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中职院校的教学模式和培养目标,对于“化工原理”课程的教学,教师必须转变教育思想,针对本课程的教学特点和学生基础普遍较薄弱的特点,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加大实践教学比例,突出实践技能,为国家培养优秀的技能人才。
关键词 实践教育;实际能力;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08)02-0033-02
“化工原理”是中等职业技校化工类及相似专业必修的一门极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泛,工程实践性强,设备繁多且结构复杂,各种操作抽象且大量利用半经验公式及关联式进行计算,学生难于理解,记忆困难。针对中职学校学生基础普遍薄弱的特点,中等职业技校的“化工原理”课程必须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降低理论要求,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加大实习教学比例,突出实践技能的培养。
1 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调整教学内容
1.1 适当精减教学原有内容“化工原理”课程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完善,形成了一套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这对于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的普通高等教育,会给教学带来很大方便,但不太适合“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的中职教育要求。本着“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加强针对性、实用性”的方针,必须将专业教学计划及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以掌握基本概念、强化实际应用为目的,精减不必要的理论推导[1]。如简化流体动力学中的伯努力方程的推导过程,重点讲解该方程的应用和延伸。删除应用性不强的内容,如传热中的辐射基本定律、因次分析法以及传质中相平衡和溶解度的基本关系等内容。精简后的基本内容要不脱离大纲要求,能够精、深、突出基本概念与基本规律。
1.2 适当拓宽课程内容,引入新知识未来的化工工程师将面临各种各样的生产任务及各种问题,因此必须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只有熟悉、了解新技术的发展情况,才能具有创造性,所以适当扩展教学内容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在化工分离方面,膜分离是近20年才发展起来的新分离方法,运用范围相当广泛,即可用于非均相混合物的分离,如除去细小颗粒、细菌等,又可用于分离气相及液相混合物;且操作条件温和。因此,在“化工原理”课程中增加膜分离是必要的。还有,目前市场上研发了许多新型传热管,传热效率极好,市场上广泛使用。诸如此类,说明“化工原理”课程应增加部分新内容,介绍新技术、新设备,与时俱进,紧跟时代。
2 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2.1 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化工原理”是一门以实际工程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工程学科,为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现象。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树立工程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时刻注意将理论与实际联系在一起[2]。依据这个指导思想,“化工原理”的教学应大胆借鉴国外的先进教育理念,采用启发式、探索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上讨论课时,注意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并尽量选择一些与现实生产、生活联系紧密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每次讨论问题时,教师要适时启发、引导学生从生产性、经济性方面考虑,要对不同的方案进行比较,从中提炼工程观点。例如:在讲解精馏塔回流比选择时,让学生讨论回流比R在什么范围内合适,教师可引导学生不仅要考虑设备费,还要考虑产品产量及操作稳定性等。
2.2 改革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化工原理”是一门工程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涉及许多大型化工设备结构、复杂的操作原理及流程、大量的工程计算。采用传统的教科书加黑板的教学模式,教师难讲,学生难学。因此,改革教学手段势在必行。现在“化工原理”多媒体电子教案针对职业类院校教学,合理的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够把抽象的概念或过程形象地展示,动态地展示设备结构、操作原理、工艺流程中物料的流动情况,使原本难讲难学的教学内容更直观、生动、形象,降低了教学难度,学习效果将明显提高,利用多媒体教学进行过程分析,可以方便地多次重复再现整个分析过程,减少了教师在课堂上的板书时间,从而使教师将精力与时间更多地集中在知识的讲解和与学生的交流上,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3 突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3.1 加强实习教学,提高实操技能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目标是为国家培养一批优秀的具有较高实际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对“化工原理”教学要强调针对性和实践性,侧重理论在生产中的应用,以今后会用、会变通、会分析解决化工生产技术中的实际问题为目的,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这就要求在教学改革中加强实践教学[3]。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进厂实习的机会进行实习教学,使学生在所学的原理的基础上,与实际设备的使用、维修、调试等结合起来,使学生学的书本知识与生产的实际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3.2 进行仿真实训,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可利用多媒体仿真控制技术,进行化工单元操作仿真实训,使学生在一个与化工生产控制室一样的操作环境中,通过亲自动手,反复操作,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紧密结合在一起,加深理解化工单元过程及设备的基本原理,熟练掌握各个单元过程的实际技能,培养分析和解决生产操作中各种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毕业后能迅速上岗操作奠定良好基础。
通过职业教育改革,加强实践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通过职业教育,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能迅速地将所学所会应用到生产实际中去,尽快适应岗位需求,再经过在岗培训,深入掌握岗位技能,发挥实际操控能力,才能因应社会需求,为企业为社会快速培养大批实用人才,达到中等职业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周长丽,薛士科.高职院校化工原理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讨[J].广东化工,2006(1)
[2]刘永新,梁英华.化工原理教学改革与建设[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2002(5)
[3]陶昭才.浅谈化工原理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
关键词 实践教育;实际能力;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08)02-0033-02
“化工原理”是中等职业技校化工类及相似专业必修的一门极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泛,工程实践性强,设备繁多且结构复杂,各种操作抽象且大量利用半经验公式及关联式进行计算,学生难于理解,记忆困难。针对中职学校学生基础普遍薄弱的特点,中等职业技校的“化工原理”课程必须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降低理论要求,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加大实习教学比例,突出实践技能的培养。
1 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调整教学内容
1.1 适当精减教学原有内容“化工原理”课程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完善,形成了一套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这对于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的普通高等教育,会给教学带来很大方便,但不太适合“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的中职教育要求。本着“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加强针对性、实用性”的方针,必须将专业教学计划及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以掌握基本概念、强化实际应用为目的,精减不必要的理论推导[1]。如简化流体动力学中的伯努力方程的推导过程,重点讲解该方程的应用和延伸。删除应用性不强的内容,如传热中的辐射基本定律、因次分析法以及传质中相平衡和溶解度的基本关系等内容。精简后的基本内容要不脱离大纲要求,能够精、深、突出基本概念与基本规律。
1.2 适当拓宽课程内容,引入新知识未来的化工工程师将面临各种各样的生产任务及各种问题,因此必须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只有熟悉、了解新技术的发展情况,才能具有创造性,所以适当扩展教学内容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在化工分离方面,膜分离是近20年才发展起来的新分离方法,运用范围相当广泛,即可用于非均相混合物的分离,如除去细小颗粒、细菌等,又可用于分离气相及液相混合物;且操作条件温和。因此,在“化工原理”课程中增加膜分离是必要的。还有,目前市场上研发了许多新型传热管,传热效率极好,市场上广泛使用。诸如此类,说明“化工原理”课程应增加部分新内容,介绍新技术、新设备,与时俱进,紧跟时代。
2 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2.1 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化工原理”是一门以实际工程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工程学科,为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现象。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树立工程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时刻注意将理论与实际联系在一起[2]。依据这个指导思想,“化工原理”的教学应大胆借鉴国外的先进教育理念,采用启发式、探索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上讨论课时,注意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并尽量选择一些与现实生产、生活联系紧密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每次讨论问题时,教师要适时启发、引导学生从生产性、经济性方面考虑,要对不同的方案进行比较,从中提炼工程观点。例如:在讲解精馏塔回流比选择时,让学生讨论回流比R在什么范围内合适,教师可引导学生不仅要考虑设备费,还要考虑产品产量及操作稳定性等。
2.2 改革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化工原理”是一门工程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涉及许多大型化工设备结构、复杂的操作原理及流程、大量的工程计算。采用传统的教科书加黑板的教学模式,教师难讲,学生难学。因此,改革教学手段势在必行。现在“化工原理”多媒体电子教案针对职业类院校教学,合理的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够把抽象的概念或过程形象地展示,动态地展示设备结构、操作原理、工艺流程中物料的流动情况,使原本难讲难学的教学内容更直观、生动、形象,降低了教学难度,学习效果将明显提高,利用多媒体教学进行过程分析,可以方便地多次重复再现整个分析过程,减少了教师在课堂上的板书时间,从而使教师将精力与时间更多地集中在知识的讲解和与学生的交流上,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3 突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3.1 加强实习教学,提高实操技能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目标是为国家培养一批优秀的具有较高实际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对“化工原理”教学要强调针对性和实践性,侧重理论在生产中的应用,以今后会用、会变通、会分析解决化工生产技术中的实际问题为目的,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这就要求在教学改革中加强实践教学[3]。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进厂实习的机会进行实习教学,使学生在所学的原理的基础上,与实际设备的使用、维修、调试等结合起来,使学生学的书本知识与生产的实际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3.2 进行仿真实训,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可利用多媒体仿真控制技术,进行化工单元操作仿真实训,使学生在一个与化工生产控制室一样的操作环境中,通过亲自动手,反复操作,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紧密结合在一起,加深理解化工单元过程及设备的基本原理,熟练掌握各个单元过程的实际技能,培养分析和解决生产操作中各种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毕业后能迅速上岗操作奠定良好基础。
通过职业教育改革,加强实践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通过职业教育,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能迅速地将所学所会应用到生产实际中去,尽快适应岗位需求,再经过在岗培训,深入掌握岗位技能,发挥实际操控能力,才能因应社会需求,为企业为社会快速培养大批实用人才,达到中等职业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周长丽,薛士科.高职院校化工原理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讨[J].广东化工,2006(1)
[2]刘永新,梁英华.化工原理教学改革与建设[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2002(5)
[3]陶昭才.浅谈化工原理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