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璞归真,追寻有意义的美丽

来源 :文理导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ta5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过这样一个故事,台湾作家林清玄小时候按照父亲的要求到树林里扫落叶,日复一日,辛苦异常。一天,父亲开玩笑说:“你为什么不把明天的树叶摇荡下来一起扫呢?”林清玄欢天喜地地去摇树,满怀希望地想偷懒,但是第二天又是满地黄叶堆积,在摇坏摇死了几十棵后,他豁然开朗:“今天扫完今天的树叶,明天的树叶不会在今天掉下来,不要为明天烦恼。”
  是的,树叶凋零是顺应自然规律的过程,人为地摇落树叶违背了树木新陈代谢的规律,给树木带来了伤害。学校的教育更是如此,试图违背规律,加速这一进程,都会使教育得不偿失。然而看看我们身边的课堂,尤其是所谓公开课,教者反复排练教学流程,已求正式上课时出现无懈可击的、浑然天成的情景。因此我们常常看到课堂上热闹非凡,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课后仔细揣摩,这些过于牵强的游戏,费尽心机的“有效式”提问,走马灯似的“脱口秀”,缺少一种真实,给人一种“故意摇树”之感,教学效果无法想象。在小学英语课堂上,沉默不等于冷场,热闹不代表成功,应该要探究和组织真实而有意义的英语教学活动。
  一、忌“越俎代庖”,让思考不再成为过场
  新课改以来,教师的“启发”屡见不鲜,似乎总是对学生不放心,总喜欢“越俎代庖”,将一些开放性问题及发散性训练不时做些提示或暗示,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完成难度,但教师这种不自觉的“越位”,虽然让学生很顺利地解决了问题,殊不知在这种“顺畅”假象的背后,学生失去了一次次接受理智挑战的权利,失去了经历挫折而获得真实体验的机会。
  片段1:江苏牛津4A 《What′s the matter》
  一教师为了呈现本课句型What′s the matter?,特意在多媒体课件上制作了黑屏效果,致力追求教学时让学生对What′s the matter?呼之欲出,并给学生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痕迹,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T:(夸张状)Oh, my god, look at the screen. It′s black.
  Ss:(你看我,我看你,没有如老师想象般地那样,立马说肯定电脑坏了。)
  T:(先着急,后脸色一变,命令) Do you have any questions? Can you ask me?
  Ss:(不懂老师要他们做什么活动,干脆不做声了。)
  T:(对于这种冷场效果很不满意,直接启发)Look at the computer, I think it can′t work now. Do you think so?
  Ss:(齐声)Yes.
  T:(舒了一口气)Let′s check the computer. 呈现句型What’s the matter?(学生跟读)
  在我们的课堂上,对于这种思考过场式的例子屡见不鲜,在此例中学生没有马上回答电脑出问题是很正常的,为啥老师非得牵着学生的鼻子一定得回答电脑有问题呢?特别是老师命令式的一句Do you have any questions? 让学生更是不敢随便乱想,如果这位老师再等待一下,或者用体态语提醒学生,学生就会想是不是由于停电,还是电脑经过一段时间的不动会自动屏幕保护,待机什么的,这些跟电脑坏不坏根本不搭界。所以本教学片段中开放式问题的鱼饵撒得虽好,但没有耐心等待鱼儿上钩,还是属于一次失败的课例。假如不越俎代庖,让学生真正发挥自己的思考见解,最后过渡到Let′s check. 呈现What′s the matter岂不更完美?
  二、忌“密不透风”,让生成不再成为摆设
  看过一个执教公开课老师的教案,每一环节都出示了详细的过渡语,每个任务都注明了学生可能完成任务的程度猜测,每一个细节都精心预设,殊不知这样的课也许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但学生却如同“被缝了翅的鸽子”再也难以展翅高飞。对课堂教学预设应该遵循“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致力于主体”原则,对起关键性作用的“大问题”实施过程中要“大气”,重在全程大环节的关联式策划,要在“粗”和“精”上下功夫,从而形成综合的,富有弹性的教学方案。例如6A 《On the farm》可以这样设计:
  1.着眼于整体的思考。本单元内容是一般过去时中规则动词过去式的学习,课时设计框架可以如此构建:free talk中可以由学生上课前的空间位置转换入手,问Where were you just now? What did you do just now? 让学生回忆刚才的活动,尝试用一般过去时进行回答;进入对话学习以对话人物出发,问What did they do on the farm? 让学生一读划出农场活动词组,二读进行规则动词过去式的构成规律学习,最后给予规则动词过去式发音规律的学习方法策略,让学生围绕如何正确用规则动词过去式回答问题展开,最后以检测规则动词过去式的练习收尾。
  2.立足于个体的思考。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对于个体出发设计相关教学是个不小的挑战,笔者认为对于高年级学生必须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农场活动词组和一般过去时探究就可作为预习内容检查项目,教师在纠正发音并适时教导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这些词组说一段话,既是对他们自学能力的一种肯定,也是一种提升。归纳规则动词过去式构成规律,或者说说一般过去时句型用法注意点,学生回答可以零星但都可尝试。
  3.致力于主体的思考。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但更是学习的主体。教者要给予学习主体深层次的学习体验,让他们可以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让学生感受到农场活动的乐趣后可以安排跟网上流行的QQ农场比较,启发学生尽量抽时间去真正感受大自然,而不是沉迷于虚拟的农场游戏。
  三、忌“顾此失彼”,让拓展不再成为走秀
  在新课程的引领下,广大教师都在努力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拓展”已成为当前课堂不可或缺的环节。但我们也看到一些“喧宾夺主”、“节外生枝”、“画蛇添足”、“随心所欲”等不良现象,这种“为拓展而拓展”的顾此失彼的现象,让拓展成为小丑走秀,哗众取宠,得不偿失。
  在课堂上,教者可以把课前5分钟和下课前5分钟的自主权充分交给学生,让学生展示他们自己认为成功的作品,向老师和同学展示各自的才能。例如江苏牛津5B《The English club》,在拓展环节中,一老师这样设计:
  T:Now, let′s have an international party(国际派对).OK?
  Ss:OK.(兴奋起来,各自拿出自己准备的道具,一时间教室里开始沸腾)
  T:Are you ready?
  学生还是不听指挥,结果这场表演耗时大,并且大部分都是在学生不停的哄笑中走过。
  无疑这又是一次失败的案例,其实这位老师大可不必这样大费周章,完全可以让学生上课前准备好,上课时让学生就在模拟的国际派对上学习。
  拓展阶段,有的学生用角色扮演的形式介绍:(做日本人弯腰行礼的姿势)I′m Yumi, I come from Japan. I speak Japanese. I live in China now. I study in a primary school.
  有的学生用记者采访的形式介绍:(手持话筒)Excuse me, everyone! I′m a reporter. I′m from England. Where are you from? (一生回答:I′m from the USA.) And what about you? (另一生回答:I′m from France. I?蒺m French.)记者手指刚才第一个回答的学生问全体:Is he American? 全班回答:Yes, he is.当然每个学生的基础不同,发挥程度也不一样,但设置这样的展示平台就是为了不拘一格评价学生,只要你敢动口show, 有点瑕疵又何妨?
  学生其实就像一粒种子,他们有自我成长的生命力。教师应该要给他们创建一个适宜的生长环境。需要教师关注学生的需求、深入地做好教材处理和精心地谋划教学设计。只要我们以“追寻有意义的美丽”为教学圆心,以“返璞归真”为教学半径,画好英语课堂的“完美花园”,相信学生在享受成长的乐趣中,定会“反哺”给你一个更为精彩的课堂。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德积小学)
其他文献
职业倦怠是一种源于工作压力而产生的情绪衰竭、态度消极、行为消沉的不良心理适应状态,它是压力与心理健康的中介因素.职业倦怠长期得不到缓解会给人带来巨大的身心伤害.研
<正>保定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始建于1957年,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河北保定,现隶属中国华北电网有限公司,是一所为华北乃至全国培养电力及其相关专业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高职
期刊
【摘 要】学好语文的基础是读书。朗读、指读、默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书方式被老师们巧妙地运用于课堂。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已越来越成为语文老师的共识,因为阅读教学要落到实处、搞扎实,就必须从最根本的朗读上多下功夫。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  美文佳作都具有极佳的意境美,而这美常常是无法用语言表示的,正所谓“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朗读即可将语言文字创设的意境美展示出来。那么,作为教学主导的教师该
目前,一方面是高职毕业生就业困难,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认同度不高;一方面是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加速调整和产业进步,技术密集型企业的出现,需要更多蓝领和高级蓝领的呼声越
所谓数困生(数学学习困难学生的简称),指的是智力正常,且处于正常的教学环境,在同班群体中,数学学习水平较低,达不到国家规定的相应数学教学大纲要求的学生.数困生问题,是各
由江苏教育厅牵线,经双方互访考察、协商后,江苏信息学院和印度国际信息技术学院签订了合作交流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展开多方面、多层次的合作,主要包括双方教师的进修讲学与学
以柃木插条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叶和芽对柃木扦插不定根形成的诱导作用。结果表明生根过程中插穗叶片保留的时间越长,其生根率越高;春季和秋季扦插时,无叶无芽插穗的生根率均为0,春
应用Excel的高级筛选可以轻松实现从编排好的教学计划中提取各学期课程安排表,应用数据库函数可以从每学期末产生的成绩总表中提取每个学生的各科成绩,生成和打印该学生的毕
【摘 要】文本细读法作为一种新型阅读方法,逐渐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得到推广。它不仅是阅读教学的应然状态,同时也是新课程理念的实践。顾名思义,文本细读以文本为中心,重视语境对语义的影响,强调文本的组织结构,合理确定教学关键点,进而带领学生融入文本当中,体会文本魅力,提高文学素养。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探讨文本细读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以望对后期的教学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文本细读法;初中语文;阅读
成功的数学教学也不是强制性的,而应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是每个教师关心的问题。特别是对于初中起点师范阶段,虽然就业形式比较严峻,但“60分万岁,多一分浪费”的思想依然存在,在这种思想的主导下,不少学生学无动力,当然谈不上学习的兴趣。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一、认识数学,引起兴趣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应让学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