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xylx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恩格斯早就指出:“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思维是人脑对现实的概括的反应。培养思维能力,是培养中学生认识能力的核心。列宁指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存在的辨证的途径。教学就其本质而言,乃是教师把人类已知的科学真理,创造条件转化为学生的真知,同时,引导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一种特殊形式的认识过程。语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完成这两个“转化”。施教之功,贵在引导,要在转化,妙在开窍。怎样“开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教学生学懂,而且教学生学会;不仅教知识、而且教方法,教会思考问题,使学生真正懂得“举一反三”,掌握规律性的知识。只有如此,学生才能灵活地综合运用知识,达到“反三”“知十”。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我认为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在各种认识能力的训练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学习的每个环节都与“思维”二字打交道。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自学能力的训练,都离不开思维能力,因此,思维能力的培养,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各种能力培养的核心。
  例如观察,它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基础,而学生之所以能够通过观察获得新的知识,实质上是他们思维能力得到提高的结果。因此学生观察事物的过程,不仅是一个感知过程,更重要的是一个通过大脑的分析、综合、判断、推理、使自己的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逐步相吻合的思考过程,这就离不开思维能力的培养。
  又如想象,想象本身就是一種思维活动,它是以逻辑思维为基础的。可以肯定,一个思维能力低下的人,不可能有高水平的现象。可见,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必须加强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离开了思维,就根本谈不上想象。例如,注重“转化”思维的训练,设计发散式问题,培养和发展学生灵活思维能力的训练,开展逆向思维训练,变换问题的呈现方式,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灵活性思维能力的训练等等。
  再如自学,自学是要学生独立思考,发挥创见。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教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许多教师总是习惯于把现成的结论给学生。例如该教的词、句,都是由教师自己提出来,自己板书出来,自己讲解,学生不动脑筋,光“吃现成饭”,这就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语文教学要有新的突破——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上下功夫,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知识。我认为,阅读教学的过程,应该成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的过程,成为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叶圣陶先生有句名言:教为了不教。这“不教”,是指学生形成了自学能力而言。可见,自学能力的培养,无疑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而自学的过程,实质就是一个思维训练的过程。
  第二、在“双基”教学活动中,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教师在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会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慨括、去进行归纳和演绎,进而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这些一般的思维方法,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有自己的表现形式。通过学习和运用这些方法,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又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就拿一篇文章的阅读来说。古人有名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达到“自见”,必须有个前提:思索。如果不动脑,不思索,就是读“百遍、千遍”,“其义”也未必能自见。如此说来,只有边读边思,不仅“眼到”、“口到”,而且“心到”,才能掌握文章的精神实质,从中吸收语言,学到技巧。读一篇文章究竟要思索什么呢?要正音、辩字形、明词义、折句子、理思路、揣摩表现方法。字、词、句、篇的知识就是在其中获得的,概括分析能力就是在其中提高的。
  在词语学习上,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中,侧重于词语的辨析和比较——用换词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课文运用词语的精当。《白杨礼赞》一课中,又这样一个句子:“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如果把动词“扑入”换成“引入”、“进入”哪个好呢?经过思索,便会悟出:汽车正在飞速奔驰,车外的景物迅速闪过,只有用“扑入”才能准确、生动地表现那特定的情景。
  在句子学习上,有经验的教师对一些深刻隽永、耐人寻味的佳句,总是引导学生静心思索。《孔已己》一课中,介绍孔已己第一次出场时写到:“孔已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经过思索,便会作出这样的分析:站着喝酒的该是什么人?为什么孔已己穿了长衫却站着喝酒?他“唯一”在何处?解决了这些问题,也就把握了孔已己的身份、地位、性格特点,从而找到了分析人物的入门钥匙。
  在思想内容、篇章技巧学习上,有经验的教师不仅要求学生读懂文章写的是什么,写了哪些,而且要求学生思索文章是怎样写的和为什么要这样写?也就是研究作者立意、选材、谋篇、修辞、表达的方法结合技巧。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思维能力对其认识能力的发展,有着决定或制约作用,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不能离开对思维能力的训练。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做比较、辩异同、找联系、清脉络,才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迸发出智慧的光华。
其他文献
【摘要】自主探究就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地去探索、去发现有关的数学知识,实现由“听数学”、“练数学”向“做数学”的转变。然而学生的探索意识和能力不是与生俱来就有的,需要教师科学地予以引导和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取如下策略: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挖掘教材,提供探究材料;实践操作,强化探究体验;联系生活,开拓探究空间。  【关键词】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策略    “探索
【摘 要】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优化课堂练习设计,研究课堂练习形式,讲求课堂练习设计艺术,即“练习的内容要紧扣教学要求,目的明确,有针对性。练习题的数量要适当,能适应不同程度的学生需要,练习设计要有坡度,有层次,难易适度,适应儿童的特点。  【关键词】课堂练习 存在问题 解决方法 提高质量    数学课堂练习是数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 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尤为重要,要有价值,准确、灵活、质疑要适时。问题设计得好,能为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也能较好地展现课堂中教学相长、弛张有度的相互关系,让课堂波澜壮阔、迭起有致。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 问题设计有价值 准确 灵活 适时    课堂提问是教师授课过程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它往往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既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理解运用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体现学生自主
近几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学生的速度、耐力、柔韧、力量、爆发力等素质均有所下降,肥胖学生明显增多、近视患病居高不下,口腔保健水平较低、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更令人担忧,军队在征兵工作中也因体质健康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为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推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切实增强学生的体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和《关
所谓“创设情境”就是指借助各种直观手段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有利于丰富学生感知、启迪学生探究、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服务的具体形象且富有情感性的教学环境和氛围。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心理学家提倡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把情境教学放在学习环境四大要素之首。他们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高中“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传统的语文课堂不得不考虑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以期达到最好的课堂效果。信息技术手段不可避免地进入了语文课堂,甚至成了语文课堂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合理正确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呢?这一点还是值得讨论的。   语文课堂传统上都是以听觉来实现教学过程的。当然在“新课改”条件下不单限于教师讲,学生听;更多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共同评说。在评说中
音乐欣赏教学是一种通过对具体音乐作品的聆听,及其他辅助手段来体验和领悟音乐美的音乐教育形式。它通过教师简明、生动、富有活力的讲解提示,倡导“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的教学理念,将听者从原本对音乐无意识的“听”进入对音乐内涵的感觉和理解,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音乐的欣赏者,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感受、体验、听赏、评价音乐的能力,并发展想象力、丰富情感,使人的精神生活得到更大的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教师涉足到一个新的教学领域,在新课程理念下,每一位担任思政学科的老师都面临着一个如何搞好教学的重要课题。本文就学生创新品质及能力的培养做出了一些分析。  【关键词】初中 教学 思政课堂  思政课程是对学生加强德育的主渠道,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造思维人才的重要阵地。只有立足课堂,积极实施创造性教学,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手段,应该看到不足,巧妙运用,使传统教学模式和多媒体的运用有效结合,进而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关键词】多媒体 巧妙运用 小学语文    语文课兼具美学性、文學性、人文性和寓德性于一身,组织、教学方式灵活多变。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在打好学生的语文基础、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方面,传统的语文教学的确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功不可没。但“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语文教学也有其弊
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设疑问难,并帮助学生解决疑难的过程。教学过程中的设疑,既能起到传授知识,巩固知识,及时反馈课堂效果的作用,又能揭示教材的内在联系,促进知识迁移,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并且,它也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就如何巧妙设疑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根据教学内容,设疑要有重点  设疑应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