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加分没有那么简单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xunzhi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年底,教育部等五部门发出调整部分高考加分项目的通知,“从2011年秋季进入高中阶段一年级的学生开始适用”,即2014年应届高中毕业生将实行“瘦身版”的高考加分、保送等政策。在这一过程中,一些省份陆续撤销了“思想品德及见义勇为”加分项,北京、浙江、四川等16个省份依然保留了这些项目,这一保留引发社会热议,而且一些地方一加就是20分更令人惊诧。鉴于一些地方的品德加分政策已经发布,社会上有不少质疑,重新审视这一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当下对加分政策的争议主要集中于运动项目、省级“三好学生”(包括优秀学生干部)、见义勇为者等对象的高考加分政策上,理由是它们成为腐败的通道,在方式上违背“程序公平”原则,为少数行政权力掌控者所操纵,缺少公开透明度,损害社会公平、公正。
  从实践例证看,2014年吉林省普通高校招生各类照顾加分考生17082人,少数民族学生占比96.6%,非少数民族加分考生582人,约占加分考生人数3.4%。这其中加5分的共459人,省级“三好学生”225人,约占非少数民族加分考生的38.7%;省级优秀团干部90人,约占非少数民族加分考生的15.5%;省级优秀学生干部62人,约占非少数民族加分考生的10.7%,三项共占64.9%。而2013年该省此类项目加分超过少数民族考生加分的66%[1]。足见公众对这类加分影响公平的质疑并非没有依据。为此有必要对这些方面进行再思考和再分析。
  
  一、从高校招生考试的定位看,
  专业化、公平化是总的发展趋势
  
  60多年来,从有明确政治取向,甚至唯成份论的高校招生走向以维护所有社会成员的公平、公正为目标的高校招生是大势所趋,逆这一趋势的任何做法都难以获得公众认可。
  大面积的道德考察不可行性早已被历史多次证明。制度设计者若不能跳出惯性思维,或者抱着给自己留一手“预设后门程序”的思维,在给思想品德和见义勇为之类的事项加分缺乏专业、客观、公正的标准情况下,又通过行政批准的方式操作,不仅难以站住道德高地,加分在实际操作中无法评定,还极易造成赎买品德而玷污品德。一旦功利性见义勇为行为出现,那些真正朴实的人就会被伤害,被赋予分值鉴定的见义勇为也是对该品行的异化。
  思想品德评判的复杂性决定着难以通过简单的技术手段量化人的思想,历史上常见一个被观察了一辈子的人依然被看错,简单采取加分的方式处理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这样说并非要支持思想品德不可知论,比如今年高考前江西宜春高三考生柳艳兵在公交车上被砍后夺刀行为,如能确证没有设局行为,就是见义勇为的例证。但若将见义勇为加分作为一项制度,就难免不引发一些动机不纯者作假。由于过去的“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评选存在较多主观随意性,不同地区间没有相对一致的标准,这成为“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加分一直饱受诟病的原因。
  自从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国家公务员考试制度建立后,高考的原有功能发生了重要变化,这成为它去政治化和去概念化的原因。大学教育本身是包含道德教育的过程,挡住品德尚存缺陷者进入大学之门,也就失去了对他们进行教育的机会,既显示大学对社会的不负责任,也会引发新的社会矛盾。思想品德加分属于奖励性加分,大学教育的大众化要求它普适化,这两者内在诉求恰好相反,评价品德又不是加分这么简单,这成为大学招生环节需要去概念化的深层原因。
  
  二、一定程度上的社会诚信缺失是
  形成各方面质疑的社会背景
  
  “争论反映了加分政策与当前社会追求极致公平的文化不兼容。极致公平,就要求指标必须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而且是通过自身努力能够达到的。所以就出现了支持裸考、取消加分政策的声音。而这种文化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社会诚信的缺失造成的。”[2]当下中国社会的品德问题确实很大。在其他国家,老师的推荐信是可采信的,而在中国当下则是难以置信的。加分整体压缩也是在这种情况下不得已的改变。在考试选拔中给品德加分,实质上是给品德赋予功利的筹码,更进一步使思想品德被异化,增强了人际间的不信任。
  在分数决定命运的大背景下,品德加分早就受到质疑。品德加分备受质疑集中在实际上操作上如何确保其公平公正:一是品德的标准是什么,由谁定标准;以什么标准来衡量品德高与低,什么样的品德才能加分,需要一个明确的标准。同时,更应该警惕,为了品德加分而表现出来的道德的真与假如何辨别,如何去伪存真,这是当下无法解决的难题。二是品德加分的尺度如何把握,能不能加分,加多少分,谁说了算。如何让加分更加“阳光”,消除人为操控而滋生新的腐败,确保其公平性,是否会产生权钱交易。
  思想品德加分实质上是在为某种价值加分,在社会诚信基础薄弱的情况下必然受到质疑,因为被质疑,所以就难以由此方式重建社会品德。
  
  三、以专业的规则和科学论证约束行政权力是社会走向公平正义的有效途径
  
  公平是高考改革不可违逆的方向。如果对权力的制约监督不扎实,运作过程不透明、不公开,任何一项加分政策都会沦为权钱交易的腐败通道,从而与初衷背道而驰,损害其他考生的正当权益乃至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决策和执行部门听取公众意见,并组织专家论证科学性、可行性,接受第三方监督度应成为工作的常态。教育部将“信息公开公示”列入《201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进行强制公示便是向这个方向迈出的一步。从2010年的“五公开”到2014年的“十公开”,《教育部关于做好2014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要求“不得擅自扩大加分项目和分值,不得违规录取不符合保送条件的学生,进一步清理地方性加分政策。各地各高校要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有关考生资格的审查和公示,加大社会监督力度,严厉打击考生资格和身份造假。”便代表了这个发展方向。由于实际效果仍不理想,尚需要在公示平台、监督渠道、时间期限等方面细化。
  对思想品德突出者加分过程中的约束行政权力十分必要,必须力戒行政部门的一言堂。一些地方常以高中阶段获得区县级、市级、省级见义勇为荣誉称号为依据,或者经省录取领导小组集体研究,认定在思想品德方面有突出事迹,依然是以行政方式定论,这种方式仍应纳入专业程序依据专业规则进行认定才更为妥当。
  从长远来看,应破除行政机构作为加分政策制定主体的模式,而改由高校作为加分的主体,由高校通过一定程序遴选的专业团队去全面评价申请进入该校的学生。各地再通过立法的方式保障学校行使这些权力。
  
  四、以“货币论”为基础的加分政策并非提高道德水平的有效途径
  
  尊老爱幼、礼貌待人、爱护公物、拾物不昧、遵纪守法、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等都是一般人应具备的思想品德,以这些内容教育孩子是文明社会对人的一种基本要求,但只有当他们的这些做法不带功利性的时候,才显得高尚。
  用加分的方式奖励思想品德,无疑让思想品德染上了功利色彩。对于那些思想品德优秀学生而言,他们可能因被加分而显得不那么自在、心安,因为他们表现好本来是按照学校、家庭、社会对人的要求而为之的结果,如今却多了分数的标签,反而会感到尴尬。对于那些思想品德不佳的学生而言,可能会误认为既然优秀的可以加分,自己不想优秀就可以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甚至以自己的非功利炫耀自己的高尚。
  尤其是对于个别善于投机取巧的人,为了加分可能会利用各种关系伪装,明明品德不怎么样,却因为善于伪装善于拉关系而意外获得加分。这种可能在过去的“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评选中都存在大量的案例。所以这种加分只可能恶化学校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和品德生态环境。
  其实不管高考加不加分,思想品德就在那里,给思想品德加分在某种程度上恰是迎合了当下社会正盛行的功利主义,于是“优秀学生干部”“省级三好生”名额往往要在“班子”里三番五次讨论,最终弄僵了人际关系,让腐败风气“低龄化”。
  高考招生制度归根结底是与人才培养相关的一项基本制度,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各种方式都需要积极去探索,不利于人才成长发展的各种制度和政策都应坚决消除。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将考试招生制度和各项政策定位为专业性工作,不能是个人的主观臆想,不能是少数人的拍脑袋决策,不当的考评和加分都只会制造“伪善”。■
  
  参考文献:
  [1]顾然.17082名考生得到加分照顾[N].新文化报,2014年5月29日.
  [2]高靓 李凌 魏海政等,高考加分“瘦身” 起跑线回归公平[N].中国教育报,2014年6月5日.
  
  【储朝晖,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齐欣
其他文献
一、差异教育(学)的缘起  20世纪80年代我国全面推进改革开放,我一直在思考:改革应找准主要问题,而我国教育主要问题是什么?作为中央教科所一名研究人员,我又从什么点切入进行研究?在一番调研以后,我发现我国教育长期以来在应试的背景下,忽视学生的差异,“大一统”“一刀切”教育教学不能促进每个学生的最大限度发展,也不能适应知识经济社会对多种创新人才的需求。我们需要倡导一种关注差异的、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
据报道,近日,辽宁某中学收取高三年级组学生100元“感恩母校钱”,该校一负责人解释道,“感恩母校钱”系学生的私自行为,目前已经全部退回。  校方的解释很难让人信服,学生私自行为怎会是整个高三年级组统一缴费呢?退一步来说,就算是学生私自行为,对于没有经济能力的高中生来说,学校也不应该收,学校完全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其他方式进行感恩。笔者认为,整个事件中有两个严重问题,一是学校乱收费,二是感恩异化。  首
从舒适层面讲,冠道的驾驶品质在同级别与同价位车型里绝对是排在第一名的,其对于舒适驾乘的理解与演绎不仅相当完美,甚至让我联想到了一台此前我试驾过的定位更高、售价更贵的车型:奔驰GLE。  2020款冠道370TU RBO四驱至尊版  车身尺寸4858、1942、1670mm;轴距2 820 mm;发动机型式L4、涡轮增压、缸内直喷;排量2.0L;最大功率200kW;最大扭矩370N·m;9挡手自一体
走班制背景下的德育工作该如何展开是我们必须正视的问题。这需要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继续探索与追求,让走班制在我国中学生中真正走起来,活起来,并且走下去、走得更远,正如一位高中生所言,让我们的学生一脸阳光去“走班”。  策划者说  随着新一轮高考改革的推行,特别是浙江、上海两地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的公布,走班制逐渐成为我国一些中小学校的必然选择,更成为一种潮流,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与成长需求的多样
中学是青少年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所以加强对中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显得尤为重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应通过“典型引领”和“底线约束”去培育中学生的核心价值观。特别需要注意,要同时运用好这两种途径,不可偏废其一。  培育中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坚持“典型引领”,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用身边人感染身边人。许多学校通过树立典型,召开优秀事迹报告会,号召
据2015年2月2日的《京华时报》报道,江苏省邳州市的一些高中教师已经有一年多没有正常领过工资,其原因不是财政拖欠工资,而是工资卡被法院冻结了,他们甚至还会收到法院发来的传票。据该报记者调查,当地不少学校为追求星级,找老师作担保,举债扩建校区,或者向私人借高息贷款,直至资金链断裂,陷入困境。  这则报道呈现给读者的是一段时期以来邳州市教育发展的乱象。在笔者看来,这一事件属拖欠教师工资现象。人们所熟
学校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诸如人性的假设、学校核心目标的追求等,它们影响甚至决定着学校的管理方式乃至做事方式。进入某所学校之后,就会受到该校文化之网的规约,告诉你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校规其实就是“行动中的学校文化”。  近年来,一些颇受大众关注的校规折射出冲突的学校文化形态:“教师成人文化”试图规约乃至压制“学生未成年人文化”。如成都某中学规定,异性同学交往近于50厘米算亲密行为,教师要予以批评;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SES)的高低,直接影响子女的教育。本研究的目的是系统考察有利于低SES青少年取得教育成功的因素。研究表明,学校与家长的参与、父母对于当前和长期学业成绩表现的期待、温暖的环境、个人灵敏的反应以及父母一致的养育方式被确定为影响低SES中小学生学业成绩的最关键因素。家长在家里的行为(比如是否辅导家庭作业),以及在学校的行为(比如是否参加家长会)对调查结果也产生影响。调查还发现,家长积
生态文明是社会各界讨论的热门话题之一。在教育领域,若干年前,提出了一个新的词汇—生态德育,即生态道德教育。它以一种更为宽阔的道德视野来教育和引导人们学会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告诉人们不仅要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还要摆正人在自然中的位置,恰当地对待人与自然的交往行为和利益关系。  在我国南方有这样一个城市,它地处江西省腹地,三面环山,一面傍水,整个城市静卧在绿水青山的怀抱里,舒展着浓浓
来过学校的人,都看不出这是一所历史并不悠久的民办学校,更想不到这里的学生竟来自全市20多个镇区以及多个国家和地区……追根溯源,这还是“精细管理”的魔力。  细节决定成败,学校工作也是如此。这是一所年轻的学校,教师的平均年龄还不到28岁。当我们决定要走精细化管理之路时,就有老师提出质疑:“一所民办学校有必要管得这么细、这么严吗?”面对质疑声,行动是最好的证明。  立足生本的“三个平台”  精细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