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铁路变形可调板式无砟轨道结构研究

来源 :铁道建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ruyu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分析国内外高速铁路无砟轨道变形调整技术及应用经验基础上,基于结构安全可靠、变形调整便利、预制装配化施工等原则,考虑沉降、上拱、偏移等线下基础变形特征,提出了一种变形调整能力较强的板式无砟轨道结构.通过减小轨道板下调整层厚度或灌注聚合物砂浆实现轨道高低调整,通过移动轨道板并改变限位孔周边弹性缓冲垫层厚度实现轨道水平调整.在不损伤无砟轨道主体结构的前提下可实现高低调整量100 mm,水平调整量40 mm.提出的变形可调板式无砟轨道结构可为地质条件及气候复杂地区高速铁路无砟轨道设计及相关病害整治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郑万铁路重庆段沿线地形复杂、线路桥隧多、长大坡道段较多,给长钢轨运输、铺设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带来一系列施工难题.针对长大坡道铺轨施工风险和难题,从牵引机车优化配置、长轨列车装载加固、长轨列车对位和钢轨解锁等方面开展研究,并对研究成果进行现场应用验证.研究结果表明:综合考虑运行牵引质量、启动牵引质量上限、制动力和制动距离对不同坡度段进行牵引机车优化配置,不同坡度段的牵引机车配置完全满足施工要求;通过对长轨支架进行加固和长钢轨锁定,保证了长钢轨运输的安全;长钢轨铺设过程中,通过加强铺轨对位作业的现场指导和管
随着BIM技术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它在行业中的认可度也越来越高,很多施工企业都开始引入BIM技术来优化自身管理.从施工方的角度,以遵义高铁新城项目为对象,研究建筑信息模型在商业综合体工程项目施工管理阶段的应用.首先对该项目的具体情况及重难点进行梳理归纳,然后结合BIM技术的特性设立BIM应用目标及方案,通过BIM技术,分析项目驻地情况并规划驻地布局确定各设施的摆放位置、辅助工地监控系统的布局、辅助分析异形钢构、支撑机电管线综合优化、模拟幕墙预拼装、利用BIM5D管理平台提高项目管理水平、二
为提升车辆通过高速道岔时的运行平稳性,基于迹线法建立车轮与道岔钢轨接触几何计算模型,分析车辆通过道岔转辙器时的轮轨接触点对分布特性,发现轮轨接触位置不集中和突变是降低车辆运行平稳性的主要因素.以降低接触突变幅度为原则提出转辙器钢轨廓形打磨方案,并基于轮轨接触几何模型和车辆-道岔多刚体动力学模型,对道岔钢轨打磨的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钢轨廓形打磨能有效降低道岔区轮轨接触不平顺和等效锥度,利于提升车辆的运行平稳性;打磨后轮轨横向力、车体横向加速度、脱轨系数的最大值分别降低了39.5%、7.4%、41.7%,
针对铁路桥梁非接触检测的迫切需求,对桥梁非接触检测技术进行了探讨,介绍了基于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和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技术(InSAR)的星载遥感测试技术,以及基于光电图像、地基干涉雷达和激光多普勒测振技术的测站式测试技术的原理、方法与精度.对比分析发现星载遥感测试技术不适用于铁路常用跨度桥跨结构的测试.从测试信号、测试目标、测试环境和测试系统四方面对测站式测试技术的系统性误差进行了分析,并介绍了测站式非接触测试技术在铁路桥梁中的应用现状和局限性,指出了地基干涉雷达GB-RAR的应用前景,提出了解决固
对严寒地区哈大、哈齐高速铁路CRTSⅠ型水泥乳化沥青(CA)砂浆充填层的服役状态进行了观测与分析.结果表明:CA砂浆充填层整体性能良好,能够满足列车快速安全运营要求,但其局部出现了一些伤损,主要表现为竖向裂纹、横向裂纹、离缝、掉块移位、灌注袋破损等,其中充填层竖向裂纹、离缝和灌注袋破损较为普遍.随着线路由南向北和服役时间的增加,竖向裂纹数量逐渐增多,且向阳面充填层的竖向裂纹数量显著多于背阴面;约30%的离缝达到Ⅲ级伤损等级;充填层横向裂纹、掉块等伤损零星存在.综合分析发现气候因素是导致CA砂浆充填层性能劣
水暖管道井是实现建筑本体使用功能和工程创优的重要部位,采取合理的施工技术,既能保证施工质量,又能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也可方便日后物业的管理维护.针对目前各类建筑内水暖管道井空间狭小,造成水暖管道井的施工管理难度加大,严重影响水暖管道井的施工质量的问题,在分析狭小空间管道井传统施工技术缺点的基础上,通过多个项目狭小空间水暖管道井的施工实践,提出了一套关于狭小空间水暖管道井的施工技术,涉及管道套管一次成型技术,管道井土建反坎预留支管洞口技术及针对管道井墙体为空心多孔砖时的预埋混凝土预制块技术等;通过建立高层建筑
动车组车体振动加速度是表征车辆运行状态的重要参数,也是评价车辆平稳性的关键指标.本文基于实车试验和仿真计算数据,研究不同速度条件下动车组车体振动加速度分布及时频域响应特征,得出了车体振动加速度和出现频次之间的函数关系,获取了轮对周长、轨道板长度、简支梁跨度等车体及线下基础设施周期性不平顺激励引起的车体振动响应与动车组运行速度的相关性特征.通过平稳性分析,得出了动车组平稳性和舒适度指标随动车组运行速度提升的变化规律.研究成果可为线路全程舒适性评估和线路方案优化提供支撑.
某客运专线运营初期,移动闪光焊接头发生了多起断裂事故.为明确接头的断裂原因,采用宏观形貌观察、扫描电镜观察、能谱分析、金相组织分析、化学成分分析等手段,结合现场实际运行情况对断裂焊接接头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焊接接头轨腰熔合线处由于焊接时进入氧气形成了氧化物,使其冶金结合力降低而产生了未焊合缺陷,是造成焊接接头横向断裂的主要原因;冬季温度拉应力较大,在缺陷处产生应力集中,是导致钢轨在服役初期就出现大量断裂的原因.焊接时防止因空气进入而破坏保护气氛,同时适当提高加速闪光阶段的位移速度,可有效避免未焊合缺陷.
为完成既有川黔(重庆—贵阳)铁路转关口站和綦江站两座曲线车站站线的无缝化改造,采用原位测试的方法测试了其道床纵向、横向阻力,并据此进行无缝化改造可行性分析,进而提出曲线车站站线无缝化铺设和养护维修建议.结果表明:测试区段69型轨枕的道床纵向、横向分布阻力分别为22.69、12.15 N/mm,Ⅱ型轨枕的道床纵向、横向分布阻力分别为32.46、13.90 N/mm,因受道床状态差异的影响,道床阻力的离散性较大;测试区段的轨道结构强度和稳定性均符合规范要求,可进行无缝化改造;建议在进行无缝化改造时调整轨枕间距
为明确不同烈度地震后无缝线路检查内容,建立高速铁路路基区段有砟轨道有限元三维分析模型,输入不同场地实测地震波,分析钢轨温升与地震共同作用下无缝线路的稳定性.结果表明:温升引起的钢轨横向位移明显大于地震引起的,直线段温升60℃和8度地震、曲线段(半径3000 m)温升55℃和8度地震两种工况下震后钢轨最大横向位移分别为1.855、1.827 mm,小于无缝线路稳定性限值.因此直线段温升不大于60℃、曲线段温升不大于55℃,地震烈度不大于8度时震后无需对无缝线路稳定性进行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