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转课堂”意在重新建构学习流程。在翻转课堂上,“信息传递”是学生在课前进行的,教师不仅提供了视频,还可以提供在线的辅导;“吸收内化”是在课堂上通过互动来完成的,教师能够提前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在课堂上给予有效的辅导,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更有助于促进学生知识的吸收内化过程。这样的课堂学生的学习是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不是仅仅依赖老师的教。学习再也不是一种压力,只需用我们与生俱来的头脑、随身携带的工具去认知这个世界。
近两年来,我校引进了平板电脑,学校教师制作“微视频”,实施了“翻转课堂”。目前,我校初一、初二两个年级段所有学生,人手一台平板电脑。我们在课堂外实现学生在线教学,让学生将“作业”带入课堂,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角色并对课堂时间的使用进行了重新规划,实现了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
我们的教师创建教学视频和交互性教学课件供学生使用,以往这些事件都是发生在课堂之中,现在发生在学生家中,而教室则成为学生参与讨论问题、先进思想和合作学习的场所。以下便是笔者《同底数幂的乘法(1)》的翻转课堂教学实录。
一、《同底数幂的乘法(1)》的教学实录
(一)课前准备阶段
如下是笔者课前布置学生的自学步骤流程图:
笔者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采集了学生的疑难点,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疑难问题的采集分两个途径:一是预习题准确率,看错得较多的是哪些知识点;二是师生互动里的学生提问。对于这节课的预习内容,学生提出了将近30个问题,笔者在前一天晚上将学生的问题进行归纳,个别的问题马上在线答疑,反映较多的问题则将其作为第二天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归纳一下有这三个问题:1.为什么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而不是相乘?2.指数是负数怎么办?3.不同底数时如何相乘?于是,笔者的教学设计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
(二)教学内容
1.以学定教,整理新知
师 昨天同学们已经自学了这节课,提出了30多个问题,老师把问题进行了归类。其中第一类就是像金成泽同学提的:为什么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而不是相乘?看来一些同学通过自学还没能看懂,谁来帮帮他们?
生 比如a2×a3=(a×a)×(a×a×a),2个a再加3个a,就是5个a,所以a2×a3=a2+3=a5,am×an=am+n。
师 于是得出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am·an=am+n,第二类问题就是问这个法则的:指数是负数怎么办?这是以后要学的,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自学,今天我们学的是指数是正整数的幂,书上已经做了明确注解:am·an=am+n(其中m,n为正整数)。那老师想问的是,书上没有对底数a作注解,请问a可以取什么?
生1 我觉得它也是取正整数。
生2 不是,是除0外的任何数,0的次方无意义。
生3 我觉得都可以。
师 看来大家争议很大,请小组讨论……
(此时教师到各小组进行指导答疑,最终大家达成共识。)
师 昨天我们在平板上做了预习题,因为各个学生错误点不同,请小组内互教互学解决,解决不了的问题则请老师来帮助。(学生小组讨论6道昨晚做的平板预习题,笔者巡视,指导个别有疑问的同学,选择共性的问题集体讲解。)
2.例题分析,变式提炼
师 下图是6道预习题的准确率,从中看到第五题相对准确率比较低,刚才讨论时发现这道题问的同学较多,就将本题作为今天的例题进行讲解。
例题:5.计算(-3)4×(-3)5正确的结果是( )
A. 39 B. -39 C. 320 D. -320
(师生互动交流,整理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对结果的负号如何做处理等。)
师 看来对这道例题已经没有问题,如果变成这样呢?(笔者将例题进行了两次变式)
变式一:34×(-3)5= (结果用幂的形式表示)
变式二:33×27×(-3)2= (结果用幂的形式表示)
此时,学生脸上较为迷茫,举手的只有一两个学生,这两道题目都是本节课的难点。在学生独立思考后,笔者提出:看来对这道题目还觉得有难度,请小组合作共同解决。
学生合作学习后达成了共识:底数不同但有联系,可转化成同底数幂进行法则运算,但如果不能转化就按照先算乘方,再算乘法的顺序运算。由此,解决了学生课前提出的第三个问题“不同底数时如何相乘?”
3.当堂练习,针对辅导
笔者用15分钟讲解完了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后,学生开始做作业。此时,笔者开始巡视,主要看掌握能力较弱的几位学生,发现不足马上个别辅导。另外,还要发现学生在知识理解、方法运用等方面的优点和不足,给予必要的肯定和及时矫正,引导学生总结寻找突破口的方法,总结易混易错处。
师 对做作业速度较快的同学,则可以做平板上的提高题。
师 看大部分同学都已完成作业,下面请小组合作找出各组的易错点。
小组反馈交流:
生 我们组的第5题错得比较多。 师 这个运算是什么?
生 合并同类项。
师 对,学了同底数幂的乘法,要和旧知(合并同类项)区分开。(教师板书)
……
4.分层作业,培优补差
课后,笔者进行了布置了分层作业。
(1)按步骤预习;
(2)学有余力的学生可选择平板上的提高题:
①am=8,an=16,求am+n的值。
② 计算(-3)(-3)2…(-3)10=
(做完后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再自主观看视频讲解。)
二、教学反思
(一)先学后教的预习化
传统的数学教学的缺点是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翻转课堂”模式强调的是学生的自学,教师将自己要讲解的内容做成视频或课件,学生在家提前观看视频或者课件,先自学,然后进行提问。“先学后教”的“学”是学生自学的意思,但不是盲目的自学,它应是学生带着教师布置的任务、有既定目标的自学。学生的自学成为了一堂课的起点,在学生的自学中,教师应时刻关注着学生的学习情况,特别是那些学困生,以便为我们后面的“教”做准备。如这节课学生自学流程就为: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通过自主学习,学生提出问题,既是学生认识的突进,也是学生思维的聚焦,更是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和深入思考,推动自主学习不断向纵深发展的动力。教师鼓励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能多问自己“为什么”,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同时,教师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提问的方法,比如可以从类推、比较、换位、逆向等角度去思考提出问题,也可以就书本中看不透的、作业中不会做的、课堂上听不懂的内容提出问题。
(二)以学定教的有效化
有效学习往往是个人化的、有针对性的。所以教师的教学要关注两个词,一个是“个人化”,一个是“针对性”。我们的教学,如果说是从每个人不同的学习需求来设计的,而且是针对每个人突出的问题和特殊的需求来开展教学的,效果一定会好。这一点非常重要。学生的需求跟老师的要求吻合了,教学效果马上就显现了出来。这个实际上就是个别化、针对性的教学。“翻转”课堂的课堂就是以学定教的课堂,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采集学生的疑难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疑难问题的采集一般分两个途径:一是预习题准确率,看错的较多的是哪些知识点;二是师生互动里的学生提问。如在《同底数幂的乘法》这节课学生提出将近30个问题,笔者就在前一天晚上将学生的问题进行归纳,个别的问题马上在线答疑,反映较多的问题则是第二天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问题可归纳成以下这三个问题:①为什么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而不是相乘?②指数是负数怎么办?③不同底数时如何相乘?于是,教学设计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
(三)学生合作的小组化
班级授课制下的集体学习有其独特的优势,但是它也带来一个问题,那就是教师如何顾及不同学生的个体需要?现在一个班级少的有30多个学生,多的有50多个学生,每个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起点、学习能力,以及在学习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弱点等都是不一样的,教师如何针对性地进行教学?翻转课堂采用了合作小组的方式,当然因为学校学生人数较多,仍不能较好的顾及到每个学生个体的需要,但对这种现状还是有帮助的。如在这节课中,笔者将全班分成4~5人小组,在需要时进行小组合作。本节课进行了四次小组合作:一是在学生对公式am·an=am+n中a的取值有争议时;二是6道昨晚做的预习题错误点讨论;三是例题变式,个人思考有困难时;四是在当堂作业完成后,组内互改,找易错点时。
一个好的合作小组能让全体成员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能让“差”生及时得到帮助,能让“好”生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得到提高,同时能极大地减轻教师指导学生方面的负担。小组合作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有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小组合作中的学习活动的任务分担与成果共享,相互交流与相互评价,使学生能体验到一种被他人接受、信任和认同的情感,这就为学生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交际能力的培养、自我意识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四)教师角色的助学化
翻转课堂教学,倡导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和不该占用的时间都还给学生,教师变“教”为“导”,学生变“听”为“学”,鼓励学生质疑展示、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课堂上教师的任务是了解学情,再把收集到的问题和易错题抛给学生,由学生合作学习完成。本节课教师的角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1.采集学情,以学定教
翻转课堂是先让学生自主学习:看书—看视频—做平板预习题—提问。老师则从师生互动的学生提问和预习检测题的准确率中了解学生的疑难点,采集学情从而进行课堂设计教学。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充分暴露学生学不懂的问题,要暴露学生认为懂了,实际上没有学懂的问题。将“学生认为自己不能学会”的问题作为教学的起点。如这堂课就是围绕学生提问较为集中的三个问题展开。这样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讲学生自己不能学会的,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例题分析,变式提炼
课堂教学离不开解题教学,翻转课堂也不例外。教师应结合教学的核心内容和学生的疑难问题,精选例题,精讲例题,如本节课所选的例题是课前预习题中出错最多的学生疑难题第5题。在例题教学中,教师的讲解,重在点拨,教师能不讲的坚决不讲、能少讲的尽量少讲、能让学生讲的一定让学生讲。师生共同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形成能力。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深入思考、探究,我将例题进行变式练习:
变式题在“变”的过程中逐渐加深,让学生深刻理解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应用。教师则引导学生小组合作,答疑解惑,以此锻炼学生的思维深度、广度,提高数学解题能力。
3.培优补差,针对辅导
翻转课堂的培优补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前预习时。在传统的课堂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况:优等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优等生觉得教师重复啰嗦地讲“简单”的知识,后进生觉得教师讲得实在太快以致来不及理解和做笔记。在翻转课堂中,知识的传授是学生学习教师提供的微视频在课前完成。学生观看教学视频时,看不懂的反复看,并且可以随时暂停教师的“讲课”,有更充裕的时间做笔记和理解,减少教师的重复讲解。而优等生则可以在观看过程中提问更深层次的问题,与老师互动交流,得到更深的提高,从而激起他们自学的兴趣。
(2)当堂作业时。翻转课堂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作业,而此时教师是非常忙碌的。教师要关注掌握能力较弱的几位学生,发现他的不足马上个别辅导。另外还要发现学生在知识理解、方法运用等方面的优点和不足,给予必要的肯定和及时矫正,引导学生总结寻找突破口的方法,总结易混易错处,再利用课堂最后几分钟给予讲解。而优等生本身知识就学得牢固,理解得深刻,再加上能给别人做讲解,做别人的老师,更激发了他们的成就感、积极性,会更愿意努力学习,水平也就越来越高。对做作业速度较快的优等生,则可以做平板上的提高题。
(3)课后作业时。课后分层布置作业,给学有余力的学生自主选取提高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可以预见,未来的课堂教学,无论是在教育观念上,还是在教学结构上,都将朝着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这一核心内容发生转型,也就是“以学定教”。翻转课堂的最大特点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既是学生个性化的按需学习,也是老师个性化的因材施教。完全颠覆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沟通能力,有利于学生知识和方法的掌握,也就能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不论怎样改革,都要以“学”定教,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让学生用自己的脑思考,用自己的嘴去说。翻转课堂,不是“推翻”重在“转”,转新形势下的课堂观、教师观和学生观。在课堂教学上谁能相信学生、利用学生,最终才能发展学生、成就学生!
近两年来,我校引进了平板电脑,学校教师制作“微视频”,实施了“翻转课堂”。目前,我校初一、初二两个年级段所有学生,人手一台平板电脑。我们在课堂外实现学生在线教学,让学生将“作业”带入课堂,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角色并对课堂时间的使用进行了重新规划,实现了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
我们的教师创建教学视频和交互性教学课件供学生使用,以往这些事件都是发生在课堂之中,现在发生在学生家中,而教室则成为学生参与讨论问题、先进思想和合作学习的场所。以下便是笔者《同底数幂的乘法(1)》的翻转课堂教学实录。
一、《同底数幂的乘法(1)》的教学实录
(一)课前准备阶段
如下是笔者课前布置学生的自学步骤流程图:
笔者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采集了学生的疑难点,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疑难问题的采集分两个途径:一是预习题准确率,看错得较多的是哪些知识点;二是师生互动里的学生提问。对于这节课的预习内容,学生提出了将近30个问题,笔者在前一天晚上将学生的问题进行归纳,个别的问题马上在线答疑,反映较多的问题则将其作为第二天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归纳一下有这三个问题:1.为什么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而不是相乘?2.指数是负数怎么办?3.不同底数时如何相乘?于是,笔者的教学设计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
(二)教学内容
1.以学定教,整理新知
师 昨天同学们已经自学了这节课,提出了30多个问题,老师把问题进行了归类。其中第一类就是像金成泽同学提的:为什么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而不是相乘?看来一些同学通过自学还没能看懂,谁来帮帮他们?
生 比如a2×a3=(a×a)×(a×a×a),2个a再加3个a,就是5个a,所以a2×a3=a2+3=a5,am×an=am+n。
师 于是得出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am·an=am+n,第二类问题就是问这个法则的:指数是负数怎么办?这是以后要学的,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自学,今天我们学的是指数是正整数的幂,书上已经做了明确注解:am·an=am+n(其中m,n为正整数)。那老师想问的是,书上没有对底数a作注解,请问a可以取什么?
生1 我觉得它也是取正整数。
生2 不是,是除0外的任何数,0的次方无意义。
生3 我觉得都可以。
师 看来大家争议很大,请小组讨论……
(此时教师到各小组进行指导答疑,最终大家达成共识。)
师 昨天我们在平板上做了预习题,因为各个学生错误点不同,请小组内互教互学解决,解决不了的问题则请老师来帮助。(学生小组讨论6道昨晚做的平板预习题,笔者巡视,指导个别有疑问的同学,选择共性的问题集体讲解。)
2.例题分析,变式提炼
师 下图是6道预习题的准确率,从中看到第五题相对准确率比较低,刚才讨论时发现这道题问的同学较多,就将本题作为今天的例题进行讲解。
例题:5.计算(-3)4×(-3)5正确的结果是( )
A. 39 B. -39 C. 320 D. -320
(师生互动交流,整理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对结果的负号如何做处理等。)
师 看来对这道例题已经没有问题,如果变成这样呢?(笔者将例题进行了两次变式)
变式一:34×(-3)5= (结果用幂的形式表示)
变式二:33×27×(-3)2= (结果用幂的形式表示)
此时,学生脸上较为迷茫,举手的只有一两个学生,这两道题目都是本节课的难点。在学生独立思考后,笔者提出:看来对这道题目还觉得有难度,请小组合作共同解决。
学生合作学习后达成了共识:底数不同但有联系,可转化成同底数幂进行法则运算,但如果不能转化就按照先算乘方,再算乘法的顺序运算。由此,解决了学生课前提出的第三个问题“不同底数时如何相乘?”
3.当堂练习,针对辅导
笔者用15分钟讲解完了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后,学生开始做作业。此时,笔者开始巡视,主要看掌握能力较弱的几位学生,发现不足马上个别辅导。另外,还要发现学生在知识理解、方法运用等方面的优点和不足,给予必要的肯定和及时矫正,引导学生总结寻找突破口的方法,总结易混易错处。
师 对做作业速度较快的同学,则可以做平板上的提高题。
师 看大部分同学都已完成作业,下面请小组合作找出各组的易错点。
小组反馈交流:
生 我们组的第5题错得比较多。 师 这个运算是什么?
生 合并同类项。
师 对,学了同底数幂的乘法,要和旧知(合并同类项)区分开。(教师板书)
……
4.分层作业,培优补差
课后,笔者进行了布置了分层作业。
(1)按步骤预习;
(2)学有余力的学生可选择平板上的提高题:
①am=8,an=16,求am+n的值。
② 计算(-3)(-3)2…(-3)10=
(做完后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再自主观看视频讲解。)
二、教学反思
(一)先学后教的预习化
传统的数学教学的缺点是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翻转课堂”模式强调的是学生的自学,教师将自己要讲解的内容做成视频或课件,学生在家提前观看视频或者课件,先自学,然后进行提问。“先学后教”的“学”是学生自学的意思,但不是盲目的自学,它应是学生带着教师布置的任务、有既定目标的自学。学生的自学成为了一堂课的起点,在学生的自学中,教师应时刻关注着学生的学习情况,特别是那些学困生,以便为我们后面的“教”做准备。如这节课学生自学流程就为: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通过自主学习,学生提出问题,既是学生认识的突进,也是学生思维的聚焦,更是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和深入思考,推动自主学习不断向纵深发展的动力。教师鼓励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能多问自己“为什么”,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同时,教师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提问的方法,比如可以从类推、比较、换位、逆向等角度去思考提出问题,也可以就书本中看不透的、作业中不会做的、课堂上听不懂的内容提出问题。
(二)以学定教的有效化
有效学习往往是个人化的、有针对性的。所以教师的教学要关注两个词,一个是“个人化”,一个是“针对性”。我们的教学,如果说是从每个人不同的学习需求来设计的,而且是针对每个人突出的问题和特殊的需求来开展教学的,效果一定会好。这一点非常重要。学生的需求跟老师的要求吻合了,教学效果马上就显现了出来。这个实际上就是个别化、针对性的教学。“翻转”课堂的课堂就是以学定教的课堂,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采集学生的疑难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疑难问题的采集一般分两个途径:一是预习题准确率,看错的较多的是哪些知识点;二是师生互动里的学生提问。如在《同底数幂的乘法》这节课学生提出将近30个问题,笔者就在前一天晚上将学生的问题进行归纳,个别的问题马上在线答疑,反映较多的问题则是第二天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问题可归纳成以下这三个问题:①为什么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而不是相乘?②指数是负数怎么办?③不同底数时如何相乘?于是,教学设计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
(三)学生合作的小组化
班级授课制下的集体学习有其独特的优势,但是它也带来一个问题,那就是教师如何顾及不同学生的个体需要?现在一个班级少的有30多个学生,多的有50多个学生,每个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起点、学习能力,以及在学习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弱点等都是不一样的,教师如何针对性地进行教学?翻转课堂采用了合作小组的方式,当然因为学校学生人数较多,仍不能较好的顾及到每个学生个体的需要,但对这种现状还是有帮助的。如在这节课中,笔者将全班分成4~5人小组,在需要时进行小组合作。本节课进行了四次小组合作:一是在学生对公式am·an=am+n中a的取值有争议时;二是6道昨晚做的预习题错误点讨论;三是例题变式,个人思考有困难时;四是在当堂作业完成后,组内互改,找易错点时。
一个好的合作小组能让全体成员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能让“差”生及时得到帮助,能让“好”生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得到提高,同时能极大地减轻教师指导学生方面的负担。小组合作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有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小组合作中的学习活动的任务分担与成果共享,相互交流与相互评价,使学生能体验到一种被他人接受、信任和认同的情感,这就为学生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交际能力的培养、自我意识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四)教师角色的助学化
翻转课堂教学,倡导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和不该占用的时间都还给学生,教师变“教”为“导”,学生变“听”为“学”,鼓励学生质疑展示、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课堂上教师的任务是了解学情,再把收集到的问题和易错题抛给学生,由学生合作学习完成。本节课教师的角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1.采集学情,以学定教
翻转课堂是先让学生自主学习:看书—看视频—做平板预习题—提问。老师则从师生互动的学生提问和预习检测题的准确率中了解学生的疑难点,采集学情从而进行课堂设计教学。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充分暴露学生学不懂的问题,要暴露学生认为懂了,实际上没有学懂的问题。将“学生认为自己不能学会”的问题作为教学的起点。如这堂课就是围绕学生提问较为集中的三个问题展开。这样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讲学生自己不能学会的,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例题分析,变式提炼
课堂教学离不开解题教学,翻转课堂也不例外。教师应结合教学的核心内容和学生的疑难问题,精选例题,精讲例题,如本节课所选的例题是课前预习题中出错最多的学生疑难题第5题。在例题教学中,教师的讲解,重在点拨,教师能不讲的坚决不讲、能少讲的尽量少讲、能让学生讲的一定让学生讲。师生共同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形成能力。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深入思考、探究,我将例题进行变式练习:
变式题在“变”的过程中逐渐加深,让学生深刻理解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应用。教师则引导学生小组合作,答疑解惑,以此锻炼学生的思维深度、广度,提高数学解题能力。
3.培优补差,针对辅导
翻转课堂的培优补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前预习时。在传统的课堂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况:优等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优等生觉得教师重复啰嗦地讲“简单”的知识,后进生觉得教师讲得实在太快以致来不及理解和做笔记。在翻转课堂中,知识的传授是学生学习教师提供的微视频在课前完成。学生观看教学视频时,看不懂的反复看,并且可以随时暂停教师的“讲课”,有更充裕的时间做笔记和理解,减少教师的重复讲解。而优等生则可以在观看过程中提问更深层次的问题,与老师互动交流,得到更深的提高,从而激起他们自学的兴趣。
(2)当堂作业时。翻转课堂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作业,而此时教师是非常忙碌的。教师要关注掌握能力较弱的几位学生,发现他的不足马上个别辅导。另外还要发现学生在知识理解、方法运用等方面的优点和不足,给予必要的肯定和及时矫正,引导学生总结寻找突破口的方法,总结易混易错处,再利用课堂最后几分钟给予讲解。而优等生本身知识就学得牢固,理解得深刻,再加上能给别人做讲解,做别人的老师,更激发了他们的成就感、积极性,会更愿意努力学习,水平也就越来越高。对做作业速度较快的优等生,则可以做平板上的提高题。
(3)课后作业时。课后分层布置作业,给学有余力的学生自主选取提高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可以预见,未来的课堂教学,无论是在教育观念上,还是在教学结构上,都将朝着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这一核心内容发生转型,也就是“以学定教”。翻转课堂的最大特点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既是学生个性化的按需学习,也是老师个性化的因材施教。完全颠覆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沟通能力,有利于学生知识和方法的掌握,也就能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不论怎样改革,都要以“学”定教,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让学生用自己的脑思考,用自己的嘴去说。翻转课堂,不是“推翻”重在“转”,转新形势下的课堂观、教师观和学生观。在课堂教学上谁能相信学生、利用学生,最终才能发展学生、成就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