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云:“書读百遍,其义自见。”此话道出了阅读的至理。《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那么,对于教师而言,又该怎么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笔者以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引导学生的阅读行为。对学生来说,兴趣是阅读的第一原始动力,只有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他才会积极主动地去阅读。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激发学生兴趣放在处理教材的首要位置,即教学时要先考虑文章怎样教才能吸引学生,激发学习兴趣,促使阅读效率提高。如教学《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一文,我先让学生闭目两分钟,又让两位学生扮作古人闭上眼走上讲台拿东西,再回到座位,设身体会盲人的处境,然后让他们说出自己的体会。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阅读课文时,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也就容易把握了。
二、明确阅读目标
阅读是一种心理需要,目标是这种需要的结果。由于一篇文章可学习的东西有很多:可以理解主旨,可以揣摩结构,可以品味语言,也可以分析表达方式。因而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应十分明确,每一个教学步骤也应十分清楚。所以每一次阅读前要提出一些指导性的问题,明确告诉学生读什么,为什么读,怎么读。如果阅读目标不明确,面对阅读材料时学生就可能不知所措。反之,如果阅读目标明确,学生见到阅读材料就能激发欲望,产生阅读冲动,克服阅读困难。
三、掌握阅读方法
阅读的方法很多,在课堂教学中可让学生掌握以下几种方法:首先要明文体,其次要掌握朗读、略读、精读的方法,除了这些还可以通过图表阅读、比较阅读、情感阅读、想象阅读来提高学习兴趣。
四、创设阅读条件
语文与生活同在,语文学习离开了鲜活的社会生活,无疑是缘木求鱼。教师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切不可忽视、忘记课外的延伸、拓展,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利用各种机会,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阅读交流。
1.组织图书角:为了解决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可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角落,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
2.开展读书活动:班级经常开展活动,如故事会、朗诵会等,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介绍已读的书,交换之后,你读的原是1本,可能就成了2本、3本了,知识面也就更广了。
3.课内外拓展延伸: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及时推荐与课文相关的著作,实现课内外沟通。如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一文,可推荐阅读《约翰·克利斯朵夫》,加深对贝多芬的认识。
五、积极评价
阅读教学应允许学生见仁见智地解读作品,尽量做到多角度、有创造性地阅读。如学习《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有的学生从“影子”和“萤火虫”对盲孩子的关爱、帮助中,概括出大家都应该关爱弱者,只有“爱”才能使他们感受到生活的光明和美好这个主题;也有学生从“影子”中获得体会,概括出给别人幸福自己也能获得幸福的主题;还有从热爱生活、执著追求和人家都伸出热情的手,人人献出一点爱等方面去概括。这样从多角度思考理解,从而更准确地把握童话主旨。学生这种独特的思考,我们不应该扼杀,应该允许学生创造性地研读课文。
六、培养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增强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学生在预习、自学的过程中,能够运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可以迅速解决随时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中学生应养成随手查阅工具书的习惯。
2.在速读中养成整体感知的习惯:要提高阅读能力首先要掌握阅读的基本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研读——拓展创新。对一篇文章经过最初几分钟的阅读之后,要能迅速整合对比做出恰当的判断,这点习惯很重要。
3.在精读中养成鉴赏的习惯:阅读时重点品读词、句,从而提高鉴赏力。
4.勤思考、勤动笔的习惯:阅读时,要让学生养成边读边思考边做笔记的习惯,让学生根据阅读过程和体会在纸上“涂鸦”,训练学生发现问题、深入思考、认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如摘抄要点,制作卡片等。◆(作者单位:江西省抚州市金巢开发区城西中学)
□责任编辑:王 江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引导学生的阅读行为。对学生来说,兴趣是阅读的第一原始动力,只有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他才会积极主动地去阅读。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激发学生兴趣放在处理教材的首要位置,即教学时要先考虑文章怎样教才能吸引学生,激发学习兴趣,促使阅读效率提高。如教学《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一文,我先让学生闭目两分钟,又让两位学生扮作古人闭上眼走上讲台拿东西,再回到座位,设身体会盲人的处境,然后让他们说出自己的体会。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阅读课文时,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也就容易把握了。
二、明确阅读目标
阅读是一种心理需要,目标是这种需要的结果。由于一篇文章可学习的东西有很多:可以理解主旨,可以揣摩结构,可以品味语言,也可以分析表达方式。因而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应十分明确,每一个教学步骤也应十分清楚。所以每一次阅读前要提出一些指导性的问题,明确告诉学生读什么,为什么读,怎么读。如果阅读目标不明确,面对阅读材料时学生就可能不知所措。反之,如果阅读目标明确,学生见到阅读材料就能激发欲望,产生阅读冲动,克服阅读困难。
三、掌握阅读方法
阅读的方法很多,在课堂教学中可让学生掌握以下几种方法:首先要明文体,其次要掌握朗读、略读、精读的方法,除了这些还可以通过图表阅读、比较阅读、情感阅读、想象阅读来提高学习兴趣。
四、创设阅读条件
语文与生活同在,语文学习离开了鲜活的社会生活,无疑是缘木求鱼。教师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切不可忽视、忘记课外的延伸、拓展,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利用各种机会,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阅读交流。
1.组织图书角:为了解决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可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角落,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
2.开展读书活动:班级经常开展活动,如故事会、朗诵会等,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介绍已读的书,交换之后,你读的原是1本,可能就成了2本、3本了,知识面也就更广了。
3.课内外拓展延伸: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及时推荐与课文相关的著作,实现课内外沟通。如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一文,可推荐阅读《约翰·克利斯朵夫》,加深对贝多芬的认识。
五、积极评价
阅读教学应允许学生见仁见智地解读作品,尽量做到多角度、有创造性地阅读。如学习《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有的学生从“影子”和“萤火虫”对盲孩子的关爱、帮助中,概括出大家都应该关爱弱者,只有“爱”才能使他们感受到生活的光明和美好这个主题;也有学生从“影子”中获得体会,概括出给别人幸福自己也能获得幸福的主题;还有从热爱生活、执著追求和人家都伸出热情的手,人人献出一点爱等方面去概括。这样从多角度思考理解,从而更准确地把握童话主旨。学生这种独特的思考,我们不应该扼杀,应该允许学生创造性地研读课文。
六、培养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增强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学生在预习、自学的过程中,能够运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可以迅速解决随时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中学生应养成随手查阅工具书的习惯。
2.在速读中养成整体感知的习惯:要提高阅读能力首先要掌握阅读的基本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研读——拓展创新。对一篇文章经过最初几分钟的阅读之后,要能迅速整合对比做出恰当的判断,这点习惯很重要。
3.在精读中养成鉴赏的习惯:阅读时重点品读词、句,从而提高鉴赏力。
4.勤思考、勤动笔的习惯:阅读时,要让学生养成边读边思考边做笔记的习惯,让学生根据阅读过程和体会在纸上“涂鸦”,训练学生发现问题、深入思考、认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如摘抄要点,制作卡片等。◆(作者单位:江西省抚州市金巢开发区城西中学)
□责任编辑:王 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