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习成为学生的自主需求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jingli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市名师教学艺术展示活动中,特级教师黄德忠教学三年级“统计与可能性”一课。黄老师精湛的教学艺术、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给听课教师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现摘录其中几个精彩的教学片断与大家共享。
  教学片断一:玩中遭遇困惑,激发探究需求
  选三名男生、三名女生进行摸球比赛,规则:每人摸2次,每次任意从口袋里摸1个球,如果摸到的黄球个数多算女生赢,摸到的白球个数多就算男生赢。经过一番紧张的摸球过程,结果摸到黄球10个,摸到白球的个数只有2个。根据比赛规则,女生以绝对优势获胜,男生都很不服气。
  师:看来,男生很不服气呀,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1:我觉得比赛肯定有问题!袋子里的黄球个数很多,白球个数很少。(男生都很赞同,就连女生也纷纷点头)
  师:为什么会这样想呢?
  生2:如果袋子里黄球和白球的个数一样多,那摸到黄球和白球的个数应该差不多,可刚才摸到的结果相差太多了。
  师:那如果袋子里的黄球个数真很多的话,摸到黄球的个数就会——(生:很多!)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就会——(生:很大!)如果袋子里的白球个数真很少的话,那么摸到白球的个数就会——(生:很少!)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就会——(生:很小!)这样放球,比赛就——(生:不公平!)那袋子里放球的情况是不是象你们推测的那样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打开口袋展示:5个黄球、1个白球)
  生:老师,这不公平!不公平……
  师:好!大家都觉得这样放球不公平,那怎样放球比赛就公平呢?
  生3:放3个黄球和3个白球。
  生4:只要放的黄球和白球一样多就可以。
  师:为什么说这样放球比赛就公平了?
  生5:因为放的两种球数量相同时,摸到两种球的可能性相等。
  ……
  教学片断二:探究不是教师的指令,而是学生的自主需求
  师:如果袋子里放3个黄球、3个白球,每次从中任意摸1个球,再放回袋中,这样反复摸40次,你估计是摸到黄球的次数多,还是摸到白球的次数多?
  生1:我估计摸到两种球的次数一样多。
  生2:我估计摸到两种球的次数差不多。
  师:这些只是我们的猜想,怎样才能知道对不对呢?
  生3:试验一下就可以了。
  师:好!动手试验,是验证猜想的一个好办法。
  (学生分组试验后汇报摸球情况,结果差异不小。有的组摸到黄球与白球的次数差不多,有的组摸到两种球的次数一样多,有的组摸到黄球的次数明显比白球多,而有的组摸到白球的次数比黄球多,学生一脸疑惑)
  师:看来,只根据某一个小组的试验数据很难验证我们的猜想,怎么办?请小组商量商量。
  (经过讨论,很多小组建议把全班的试验数据统计出来看看如何,教师与学生合作进行了统计,统计结果显示摸到黄球和白球的次数差不多)
  师:通过刚才的统计,现在大家有什么想法?
  生4:摸到黄球和白球的次数差不多。
  生5:袋子里放两种颜色球的个数相同时,摸到两种球的次数差不多。
  生6:摸的次数少时,摸球的结果可能不一定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有很大的偶然性,所以可以多摸几次。
  (教师顺势向学生介绍历史上几位著名的科学家做抛硬币实验的故事)
  ……
  感悟:
  一、由比赛的不公平,激发学生产生强烈追求公平的需求
  课始,黄老师巧妙创设了一个公平比赛的情境:一是人数公平,3男3女;二是规则公平,每人摸两次,每次任意摸1个球。所以,学生的注意力都紧紧地锁定在每次摸到的球的颜色上。刚开始男生还满怀胜利的期待,可越往后,男生越来越怀疑袋中放的球有问题,所以男生根据结果做出“袋中黄球的个数很多,白球的个数很少”这一合情推理是顺理成章的。当公布袋中放球的情况后,男生的猜测被验证是正确的,更激发了他们追求公平的心理需求。当黄老师追问“怎样放球才公平呢”,学生得出“只要袋中放两种颜色的球的个数相同”这一结论更是水到渠成了。
  二、由对公平的质疑,激发学生产生自主探究、寻找证据的心理需求
  “为什么说这样放球(黄球和白球一样多)比赛就公平了?”面对黄老师的提问,学生凭直觉说出:“摸到黄球和摸到白球的可能性相等。”黄老师顺势追问:“如果每次任意摸1个球,再放回袋中,这样反复摸40次,你估计是摸到黄球的次数多,还是摸到白球的次数多?”当学生做出“摸到黄球和白球的次数差不多”的猜测时,黄老师进一步追问:“这仅仅是猜测,怎样才能知道猜测一定是对的?”学生在黄老师的步步追问中,激发强烈的探究欲望,急切地渴求通过试验自主探究,寻找证据。于是,学生小组合作摸球试验和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等一系列活动,不是在教师的指令下 进行,而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需求。
  通过上述黄老师的教学案例,我深切地感悟到,要想让课堂教学高效,教师必须在激发学生内需上下工夫、做文章。只有当数学学习活动真正成为学生的自主需求时,学生的数学学习才是充满魅力而又扎实高效的。
其他文献
前不久,我听了本校一位教师执教的一节教研课,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整节课的总体感觉是知识点都“点”到了,练习、作业学生基本上也会做了,但是对于学生来说,似乎知识“到”的有点儿被动,“到”的有点儿突兀。  让学生理解“百分数表示的是一种分率、一种关系,不表示具体的数量”,从而区别百分数和分数的不同,这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突破这个难点,该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基于知识以及教者的立场的传统教材解读方式已经无法让静止的、抽象的文本展现生命的活力。“儿童本位”的理念越来越得到认可,小学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儿童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以儿童的立场来解读教材。要以儿童的立场来解读教材,就要关注儿童的已知,体会儿童的需求,着眼于儿童的成长与发展。  [关键词]儿童立场 已知 需求 发展  [中图分类号] G
数学活动经验是学生个人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数学、提高数学素养的重要基础之一。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建立在感觉基础上,又是在活动过程中具体体现的,与形式化的数学知识相比,它没有明确的逻辑起点,也没有明显的逻辑结构,是动态的、隐性的和个人化的。在数学学习中,要使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感悟数学的理性精神,形成创新能力,就应该让学生积累丰富而有效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课堂教学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为学
[摘 要]以“预习任务支架”为特色的几何图形公式教学,需要教师精心设计“预习任务支架”,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思考讨论和积累经验。教师应依据学生的预习情况、生活经验设计和研究问题,组织学生探讨,引导学生构建数学模型。  [关键词]预习任务支架 三角形 面积 探究 问题 活动经验 数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2-021 
“数学好玩”,轻松的话语突出了小学数学要重视问题解决的教学,关注和加强数学应用,使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题”到“问题解决”的转变,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加强这一板块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因此,为“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探寻一条有效之道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导入阶段:爱上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中首先要找到学生的兴趣点之所在。小学生年龄小,只有具有现实意义并与学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可见,有效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学习起点之上。  一、课堂呈现闪光“点”  [教材简析]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这两种平面图形,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对于本节课的情境安排,教材中是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体,指出一些形状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面,从
[摘 要]在小学阶段,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是新课程中的一个重要主张。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经历数学活动,反思推理过程,建构知识网络,进而体验推理的过程,感悟推理的策略,最终提升推理的能力。  [关键词]体验 感悟 提升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8-080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抽象性是数学学科的一个特点,而人的思维是从具体到抽象、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的。也就是说,学生学习数学,要达到理解抽象数学的目的,应该先有一个直观形象的具体化过程。因此,要让学生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学好,那么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化、形象化则是至关重要的。  数学知识直观化、形象化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这不仅适应了学生
[摘 要]“图形的旋转”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难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抓住图形旋转的本质,通过不同的策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关键词]旋转 本质 分解 验证 训练 图形 演示 应用 操作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5-031  “图形的旋转”是继轴对称、平移之后的又一种图形的基本变换,是小学数学教材中“图形与几何”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基本技能的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技能操作的程序和步骤,还要使学生理解程序和步骤的道理。”这里指出,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有效的思维线索,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从而深入理解所学知识,获得更具启示意义的思维灵感。由此,我认为,要发展“四基”教学,必须注重过程与结果的和谐统一。下面,我结合“用字母表示数”一课的教学来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用字母表示数”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