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道阅读题谈情感态度价值观导向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562403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次作业讲评中,一篇名为《包容》的议论文中,有这样一道题:“根据第③段观点与事例的关系,在第③段横线上续写一段话。”而原文中的第③段是这样的:“包容体现一种修养,一种境界。越王勾践可以忍受卧薪尝胆的苦楚,却在灭吴后下令诛尽吴国宗室。齐王韩信未发迹时有过‘胯下之辱’,但在统一之后,再见到当初侮辱自己的无赖儿郎,却能不计前嫌地任命他为巡城校尉。——。”面对这样的问题,结合文意和出题者的意图,大多数学生都在横线上写上诸如“可见,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包容;越王勾践懂得隐忍,却不懂得包容;韩信虽受‘胯下之辱’,却能‘不计前嫌’,这正是一种修养,一种境界的体现”的答案。而正当我肯定这样的思路正确时,有一个同学突然举手,说:“老师,我并不这样看。我觉得韩信和勾践相比,他受的屈辱只是一时的,所以可以不计前嫌;而勾践卧薪尝胆好多年,他受的屈辱比起韩信来要沉重得多,所以他最终报仇雪恨似乎也在情理之由……”
  “如果换作是我,我也会像勾践一样报仇的,不是有句话叫‘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吗’?”“是啊,我赞成。“对啊,有道理。”正当我准备肯定这位学生的创新思维时,教室不同角落里相继发出的附和声却让我顿时产生警觉:的确,我们的课堂需要学生真实的声音,但他们的是非观就一定正确吗?很显然,此时学生的价值判断已经出现了偏向,作为语文教师,在实现课堂平等对话的同时,是不是更需要进行正确的舆论导向,促使他们在课堂教学的细节中逐渐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呢?
  于是,我在对这位学生的大胆表达稍作肯定后果断地抛出自己的反问:“那照你这样的逻辑,日本当年侵华,犯下了那么多令人发指的罪行,我们现在是不是早该灭了大和民族?而事实上,我们在对待日本问题上,仍然有理有节,不是很好地体现了大国风范吗?”这位学生听后,思考片刻,说道:“老师,你说的有道理,我们还是要做一个懂得宽容的真正的中国人!”下面的学生都笑了。这个由一道阅读题引发的风波就这样平息了,但正是这个课堂小插曲却引发了我内心的波澜,给我更多的思考。
  随着阅读的个性化进程,初中生在阅读感悟的自由表达中,往往是主流思想与非主流思想并存,似是而非的各种意念共生。应当说,初中生自我意识的增强,使他们乐于独立思考,敢想敢说了,这无疑是好事,应当给予支持和鼓励。但是,他们毕竟还小,认识水平和判别是非的能力有限。要求初中生对所有问题都能识别得一清二楚也是不现实的。正因为这样,才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变得非常重要。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那么,如何在日常教学中实现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并在实施中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呢?笔者以为,可以通过以下几条途径:
  一、用教材中的伟大人格形象,点亮学生稚嫩的心灵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对理想人格多有描绘。如孔子这样描述“君子”:“君子不器”“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
  人格美是一种美的因素,不少语文课文中的主人公的精神品质给我们树立起一座座不朽的精神丰碑,净化着我们的灵魂,校正著我们的行为。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北宋宰相范仲淹;“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文学巨匠鲁迅;深深眷恋着祖国的“两弹一星”功勋专家钱学森;“让孩子把奖章当成玩具”的两度诺贝尔奖获得者居里夫人……在教学中,要利用课文中这些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引导他们去感悟这些典型人物的伟大人格魅力,从而点亮他们稚嫩的心灵。
  二、搭建课堂中的情感桥梁,倾听学生真实的心声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中,其中一个就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求“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搭建情感桥梁,达到情感共鸣能起到“陶冶”的作用,唤起学生心灵中对“真、善、美”的追求,达到培养完整人格的目的,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苏童在《虚构的热情》中有过这样的文字:“一个人瞬间的独语成为别人生活的经典,一个人原本孤立无援的精神世界通过文字覆盖了成千上万个心灵。”尽管有时候我们讲解文学作品时需要知人论世,但有的时候我们完全可以凭借角色代入,穿过故事的表层,在一瞬间抵达与作品作者彼此相通的部分,沟通起读者与作者的灵魂。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关于母亲的一段文字:“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但这倔强只留给我痛悔,丝毫也没有骄傲。我真想告诉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在教授这段话时,我只要求学生将自己代人去朗读去体悟,很多学生就自然而然的体会到了史铁生那深入骨髓的疼痛,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共鸣。
  三、注重教学情境过程的体验。丰富学生的深层感悟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体验是教学过程的显著特征。课堂上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与学生产生的情感因素密切相关。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设计的教学活动,营造的课堂氛围等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就会产生积极主动的驱动力。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创设教学情境,给学生提供体验的时间和空间,才能让学生在情境中丰富对作品的理解,与此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比如在讲授完《孔乙己》和《范进中举》这两篇小说后,我不仅让学生比较了两个人物的异同,还让他们大胆创新、合理想象,将这两个人物进行一个时空链接。我设计了一个活动作业,让学生编写一个主题为“当孔乙己与范进在咸亨酒店相遇……”的剧本,学生兴致盎然,从编到演,学生对残酷的封建科举制度和等级制度有了更为深切的体验。
  文学的终极关怀就在于呼唤完善的人性与完美的人格,构建一个大写的“人”。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始终要将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作为自己责无旁贷的使命!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CPF方案诱导化疗加放疗在晚期鼻咽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116例Ⅲ,Ⅳa期鼻咽癌初治患者随机分为诱导化疗+放疗组(化放组)和单纯放疗组(单放组).每组58例,两组放疗方法
《黄雀记》是苏童的长篇新作,小说在2015年荣获茅盾文学奖。这部小说以一宗青少年强奸案为特定背景,讲述了含冤入狱的保润、真正的强奸犯柳生、受害者仙女(白小姐)三个年轻人跨越十余年的恩怨情仇。小说分为三章:保润的春天、柳生的秋天、白小姐的夏天,分别从保润、柳生、白小姐(仙女)的视角来叙述,通过三个不同的叙事视角,将三人互相纠缠不清的成长历程展现在读者面前。  一、故事发生的集中地。情节发展的重要线索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形成”。学校教育应着重于“引导学生学会做人,指导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发展”。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之一。如何
随着课程教育改革和考试制度变化,我们的初中语文课堂上,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没有了教师单一的、狭窄的知识传授,没有了重复的、机械的技能训练,我们眼到之处是处处充盈着学生琅琅的读书声,沙沙的批注声,激烈的争论声……一种开放的、富有活力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回归教学本源的教学新气象翩然上演。我在教学实践中也努力削去浮华,回归阅读,回归文本,回归简单,真正静下心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下面是我的点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