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叙事海外传播的挑战与应对

来源 :对外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kb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生态文明是中国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过程中的标识性叙事。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在“十四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展现了大国大党的责任担当。传播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话语,需要及时跟踪研判国际社会有关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舆情动态,识别塑造生态文明国际叙事面临的实际问题。立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巨大成就和有益经验,我国智库、媒体等应在后疫情时代发挥协同增效作用,赋能生态文明国际话语体系建设,推动生态文明叙事深入人心。
  【关键词】生态文明 叙事 国际认同 话语体系
  20世纪许多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相对粗放型的发展之路,缺乏对于气候变化等生态指标的观照,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未能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取得建设全球生态文明的实质性进展。面对21世纪严峻的全球环境治理格局,少数发达国家和碳排放大国主动应对人类生态赤字的政治意愿仍显不足。伴随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结构失衡的持续压力,国际社会构建绿色低碳生态环境的呼声日益高涨。
  在后《巴黎协定》时代,纵观全球环境治理体系的主要参与者,世界上多数的政党政府、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社会团体都承认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帶来显著影响,但在如何应对诸如气候变暖、海洋污染等具体生态问题上,却由于国内政治角力、国际认知差异等原因,仍然存在着不同的治理逻辑与政策导向。
  强调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当代全球治理的定义性特征之一。作为兴起中大国,中国在治理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的全球努力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推动和引导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的坚定决心,贯穿着共商共建共享的精神,彰显了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根植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特征与实践成就,关于生态文明的故事讲述、理论内涵与话语阐述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共鸣。
  在当代全球环境治理多元化语境中,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要讲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中国特色与世界意义,识别我国生态文明叙事传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统筹考虑影响我国生态文明叙事国际感召力的宏观和微观影响因素,增强我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形成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方案。
  一、我国生态文明叙事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共鸣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展现新作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要步伐,我国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2016年,在国务院“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中,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升为国家战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启动。2018年,生态文明写入宪法。
  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指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并将其作为“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今年5月17日至30日,中国将在云南昆明承办《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此次大会以“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为主题,是联合国首次以生态文明为主题召开全球性会议。
  可以说,生态文明已经成为中国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标识性叙事。在此过程中海内外密集解读与报道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与成效,中国环境治理受到广泛关注和积极评价。
  所谓“叙事”(narrative),也有学者译为“阐述”,是指对一个或一系列事件的描述,是一个或多个叙述者将一个或多个真实或虚构的事件重新叙述传达给一个或多个受众,叙事包括故事和话语两部分。本文的生态文明叙事是面向不同受众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与经验的形象化再表达,这种表达内嵌了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深入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认知和体悟。
  首先,国外关于生态文明的学术研究与评论视角具体多样,在学术界、智库界产生广泛影响。“生态文明”这一在中国兴起的理念和术语,已经在全球产生广泛吸引力。海外大学和知名智库的专家学者通过发起创办生态文明研究机构、出版生态文明学术著作、撰写生态文明相关评论等方式,对全球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积极回应,也促进了我国生态文明话语的国际传播。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小约翰·柯布(John B. Cobb Jr.)接受新华社专访认为“中国给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带来希望之光”,在《中国与生态文明》一书中,他认为习近平主席是一位“有远见的思想家”,生态文明是基于国家和人民的福祉而提出的。生态文明研究院(Institute fo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这一智库组织也是在柯布的影响下发起创立的。耶鲁大学学者玛丽·埃弗兰·塔克(Mary Evelyn Tucker)认为中国生态文明概念得益于儒家传统,她关于“人类世”(Anthropocene)时代的探讨也具有启发性。国际学术界知名的中国研究杂志《中国季刊》近年来陆续刊载挪威奥斯陆大学贺美德(Mette Halskov Hansen)教授、英国萨塞克斯大学山姆·吉尔(Sam Geall)博士和阿德里安·伊利(Adrian Ely)博士以及中国学者关于生态文明的研究成果,从不同视角解读生态文明的理论与实践,认为生态文明作为官方叙事,将在推动创新等方面影响中国未来一段时期的可持续发展路径。①萨塞克斯大学的毛里奇奥·马里内利(Maurizio Marinelli)教授也认为,建设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已经具有显著的话语影响力。②史密斯学院丹尼尔·伽德纳教授(Daniel K. Gardner)关于中国生态文明的研究课题获得著名的安德鲁·卡耐基研究基金资助,在新著《中国的环境污染:每个人都需要知道的东西》中,伽德纳教授认为,中国正在摆脱对矿石燃料的依赖,利用清洁能源和绿色科技来创造未来导向型经济。③ 澳大利亚斯威本理工大学阿伦·盖尔(Arran Gare)教授则在新著中探讨了全球生态文明的哲学基础。   其次,国外关于中国环境治理实践与制度建设的评价以正面为主,基于专业视角的意见建议发人深省。德国亥姆霍兹环境研究中心(Helmholtz Centre for Environmental Research, UfZ)約亚琴·斯邦根伯格(Joachim H. Spangenberg)博士观察到,中国在深受环境污染之苦后,采取了切实的措施进行应对,他呼吁中国加强生态文明政策的落实。俄勒冈大学约翰·贝拉米·福斯特(John Bellamy Foster)教授认为,西方国家以资本为中心的发展路径造成了今天的生态困境,中国倡导建设生态文明并不是西方式生态现代主义的产物,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实践结合的产物。墨尔本可持续社会研究所唐·亨利(Don Henry)教授指出,中国生态文明叙事推动产生了一种关注生态环境、注重均衡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中国发展生态文明可以帮助世界实现将全球平均气温控制在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1.5摄氏度之内的目标,这正是《巴黎协定》的主要目标之一。中国不仅在资金支持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在实现碳中和方面也越来越具有成本竞争优势。世界自然基金会国际总干事马尔科·兰博蒂尼(Marco Lambertini)认为,建设生态文明需要一套基于科学的方法,平衡地管理社会和政治的考量不能破坏来自科学的指导方针,同时应注重整个过程的系统性,“生态红线”的政策非常好,但要有完善的治理体系与之匹配,保证严格的执法措施与激励措施。
  最后,一些海外知名学者和环保组织呼吁在气候变化与清洁能源等议题上学习借鉴中国经验,并且这种声音近年来渐趋增强。我国的塞罕坝机械林场和“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分别获得2017年和2018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颁发的“地球卫士奖”中的“激励与行动奖”。2017年,我国可再生能源新增投资达1261亿美元,占全球新增总投资的45%,是第二大清洁能源投资国美国新增投资(405亿美元)的3倍多。在全球1030万个清洁能源工作岗位中,有43%的岗位是在中国创造的。在由德国观察(German Watch)和欧洲气候行动网络(Climate Action Network)联合研发的2019年气候变化绩效指数(Climate Change Performance Index, CCPI)中,中国进入中等表现国家组,这一组别包括法国、德国、荷兰等。近年来,中方的强有力支持,为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成功举办注入了不可或缺的政治引导和推动力。
  柏林自由大学教授伯特霍尔德·库恩(Berthold Kuhn)、国际可持续发展研究所资深研究员亚瑟·汉森(Arthur Hanson)等认为生态文明概念强调了不同政策领域对于生态问题的重视,呼吁国际社会在环境治理方面加强与中国的合作。④伽德纳教授认为,中国利用可再生资源和相关支持技术在全球投资了价值数百亿美元的可再生能源项目,这些都值得美国学习。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前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Erik Solheim)认为,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为沿线国家搭建了能源合作平台,中国环境治理经验值得进一步推广。⑤
  在习近平主席倡议下,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
  (Global Energy Interconnection Development and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GEIDCO)于2016年成立,成为我国在能源领域发起成立的第一个国际组织,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杰弗里·萨克斯(Jeffrey D. Sachs)认为这一组织“代表了世界各国政府实现巴黎气候协定目标最大胆、最激动人心的全球行动”。
  二、我国生态文明话语国际传播面临的挑战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当代全球环境治理叙事呈现多元化,首先体现在描绘当前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术语新词不断出现,如人类世、后碳经济(post-carbon economy)、后GDP时代(post-GDP era)等。其次是影响国际环境叙事的主体多元化,政府叙事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但研究机构、智库、基金会、跨国环境组织等不断竞争话语权。三是内嵌环境叙事的各国发展战略多元化。四是观点呈现介质多元化,传统的学术出版、媒体报道之外,会议外交越来越显出其专业性、时效性等优势。
  在这种多元全球叙事中,生态文明话语国际传播面临如下三方面潜在的挑战。
  一是配套的话语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例如,从直观效果来说,有所谓“一图胜千言”之说,而图的关键是数据。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称当今世界最有价值的资源不再是石油,而是数据。以数据作为一种无声而有力的传播手段,发达国家的环境生态数据收集与处理实践值得重视。例如,世界银行的二氧化碳人均排放数据就来自于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目前广为引用的清洁能源投资等数据则来自于彭博新能源财经等商业媒体及国外智库。俄勒冈大学学者开发的国际环境协议(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Agreements, IEAs)数据也是环境治理学术叙事中的重要数据来源。数据追踪、整理与更新是建立生态文明科学研究体系的重要一环。
  二是话语的精准传播和叙事方法有待改进。目前有关生态文明的传播仍然以政府叙事为主,面向全球的多语种与民间叙事较少,对外智力产品的视角比较单一。由于不同国家、不同利益群体的不同认知与文化差异,精准传播需要进一步发挥学术叙事与公共叙事的协同增效效应,前者强调理论构建与逻辑严谨,后者强调可消化与及时性。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的一份报告认为,整体来看,政府层面与民间层面具备生态文明国际传播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仍然较少。
  三是话语引领与塑造能力有待提升。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对于增长与环境关系的现实需求与政治认知鸿沟,带来关于国际环境责任划分的分歧,导致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面临执行上的困难。质疑我国发展可持续性与环境治理能力的话语仍然具有一定影响,一些对于生态文明构建的偏见与错误认知没有得到有效澄清与有力回应。中国国家目标与全球机制之间的衔接与互动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增强我国生态文明叙事国际感召力的思考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导下,为进一步展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所发生的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推动利益相关各方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增强我国生态文明叙事的国际感召力,要在理論和实践层面不断推陈出新,形成协同增效的动态机制。
  这其中,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应发挥突出作用:作为思想经纪人(idea brokers)供给中国学界和政策界的研究成果,作为知识共同体(epistemic community)与海外同行进行竞争性接触与战略性互动,作为叙事形塑者(narrative-shaper)校准海外精英与公众的中国认知。这三个方面并不是割裂开的,不同组织背景、专业背景的智库可能各有侧重。具体到推动生态文明叙事的海外传播和国际认同,可以重点在以下方面做工作。
  第一,连接叙事节点,形成国际网络。当今全球环境治理,许多国家政府、国际机构、智库、非政府组织都有不同的环保与生态叙事,形成了一个个话语节点,但由于本国或地区多种政治经济原因,这些话语节点却鲜有形成有效连接。在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其他国家发展战略对接过程中,应加强相关投资与技术合作的生态文明导向。通过国际组织、智库磋商、主题会议等平台,争取所在国智库、媒体和公众对生态文明的认同,将各国不同的生态叙事个体节点衔接起来,更好实现中国特色与在地语境的契合,形成生态文明叙事的国际网络。例如,针对一些国外学者所说的生态文明是“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要讲清楚二者的联系与区别。
  第二,供给智力产品,做到以理服人。探索培养生态文明国际传播复合型人才的体制机制,倡导跨机构、跨学科、跨领域、跨语种合作,根据传播市场需求,推动有关全球生态文明的数据库、治理指数、研究手册、普及读物等智力产品的供给,做到言之有物、以理服人,避免有理说不出或者说了传不开的现象,这也是在中长期塑造海外中国观的重要一环。例如,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等专业智库的多语种研究成果作为政府叙事的补充,已经发挥了显著的传播作用。
  第三,创新传播手段,推动精准传播。依托中国生态制度创新与实践成就,探索形成学术叙事与公共叙事动态融合与多语种传播机制,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叙事在海外精准传播。例如,位于香港的“中美聚焦” (China-US Focus)、伦敦的“中外对话”(China Dialogue)等媒体平台用中英双语报道阐释中国生态与环保的成绩和不足,生态文明研究院利用流行的播客节目(podcast)形式探讨生态文明,这些运作机制值得进一步研究。对应于学术叙事与公共叙事,综述某一领域研究成果的研究手册和普及读物近年来在国外学界和民众中受到欢迎,例如,牛津大学出版社的系列“手册”(Handbook)、“通识”(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和“每个人都需要知道的东西”(What Everyone Needs to Know)系列丛书等都具有广泛影响,相关经验值得借鉴。
  第四,立足生态安全,形塑话语体系。生态文明建设与世界经济、全球正义、国际安全、能源政治、气候外交等紧密相关,需要在这种整体性全局性考虑中加强生态文明研究、预测、规划、援助等探索,建设性地参与《巴黎协定》框架下的全球盘点(global stocktake)机制。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后疫情时代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等框架下,基于“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积极参与并影响全球生态环境治理,形塑当代生态文明话语体系,捍卫自身环境利益,维护国际生态安全。
  鲍传健系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副研究员
  「注释」
  ①Hansen, Mette Halskov & Zhaohui Liu. (2018). Air Pollution and Grassroots Echoe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Rural China. The China Quarterly, 234, 320-339; Geall, Sam & Adrian Ely. (2018). Narratives and Pathways towards a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 The China Quarterly, 236, 1175-1196.
  ②Marinelli, Maurizio. (2018). How to Build a“Beautiful China”in the Anthropocene. The Political Discourse and the Intellectual Debate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Journal of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 23(3), 365-386.
  ③Gardner, Daniel K. (2018).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n China: What Everyone Needs to Know.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4-5.
  ④Kuhn, Berthold. (2019). Ecological Civilisation in China. Berlin: Dialogue of Civiliz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https://doc-research.org/2019/08/ecologicalcivilisation-china-berthold/; Hanson, Arthur. (2019).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Values, Action, and Future Needs. Asian Development Bank East Asia Working Paper No. 21, https://www.adb.org/ publications/ecological-civilization-values-action-future-needs.
  ⑤王小鹏、金正:《中国生态环境积极变化令人惊叹——访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索尔海姆》,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2018-05/19/ c_1122857716.htm, 2018年5月19日。
  责编:吴奇志
其他文献
本文在回顾分析宁波市小城镇发展历史过程的基础上,提出了宁波应该走发展中心城市为主的道路城市化道路,并提出了扩大中心城市规模,优化中心城市功能,在大城市边缘建立农民开
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不仅冲击经济社会发展,而且对科技创新活动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可以看到,疫情不仅将打破科研活动以往的工作方式,而且有可能对未来科技发展趋势产生深远
近年来,甘肃省兰州市围绕“扩资源、促公平、提质量”发展思路,着眼“建设区域教育中心”的发展定位,坚持“以学校为本、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发展理念,深入实践“一体化
“做人要有精神,办学要有风格。学校的精神是什么?应该确立什么样的办学风格?面对生源日益减少的现状,乡村小规模学校该何去何从?”这些是华亭市东华镇学区主任王军祎一直思
目的:观察在临床本科学生神经病学课程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CBL)与PBL教学方式并结合神经解剖学基础知识的教学效果。方法:以包头医学院2017级临床医学本科生为观察对象。2017
人力资源业务外包能够有效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提升人力资源的规范化程度.本文从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概念出发,分析了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
杭绍台城际铁路作为国内第一条民营控股高铁,采用PPP模式进行建设与运营,提高项目融资效率,减轻财政压力。本文围绕杭绍台铁路PPP项目的建设特点,发现其存在融资额巨大、诉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人们经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也逐渐涌现出一批富有社会责任感和公益道德心的人。因而,要想提高我国的国民素质,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就必须从基础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大学教师的地位与作用的改变,对大学教师的素质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指出教师要具有全新的教育理念;具有网络意识;富有创新精神;勇于开展创造教育并善于进
“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做出的掷地有声的承诺。聚焦“公平”和“质量”,让老百姓的孩子从“有学上”提升为“上好学”,这是每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