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电子技术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技术基础课程。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对该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针对当前该课程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从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实践环节四个方面进行的教学改革新思路。
[关键词]电子技术 实践能力 教学 改革
一、存在的问题
电子技术课程的讲授一直以来都比较重视课程体系的系统性,课程内容讲得较为细致,学生对于分析问题的思路可以比较清晰地理解和掌握,但是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学生应用能力不强。
电子技术课程的实践,大多数只是停留在实验室的实验这个基础上,学生往往是为了实验而实验,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而实验和实际运用有很大的差别。
随着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的不断发展,电子设计自动化(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 EDA)已经被广泛引入了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中,但是只是作为传统实验教学的补充,没有很好地发挥出该平台的作用。
二、 改革的思路
1.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启发教学形式,活跃课堂气氛。国外电子技术课程强调设计和实践,注重方法和思想的介绍。这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教学中每章都从最基本的应用实例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实际问题引入相关知识和理论,进而引出相关概念及电路。教学中,多采用教师设问的方法,先让学生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用到些什么样的知识。学生经过思考和调研后,教师再提出学习的内容、目的、要求及其他相关事项,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新知识。
2.在教学方法上,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电子技术课程理论多入门难,如果都采用多媒体教学,学生对大量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分析方法、基本计算方法不容易掌握,也会容易产生视觉疲劳。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讲解形象化,这样有利于学生的理解。教学课件的使用主要是为了使抽象难懂的内容形象生动便于学生理解。例如,模拟电子技术部分的晶体管内部载流子的运动、电流分配以及PN结的形成及稳定过程等内容,数字电子技术部分的触发器的电路结构和工作原理、移位寄存器的寄存原理以及555定时器的电路结构及功能等内容都非常抽象。将这些内容应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大大提高授课效率和教学效果。将传统的教学手段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就能使其发挥各自的长处,活跃学生的思维。
3.在教学内容上,采取精简教学章节,注重工程应用。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比较多,包括数字电子技术和模拟电子技术两个部分,一般要有19章的内容,但是教学学时给得偏少,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只能让内容精练,保证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的介绍,要增加新的理论,新的器件和新的技术的介绍,拓宽学生的眼界。教学内容应减少或删除有关器件内部机理的分析过程,精简或压缩分立电路的内容,只要能引出电子技术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分析方法即可。应着重介绍器件或集成模块的外特性、功能和应用电路,尽量引用实际集成电路及其数据参数,让学生能会对大系统电路原理图进行分析,适应工作的需要。
4.在实践环节上,采取新旧互补方式,贴近实际运用。对于实践环节,现在普遍的观点是在实验内容的设置上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创造性、设计性实验。但是忽略了任何一所高校不可能投入巨资,去建设各种专业设备齐全的创新开发实验中心。在设计性实验中,元器件的损耗及仪器设备的损坏势必增多,资金和设备投入相对增大。EDA技术的发展可以克服实验室条件的限制,让学生可以放开手脚大胆地在计算机上进行实验。学生对于传统的实验方式容易产生依赖性,对实验的目的不明确。若在传统实验的基础之上充分发挥计算机仿真的作用,让学生先仿真再实验,弥补传统实验方式的弊端,取得更好的实验效果。
除了计算机仿真在实验中的应用外,它还是深入分析电路的重要工具。通过计算机仿真,可以让学生了解到电子设计中较为深入和前沿的成果,并体会到电子设计中的精华思想。现在用的比较多的是MultiSIM和CPLD。MultiSIM是公认的用于教学和实验的优秀仿真工具。在复杂度和可编程性较高的应用场合,运用CPLD来实现数字逻辑设计已经十分普遍。
按照这样的思路,在电子技术课程的实践环节中,学生可结合理论学习,开展MultiSIM仿真,进行CPLD逻辑设计,完成具体实验操作和训练,最后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搭建基本电路模块。通过这一系列的过程,学生就能具备一定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 结语
学习电子技术课程没有实践是不行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改革的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后有更大的收获。改革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这需要从事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的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美]William Kleitz.数字电子技术——从电路分析到技能实践[M].陶国彬 赵玉峰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关键词]电子技术 实践能力 教学 改革
一、存在的问题
电子技术课程的讲授一直以来都比较重视课程体系的系统性,课程内容讲得较为细致,学生对于分析问题的思路可以比较清晰地理解和掌握,但是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学生应用能力不强。
电子技术课程的实践,大多数只是停留在实验室的实验这个基础上,学生往往是为了实验而实验,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而实验和实际运用有很大的差别。
随着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的不断发展,电子设计自动化(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 EDA)已经被广泛引入了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中,但是只是作为传统实验教学的补充,没有很好地发挥出该平台的作用。
二、 改革的思路
1.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启发教学形式,活跃课堂气氛。国外电子技术课程强调设计和实践,注重方法和思想的介绍。这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教学中每章都从最基本的应用实例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实际问题引入相关知识和理论,进而引出相关概念及电路。教学中,多采用教师设问的方法,先让学生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用到些什么样的知识。学生经过思考和调研后,教师再提出学习的内容、目的、要求及其他相关事项,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新知识。
2.在教学方法上,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电子技术课程理论多入门难,如果都采用多媒体教学,学生对大量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分析方法、基本计算方法不容易掌握,也会容易产生视觉疲劳。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讲解形象化,这样有利于学生的理解。教学课件的使用主要是为了使抽象难懂的内容形象生动便于学生理解。例如,模拟电子技术部分的晶体管内部载流子的运动、电流分配以及PN结的形成及稳定过程等内容,数字电子技术部分的触发器的电路结构和工作原理、移位寄存器的寄存原理以及555定时器的电路结构及功能等内容都非常抽象。将这些内容应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大大提高授课效率和教学效果。将传统的教学手段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就能使其发挥各自的长处,活跃学生的思维。
3.在教学内容上,采取精简教学章节,注重工程应用。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比较多,包括数字电子技术和模拟电子技术两个部分,一般要有19章的内容,但是教学学时给得偏少,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只能让内容精练,保证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的介绍,要增加新的理论,新的器件和新的技术的介绍,拓宽学生的眼界。教学内容应减少或删除有关器件内部机理的分析过程,精简或压缩分立电路的内容,只要能引出电子技术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分析方法即可。应着重介绍器件或集成模块的外特性、功能和应用电路,尽量引用实际集成电路及其数据参数,让学生能会对大系统电路原理图进行分析,适应工作的需要。
4.在实践环节上,采取新旧互补方式,贴近实际运用。对于实践环节,现在普遍的观点是在实验内容的设置上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创造性、设计性实验。但是忽略了任何一所高校不可能投入巨资,去建设各种专业设备齐全的创新开发实验中心。在设计性实验中,元器件的损耗及仪器设备的损坏势必增多,资金和设备投入相对增大。EDA技术的发展可以克服实验室条件的限制,让学生可以放开手脚大胆地在计算机上进行实验。学生对于传统的实验方式容易产生依赖性,对实验的目的不明确。若在传统实验的基础之上充分发挥计算机仿真的作用,让学生先仿真再实验,弥补传统实验方式的弊端,取得更好的实验效果。
除了计算机仿真在实验中的应用外,它还是深入分析电路的重要工具。通过计算机仿真,可以让学生了解到电子设计中较为深入和前沿的成果,并体会到电子设计中的精华思想。现在用的比较多的是MultiSIM和CPLD。MultiSIM是公认的用于教学和实验的优秀仿真工具。在复杂度和可编程性较高的应用场合,运用CPLD来实现数字逻辑设计已经十分普遍。
按照这样的思路,在电子技术课程的实践环节中,学生可结合理论学习,开展MultiSIM仿真,进行CPLD逻辑设计,完成具体实验操作和训练,最后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搭建基本电路模块。通过这一系列的过程,学生就能具备一定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 结语
学习电子技术课程没有实践是不行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改革的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后有更大的收获。改革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这需要从事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的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美]William Kleitz.数字电子技术——从电路分析到技能实践[M].陶国彬 赵玉峰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