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也有梧桐树

来源 :莫愁·小作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kun72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一次见到法国梧桐,就又记念起瘦竹先生。那挺拔的法国梧桐,那法国梧桐的绿荫,总让想起瘦竹先生的倔强的屹立的形象。”这是田本相先生为纪念陈瘦竹先生写下的深情文字。陈瘦竹先生常年居住南京,而法国梧桐的确可以视为南京的标志:沿着中山路、中央路、中华路等主干道屹然挺立的行道树,一色的都是高大粗壮的法国梧桐。这种学名为悬铃木的树种成了这座光荣的城市历史的记忆,成了这座英雄的城市绿色的丰碑,成了这座美丽的城市鲜亮的显现,而在田本相先生的笔下,又成了一位卓越学者伟岸形象的象征。
  其实,北京也有法国梧桐,北京的法国梧桐同南京的梧桐树一样庄严挺拔,也足以象喻一代学人田本相的倔强、伟岸的形象。
  梧桐树根深叶茂,树冠蓬勃,气势磅礴,可比田本相先生的功业。田先生一生耕耘戏剧学术,营构戏剧交流平台,堪称中国戏剧乃至汉语戏剧界的一株参天梧桐。他的著述涵盖了中国现代戏剧史的每一个方面,从戏剧文学到戏剧艺术,乃至戏剧舞台、戏剧团体,成为当代戏剧学术的集大成者。他的学术还遍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其他方面,另外还勤勉地进行散文和戏剧剧本的写作,其学术和文学业绩像高大的梧桐树那样盘根错节,葱郁如盖。田本相先生倾20多年的心血缔造并领导了连接台港澳及内地戏剧界的华文戏剧平台——华文戏剧节,这是海峡两岸和港澳地区重要的文化合作平台,每两年笙箫轮番,精彩纷呈,凡十届硕果累累,弦歌连绵。2018年的华文戏剧节由于种种原因而受阻,先生不顾病魔缠身,始终谋局策划,包括派我在台湾、澳门两地多方接洽,布局人脉以缓困局等等,可谓呕心沥血,鞠躬尽瘁。虽然,华文戏剧节的存续形势目前尚不明朗,但田先生创下的两岸与港澳戏剧交流的高质量平台恰如秋风中的梧桐,霜雪中的松柏,伟岸刚劲,屹然挺立。
  梧桐树枝大叶肥,翠色丰满,浓荫蔽日,可比田本相先生培养人才、扶持后进的成就。他在广袤的戏剧艺术天地开枝散叶,培养的戏剧学人才遍布海内外,其中如胡志毅、宋宝珍、周靖波、夏骏等已经成为中国戏剧和中国文化研究方面的卓然大家,成为中国学界的重要领军人物,更不用说还有大量私淑弟子和学界粉丝,围绕着田本相先生的学术之株生成了一派生气勃勃的学术森林。作为戏剧研究界的掌门人,田先生常如在炎热的夏季撑开巨大树荫的梧桐,以温馨的清凉招呼和照拂每一位大汗淋漓的学术后来者。对于这样的荫凉,我自己深有体会。我不是田先生的入室弟子,但他对我常常“视如己出”。他所主持的重大项目即便与我擦肩而过,也会运用各种方式让我有机会参与其中。我的每一本学术著作他都予以深切的关心。我的《新人文主义的中国影迹》一书出版时,人在澳门,与田老师等前辈联系渐少,就未及时奉上求正,谁知田老师竟然自己买了这本书,还认真读了,且不止一次在研讨会上表示,他一定要写一篇书评。虽然先生后来身体状况不佳,未能写出他的批评,但他关注、爱护后辈的殷殷提携之心,对于我来说,正如同赤日炎炎之下远远招展着的一片绿荫,那里有一份醉人的清凉。这种再也不能抵达的清凉连同内心永恒的遗憾,将长伴痛楚的记忆,使我今后不忍避走于梧桐的浓荫。
  梧桐树经风历雨,傲寒斗霜,残叶褪尽,仍以钢铁般的枝干呼唤并拥抱春天的温煦,这可比田本相先生的人格精神。田先生的刚正倔强是出了名的,他只对自己的良心负责,在他的学术人生中,如果遭遇到非良心的压迫,他可能无由反抗,无力反击,但绝不屈服,也拒绝委曲。他曾因主编一本选题敏感的书而受到指责,有人借此兴风作浪,一时之间议论纷纷。田先生拍案而起,正色放言:我田本相就是编了这样的书,你从学术上从文化上挑出毛病来,我服你,敬你,否则,一切的指责我都敬谢不敏!掷地有声的宣示震撼了古色古香的恭王府,还有宫墙外零星的梧桐树。说这话的时候好些人都在场,先生涨红了脸,憋足了气,一股凛然正气洋溢在凌波的秋色中。彼时我被他邀请旅居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帮他编修《新时期戏剧述论》。我一直知道田先生非常了解陈瘦竹先生,但我到现在终于理解了他为什么把陈先生的“倔强”性格与梧桐树联系在一起。
  每次回到南京,看到傲然挺立的梧桐树,就会想起田本相老师纪念陈瘦竹先生的文章。而今,田本相先生也已遽归道山,在深深地悼念他的这一刻,又很自然地想起他上面的话,想起了南京和北京的梧桐树。田先生一定知道,北京也有法国梧桐树,虽然它不像在南京那么稠密,那么集中,那么鲜亮,也不会像南京的梧桐樹那样,在深秋季节将漫天的梧桐叶洒落地面,铺成一派枯叶的金黄,再等着秋风将它们吹得洋洋洒洒,硬是造成一种铺天盖地的气势和韵味。但北京的梧桐树依然挺拔而秀美,威严而倔强,即便是在北方肃杀的冬季,也会紧紧地攥住一颗颗果球,在凛冽的寒风中摇动着,以抗拒命运的凋零。我所见过的北京的法国梧桐,散落在东郊定福庄那一带,或者离城近一点的左家庄,那正是田本相老师长期居住的两个地方。北京的法国梧桐树总是与田本相先生的住所联系在一起,而田先生又将南京的梧桐树比喻为陈瘦竹先生的形象,两方面信息的交叉叠合,可以归结为这样的一句话:每当见到法国梧桐,就会想起田本相先生,想起他纪念陈先生的文章。
  法国梧桐树南京很多,北京也有。很多地方都有。
  朱寿桐:人文社科学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历任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南京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所副所长。
  编辑 木木
其他文献
【文题回放】  靶心,即靶子的中心。一般指射击的目标,或矛头所指的地方。瞄准自己的靶心就是要找准前进的方向,也可指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要抓住问题的关键。对此,你有怎样的经历、体验和思考?  请以“瞄准自己的靶心”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②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③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命题透视】  从形式上看,这是一道提示语+命题的传统
期刊
【文题回放】  题A:生活处处有趣味,单是食趣就颇多。请以“食趣”为题写一篇文章。  题B:出于环境卫生和食品安全的考虑,学校规定,学生在校不許吃零食。有一天上午第三节课后,米豆、小轩和你到老师办公室抱本子,老师把桌子上的巧克力递给米豆,她刚想接,却缩回了手,说:“谢谢老师,我不吃,不然我们班会被扣分的。”小轩却拿过来,笑着说:“真的很饿,我不客气了!”这个情景引发了你的联想和思考,你就此自拟题目
期刊
【困惑呈现】  很多时候,学生都会和我说:“老师,写作文的时候,题材我有,主题思想也有,就是写出来跟流水账一样,作文分数总不高。”从同学们的反映中可以得知,他们写作时语言总是难以做到流畅、自然、生动,缺乏描写,给人贫乏之感,很难吸引人。其实这是很多同学的写作困惑之一。  【惑因透视】  同样的素材,同样的主题,有的学生写得细腻生动,具体感人;而有的同学却只是单纯地概述事情,记流水账一般,读来味同嚼
期刊
【困惑呈现】  不少同学反映,自己的考场作文得分不高,是因为标题、开头或结尾出了问题——标题“寡然无味”“平庸无奇”,开头“一览无余”“平常无味”,结尾“平淡无奇”“了无深意”。据多年批阅作文的经验,“文章标题、开头、结尾平庸”已成为学生考场写作时的普遍困惑。  【惑因透视】  文章标题“老套陈旧”“普通常规”“缺乏看点”是考场自命题作文的困境,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有很多。从学生角度看,主要因为平时
期刊
一片金黄的叶子落在我的面前,我知道秋天来了。  秋天的景色十分迷人。梧桐树换上了金色的秋装,枫叶悄悄地变成了红色,菊花竞相开放,吐露着芬芳。河边成片的芦苇像白色的扇子,在秋风的吹拂下曼妙摇曳。今年的“网红”乱子草也朦朦朧胧地揭开了粉色的面纱。秋高气爽,波光粼粼,玄武湖倒映出蓝天白云,湖边的杨柳和青草依然绿意盎然。整个南京变成了一块五彩斑斓的调色板。  秋天的气候十分宜人。人们不需要像夏天那样躲在空
期刊
【困惑呈现】  议论文写作不深入,犹如隔靴搔痒,自己痒得难受,别人看得也难受。“不深入”的表现有:论点层面或雾里看花让人不明真相,或人云亦云无独立主见,或只及皮毛无鞭辟入里;论据层面或陈词滥调、或理屈词穷、或方枘圆凿(论据与论点不般配),认知经验极其匮乏;论证层面或大而无当无条分缕析,或一叶遮目而不见泰山,或逻辑残缺难以自圆其说。  【惑因透视】  以上,只是议论文写作不深入在“议论三要素”方面的
期刊
是谁这样胆大  竟然偷走了月亮?  那些白天搬运食物的蚂蚁  肯定还在回家的路上  那些飞远了的红蜻蜓绿蜻蜓  也一定迷失了方向  是谁这样胆大  竟然偷走了月亮?  青蛙们的鼓点  再也不如以前敲得那么响  那些浓稠的黑色  也裹住了我们想象的翅膀  是谁这样胆大  竟然偷走了月亮?  连小狗也愤怒不已  对着天空汪汪汪地叫  那些萤火虫也藏起来了  失去了以往游玩时的疯狂  到底是谁,偷走了月
期刊
金秋十月,蟹美膏肥,食之美哉。这个时节,螃蟹常来“串門”,我颇为好奇,忍不住静观起来。  它们的样子十分有趣,青灰色的硬壳上有个笑脸般的M形图案,像威武的铠甲勇士。用手轻轻一逗,头上那两颗米粒般的小眼睛,立马缩回去,反应特灵敏。眼睛下面的嘴总是一张一合,不停地吐着泡泡。母蟹的钳子小小的,公蟹的钳子大大的,毛茸茸的,像两把锋利的剪刀。翻过身来,白色的腹部上沾着泥土样的黄斑。不同的是,母蟹的肚子是半圆
期刊
大家好,我是一张纸,一张曾经的纸。今天我要给你讲讲我的奇特經历。  从我记事开始,我就是一张“灵魂有香气”的纸,我一边闻着自己的香气,一边被放在纸盒里,在车上不停地颠簸。  终于有一天,颠簸的生活停止了。一双稚嫩的小手捧着我,一蹦一跳地跑进了一个美丽的房子。后来我知道了,这双小手的主人叫小明,他是替他爸爸来取报纸的。  小明爸爸的手温暖有力,他仔细阅读了我身上奇特的趣闻,然后就把我放下了。这时一双
期刊
寻出家传的霉绿斑斓的铜香炉,点上一炉沉香,清一壶茉莉香片,紫檀茶几上有几只佛手和熟透了的梨。我喜食嫩梨,因实在难寻,便只好用熟梨来代替了。  几年前,老家尚未搬迁时,门前有一棵老梨树,据说是我小时候吃梨吐的核长出的树。梨树极盛,有八九尺高。  春,梨花蕾挤满枝头,花瓣未舒展,凑得紧,几个几个地合抱在一起,嫩綠色的,极水灵。我尝试坐在树下,花也尝试在半夜就会吐露出香气来。于是我便常在夜里赏花,坐在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