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市名师教学艺术展示活动中,特级教师黄德忠教学三年级“统计与可能性”一课。黄老师精湛的教学艺术、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给听课教师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现摘录其中几个精彩的教学片断与大家共享。
教学片断一:玩中遭遇困惑,激发探究需求
选三名男生、三名女生进行摸球比赛,规则:每人摸2次,每次任意从口袋里摸1个球,如果摸到的黄球个数多算女生赢,摸到的白球个数多就算男生赢。经过一番紧张的摸球过程,结果摸到黄球10个,摸到白球的个数只有2个。根据比赛规则,女生以绝对优势获胜,男生都很不服气。
师:看来,男生很不服气呀,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1:我觉得比赛肯定有问题!袋子里的黄球个数很多,白球个数很少。(男生都很赞同,就连女生也纷纷点头)
师:为什么会这样想呢?
生2:如果袋子里黄球和白球的个数一样多,那摸到黄球和白球的个数应该差不多,可刚才摸到的结果相差太多了。
师:那如果袋子里的黄球个数真很多的话,摸到黄球的个数就会——(生:很多!)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就会——(生:很大!)如果袋子里的白球个数真很少的话,那么摸到白球的个数就会——(生:很少!)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就会——(生:很小!)这样放球,比赛就——(生:不公平!)那袋子里放球的情况是不是象你们推测的那样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打开口袋展示:5个黄球、1个白球)
生:老师,这不公平!不公平……
师:好!大家都觉得这样放球不公平,那怎样放球比赛就公平呢?
生3:放3个黄球和3个白球。
生4:只要放的黄球和白球一样多就可以。
师:为什么说这样放球比赛就公平了?
生5:因为放的两种球数量相同时,摸到两种球的可能性相等。
……
教学片断二:探究不是教师的指令,而是学生的自主需求
师:如果袋子里放3个黄球、3个白球,每次从中任意摸1个球,再放回袋中,这样反复摸40次,你估计是摸到黄球的次数多,还是摸到白球的次数多?
生1:我估计摸到两种球的次数一样多。
生2:我估计摸到两种球的次数差不多。
师:这些只是我们的猜想,怎样才能知道对不对呢?
生3:试验一下就可以了。
师:好!动手试验,是验证猜想的一个好办法。
(学生分组试验后汇报摸球情况,结果差异不小。有的组摸到黄球与白球的次数差不多,有的组摸到两种球的次数一样多,有的组摸到黄球的次数明显比白球多,而有的组摸到白球的次数比黄球多,学生一脸疑惑)
师:看来,只根据某一个小组的试验数据很难验证我们的猜想,怎么办?请小组商量商量。
(经过讨论,很多小组建议把全班的试验数据统计出来看看如何,教师与学生合作进行了统计,统计结果显示摸到黄球和白球的次数差不多)
师:通过刚才的统计,现在大家有什么想法?
生4:摸到黄球和白球的次数差不多。
生5:袋子里放两种颜色球的个数相同时,摸到两种球的次数差不多。
生6:摸的次数少时,摸球的结果可能不一定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有很大的偶然性,所以可以多摸几次。
(教师顺势向学生介绍历史上几位著名的科学家做抛硬币实验的故事)
……
感悟:
一、由比赛的不公平,激发学生产生强烈追求公平的需求
课始,黄老师巧妙创设了一个公平比赛的情境:一是人数公平,3男3女;二是规则公平,每人摸两次,每次任意摸1个球。所以,学生的注意力都紧紧地锁定在每次摸到的球的颜色上。刚开始男生还满怀胜利的期待,可越往后,男生越来越怀疑袋中放的球有问题,所以男生根据结果做出“袋中黄球的个数很多,白球的个数很少”这一合情推理是顺理成章的。当公布袋中放球的情况后,男生的猜测被验证是正确的,更激发了他们追求公平的心理需求。当黄老师追问“怎样放球才公平呢”,学生得出“只要袋中放两种颜色的球的个数相同”这一结论更是水到渠成了。
二、由对公平的质疑,激发学生产生自主探究、寻找证据的心理需求
“为什么说这样放球(黄球和白球一样多)比赛就公平了?”面对黄老师的提问,学生凭直觉说出:“摸到黄球和摸到白球的可能性相等。”黄老师顺势追问:“如果每次任意摸1个球,再放回袋中,这样反复摸40次,你估计是摸到黄球的次数多,还是摸到白球的次数多?”当学生做出“摸到黄球和白球的次数差不多”的猜测时,黄老师进一步追问:“这仅仅是猜测,怎样才能知道猜测一定是对的?”学生在黄老师的步步追问中,激发强烈的探究欲望,急切地渴求通过试验自主探究,寻找证据。于是,学生小组合作摸球试验和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等一系列活动,不是在教师的指令下 进行,而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需求。
通过上述黄老师的教学案例,我深切地感悟到,要想让课堂教学高效,教师必须在激发学生内需上下工夫、做文章。只有当数学学习活动真正成为学生的自主需求时,学生的数学学习才是充满魅力而又扎实高效的。
教学片断一:玩中遭遇困惑,激发探究需求
选三名男生、三名女生进行摸球比赛,规则:每人摸2次,每次任意从口袋里摸1个球,如果摸到的黄球个数多算女生赢,摸到的白球个数多就算男生赢。经过一番紧张的摸球过程,结果摸到黄球10个,摸到白球的个数只有2个。根据比赛规则,女生以绝对优势获胜,男生都很不服气。
师:看来,男生很不服气呀,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1:我觉得比赛肯定有问题!袋子里的黄球个数很多,白球个数很少。(男生都很赞同,就连女生也纷纷点头)
师:为什么会这样想呢?
生2:如果袋子里黄球和白球的个数一样多,那摸到黄球和白球的个数应该差不多,可刚才摸到的结果相差太多了。
师:那如果袋子里的黄球个数真很多的话,摸到黄球的个数就会——(生:很多!)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就会——(生:很大!)如果袋子里的白球个数真很少的话,那么摸到白球的个数就会——(生:很少!)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就会——(生:很小!)这样放球,比赛就——(生:不公平!)那袋子里放球的情况是不是象你们推测的那样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打开口袋展示:5个黄球、1个白球)
生:老师,这不公平!不公平……
师:好!大家都觉得这样放球不公平,那怎样放球比赛就公平呢?
生3:放3个黄球和3个白球。
生4:只要放的黄球和白球一样多就可以。
师:为什么说这样放球比赛就公平了?
生5:因为放的两种球数量相同时,摸到两种球的可能性相等。
……
教学片断二:探究不是教师的指令,而是学生的自主需求
师:如果袋子里放3个黄球、3个白球,每次从中任意摸1个球,再放回袋中,这样反复摸40次,你估计是摸到黄球的次数多,还是摸到白球的次数多?
生1:我估计摸到两种球的次数一样多。
生2:我估计摸到两种球的次数差不多。
师:这些只是我们的猜想,怎样才能知道对不对呢?
生3:试验一下就可以了。
师:好!动手试验,是验证猜想的一个好办法。
(学生分组试验后汇报摸球情况,结果差异不小。有的组摸到黄球与白球的次数差不多,有的组摸到两种球的次数一样多,有的组摸到黄球的次数明显比白球多,而有的组摸到白球的次数比黄球多,学生一脸疑惑)
师:看来,只根据某一个小组的试验数据很难验证我们的猜想,怎么办?请小组商量商量。
(经过讨论,很多小组建议把全班的试验数据统计出来看看如何,教师与学生合作进行了统计,统计结果显示摸到黄球和白球的次数差不多)
师:通过刚才的统计,现在大家有什么想法?
生4:摸到黄球和白球的次数差不多。
生5:袋子里放两种颜色球的个数相同时,摸到两种球的次数差不多。
生6:摸的次数少时,摸球的结果可能不一定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有很大的偶然性,所以可以多摸几次。
(教师顺势向学生介绍历史上几位著名的科学家做抛硬币实验的故事)
……
感悟:
一、由比赛的不公平,激发学生产生强烈追求公平的需求
课始,黄老师巧妙创设了一个公平比赛的情境:一是人数公平,3男3女;二是规则公平,每人摸两次,每次任意摸1个球。所以,学生的注意力都紧紧地锁定在每次摸到的球的颜色上。刚开始男生还满怀胜利的期待,可越往后,男生越来越怀疑袋中放的球有问题,所以男生根据结果做出“袋中黄球的个数很多,白球的个数很少”这一合情推理是顺理成章的。当公布袋中放球的情况后,男生的猜测被验证是正确的,更激发了他们追求公平的心理需求。当黄老师追问“怎样放球才公平呢”,学生得出“只要袋中放两种颜色的球的个数相同”这一结论更是水到渠成了。
二、由对公平的质疑,激发学生产生自主探究、寻找证据的心理需求
“为什么说这样放球(黄球和白球一样多)比赛就公平了?”面对黄老师的提问,学生凭直觉说出:“摸到黄球和摸到白球的可能性相等。”黄老师顺势追问:“如果每次任意摸1个球,再放回袋中,这样反复摸40次,你估计是摸到黄球的次数多,还是摸到白球的次数多?”当学生做出“摸到黄球和白球的次数差不多”的猜测时,黄老师进一步追问:“这仅仅是猜测,怎样才能知道猜测一定是对的?”学生在黄老师的步步追问中,激发强烈的探究欲望,急切地渴求通过试验自主探究,寻找证据。于是,学生小组合作摸球试验和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等一系列活动,不是在教师的指令下 进行,而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需求。
通过上述黄老师的教学案例,我深切地感悟到,要想让课堂教学高效,教师必须在激发学生内需上下工夫、做文章。只有当数学学习活动真正成为学生的自主需求时,学生的数学学习才是充满魅力而又扎实高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