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图小利,唇亡齿亡

来源 :名作欣赏·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3058799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宫之奇谏假道》,《左传》名篇。所述史实,教训惨痛。文章语言简练,人物形象鲜明。
  关键词:假道 谏君 虢亡虞亡 语言 人物
  “春秋无义战”,“强凌弱,众暴寡”乃是当时“国际”常情。“宫之奇谏假道”的故事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作为春秋前期较大诸侯国的晋,以其极为阴险的手段一举吞灭了与自己同宗的虢、虞两个小国。(晋、虢、虞的君主都是宗周姬姓的分支)事件惊人,教训惨痛,加之语言简洁生动,人物形象鲜明,因而该文成了后世文史两界中的名篇和大中学校的教材。文中的“辅车相依”“唇亡齿寒”“一之谓甚,岂可再乎”“明德惟馨”也都成了有名的成语,其“假途灭虢”还成了所谓“三十六计”之一。兹对该文试作如下赏析以飨同好。
  文章篇幅不长,内容也不复杂:公元前658年,晋献公以其国产的玉璧和名马为礼物假道于虞以伐虢,虞君因其利欲熏心而拒不听从大夫宫之奇的劝谏,不仅痛快地答应假道,而且还派兵充当晋军的先锋,于是晋军十分顺利地侵占了虢国的下阳。两年之后,晋国故伎重演,又要假道于虞以伐虢,虞君仍然不听宫之奇的劝谏,于是晋军不但吞灭了虢,回程中还顺便吞灭了虞,晋国的疆土得到了很大的扩展(虢、虞都在晋的南面,晋的都城在今天的翼城)。从此也便拉开了晋国称霸的序幕,接着它又陆续吞并了周边十几个小国,国势更加强盛,以至于在虢虞双亡十二年后的“晋楚城濮之战”中大获全胜,因此晋君(献公之子文公重耳)也便被周天子策命为侯伯,成了诸侯中的霸主。
  虢、虞双亡的历史教训充分说明,“唇亡”必致“齿寒”,甚至还会“齿亡”!所以后人对于“唇亡齿寒”的教训特别警惕。试举一例。此事过后二百余年,亦即到了公元前453年,晋国掌权的贵族智氏,胁迫贵族韩氏和魏氏跟自己一起讨伐另一贵族赵氏,然而围攻赵的晋阳一年多也未攻开。于是赵之谋臣张孟谈暗中去见韩氏和魏氏,提醒并警告他们说:“臣闻‘唇亡齿寒’……赵亡则二君次之矣。”韩、魏大悟,乃与赵氏里应外合一举歼灭了智氏。这可说是“唇亡齿寒”这一真理的胜利。
  然而像虞君那样不思“唇亡齿寒”之理而害人又害己者也未绝迹。这里也举一例。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英、法两个强国坐视以致怂恿纳粹德国向外扩张,甚至还与德、意等国缔结了牺牲捷克的“慕尼黑协定”(意在将这股法西斯祸水引向东方的苏联),致使很多小国被德、意吞灭,连法国也很快沦陷,英国也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于是世界舆论嘲笑英国首相张伯伦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又可以说是“唇亡齿寒”这一真理对于心术不正者的严惩!
  《左传》文笔之妙一向为后人所称道,那么作为其中名篇的该文,其妙又在何处呢?少说也有这么几点:语言精练生动、人物性格鲜明、剪裁巧妙、结构完整。这里只谈最为突出的前两点。
  先说语言精练生动。全篇语言可谓没有任何多余或逻嗦,而又那么准确和生动。比如文章开头这一句:“荀息请以屈产之乘、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何等简洁而惊人!接着,晋君说:“是吾宝也!”(这璧、马可是我的珍宝呀!)荀息道:“若得道于虞,犹外府也。”(假道于虞而后吞灭虢、虞,则现在将这珍宝送给虞可就等于放在咱外仓库里了)仅从这么简单的三句话中,足以看出晋君心计之浅,心性之吝;荀息心术之险,心计之深。其“若得道于虞,犹外府也”这话说得又是何等言简意赅而传神!他们这话,到了《谷梁传》里可就拉杂多了:“晋君曰:‘此晋国之宝也。如受吾币而不借吾道,则如之何?’荀息曰:‘此小国之事大国也。彼不借吾道,必不敢受吾币;如受吾币而借吾道,则是我取之中府而藏之外府;取之中厩而置之外厩也。’”文字增加了近六倍。到了《公羊传》里增加了近九倍,然而都未增加新内容。而且《谷梁传》里晋君的话还幼稚得不像一国之君主。再如《左传》该文中晋向虞第一次提出假道之后的一段话:“虞公许之,且请先伐虢。宫之奇谏,不听,遂起师。夏,晋里克、荀息帅师会虞师伐虢,灭下阳。”仅仅三十五个字,却有六层意思递相承接,体现着形势发展之速有如川水之泻。而其他两传的记载,既无如此简练,也无如此生动。
  宫之奇第二次谏君的语言更精彩。此谏有三层,且看第二层驳斥虞君“同宗不会相侵害”之论。此论又分三层:从虞、虢两国地缘上讲;从虞、虢、晋三国血缘上讲;从人、神关系上讲。何等全面而深刻!既揭穿了晋国阴谋之险,又驳斥了虞君愚妄之想。再看他“神助有德者”之论:“臣闻‘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翳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岂吐之乎?”此中三则精练的格言有如连珠炮轰,紧接着的几句论断和反问,又是义正词严,气势凌厉!文章开头提到的“唇亡齿寒”等几个成语,虽然有的似乎当时就有,然而后人的广泛运用却是从这篇文章开始的。再比如“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岂可再乎”几句,不是格言,胜似格言,深含哲理、沉重精辟,使得虞君哑口无言,无法反驳。而在《公羊传》《谷梁传》两传中,宫之奇的这层意思可就远远没有这样精彩了,甚至还显得拉拉杂杂,有气无力,试做对比诵读,分明可见高低。故而宫之奇这段话也便成了《史记》中记述他谏君的依据。
  宫之奇的话中倒装句尤其值得注意。如“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意为晋国对虞之爱还能超过爱桓、庄吗?)再如“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虞国到不了腊祭就亡了,就在晋军这次出兵之时,晋军不用再来了)。这样一倒装就把最可怕、最痛心的问题提到了最前面,则其强烈的悲愤之情也就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警示作用也更大。特别是“虞不腊矣”一句乃是经过两次倒装才提到最前面的。如此句式可谓少见,而其效果显然也非常规语序所能及。
  再说人物性格鲜明。先看荀息。假道于虞,一举侵占下阳,再举吞灭虢、虞,都是由他提出和导演而顺利实现的。他在晋君眼里理所当然地是一位“料事如神”的智囊和功臣。当然也是一个老奸巨猾、心狠手辣的阴谋家。《公羊传》中还说,晋军顺利灭虢、灭虞之后,他问晋君“臣之谋,何如?”其志得意满而又邀功取宠之情跃然纸上。   晋君和虞君。二人都是一国之主,也都是贪得无厌之徒。然而晋君贪的是两个小国的整个领土;虞君贪的却是晋国的一点财宝。这位晋献公,可谓“贪而不昏”。从宫之奇的话中我们还知道,此前他曾毫无情义地灭掉了既是同宗又是近支的桓叔和庄伯两个家族,所以他现在又来吞灭同宗而关系较远的虢、虞两个小国,也便不足为奇了。可见这位晋君的胃口多么巨大,又是何等的“六亲不认”!因此他与老谋深算的荀息一唱一和,配合默契,使得晋国的国运也便“如日之升”,从而为其儿子晋文公称霸诸侯打下了雄厚的基础。那么这位献公也便成了晋的一代“英主”。
  虞君呢,则是“贪而至昏”:几块玉璧、几匹骏马就足以使他忘义而又丧智:死不纳谏而两次让晋假道去伐、去灭同宗之虢,致使虢、虞迅速双亡,连自己也做了俘虏,而又做了晋君女儿陪嫁的奴仆,真是一位典型的鼠目寸光、冥顽不化、不可救药的昏庸至极之主。然而他对宫之奇的两次毫不留情的“极谏”,尽管拒不采纳,却也并未动怒;宫之奇举家逃离,他也并未追扑。看来他也只是昏庸,并不残暴,亡国而又做了奴仆的下场也够可怜的。那么将“可怜之人必有可恶之处”这句俗语用在他头上,可谓“正好”。
  最后来看核心人物宫之奇。该文说,荀息提出假道伐虢阴谋之后,“(晋)公曰:‘宫之奇存焉。”《说苑·尊贤篇》中也说“虞有宫之奇,晋献公患之”。《春秋繁露》中的《灭国·上篇》中也说“虞公托其国于宫之奇,晋献公患之”。可见这位宫之奇是当时和后世公认的虞国的顶梁柱。他不仅两次即刻识破晋国之谋,而且敢于义正词严地警告虞君切勿上当。此心此论,正如《孟子·尽心》中所说的“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事也深”。假道之前的荀息曾对晋君说他“懦而不能强谏”“虽谏君将不听。”然而前一句没有说准,试看他谏君的态度和语言,不但不懦,而且堪称“犯颜直谏”“忠言极谏”!其奈虞君财迷心窍,死不纳谏。他看亡国在即,难挽狂澜,而又不愿当俘虏,他便满怀悲愤毅然决然地携其家族远走他乡了。形势的发展果如他之所预言:未到年终,虢、虞两国迅速双亡了!而他所强调的“唇亡齿寒”和所谓“神助有德者”之论,至今还可说是至理名言。屈原《离骚》的名句“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与他这话如出一辙。可见这位宫之奇的确是二千六百多年前的忠臣良相。
  《宫之奇谏假道》作为两千多年前的仅仅五百余字的记事短文,不仅把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记得如此清晰、简洁而完整,而且还把几个人物的思想性格写得如此突出而鲜明,堪称可贵而难能。
  于此还应一提的是,虢、虞双亡的史实在孔子作的《春秋》中只有两句话,才十三个字:“虞师、晋师灭下阳”(僖公二年)。“冬,晋人执虞公”(僖公五年)。如此记载,简则简矣,其奈简得连轮廓也看不到了。不仅不显起因、经过、是非曲直,而且还不显虢、虞双亡的结局。(这可并非不值一提的小事啊)至于宫之奇的忠智以及“唇亡齿寒”的史实,更是不见踪影了。而这样的忠智和教训又是多么宝贵的思想、文化结晶呀!然而在《春秋》之中如此简略乃至粗疏的记载却是常见。看来所谓“春秋谨严”之论不免有些“谬夸”或“过誉”吧。可也正因为这样,《春秋》问世之后不久,为其作“传”者也便很快出现了,而且竟有三家之多,此即所谓“春秋三传”,从而有效地弥补了《春秋》中这种严重的缺憾。“三传”之功可谓大矣!——“三传”各有特色。而《左传》总体水平之高远非其他二传所能及,这也早已成为定论了,这从上文提到的几个对比中也可略见一斑。因此两千多年来《左传》一直受到读者的普遍喜爱,甚至堪称“左传癖”者竟是无世无之。而未曾有过“公羊癖”或“谷梁癖”(尽管专门研究二传者也未中断),因此像《宫之奇谏假道》这样短小精美的篇章,在此两传中也就十分罕见。
其他文献
昨天早晨去参加同事的葬礼,傍晚又去医院探望生小孩的邻居。一天的工夫,一悲一喜。  晚上回来,一个人走在阒无人迹的大街上,接受着四面来风的抚慰,心有所触。  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时,他紧握双拳,离去时却又松开双手。生活竟是如此之矛盾。一方面,它激励你不懈地追求和奋斗;另一方面,它又强迫你在生命终结之时放弃一切。  是的,是生活在教会你什么时候要收,什么时候该放。那么面对这一切的时候,你认为最重要的又是
摘 要:《台北人》透露的线索是,那些男女们的落魄是因为当年那场战争使他们流离偏安,以至于繁华落尽。但是面对宇宙大块、时空更迭,我们当真可以简单地把当年繁华的衰败归结到一场人为的大动乱吗?仁爱是人道,杀伐是天道。战争不过是天行杀伐的手段,而人们在其中却躬行着人道的美梦。本文以《台北人》中的尹雪艳、金兆丽、朱青为例做做“坏女人”的“翻案”文章,探讨一下这三个女人如何把人道理想的毁灭与天道虐杀的感喟统一
我是个大大咧咧的女生,有一个男生好兄弟,他就是我们班的学霸——谢俊涛。我很庆幸他不嫌弃我这个女生。我与他从幼儿园到初中一直同班。  他矮矮的个子,黑黑的脸,而我呢,个子又高,脸面又白。我曾与他有说有笑地一起去食堂吃飯,一路上引来许多怪异的目光。我和他只是兄弟,绝不是别人眼里的那种关系。有一次他对我说,如果我们是生死相交的兄弟的话,那就帮帮忙借几块钱给我吧。“没问题。”我说。我把钱儿借给了他。虽然他
摘要:黄君作为一个深具豪气才情的词人,词作大气磅礴,雄浑豪壮,一个现代的词人,对古典诗词信手拈来的化用,对家国情怀情义两全的深情刻画,无论是精神意境还是句式笔法无不闪烁着中国传统的光辉,但现代的新观念新伦理又作为其内核,时代特色也极为厚重,其词作之魅力正在于此。黄霑的词作对中国古典的承与变正表现在其家国情怀及对侠的新的阐释上,其文学手法的意象选用及甸式笔法上也充分体现了对古典诗词的继承并合于古典词
从很多方面说,有些鸟类跟人类是相似的。它们和伴侣终生相伴,悲剧发生后,它们也会非常想念先死去的一方。作为在坦比湾附近的一个农场上长大的一个男孩,我有幸看到很多在自然界中生长的鸟类,并且很早就熟悉了它们面临危险时的叫声、快乐时的歌唱以及痛失爱侣时的哀鸣。   1949年跟科琳结婚后,我们一起搬到了一个较小的农场。后来,我的儿子从学校毕业,对从事农业感兴趣,我就把较小的农场卖了,买下足够我们两代人耕
摘 要:孟子和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双峰并峙的人物,对于儒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他们的学说主要集中在《孟子》和《荀子》两书之中。就两书之中关于《春秋》的评价来看,孟子认为《春秋》是孔子依照旧有的史料编著而成的,意在拯救乱世、恢复王道,并且对《春秋》作为儒家经典的地位进行了肯定。《荀子》书中论述到《春秋》时,出现的最多的字眼是“微”,通过遣词造句寄寓褒贬之意,在荀子看来,这是儒家特有的一种表达方式。通
摘 要:以往的大学语文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是没有足够重视传统和没有正确对待传统。因此,要让大学语文达到“语文修养”和“人文修养”的双赢,就应该做到“足够重视传统”和“正确对待传统”。本文认为,在具体大学语文教学中,重视传统就是在语文教学中抓住传统文化经典这个根本,而正确对待传统就是要把传统文化经典融入语文教学的全过程。  关键词:大学语文 传统文化 文化经典 融合  大学语文课程是我国高等
【摘 要】一年级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最基本的写字能力,为今后的汉字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主要介绍了写字教学的意义,对一年级写字教学的有效方法进行了简要探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写字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85(2021)17-0187-02  Strategies for Effective Teaching of Ha
【真题再现】   从下面两个文题中任选一题作文。(50分)   作文一:播种   作文二:品读材料,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中国天眼”的青春力量   39岁!“中国天眼”工程运行团队的平均年龄。如果只算大窝凼的现场团队,还要再年轻10岁。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是观天巨目、国之重器,实现了我国在前沿科学领域的一项重大
【摘要】在现代初中英语教学中,课外阅读教学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与不足,因此教师需要对那些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制定出相应的实施策略。通过英语课外阅读教学帮助学生了解国内外文化,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多多进行英语课外阅读,可以开阔学生的英语知识视野,使学生增强综合学习素质。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英语;课外阅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