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与草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64114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草原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时代要求和现实意义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标志与灵魂,是人类的精神家园。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不能忽略传统文化的稳定性、开放性及发展的问题。草原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就是基于这一理论而提出的。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少数民族都在自己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传承,是维护中华民族的整体性。也是保护民族文化现代化转型和持续发展的最有效的途径。文化传承是民族历史的见证和写照,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内在源泉,大力弘扬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不断加大民族文化事业建设的力度,使少数民族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和有效的应用。
  首先,从世界文化多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来看,需要草原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在人类漫长的发展进程中,各民族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化模式。但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每一个国家或民族都越来越处于一种开放的状态之下,各种文化不断渗透与融合,强势文化或文明形态在不断扩张,使相对弱势文化或文明形态趋于消失或削弱,全球一体化与文化多元化的矛盾已成为当代人类所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因此我们必须要认识到人类文明进化中的文化“基因库”是不可缺少的。大量研究和事实已充分证明,文化或文明形态的多样性与生物种群的多样性有着内在的联系性、互动性和对应性。世界文明的进化、升级也像生物进化一样需要有丰富的文化“基因库”作为其进化的素材储备,没有了文化的多样性,就谈不上文化的进步。因此,各国的少数民族既要顺利进入主流文化的现代化社会,又必须要较好地保留各自的优秀传统文化。
  其次,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与现代化的关系来看,在二十一世纪多元一体文化发展趋势的影响下,目前世界各国的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诸方面都不同程度地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其中一个共同的问题是:一方面,世界各民族正面临一场深刻的现代化革命,每一个民族都要在现代化与传统文化之间寻找平衡,都要协调处理好现代化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关系,而现代化是每一个民族繁荣昌盛的必由之路;另一方面,每一个繁荣昌盛的民族都应保存自己的文化传统和本民族的基本特点。因此,传统文化不仅要保护,更要传承和发展。
  第三,从草原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来看,草原民族文化必须要保护与传承。众所周知,中国北方草原是中华上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草原各族人民不仅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化,而且还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其中勤劳智慧的蒙古族是北方草原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者,也是草原游牧文明的典型代表。蒙古民族不仅继承和发展了草原民族的优秀文化,而且还积极吸收了汉藏满等民族的先进文化,在与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吸纳、交融中不断发展和提升了自己的文化。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一步深入,特别是在以城镇化道路为主的环境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政策的指导下,草原文化赖以存续的生态环境进一步发生变化,民族地区文化安全、文化生态、文化产业化问题不得不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做好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成为西部开发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草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对策措施
  多年来,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并采取了很多有利的措施,来抢救、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但在很大程度上仍与现实脱节,还没有真正起到从根本上培植壮大民族传统文化的作用。而且由于对这类资源的认识还没有达到它应被重视的程度,使得这类文化遗产有的自生自灭,有的濒临失传或被人为破坏,因此对全球化与现代化背景下的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工作形成了极大的挑战。从文化安全的角度来看,在以经济发展作为发展的唯一重要指标的时候,民族文化往往成为牺牲品。即使是在开发的过程中,如果缺乏必要而可行的保护措施,文化安全也难以保证。比如在旅游开发中,民族文化的变异与消解就很难制止。多元文化共生共荣的优势,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愈发显得意义深远。从文化生态的角度来讲,人类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良好的自然生态,人类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同样也离不开良好的文化生态。人类破坏自己生活的文化生态,割断生活的历史文化传承,其后果可能不像破坏自然生态那样直接,但却会深远地影响到自身的发展。文化生态区别于生态环境的特点之一就是不可再生性。许多历史文化遗产一旦毁损,传统风格一旦变异,人居环境一旦破坏,就将是人类文明的损失和历史的遗憾。民族民间文化是人类需要保护的精神植被。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下,既要推动各民族文化的大融合,又必须对少数民族文化实行特殊保护,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少数民族文化法律保护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民族文化开发的必然前提。确立以文化为本的产业战略,必须充分认识到文化资源的宝贵性,特别是文物资源的珍贵性、不可再生性,把文化、文物的保护提到重要位置上来,以便实现在有效保护前提下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坚决防止乱开发、低水平重复建设对文化资源造成的破坏和浪费。当务之急,应抓好如下工作:
  首先,要树立文化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我们要转变环境保护只是针对自然环境而言的观念,要把民族传统文化生态环境的保护纳入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中来,真正树立起文化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有了这种观念、意识,我们才能够自觉地体现和落实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保护和建构民族传统文化良好的生态环境。
  其次,加紧进行对民族文化资源的抢救与保护工作。一要把濒临灭绝的民族文化资源,如少数民族口传文艺、民间风情习俗、民间工艺等无形文化用文字、图片、录音、录像等手段记录下来,使其由直接知识转化为间接知识,存入国家和民族知识库与智力库中。抢救文化资源就是保护我们的记忆,就是在给我们的后代留下珍贵的财富。二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保护各类有形文化资源。可建立民族民俗博物馆,永久性地将文化样本保存下来,还可以通过修建民俗村、民俗公园、开展民俗旅游、举办文化节等形式来传承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内蒙古自治区从1999年开始已举办了十五届中国呼和浩特昭君文化节,2004年又成功举办了中国内蒙古首届国际草原文化节,向世人展示了草原文化的独特魅力,让世界了解了草原,使草原走向了世界。
  第三,确立政府在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中的主导地位的同时,壮大各类民间保护组织的力量。要充分发挥人大的立法作用和政府在制定行政规制、政策规划、资源整合和经济扶植等方面的特殊功能,使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鼓励和支持成立民间文化保护团体,给各类民族文化爱好者提供一个活动空间,同时,借此展示民族传统文化的风采,提高其知名度,构建民族传统文化传播者、承载者与一般社会成员之间的良好沟通与良性互动机制。
  第四,创建和完善文化生态经济模式,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为了解决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人们提出了生态经济的模式,展示了可持续发展的活力。那么,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又要保护文化生态环境,传承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就有必要创建文化生态经济模式,以开发利用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为手段或途径,在不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并把二者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前提下来发展经济。这种模式既不会破坏自然系统的平衡,又能充分利用民族传统文化的资源价值,在强化生态经济活力的同时,实现民族传统文化在有效保护前提下的开发利用,达到经济、文化与生态的持续、全面、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金福.实践本体论还是辨证唯物主义的物质一元论——与实践本体论者讨论[J].哲学研究,1989,(12).
  [2]俞吾金.我们不需要“伪民俗”[N].人民日报,2006-09-12.
  [3]百科百度草原文化节引用日期:2010-07-06.
  [4]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作者简介:张丽萍,本科毕业,副研究馆员,工作单位:呼和浩特市群众艺术馆,主要从事文化方面工作。)
其他文献
唐卡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凝结了无数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少数民族的智慧和心血,是当之无愧的艺术瑰宝。由于历史久远,唐卡的确切起源无法考证。传说“法王”松赞干布一次获得神示,利用自己的鼻血绘制了第一幅唐卡——白拉姆画像,后来果竹西活佛将这幅唐卡藏入白拉姆神像腹内。这幅唐卡是否存世我们不得而知,传说也不能作为科学依据,有证可查的是在卡诺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藏族的绘画艺术,这种艺术形式在吐蕃王朝时期日臻完善。随
当代科技的不断进步,互联网慢慢的进入到我们的生活中,互联网可以突破时间和区间的约束,为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提升教学能力带来了全新的方法。本文基于互联网的发展状况,提出充分利
教学活动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认识活动,因此它应该服从人类认识活动的一般规律,如认识是人脑的反映,认识过程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到实践的过程的规律等等.教学活动作为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文化的育人导向和影响作用已愈发明显和重要。高校附属医院作为国家医学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硬件建设得到
在中国数千年来的历史中,这些人物或者符号所代表的中国民间金融,曾一度占据了金融业的主体地位。它们不仅让钱变得更轻--亦即让人民获取/使用资金更为便利和快捷,更重要的是,刺激
1980年代以来,北大的诗歌创作一直比较活跃,向当代诗坛输送的优秀诗人也最多,其它大学均无法与之媲美.北大诗人以群体的面目出现并产生影响,形成了一个异常活跃的“诗歌场域
函数概念的引入方式为:引入实例(提出问题)→数学解答(引导)→推出概念(提炼).这种方式更注重函数概念引入的系统性,多角度地向学生介绍了以“变量”为基础的函数.本文根据本
期刊
徐丽莎是陆文夫小说《井》的主人公,“井”对大多数人来说,是生命之泉,灌溉五谷,滋润大地;“井”对东胡家巷来说,是信息中心,是古老而又很难干涸的;对徐丽莎来说,却是生命终
高校走特色化发展道路是时代发展和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要进行特色化建设,高校就要把核心力量放在提升自身社会服务水平上.目前河北省高校的社会服务虽然取得了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