刨根问底不罢休,逻辑自洽文自成

来源 :莫愁·小作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fanffvg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困惑呈现】
  议论文写作不深入,犹如隔靴搔痒,自己痒得难受,别人看得也难受。“不深入”的表现有:论点层面或雾里看花让人不明真相,或人云亦云无独立主见,或只及皮毛无鞭辟入里;论据层面或陈词滥调、或理屈词穷、或方枘圆凿(论据与论点不般配),认知经验极其匮乏;论证层面或大而无当无条分缕析,或一叶遮目而不见泰山,或逻辑残缺难以自圆其说。
  【惑因透视】
  以上,只是议论文写作不深入在“议论三要素”方面的表征,根子上的原因有待进一步思考。就初中生议论文写作整体水平而言,我以为“不深入”是普遍现象,但也是正常现象,毕竟议论文写作在九年级下学期才正式进入教学序列。“叙事是写作之母”,打好叙事类文章写作的基础是初中写作教学的重头戏。议论文写作教学课时有限,学生得不到有效训练,写作水平也不可能一蹴而就。2020年全国中考议论文的题型比例有明显抬升,这无疑会唤醒平时教学高度重视议论文“不深入”。论述类文本阅读浸润的缺失,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一方面是缺乏议论文体表达经验获取途径,另一方面“两耳不闻窗外事”所导致的见识匮乏、认知低幼,都是“不深入”的根本原因。议论文的宠儿,我认为都是那些广闻博知的学生。
  回到学生写作本身的问题,我认为的议论文“不深入”的病根,是基于思维品质的表达能力的问题,有几个方面:
  缺乏必要的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简单地说是对事物的辨识能力和判断能力,缺乏“大胆质疑、谨慎断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之类的表达训练。
  缺乏严谨的逻辑思维。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递进与推理、逆向思维等思维方法没有进入课堂教学,“逻辑性”在学生的表达词典里缺席。
  缺乏灵活的形象思维。纯粹的“说道理”想达到很好的表达效果,对遣词造句的专业性要求非常高,初中生难以企及。其实,即使“说道理”也可以依靠“讲故事”来完成。初中生理解和写作议论文,往往走进了“只说道理不讲故事”的死胡同。
  【破惑之策】
  个人以为,所谓议论文“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对议论文的阅读助力明显,但对议论文写作的“深入”问题帮助微弱。换句话说,“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是议论文阅读的有效工具,很难成为议论文写作的真正工具。仅仅有“议论三要素”,是写不出像样的议论文的。写出议论文鞭辟入里、入木三分的见解和主张,仰仗的是优秀的思维品质。语文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中,“思维发展与提升”位列第二,思维品质的纯正与睿智才是论述类文本写作的硬核武器。以上所说的批判性思维、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是写好议论文的基本原理,也是最关键的制约因素:
  批判性思维,是让作者准确地表达,认清事物本质、搭建认知的系统框架。
  逻辑思维,是让作者严谨地表达,论述严丝合缝、无懈可击。
  形象思维,是让作者生动地表达,论述明快畅达、避免枯燥说理。
  一言以概之,议论文写作有“三优思维(批判性思维·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的养成,才会实现“新三要素(准确地表达,严谨地表达、形象地表达)”的游刃有余;“新三要素”的游刃有余,议论“深入”也就水到渠成。议论文深入的问题,我们可以把它分解为“论点成立、认知多元、理由充分、证据确凿”的问题。“准确地表达”是就表达内容而言,让“论点”站得住脚,方可能进一步深入;严谨地表达、形象地表达是就表达形式而言,解决的是“好好地说话”的问题,是走好深入的每一步,进而让论据和论证联结成一个整体。由此可见,思维品质是决定议论效果的先决性条件,讨论议论深入的问题,要回归到思维品质的“原点”进行讨论。反过来说,思维品质的发展不成为问题,议论的深入也不成为问题了。
  下面的作文题,是2020年张家港市初三中考模拟考试题。以此题为例,谈议论深入问题“三优思维”和“新三要素”思维的养成与训练。
  下文是《世说新语》中一则著名的故事,阅读后根据要求作文: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以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要求:
  (1)可扩写,可根据故事立意另行创作(可叙可议,纪实故事、虚构故事或议论文不限)
  (2)力求有创意地表达;
  (3)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600字。
  于是,有了来自张家港市第一中学的一篇优秀的考场议论文:
  载人半程,何为不可?
  刘洋
  ①俗话常说,“送佛送到西”,意思是帮别人就要帮到底,不要帮了一半就放弃了。但是,难道帮人帮一半,就一定是错误的吗?
  ②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遇到他人有难,而自己又有余力的情况下,我们自然是要帮个忙,急他人之所急,未来也会有别人肯急你之所急,这点我是十分同意的。但是,如果自己都有困难了,还要去帮助别人吗?我认为,这样做不仅会害了自己,对被帮助的人也起不了多少作用,最大的可能就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③在《世说新语》中,作者明显认为华歆的德行更忧,原因在于他坚持帮助陌生人。我同意华歆是个高尚人,但我更觉得王朗是个聪明人。在有余力的情況下,他不在意多帮一个人,但在危急关头,他也不盲目坚持,否则引火烧身,一船的人都逃不过祸患。反观华歆,虽然算是对陌生人不离不弃,但他从一开始就不打算给陌生人希望,后来又不顾自己和其他人的安危,坚持自己的志向,倘若最后被贼兵捉住,除了美名还能留下什么?
  ④载人半程,不仅是明哲保身之举,也是一种为人处世之道。试想一下,若是你处处为他人着想,给他铺好前路,他岂不是只需要依赖你就可以了?这样做只能让对方越来越懒惰,不思进取。而只是在他急需帮助的时候拉他一把,他反而会感激你,然后奋发向上,这才是真正的帮助。   ⑤人生百年,遇到的鲜花或是荆棘都属于自己,路要自己走,山要自己翻,又怎么能要求别人帮你做好所有的事情?路漫漫,只载人半程,何为不可?
  首先,如何通过批评性思维发掘论述切入点和搭建认知框架。
  这里面又有三个问题要具体讨论:一是关于论述切入点,是问题的本质如何看待,就是现象所涉本质问题的发现与聚焦,解决的是“是什么”的问题。关于“认知框架”有两个问题,一个是问题的成因如何发掘,可以从哪些角度去展开和证明,解决“为什么”的问题;一个是关于这个问题我们该如何对待,解决的是“怎么办”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三个问题,在“华王故事”为材料的作文里,分别表现为认知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这个故事为何这么看”“透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做什么”。
  所以,“批判性思维”框架下给出的第一个具体意见就是耍好“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或“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板斧。《载人半程,何为不可?》这篇文章,“是什么”定格为“帮别人要不要帮到底”的故事意涵(对应文章①节),“为什么”做了“竹篮打水一场空”“徒有美名”“导致依赖有懒惰”(对应文章②-④节)三个维度的认知阐述,“怎么办”给出的结论是“载人半程,何为不可?”(对应文章⑤节)充满哲思。这“三板斧”思维品质的驾轻就熟,让作者刘洋完美完成了审题立意和谋篇布局,可谓一箭双雕。
  第二个建议是大胆质疑、谨慎断言或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不同于很多作者遵从《世说新语》原文“褒华贬王”态度,作者提出了“褒王贬华”的主张,并且提出“救人不必救到底”反常识观点,可谓语出惊人。议论贵在有独立观点和主观见解,如果自己的大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是很难就别人的观点“深入”下去的。很多考生将“华王故事”粗线条地定格为“诚信”“人格”“善良”,论述大多主题先行、大而无当、空洞说教,缺乏理由“深入”阐述的说服力。作者“质疑/假设—断言/求证”的批判性思维,搭建了本文纵深开阔的认知框架。
  第三个建议是发散思维,多向循证,围绕这个问题可能的相关因素和导致的相关结果要做充分分析思考。《载人半程,何为不可?》一文的②-④节,分别就救人行为的结果、救人者自身的德行、被救者后续的影响进行了“发散性”和“多向度”的论证,“深入”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其次,如何通过逻辑思维形成“证据+理由+观点”的严谨表述。
  务必明白一点:要想把一个观点说清楚,不能少于三句话。举个形象的例子,“小明这孩子学钢琴是没有出息的”这句话是一个观点,但没有说服力,因为“证据”和“理由”都缺失,传到小明和家长耳朵里肯定要跟你吵吵。你要紧跟着各种证据,比如“别人每天练琴一小时,小明每天只练十分钟”;还有做分析给出“理由”,比如“即使郎朗是个钢琴天才,他每天练琴也不少于一小时”,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逻辑闭环,让论述无懈可击。这三句话形成语义表达上相互支撑的稳固结构,逻辑学上称之为“三段论”。所谓“三段论”,就是一个判断至少由“大前提+小前提+结论”组成,和“证据+理由+观点”语言表达模式异曲同工,初中生及初中语文课堂,多多少少要进行“三段论”的训练,不然不仅论述不能“深入”,更会让一个论证链条缺胳膊少腿导致“逻辑残缺”,这样的论述自然不被待见。
  以《载人半程,何为不可?》第②节为例,就是一个非常棒的“三段论”,概括提炼起来就是:救人是要有“余力”的(大前提),自身难保显然不仅不能“救人”还会“害己”(小前提),显然这样的救人是不值得倡导的(结论)。
  所谓的论证“深入”,就是要围绕某一个议题建立完整的“认知逻辑”。经过逻辑思维过滤的表达,一定表现为“复句”表达形式,类型有因果、条件、假设、并列、转折、递进、承接、选择、解说等层次关系。我们同样用第②为例,划分复句层次:
  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解说)遇到他人有难,而自己又有余力的情况下,我们自然是要帮个忙,急他人之所急,未来也会有别人肯急你之所急,这点我是十分同意的。//(转折)但是,如果自己都有困难了,还要去帮助别人吗?/(因果)我认为,这样做不仅会害了自己,对被帮助的人也起不了多少作用,最大的可能就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培养和形成议论“深入”的能力,要采用“复句知识”运用和“三段论”逻辑思维结合的训练。可以说,再长的论述语段,都可以先用“复句知识”划分围观的语义层次,然后再用“三段论”浓缩其基本逻辑框架;反过来说,也可以通过“三段论”,把论述链条扩展成一段表意层次更丰富的文字。
  当然,议论表达中用好“反倒”“否则”“无论”“毕竟”“宁可”“除非”“无论”“尽管”等丰富的关联词及其组合,是逻辑严谨表达从而走向论证“深入”的另一个有效训练抓手。
  最后,是通过形象思维让议论文表达化难为易、深入浅出。
  尽管议论看似需要的是“理性思维”,但形象思维无处不在。比方说,第①节,“送佛送到西”的俗语引用就是形象思维;第④节“试想一下”的故事假设,也是形象思维。正儿八经的“议论”需要很强的专业(专业术语,专业论证),“形象思维”的“生动说理”对初中生议论文写作弥足珍贵。“形象思维”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故事思维”,就是“用故事来说理”,让议论举轻若重。这里举出两个重要训练维度:一个是问题所对应的其他故事,用已有的故事来对照观察议论话题,有触类旁通的迁移思维能力,议论不会走偏;二是问题可以产生怎样的新故事,进而有类比推理的新发现、新观点,议论才会走远。
  形象思維又是“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助燃剂。简单地说,“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背后,仍然是“形象思维”尤其是“故事思维”的支撑,举《晏子使楚》的例子供各位读者自己揣摩:故事思维,就是让议论举重若轻。
  最后,想说的是议论行文如数学证明,要演绎推理,步步为营;又胜过数学证明,不仅要证明其正面,还要证明其侧面、反面、相似面。以此譬喻,议论“深入”的问题应该豁然开朗。
  祝荣泉:江苏省张家港市教师发展中心语文研训员,教育硕士。
  编辑    沈不言   786559681@qq.com
其他文献
【文题回放】  题目:当你需要时,有我  要求:①要有自己的经历、体验和感悟;②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⑤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命题透视】  2020年徐州市中考作文题目的设计仍然遵循中考作文命题的价值导向和审美引领的功能,同时力争寻找思维角度的新突破,引导学生多元而深入地关注生活、思考生活,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从内容上
期刊
【文题回放】  生活常常因细节显得丰盈而又意味深长。但是,正当其事时,我们往往会忽略它们的存在。直到某个时候,回望过去,一些细节才会在我们记忆深处灿烂起来……  请以“那些灿烂的细节”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剧本以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  【命题透视】  “那些灿烂的细节”,实在是一道迷人的风景。相较于之前的“让青春的绿色铺满征程”“
期刊
【困惑呈现】  有相当部分同学说,写作最大的痛苦是“缺少生活阅历,找不到好的素材”;还有同学说,“生活经历简单,选材困难”。从我们的调查得知,“生活简单,无材可选”已经成为初三同学考场写作时的最大困惑之一。  【惑因透视】  “选材困难”“找不到好的素材”是考场写作时的尴尬和窘境,是直接困惑,“缺少生活阅历”“生活经历简单”是间接困惑,是对直接困惑的自我归因。如果“没有素材”“选材困难”“找不到好
期刊
【困惑呈现】  看优秀作文,同学们都会被其中优美的语言所吸引;每次写作文,很多同学都会在语言优美上花很大精力,却常常收效甚微;很多同学在写作之前,想法多多,感觉良好,可一落笔,却总是疙里疙瘩,感觉意犹未尽,甚至词不达意。  【惑因透视】  中考作文大多以记叙文为主,记叙的实质是“叙述”,即给别人讲一个“故事”。  讲故事,首先考虑“讲什么”。很多人写文章,无论什么题目和内容都是千篇一律,非常乏味。
期刊
我们的村庄  一定是开启了美颜  不然  原来灰扑扑的房子  怎么那么明亮  雪白的墙面上  还有好看的图画  我们的村庄  一定是开启了美颜  不然  原來坑洼洼的小路  怎么那么平整  宽敞的道路边  还有香香的花朵  瞿筱婷:江苏省张家港市港区小学一年级(1)班学生  指导老师:瞿海燕  编辑 沈不言 786559681@qq.com
期刊
【文题回放】  靶心,即靶子的中心。一般指射击的目标,或矛头所指的地方。瞄准自己的靶心就是要找准前进的方向,也可指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要抓住问题的关键。对此,你有怎样的经历、体验和思考?  请以“瞄准自己的靶心”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②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③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命题透视】  从形式上看,这是一道提示语+命题的传统
期刊
【文题回放】  题A:生活处处有趣味,单是食趣就颇多。请以“食趣”为题写一篇文章。  题B:出于环境卫生和食品安全的考虑,学校规定,学生在校不許吃零食。有一天上午第三节课后,米豆、小轩和你到老师办公室抱本子,老师把桌子上的巧克力递给米豆,她刚想接,却缩回了手,说:“谢谢老师,我不吃,不然我们班会被扣分的。”小轩却拿过来,笑着说:“真的很饿,我不客气了!”这个情景引发了你的联想和思考,你就此自拟题目
期刊
【困惑呈现】  很多时候,学生都会和我说:“老师,写作文的时候,题材我有,主题思想也有,就是写出来跟流水账一样,作文分数总不高。”从同学们的反映中可以得知,他们写作时语言总是难以做到流畅、自然、生动,缺乏描写,给人贫乏之感,很难吸引人。其实这是很多同学的写作困惑之一。  【惑因透视】  同样的素材,同样的主题,有的学生写得细腻生动,具体感人;而有的同学却只是单纯地概述事情,记流水账一般,读来味同嚼
期刊
【困惑呈现】  不少同学反映,自己的考场作文得分不高,是因为标题、开头或结尾出了问题——标题“寡然无味”“平庸无奇”,开头“一览无余”“平常无味”,结尾“平淡无奇”“了无深意”。据多年批阅作文的经验,“文章标题、开头、结尾平庸”已成为学生考场写作时的普遍困惑。  【惑因透视】  文章标题“老套陈旧”“普通常规”“缺乏看点”是考场自命题作文的困境,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有很多。从学生角度看,主要因为平时
期刊
一片金黄的叶子落在我的面前,我知道秋天来了。  秋天的景色十分迷人。梧桐树换上了金色的秋装,枫叶悄悄地变成了红色,菊花竞相开放,吐露着芬芳。河边成片的芦苇像白色的扇子,在秋风的吹拂下曼妙摇曳。今年的“网红”乱子草也朦朦朧胧地揭开了粉色的面纱。秋高气爽,波光粼粼,玄武湖倒映出蓝天白云,湖边的杨柳和青草依然绿意盎然。整个南京变成了一块五彩斑斓的调色板。  秋天的气候十分宜人。人们不需要像夏天那样躲在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