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亚青:手中执一扇,匠心藏怀中

来源 :中学生天地(A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66726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走进孙亚青的办公室,古色古香的中式家具,挂在墙上的装饰扇子,落地窗外古朴的小阳台,还有桌子上的各式扇子和制作扇子的材料,“百年王星记”的魄力和气度扑面而来。而孙亚青本人着一身暗红色的裙装,虽然工作忙碌,却不显疲态,侃侃而谈自己与王星记的故事。她就像一把打开的扇子,优雅、充满故事,又活力四射。
   从18岁进入工厂学做扇子至今,孙亚青已在王星记工作了44个年头。对她来说扇子就是她的孩子,它们在她手中一把把诞生,又陪伴她走过长久的岁月。或许,扇子早已成了她生命的一部分。
  记: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扇子的?
  孙:我觉得我有扇缘。读书的时候,我家就在王星记扇厂附近,每天上下学都要路过王星记。当时,我常常被橱窗里各式各样的扇子吸引,有舞蹈扇、折扇、团扇等,上面有诸如嫦娥奔月、古典仕女等图案。在那个服装都是全蓝或者全军绿的年代,看到这些扇子总是觉得漂亮,心情很好。
  真正开始接触是因为姑姑当时在做王星记舞蹈扇的外加工,我看到心痒痒就想帮她。先是帮着晾晒舞蹈扇的绸缎,接着剪毛边、打浆糊,13岁的时候我做了第一把舞蹈扇。后来,寒暑假时,我就跟着姑姑去厂里领活,第一次我就领了100把外加工的扇子回家,交任务的时候,还被师傅表扬了,印象特别深刻。
  记:毕业后,您为什么会选择进入王星记工作?刚进去的时候,您还记得学了些什么吗?
  孙:当时毕业分配的工作单位一般是鐵路、银行等,但我内心觉得掌握一门手艺才算有了铁饭碗,于是,我就非常希望进入王星记工作。进去之后,书记问我想做什么,我说要做难度大的、可以真正学到手艺的活。于是,我就被分配到纸扇车间,主要是将扇子齐平折起来,再拿杆子撑开扇面把扇骨穿进去的工作。老师傅操作时眼睛都不用看,动作很连贯,但我将扇骨对准孔却怎么也穿不进去,还常被尖尖的头戳到手。当时,我就开始后悔不该挑战高难度。师傅让我别着急,慢慢学,多练练,于是他们吃饭、谈天、晒太阳的时候我都在拼命练习,做不完就晚上加班,逐渐地我就掌握了要领。
  我特别喜欢挑战,于是等技巧熟练之后,就开始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练习速度,想着赶超别人。我从进厂到现在,换着学习了6个制扇工种,每一个都练到炉火纯青。其实这辈子,我只做了制扇这一件事。
  记:我们了解到,您是“拉花”技艺的高手,也曾给外宾表演过,那么“拉花”技术到底是怎么样的?可以分享一下您学习“拉花”的经历吗?
  孙:拉花就是制作檀香扇上的镂空图案,是将极细的特制钢丝锯在扇面上,按预先设计好的图案拉出不同形状大小的孔眼的技艺。
  当时,厂里派我们几个年轻骨干去苏州檀香扇制扇厂交流学习,我学的是拉花技术。师傅为了锻炼我的臂力,让我用钝钢丝锯拉厚木板。练习了一天,我的手臂酸得连吃饭的时候都拿不起筷子。我问师傅这样要持续多久,他说起码半个月。于是,我就每天写日记倒计时——今天学了什么,师傅说了什么,自己的感悟是什么,离结束还有多少天——这样才慢慢坚持下来。
  此后,我开始学着拉细密的形状,这个要求特别高,必须在拉之前设想图案的结构,了解每个孔的关联。就像走象棋,迈出第一步时就要想到之后的每一步。如果该先拉的后拉,图案就会变形。这不是我的强项,于是业余时间,我就去学画画、做衣服,这些技能有利于我制扇技艺的提升。学会拉花后,再学着自己制作拉花的钢丝锯,“三分工艺七分工具”,这么多年下来,现在我光听声音就可辨别钢丝上的刺敲得如何。
  记:可以和我们说说您做过的最令您自豪的一把扇子吗?
  孙: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审美,时代不同,我也会创作出不同的作品。扇子就像我的孩子,每一把我都喜欢。如果非要让我说出最喜欢的,那应该是很早以前做的一把松鹤檀香扇。扇子上松鹤尖长的嘴巴、细小的眼睛、修长的羽毛都是镂空的,难度特别大,我拉的时候连窒息的感觉都有。尤其是最后一道拉鸟嘴的工序,又细又长,就像写大字一样,需要全身心专注,一气呵成,人家和我讲话,我都不理,就担心会拉错。但是,做完的那一瞬间,我感觉这就是艺术的享受。
  记:1994年一把大火烧毁了王星记在解放路的厂房、藏品,可以说是元气大伤,当时您担任什么职务,有为“复活”王星记做些什么吗?
  孙:1994年的大火让王星记损失惨重,整个企业死气沉沉,连续亏损有十年。我当时在做车间主任,后来又去做了门市部经理。印象最深的就是第一次去重庆参加展销会,我要求在展销会上不能像原先一样只收订货单,还要卖出产品。结果,我们带去的扇子很快就卖光了,后来还特地从杭州再空运扇子过去。之后,我谈下了第一个重庆地区代理,然后我又是第一个在展销会上接到外贸单子。老字号企业要想延续辉煌,就要有新的突破,需要主动出击,我们不但要接上门的零售,还要出去接单子、做批发甚至做外贸。
  记:在您刚刚接手王星记,正式成为掌门人的时候,您又做了哪些努力呢?
  孙:我刚上任,并没有“放三把火”,而是要求稳定,我和员工相互适应,同时对企业全盘摸底,大家一起来找问题:到底为什么会亏损?然后,把我之前做门市部经理的经验分享给员工,告诉他们我们应该主动去拓展市场,比如对接大型的国际项目,像世博会、G20、亚运会、旅游文化节等,通过这些项目,走向世界。
  此外,老字号需要不断创新产品。市场其实是年轻人的,年轻人喜欢时尚,我们就淘汰掉款式过时的扇子,做有个性、有亮点、让人耳目一新的时尚产品。同时,我们也赋予扇子新的功能。曾经,扇子是日用品、说书唱戏的道具、打打杀杀的兵器,现在让扇子成为修身养性之物、娱乐把玩之品、情人节赠送之礼,甚至与插花结合,做成家居装饰品。
  记:现在市场上有很多机器生产的扇子,王星记会考虑用机器生产扇子吗?
  孙:在工艺的制作上我们不会考虑机器生产。有些制作工艺不能缩减,有些纯天然的材料也不能用其他的材质去代替。机器虽然效率更高,但这对于王星记来说,就失去了它本身的价值和意义。现在,王星记包括传承人和工艺美术师在内的省市级大师有十几位。这些年,我们一直在做精、做优、做特色,在图案、功能上寻求创新,但是在传统的工艺上,我们仍然保持纯手工。   记:除了已有的工艺美术师和传承人,您还会期待什么样的人才?
  孙:我们更希望有综合能力突出的、多元的、有竞争力的人才。王星记有和大中院校合作,开展设计大赛,挖掘人才,比如发现这个人擅长画画,他的绘画能弥补王星记扇子图案设计的短板,我们就会与他合作。这是从最初外加工的经验中得到的灵感,曾经的王星记有外加工,现在的王星记也可以发掘无限的社会资源,发挥社会的力量。
  记:我们都知道,黑纸扇是王星记的绝活,比起其他的扇子,这个“绝”体现在哪些方面?
  孙:黑纸扇有88道工序,包括制作扇子的工具,所有的材料都是纯天然:扇面用桑皮纸,是棕榈树皮在山上经过多年的风吹雨淋腐烂后打成纸浆做的纸;扇骨用实心的棕竹,充满纤维、有韧性,拗到180°也不会折;扇钉用的是牛角钉;粘扇的胶是鱼胶;扇面上用煤上色后再用天然的柿漆涂上固色。所以,黑纸扇雨淋不透,水煮不烂,有“一把扇子半把伞”的美誉。
  记:听说梅兰芳很喜欢王星记的扇子,他的经典剧目《贵妃醉酒》里的折扇就是王星记制作的,可以和我们聊聊王星记和梅兰芳之间的故事吗?你们还给哪些名人做过扇子?
  孙:梅兰芳表演《贵妃醉酒》需要一把好扇子,于是就派人到处打听,最后选中王星记。当时,他要求扇子在舞台上要闪亮,一只手便能自如打开,可使用多次而不会损坏。这对王星记是个挑战,但也是宣传王星记的绝好机遇。最后,这把扇子就是按照黑纸扇的做法,用泥金绘制了双面图案,一面是艳丽的牡丹花,另一面是梅花,我们特地用了不褪色的矿物质颜料描金,可以让扇子的舞台效果更佳。经过多次检测和改良,历时约两个月完成制作,梅兰芳收到扇子之后非常满意。
  我们还给白先勇先生做过青春版《牡丹亭》的扇子。当时给他的时候,他说他妈妈生前最喜欢王星记的檀香扇,现在他还珍藏着这把扇子,这令我们很感动。每一把扇子是有故事、有温度的,它们可以代代相传。
  记:王星记为G20峰会做的礼品扇很精美,这些扇子都有些什么寓意呢?之后,王星记还和时尚大牌Dior合作,又有哪些创新的地方?
  孙:得到消息之后,我就马上召集、组团、设计,我们为G20峰会设计了很多款扇子,比如西湖蓝钱塘绿再加烫金的晚会纪念礼,还有给中外媒体记者的真丝扇。当中最让我满意的就是宫团扇《凤穿牡丹》,牡丹是国花,凤凰象征夫人。扇架做成“2”字型,下面是有象征地域文化的拱桥,团扇插上的时候,扇子与扇架整体又构成“20”,代表了20个国家,也是G20的象征。虽然最后有部分扇子没能入选峰会礼品,但是这些扇子的背后,都凝聚了匠人们的心血和汗水,也是传统技艺和现代文明的结合。
  另外,我们也和Dior合作推出过扇子。这是一款左右不对称的折扇,图案有黑底白花、白底黑花两种样式,是Dior香水礼盒的一部分,极具时尚感。
  记:王星记在向大众传播扇子文化、传承制扇技艺方面有什么计划吗?
  孫:现在,我们设有对外开放的王星记扇子博物馆和DIY体验馆等,有很多人甚至有外国友人过来参观、体验。最近,我们新推出了DIY家装画,将扇子与插花结合作为家居装饰画。另外,我觉得还可以让非遗走进校园,把非遗植入教科书,比如把扇子制作作为一门手工课让孩子们学习,通过动手接触,感受制扇的魅力,这也是我们现在努力的一个方向。
其他文献
【直击】  上海车展N5馆从一开展人气就远高于其他展馆,因为豪车尽聚于此。与往届车展不同的是,此次参展豪车价格更昂贵,相同的是这些天价豪车依然被抢购一空。世界最快跑车布加迪Veyron16.4 Supe rSport展前被购;身价高达4700万元的阿斯顿马丁One-77,5辆全被订购;亚洲首发唯一一辆迈巴赫62S,以1070万元的身价被买走;宾利展车全部售罄……中国正越来越成为世界豪车的主销地。 
【直击】  自上世纪90年代末,已逐渐走出国门的中国汽车企业,虽然从2001年到2008年整车年出口量从2万辆攀升至近70万辆;但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整车出口量又降至36万辆;到了2010年,世界第一汽车消费大国理应让中国车成为塑造行业国际新形象的重要名片,然而自主品牌出口额在总销量中的占比却不足3%。在这个过程中,本土企业“走出去”战略还停留在以货币贸易形式为主的阶段,而要实现出口大国向强
如果将传统文化类比成一个人,那从年龄上来说,他也有2000多岁了。他常常穿着庄重,头戴光环,时不时地出席不同的场合。有时候,是在假日节庆里,人们突然有了好多空闲时间,想充满意义地度过,于是他们就会问问这个叫作“传统文化”的朋友,他从前是怎么过这些日子的。“传统文化”会拍拍脑袋,告诉大家端午节要赛龙舟吃粽子,过春节要放鞭炮,重阳要登高望远,中秋应当全家团聚。  这种时候,这个叫作“传统文化”的老朋友
长安汽车集团素以微型和小型车见长。这些年来长安汽车也用自主研发实力和创新成果,向人们展示了长安汽车立志振兴民族汽车工业的坚定决心和迈向世界一流汽车企业的坚实步伐。2009年3月,长安全新小型车一悦翔正式上市,本次上市的长安悦翔为黄金排量1.5L手动版,共四个车型,包括基本型、舒适型、豪华型和尊贵型,售价为53900—60900元之间。  长安汽车是第二次参加“爱我中国车”自主品牌评选,本次参加评选
关键词:营销    跟毛泽东学营销方略    第一: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要从区域性品牌发展成为全国性品牌,企业要有宏大的愿景和必胜的意志。  第二: “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不要幻想把你的产品卖给所有的人,只有找到你的目标消费者,产品才能成功。  第三: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市场营销不能“闭门造车”。必须洞察消费者的真实需求。
当比亚迪的双模电动车宣称是世界首款最接近量产的车型时,首批所谓的“量产”车的车主被指是深圳市政府,业界一片哗然,专家指出这并非“量产”而是“试运行”。  这之后,又有多家国内外企业宣称将“量产”新能源车。《汽车观察》搜索了各家汽车企业对新能源未来的规划,他们均用到了“量产”一词,但却很少有企业透露具体的数字,呼啸而来的新能源汽车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占领很多的市场。  三菱汽车最近的一则消息称,三菱
为小排量车限行鸣不平,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国策落到实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力挺,使小排量车迎来了春天。  尽管早在1996年时国务院就曾明令禁止各地取消微型车的种种限制,但国内仍有北京、上海、广东、湖南等地存在“限小”政策。其实这并不符合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基本国策,一些生产小排量车的企业也“敢怒不敢言”。  2005年3月“两会”期间,长安汽车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尹家绪向大会提交了关于解禁小排量汽车限行政
大众不仅要引入最优秀的投资者,壮大在南方市场的经销商网络,新增数百家经销商,还要生产销售适合南方市场的新车型,这些都是其扭转颓势的关键。    在大众中国的南方战略迈出关键一步时。美国媒体给了大众这样一句评价:从大众自去年年底以来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看,这家在中国市场一贯行事保守的公司终于变得激进起来。  本月初,大众宣布旗下合资企业一汽大众将投资80亿元在广东佛山南海建造年产能30万辆的组装厂。而另
有一天我的闺蜜考试没考好,她非常沮丧。我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安慰她,刚巧听到一只蚊子嗡嗡嗡叫着飞到她身边,我居然说了一句:“坚强点,起码你还招蚊子喜歡。”闺蜜被我逗笑了,只是我差点被她打。
888万的2007年汽车总销量预示着什么?长城汽车总裁王凤英认为,汽车社会的加速到来使我国这个能源匮乏国面临严峻的节能和环保考验。到底应该鼓励优先发展什么样的车型?这也是我国当前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目标所面临的必然选择。  当前,全社会都在关注“节能减排”,国家已经将“节能环保”作为国策。在汽车行业,作为“节能环保”的重要方面——鼓励发展低能耗、低排放的高品质小排量汽车,理应得到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