome)是因为茎突的长度过长、方位异常、形态异常等因素,致使其与临近的肌肉、血管、神经、黏膜相抵触,而产生的咽部异物感、咽部疼痛感、反射性耳痛、舌咽神经痛、头颈部疼痛和涎腺分泌增多等症状的总称。
在鼻内镜鼻窦手术中,额窦手术被认为最具有挑战性。针对额窦手术相关解剖研究仍未止步,且研究的着重点是围绕手术方式进行的。经鼻额窦开放手术的关键是准确判断额隐窝中额窦口的引流位置。但额隐窝解剖异常或变异、额窦内广泛病变及额窦内肿瘤等,单纯经鼻开放额窦口,无法彻底清除窦内病灶;术后复发或外伤后,额隐窝解剖结构紊乱,瘢痕狭窄或闭锁,经鼻开放或重建额窦引流通道非常困难。这意味着,一方面,
鳃-耳-肾综合征(branchio—oto-renal syndrome)是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听力下降、耳前瘘管、鳃裂发育异常、肾发育不良等。新生儿发病率为1/40000,在重度聋儿中占2%。国外对该病的临床和基因学研究已较深入,但国内仅见1例报道。现将作者收治的1例患儿报告如下,以加强对该病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