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的2010年,凭借优质生源质量安全度过“就业寒冬”的安徽师范大学来说却焕发着勃勃生机,朝着创建“综合性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奋力前行,谋求新的跨越。
秉承历史,放眼未来,安徽师范大学与时俱进,自觉创新教育理念,改进教育方法,默默耕耘,精心雕琢,竭力为祖国、为社会培育德才兼备之材。
拓宽素质培养渠道增强学生就业能力
“今年,广东省汕尾、湛江等地教育、人事部门来安徽师范大学招聘毕业生均满载而归,他们看重的是安徽师大毕业生扎实的专业素质。”
“安徽师大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08奥运服务中赢得广泛好评,去年一位毕业生还被世界知名的迪拜七星级帆船酒店相中。”
安徽师范大学学生工作处副处长牧运前介绍说,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安徽师大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稳定的诀窍可以简单概括为一句话“平时练就高素质,就业才有竞争力。”其具体做法是:
强化学生从业技能培训。安徽师大现有本科专业59个,其中师范类20个,非师范类39个。针对用人单位对岗位适应性、专业本领和职业素质的主体需求,学校于2003年和2008年两次修改本科专业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重点强化师范生技能训练、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
“两主两翼建基地,实习就业一体化。”“两主”为学校主导、学院主体,设立“校园文化创新活动基金”,“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两翼”为校内校外两个实训中心。132个专业实习基地分布11个省市,为毕业生实习、就业提供了捷径。
狠抓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平。在巩固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成果的基础上,以质量求生存,以内涵求发展。搭建“特色专业、教学名师、精品课程、教学团队”等建设平台,形成校级、省级、国家级项目三级建设梯队,高度重视“质量工程”建设,2009年共获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8项,省级“质量工程”项目15项,在安徽省省属本科院校中名列第一。获首届研究生精品课程4门,居全省高校之首。
创新第二课堂,实施素质拓展。从2006年起,安徽师大第二课堂正式迈八制度化轨道,学生只有修满素质教育的6个学分才能顺利毕业。新学期开学时,每名新生都会领到《第二课堂素质教育活动认证手册》。这本手册将定期统计学生参加活动的情况,不仅是学期学年评优依据,还是毕业时用人单位考察和评价学生素质的重要资料。
鼓励毕业生以创业促进就业。学校以激发创业意识、学习创业知识、提升创业技能为目标,制定了创业教育工作的"3343’”工程,即出台3项制度(给学分、给指导、给扶持)构建机制,实施3进工程(进课堂、进社团、进基地)组建阵地,采取4大举措(设论坛、办比赛、建学校)搭建平台。创业教育成效明显,涌现出全国知名的耿国星、李利军、王雷、吴明明、蒋富强等一批创业明星,并且影响和带动一批又一批同学参与创业和实现就业。
截至去年12月底,安徽师范大学2009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达92.07%。在教育部举行的高校就业工作新闻通气会上,该校党委书记吴良仁作为唯一一所省属本科院校代表作了就业工作主题发言。学校连续第三次被授予“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并荣获“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优化办学结构彰显教师特色
安徽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吴良仁说:提起安徽师大,人们常用的词汇是“母机”和“龙头”。对此,安徽师大人这样理解:“为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基础教育服务,努力引领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既是我们的职责,也是形成办学优势的‘生命线’。”
——优化办学层次,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安徽师范大学80年的办学历史为国家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17万余人,其中,服务基础教育就有lO余万人。近年来,办学规模、数量和层次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形成学士——硕士——博士教育等不同层次,全日制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留学生教育等不同类型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拓宽教学平台。在师范大学的转型和教师教育开放化进程中,安徽师大坚定高扬教师教育的主旋律。学校将各学科专业统筹在建设“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目标之下,抓住学科建设、科研和教学三个核心要素,不断丰富教师教育的学科资源,拓宽教师教育的学科平台,夯实教师教育的学科基础,实现办学资源优化配置。从教师培养中学术性与师范性统一的探索,到实践性课程与教学的改革;从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的针对研究,到基础教育改革新动向、新理念、新技术与新方法的规律探求……安徽师大一直站在安徽教师教育的最前沿。
——优化教师教育的职能,实现目标转型升级。“学校将教师教育的社会职能概括为‘服务’与‘引领’两大方面。‘服务’着眼现实,主要培养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各类教育人才;‘引领’重在未来。努力发挥师大对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专业导航、咨询、推动和促进作用。”安徽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吴良仁说:安徽师大正致力于由“服务引领型”向“引领服务型”的转型升级,使教师教育的特色更鲜明、优势更明显。
让学术链转为技术链让技术链对接产业链
“中小企业在危机中生存并发展,必须依靠技术创新、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高校恰好可以在其中发挥科研优势。”安徽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吴良仁说:2008年以来,学校通过多种形式,让学术链转化为技术链,让技术链对接产业链,不断增强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2009年,安徽师大签订校市区全面科技合作协议、校企合作协议16个、产学研合作项目53项。承担横向合作项目213项,申请13项科技成果专利,为芜湖市7家企业申请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了专利技术资料支撑,16人入选安徽省第一、二批企业科技特派员。学校荣获全省高校“产学研合作优秀奖”。
2009年度,安徽师大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6项,立项数较前年增长13%,创历史新高。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资助15项,立项数全国排名第24位,全国高校排名第23位,全国师范类院校(含部属院校、211高校等)排名第5位,安徽省高校排名第一位。
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赋予创新的芜湖又一次迎来了加速崛起的良机,锐意进取的师大人自我加压,积极融入芜湖经济发展大局。2008年10月,安徽师大与芜湖市人民政府以及所辖各区正式签订全面合作协议,重点在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新材料及其应用、电子信息与软件、生物与医药、文化创意等八个领域开展合作,进一步拓宽创新型人才培养交流渠道。
在2008年中国(合肥)自主创新要素对接会,及2009年第三届皖北区(淮北)产学研对接会,在中国芜湖第二届国际动漫产业交易会,人们能一次次看到师大人的身影。据不完全统计,自2004年以来,安徽师大先后签订合作协议90多项;利用专业服务资质为20多个地方政府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近100个地方政府或企业进行生态和旅游规划评价工作;为400余家企业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分析;为全省社区干部进行专业培训达2000多人次……
拓展育人阵地提升育人理念
安徽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顾家山说:“勤学慎思、质朴谦逊、知行合一、求实求新”的优良学风一个也不能丢;创新思维、实践能力、自我认知、团队合作”的素质教育一个都不能少。安徽师范大学在充分完善第一、第二课堂教育体系的同时,积极拓展“第三课堂”——社会实践育人新阵地,让80后、90后的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成长、成才。安徽师大高度重视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成立了100多支服务团队,并且得到翁盈盈、刘达政等联合国多位高级官员的关心和资助,着力打造“五四爱心学校”和“平民电脑学校”两支品牌团队。
在学校引导、组织下,大学生们在假期里,自觉选择上山下乡支教、深入企业厂矿搞调研,在社会这个大课堂里磨练意志,丰富阅历。为了保证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面和实效性,安徽师大将活动纳入学分制人才培养体系,实施了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一十百千万”计划,点面结合,以点带面,让更多的学生在社会服务中受教育、长才干。
秉承历史,放眼未来,安徽师范大学与时俱进,自觉创新教育理念,改进教育方法,默默耕耘,精心雕琢,竭力为祖国、为社会培育德才兼备之材。
拓宽素质培养渠道增强学生就业能力
“今年,广东省汕尾、湛江等地教育、人事部门来安徽师范大学招聘毕业生均满载而归,他们看重的是安徽师大毕业生扎实的专业素质。”
“安徽师大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08奥运服务中赢得广泛好评,去年一位毕业生还被世界知名的迪拜七星级帆船酒店相中。”
安徽师范大学学生工作处副处长牧运前介绍说,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安徽师大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稳定的诀窍可以简单概括为一句话“平时练就高素质,就业才有竞争力。”其具体做法是:
强化学生从业技能培训。安徽师大现有本科专业59个,其中师范类20个,非师范类39个。针对用人单位对岗位适应性、专业本领和职业素质的主体需求,学校于2003年和2008年两次修改本科专业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重点强化师范生技能训练、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
“两主两翼建基地,实习就业一体化。”“两主”为学校主导、学院主体,设立“校园文化创新活动基金”,“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两翼”为校内校外两个实训中心。132个专业实习基地分布11个省市,为毕业生实习、就业提供了捷径。
狠抓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平。在巩固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成果的基础上,以质量求生存,以内涵求发展。搭建“特色专业、教学名师、精品课程、教学团队”等建设平台,形成校级、省级、国家级项目三级建设梯队,高度重视“质量工程”建设,2009年共获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8项,省级“质量工程”项目15项,在安徽省省属本科院校中名列第一。获首届研究生精品课程4门,居全省高校之首。
创新第二课堂,实施素质拓展。从2006年起,安徽师大第二课堂正式迈八制度化轨道,学生只有修满素质教育的6个学分才能顺利毕业。新学期开学时,每名新生都会领到《第二课堂素质教育活动认证手册》。这本手册将定期统计学生参加活动的情况,不仅是学期学年评优依据,还是毕业时用人单位考察和评价学生素质的重要资料。
鼓励毕业生以创业促进就业。学校以激发创业意识、学习创业知识、提升创业技能为目标,制定了创业教育工作的"3343’”工程,即出台3项制度(给学分、给指导、给扶持)构建机制,实施3进工程(进课堂、进社团、进基地)组建阵地,采取4大举措(设论坛、办比赛、建学校)搭建平台。创业教育成效明显,涌现出全国知名的耿国星、李利军、王雷、吴明明、蒋富强等一批创业明星,并且影响和带动一批又一批同学参与创业和实现就业。
截至去年12月底,安徽师范大学2009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达92.07%。在教育部举行的高校就业工作新闻通气会上,该校党委书记吴良仁作为唯一一所省属本科院校代表作了就业工作主题发言。学校连续第三次被授予“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并荣获“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优化办学结构彰显教师特色
安徽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吴良仁说:提起安徽师大,人们常用的词汇是“母机”和“龙头”。对此,安徽师大人这样理解:“为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基础教育服务,努力引领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既是我们的职责,也是形成办学优势的‘生命线’。”
——优化办学层次,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安徽师范大学80年的办学历史为国家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17万余人,其中,服务基础教育就有lO余万人。近年来,办学规模、数量和层次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形成学士——硕士——博士教育等不同层次,全日制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留学生教育等不同类型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拓宽教学平台。在师范大学的转型和教师教育开放化进程中,安徽师大坚定高扬教师教育的主旋律。学校将各学科专业统筹在建设“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目标之下,抓住学科建设、科研和教学三个核心要素,不断丰富教师教育的学科资源,拓宽教师教育的学科平台,夯实教师教育的学科基础,实现办学资源优化配置。从教师培养中学术性与师范性统一的探索,到实践性课程与教学的改革;从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的针对研究,到基础教育改革新动向、新理念、新技术与新方法的规律探求……安徽师大一直站在安徽教师教育的最前沿。
——优化教师教育的职能,实现目标转型升级。“学校将教师教育的社会职能概括为‘服务’与‘引领’两大方面。‘服务’着眼现实,主要培养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各类教育人才;‘引领’重在未来。努力发挥师大对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专业导航、咨询、推动和促进作用。”安徽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吴良仁说:安徽师大正致力于由“服务引领型”向“引领服务型”的转型升级,使教师教育的特色更鲜明、优势更明显。
让学术链转为技术链让技术链对接产业链
“中小企业在危机中生存并发展,必须依靠技术创新、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高校恰好可以在其中发挥科研优势。”安徽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吴良仁说:2008年以来,学校通过多种形式,让学术链转化为技术链,让技术链对接产业链,不断增强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2009年,安徽师大签订校市区全面科技合作协议、校企合作协议16个、产学研合作项目53项。承担横向合作项目213项,申请13项科技成果专利,为芜湖市7家企业申请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了专利技术资料支撑,16人入选安徽省第一、二批企业科技特派员。学校荣获全省高校“产学研合作优秀奖”。
2009年度,安徽师大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6项,立项数较前年增长13%,创历史新高。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资助15项,立项数全国排名第24位,全国高校排名第23位,全国师范类院校(含部属院校、211高校等)排名第5位,安徽省高校排名第一位。
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赋予创新的芜湖又一次迎来了加速崛起的良机,锐意进取的师大人自我加压,积极融入芜湖经济发展大局。2008年10月,安徽师大与芜湖市人民政府以及所辖各区正式签订全面合作协议,重点在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新材料及其应用、电子信息与软件、生物与医药、文化创意等八个领域开展合作,进一步拓宽创新型人才培养交流渠道。
在2008年中国(合肥)自主创新要素对接会,及2009年第三届皖北区(淮北)产学研对接会,在中国芜湖第二届国际动漫产业交易会,人们能一次次看到师大人的身影。据不完全统计,自2004年以来,安徽师大先后签订合作协议90多项;利用专业服务资质为20多个地方政府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近100个地方政府或企业进行生态和旅游规划评价工作;为400余家企业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分析;为全省社区干部进行专业培训达2000多人次……
拓展育人阵地提升育人理念
安徽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顾家山说:“勤学慎思、质朴谦逊、知行合一、求实求新”的优良学风一个也不能丢;创新思维、实践能力、自我认知、团队合作”的素质教育一个都不能少。安徽师范大学在充分完善第一、第二课堂教育体系的同时,积极拓展“第三课堂”——社会实践育人新阵地,让80后、90后的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成长、成才。安徽师大高度重视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成立了100多支服务团队,并且得到翁盈盈、刘达政等联合国多位高级官员的关心和资助,着力打造“五四爱心学校”和“平民电脑学校”两支品牌团队。
在学校引导、组织下,大学生们在假期里,自觉选择上山下乡支教、深入企业厂矿搞调研,在社会这个大课堂里磨练意志,丰富阅历。为了保证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面和实效性,安徽师大将活动纳入学分制人才培养体系,实施了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一十百千万”计划,点面结合,以点带面,让更多的学生在社会服务中受教育、长才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