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者:学校管理者的角色定位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wang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经有人将学校比喻成一块麦田,而学校的管理者—校长正是这块麦田的守望者,守望着茁壮成长的麦苗—学生,守望着辛勤耕耘的农夫—教师,守望着丰收在望的前景—教育成果。
  这个比喻真是新颖贴切,可以给学校管理者的角色定位提供全新的思路。那么,作为麦田守望者的校长,该如何处理与教育麦田的耕耘者—教师之间的关系呢?
  一、守望教师的精神需求
  教育是一项让孩子们学会诗意地栖居的充满人文精神的事业。但是多年来,在学校这片金色麦田里却实施着名为“量化管理”的耕耘方式。量化管理也称泰勒制,是从科学主义管理理论衍生出来的企业管理模式,属于古典主义的管理理念,已经基本为现代企业所抛弃,并不太适合学校管理。量化管理制度以及对应的效益追逐、利益奖励,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升学校的内部管理效率,但是以金钱和效益来调节学校的运作状态,也使教师逐步放弃了作为育人者的高尚精神追求,把学校内部的利益竞争和冲突推向了极端。量化管理缺少人文性的先天不足,扭曲了学校的本质意义,也让教师逐渐忘记了自己职业的本质意义和“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的快乐,从而斤斤计较利益和所谓“公正”。
  【案例】
  张老师是文科班的数学老师,对待工作,她尽心尽责,班级学生的数学成绩有了很大提高。但由于学生数学基础差、底子薄,考试成绩仍不如别的班级。一个学年量化评估出来后,她情绪失控地在校长室叫嚷:“以后我再也不教文科班的数学了!我才不犯这个傻!我算看清楚了,文科班的数学永远不能教!学生基础这么差,怎么也比不过理科班!”她哽咽着,泪水顺着脸庞滑落,“大家应该有目共睹,我一直很努力,一心想干出个样子证明自己,辛辛苦苦一年,考核得二等,这太不公正了!
  【反思】
  面对满腹委屈的张老师,校长陷入深深的自责中。古人云:“国家大事,唯赏与罚,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咸惧”,讲的是赏罚公平的重要性。职称、荣誉、奖金等等都与考核成绩挂钩,谁能够不在乎呢?校长也发现,无论怎样修订量化管理办法,总有老师叫屈,认为不公正。
  公正是个重大的伦理学命题,也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哈佛大学教授桑德尔的公开课《公正:该如何是好》风靡全球,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公众对公正的重视程度。但是,按照现代哲学和伦理学观点,真正的公正,也就是实质正义,很难实现。人们所能做到的只能是程序正义。在修改量化管理办法的时候,校长所能保证的只能是修订过程符合法定程序,比如经过充分的讨论,经过职代会的民主程序,这就是所谓程序正义。但是谁也无法保证所得的结果让所有人满意,在实质上实现公平公正。所以,总有一部分人在叫屈。认识到这一点之后,校长决定另辟蹊径。
  面对满腹委屈的张老师,校长选择了倾听,选择了同情和理解。能让老师释怀心中的“结”才是校长的职责所在啊!通过近两节课交谈,渐渐地,快乐阳光的张老师回来了。离开的时候,她不好意思地笑了:“校长,我也知道结果不能改变,可就觉得亏,特委屈,向您诉诉苦,听到您的一番热情鼓励和期待,我觉得自己精神境界提升了,我还会继续教那个班。”
  在倾听和交流的过程中,校长为教师剖析了量化管理无可避免的弊端,指出了教师诉求的合理性,也把实质正义难以实现的道理讲给教师听。校长还把重点放在对教师精神层面追求的鼓励和塑造上,帮助教师克制来自利益需要的冲动,保持平和心态。校长把学校的精神、价值和信念等无形的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唤醒教师心灵深处的崇高和荣誉感,打通了教师壅塞的心灵渠道,疏浚了高尚精神追求的欢乐源泉。谈话结束的时候,校长已经清晰地听到教师心底的欢歌了。
  二、守望教师的情感需求
  校长和教师是学校这块麦田里共同的耕耘者,他们共同播种,共同灌溉,共同期待丰收的喜悦,本该是亲密无间的朋友。但是,由于官僚习气逐渐侵入校园,有的干部甚至故意玩神秘,疏远教师;也有的校长声色俱厉,拒人于千里之外,让基层教师望而生畏。除了工作关系,校长与教师在情感交流方面的渠道完全被堵塞。教师心田的枯槁程度不断加深,学校这块麦田的干旱也就随之而来了。古人把受到良师的教诲比作“如沐春风”,试想,当教师缺少关爱,每天工作在凛冽严霜中,他又怎能给学生带来煦暖的春风呢?
  【案例】
  王老师担任了新班的班主任,三个月后,她来到了校长室,看上去她有点不知所措,期期艾艾地说:“校长,我又去医院检查了,结果……其实这个学期我已连续用药两个多月……在去年暑假前,因心律间歇停顿,我曾晕倒在教室内……如果我身体好,学校让我担当班主任的重任,我会毫不犹豫。但是,但是……校长,我知道又给你们添麻烦了,真的很抱歉……”
  面对紧张得语无伦次而又一脸愧色的王老师,校长感到一阵心酸:她已经忍受了那么久的病痛折磨,可提出这种完全合理的要求,却需要鼓足勇气才敢来见领导,做校长的实在该惭愧。
  校长马上像家人一样地嘘寒问暖,并立刻安排青年教师担任王老师的副班主任,帮她一起管理班级。当天晚上,校长收到了王老师的短信:“校长您好!我实在不愿给校长添麻烦,又生怕受到你的训斥。当听到您温暖的话语时,我真像委屈的孩子找到了妈妈,所以眼泪也像断了线的珠子。让您见笑了。谢谢校长!今后我一定尽力工作,不辜负您的期望!”
  【反思】
  事情是过去了,但是校长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教育本来是充满情感因素的精神活动,现在连教师自身的病痛都不敢来向校长诉说,这说明我们在人文关怀方面存在多大的缺失,管理层与教师的感情又干枯到何等程度!校长经过深入思考,认为:科层式等级森严的管理架构像一道屏障,让校长和教师的情感沟通产生了断裂和隔阂,只有实施现代的扁平式管理,才能打破传统官僚制及其组织结构中存在的层级隔离的壁垒界限。为此,他不但坚决改革现有管理架构,推行“无界化”的校园管理模式,还决定每周利用一个下午举办由校长与老师共同参加的茶会。茶会在教工俱乐部举行,茶、点心、座位都随意摆放,没有等级之分,完全是平等交流。茶会没有明确的功利目的,没有固定话题,管理、德育、教学和生活都可以谈,委屈可以向校长倾诉,牢骚可以向校长发。开始老师还有些拘谨,随着茶会次数的增多,校长的平易近人也逐步为教师所认同,最终实现了亲切和谐、畅所欲言的局面。不仅发现和解决了不少问题,也营造出良好的大家庭的氛围。开始的时候有的学校领导还担心教师会让他们难堪,而实际上校长和教师都表现出很好的风度和修养,双方的沟通理解和相互关怀大大增强。   三、守望教师的安全需求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男主角霍尔顿曾有一段著名的自述,他说:“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我呢,就在那混账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段话寓意非常深刻,对于校长的角色定位也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目前中国教育这块麦田,已经非复过去人们公认的象牙塔和伊甸园,也存在很多的激流、险滩和悬崖。社会中的矛盾、戾气、非理性等一些不和谐因素,时时侵扰教师的身心。一些学校中,学生、家长打骂教师的事件屡屡发生,但学校为了息事宁人,每每迁就家长,委屈教师,极大地影响了教师的士气和平常心,很多教师内心积聚了不平和戾气,这些负能量又转嫁到其他学生身上,使学校这块金色麦田失去荣誉的光彩,增加了黑色的阴影。所以,作为校长,当好守望者,守住悬崖,保护耕耘者的安全,当仁不让而又责无旁贷。
  【案例】
  某高中三名学生,经常旷课逃学,班主任刘老师在多次谈心教育不见效果的情况下,考虑到学生的安全,将逃学的事通知了家长,希望得到家长的配合。可是,就因为这个电话,学生对老师怀恨在心,纠合一帮社会上的小混混,连续十余天打电话、发短信甚至上门恐吓、谩骂刘老师。这些违法行为,给教师带来巨大的精神负担。周四的茶会上校长得知了这一消息,立刻排除干扰,不怕家丑外扬,联系派出所,对几个小混混进行了治安处罚。因为学生无情无义的行为,刘老师寒了的心又暖了回来,自身有了安全感和归属感。
  【反思】
  马斯洛需求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五级,由低到高依次排列。安全需求是除了空气、食物和水等最原始的生存需求之上的基础需求,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一个人感到自己受到威胁,特别是又受到不公正对待,就会觉得这世界极不公平和危险,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恶”的,会变得紧张不安甚至暴戾恣睢。教师身上一旦充满这种负能量,就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精神伤害。对于这类威胁和伤害教师人身安全的违法行为,校长作为守望者,必须立场坚定,是非分明。校长这一刻不是法官,不是教师的审判者,而是律师,是教师的辩护人和保护人,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师产生信赖和安全感,才能在学校这块麦田里心情舒畅地耕耘。
  校长,请做教师安全的守护人吧!你所守护的,不仅仅是教师,还有孩子的明天!
  (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市教育局职业教育办公室)
  责任编辑/齐 欣
其他文献
据2015年2月2日的《京华时报》报道,江苏省邳州市的一些高中教师已经有一年多没有正常领过工资,其原因不是财政拖欠工资,而是工资卡被法院冻结了,他们甚至还会收到法院发来的传票。据该报记者调查,当地不少学校为追求星级,找老师作担保,举债扩建校区,或者向私人借高息贷款,直至资金链断裂,陷入困境。  这则报道呈现给读者的是一段时期以来邳州市教育发展的乱象。在笔者看来,这一事件属拖欠教师工资现象。人们所熟
学校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诸如人性的假设、学校核心目标的追求等,它们影响甚至决定着学校的管理方式乃至做事方式。进入某所学校之后,就会受到该校文化之网的规约,告诉你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校规其实就是“行动中的学校文化”。  近年来,一些颇受大众关注的校规折射出冲突的学校文化形态:“教师成人文化”试图规约乃至压制“学生未成年人文化”。如成都某中学规定,异性同学交往近于50厘米算亲密行为,教师要予以批评;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SES)的高低,直接影响子女的教育。本研究的目的是系统考察有利于低SES青少年取得教育成功的因素。研究表明,学校与家长的参与、父母对于当前和长期学业成绩表现的期待、温暖的环境、个人灵敏的反应以及父母一致的养育方式被确定为影响低SES中小学生学业成绩的最关键因素。家长在家里的行为(比如是否辅导家庭作业),以及在学校的行为(比如是否参加家长会)对调查结果也产生影响。调查还发现,家长积
生态文明是社会各界讨论的热门话题之一。在教育领域,若干年前,提出了一个新的词汇—生态德育,即生态道德教育。它以一种更为宽阔的道德视野来教育和引导人们学会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告诉人们不仅要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还要摆正人在自然中的位置,恰当地对待人与自然的交往行为和利益关系。  在我国南方有这样一个城市,它地处江西省腹地,三面环山,一面傍水,整个城市静卧在绿水青山的怀抱里,舒展着浓浓
来过学校的人,都看不出这是一所历史并不悠久的民办学校,更想不到这里的学生竟来自全市20多个镇区以及多个国家和地区……追根溯源,这还是“精细管理”的魔力。  细节决定成败,学校工作也是如此。这是一所年轻的学校,教师的平均年龄还不到28岁。当我们决定要走精细化管理之路时,就有老师提出质疑:“一所民办学校有必要管得这么细、这么严吗?”面对质疑声,行动是最好的证明。  立足生本的“三个平台”  精细化管理
2010年年底,教育部等五部门发出调整部分高考加分项目的通知,“从2011年秋季进入高中阶段一年级的学生开始适用”,即2014年应届高中毕业生将实行“瘦身版”的高考加分、保送等政策。在这一过程中,一些省份陆续撤销了“思想品德及见义勇为”加分项,北京、浙江、四川等16个省份依然保留了这些项目,这一保留引发社会热议,而且一些地方一加就是20分更令人惊诧。鉴于一些地方的品德加分政策已经发布,社会上有不少
叙事作为一种历久弥新的道德教育方式,在教育领域发挥着它独特的魅力。叙事,用另外一个通俗的词来形容,便是讲故事。近些年的教师节晚会,教书育人楷模颁奖晚会等,就是用一种叙事的方式,向我们介绍了一群平凡却有着崇高道德境界的人,通过一个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让人们在故事中感动,在道理中反思,感悟真善美,诠释生命的伟大。  我们每个人都是听着、读着或讲着不同的故事长大的,故事把我们和这个世界联系起来,给我们足
说起车型的中期改款,可能很多人都会觉得无非就是外观内饰改一下,多点儿配置,动力操控有所优化提升,听上去感觉似乎没什么意思,有点无聊。但是也有一些车型的中期改款却堪比换代,它就是豪华B级车中的常青树一奥迪A4L。  在豪华B级车中,奥迪A4L可谓是耳熟能详,自1972年问世至今已经拥有48年历史,历经9代更迭。按照奥迪以往车型的推出规律,每款车型的中期改款都只是一些“不痛不痒”的小变化,比如外观内饰
仪式是人类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的,由一系列象征性符号组合而成,具有稳定性、正式性、展演性,以转换为目的的庄严活动,学校仪式就是由此衍生而来。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仪式具有隐性教育的作用,能够赋予一些看似普通的事件以神圣意义,通过塑造具有教育意义的情境,来触碰学生的心灵,对学生产生深刻而持久的影响。  我校整体建构富有时代气息的仪式教育活动,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充实、丰富仪式活动的内涵,对培养全
一、现代科技片面重视工具性知识是产生现代危机的重要原因  现代科技进步带来了公共知识(客观知识或可编码知识)的迅速积累与工业文明的物质繁荣,驱除了部分迷信,但现代科技忽视了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智慧,包括对自然的敬畏,对人之有限性的体认,对修身的重视等,导致了现代人的狂妄、浮躁、贪婪。正因为如此,许多现代人失去了心灵的平和、内在的自由和宇宙意识。  现代工业文明于20世纪末发展到顶峰,取得了令人炫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