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而知识创新的基础是教育。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贯彻创新精神,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初步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我认为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的着眼点是:激活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研究过程,培养他们善于发现新知识和归纳总结新方法、规律的能力,在学习探索过程中萌发创新意识,形成创新能力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与严密逻辑性的学科,任何概念、法则、公式的产生都離不开抽象概括、逻辑推理。注重感受性,强化实践性,以促进学生由多感官的感性认识的过程。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转变教学观念
树立以学习和学生为教学中心的观念,尊重学生,变“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把“讲台”搬到学生中间去,变老师“教”为学生“问”,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在完成“了解”、“掌握”、“初步”、“熟练”教学目标的同时,还力求学生在突破教材,突破自我上有所表现。即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越活越好,思路越宽越好,质疑越多越好,方法越奇越好,速度越快越好,争论得越激烈越好,观察得越仔细越好。
二、采取问题质疑
设疑是数学教学的一大优势。导人新课时设疑,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操作过程中设疑,使学生想象力丰富;在知识的关键点上设疑,使学生顺利掌握重点,学生带着疑问下课,更会回味无穷。这真是巧妙设疑,悬念迭起,一朝解疑,茅塞顿开。在教学“年、月、日”时,若直接告诉学生学习内容,不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是这样导人新课的:先为学生的独立思考巧设过渡题,然后提出问题:“小芳今年8岁,她姐姐从出生到现在只过了3个生日,问她姐姐今年几岁?”问题一提出,课堂沸腾了,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说:“3岁”。有的说“小芳都8岁了,她姐姐肯定不会是3岁”。我说:“是啊,过了3个生日,按平时的说法,应该是3岁。这就有意思了,妹妹8岁,姐姐3岁,岂不是怪事,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呢?”这样由问题引入新课,设置了悬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同时为学习闰年的知识作好铺垫。
三、巧用开放题目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开放性题目能满足学生的这种愿望,因为它往往是条件不完备或答案、解题方法和结果不止一种,但只要合理,又能满足题目的要求,都是正确的。例如:明明用篱笆在房屋后的空地上围一个长10米,宽5米的长方形养鸡场,28米长的篱笆够不够?学生1:不靠墙围成长方形,长10米,宽5米,周长是(10+5)×2=30(米),不够。学生2:短边靠墙围成长方形,周长是10+5+10=25(米),够了。学生3:长边靠墙围成长方形,周长是5+10+5=20(米),够了。学生4:利用墙角,以两墙分别做长和宽,围成长方形,10+5=15(米),够了。开放性题目是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来解答,这既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独特的见解,不同的方法,正是思维活动升华的结果。
四、增添情绪色彩
小学数学缺乏应有的情绪色彩,这是不利于培养学习兴趣的一面,但数学本身存在着一些有趣的规律和诱人的奥秘,这是数学学科内含的魅力。如能充分利用这个有利因素,设计出让学生置身于其中的教学程序,在展示的过程中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长此以往,会使学生的求知欲一次一次地得到满足,在这种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才有可能被激活。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我用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的名言:“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运用课本内容“车轮、钟面、硬币”激发出“为什么要设计成圆形?”的求知欲,再逐个地用均衡美、对称美、省料美的解释一次一次地满足这些求知欲,从而把学生引进一个“什么是圆?”的探索活动中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最后,我用“圆满” 一词总结全课,以鼓励成功,增加美感。
五、利用合作探究
学生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同伴的认可,而合作教学则充分地把个别化与人际互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把教学建立在满足学生生理需要的基础之上,尤其是在小组合作活动中,成员之间互相交流,彼此争论,互教互学,共同提高,既充满温情和友爱,又充满互助和竞赛。实行小组合作,在相互激发中互相促进,共同解决学习中的实际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总之,《数学课程标准》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渠道。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变学生“接受性学习”为“创造性学习”,关键还是在教师,还是在方法。
一、转变教学观念
树立以学习和学生为教学中心的观念,尊重学生,变“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把“讲台”搬到学生中间去,变老师“教”为学生“问”,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在完成“了解”、“掌握”、“初步”、“熟练”教学目标的同时,还力求学生在突破教材,突破自我上有所表现。即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越活越好,思路越宽越好,质疑越多越好,方法越奇越好,速度越快越好,争论得越激烈越好,观察得越仔细越好。
二、采取问题质疑
设疑是数学教学的一大优势。导人新课时设疑,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操作过程中设疑,使学生想象力丰富;在知识的关键点上设疑,使学生顺利掌握重点,学生带着疑问下课,更会回味无穷。这真是巧妙设疑,悬念迭起,一朝解疑,茅塞顿开。在教学“年、月、日”时,若直接告诉学生学习内容,不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是这样导人新课的:先为学生的独立思考巧设过渡题,然后提出问题:“小芳今年8岁,她姐姐从出生到现在只过了3个生日,问她姐姐今年几岁?”问题一提出,课堂沸腾了,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说:“3岁”。有的说“小芳都8岁了,她姐姐肯定不会是3岁”。我说:“是啊,过了3个生日,按平时的说法,应该是3岁。这就有意思了,妹妹8岁,姐姐3岁,岂不是怪事,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呢?”这样由问题引入新课,设置了悬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同时为学习闰年的知识作好铺垫。
三、巧用开放题目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开放性题目能满足学生的这种愿望,因为它往往是条件不完备或答案、解题方法和结果不止一种,但只要合理,又能满足题目的要求,都是正确的。例如:明明用篱笆在房屋后的空地上围一个长10米,宽5米的长方形养鸡场,28米长的篱笆够不够?学生1:不靠墙围成长方形,长10米,宽5米,周长是(10+5)×2=30(米),不够。学生2:短边靠墙围成长方形,周长是10+5+10=25(米),够了。学生3:长边靠墙围成长方形,周长是5+10+5=20(米),够了。学生4:利用墙角,以两墙分别做长和宽,围成长方形,10+5=15(米),够了。开放性题目是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来解答,这既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独特的见解,不同的方法,正是思维活动升华的结果。
四、增添情绪色彩
小学数学缺乏应有的情绪色彩,这是不利于培养学习兴趣的一面,但数学本身存在着一些有趣的规律和诱人的奥秘,这是数学学科内含的魅力。如能充分利用这个有利因素,设计出让学生置身于其中的教学程序,在展示的过程中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长此以往,会使学生的求知欲一次一次地得到满足,在这种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才有可能被激活。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我用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的名言:“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运用课本内容“车轮、钟面、硬币”激发出“为什么要设计成圆形?”的求知欲,再逐个地用均衡美、对称美、省料美的解释一次一次地满足这些求知欲,从而把学生引进一个“什么是圆?”的探索活动中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最后,我用“圆满” 一词总结全课,以鼓励成功,增加美感。
五、利用合作探究
学生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同伴的认可,而合作教学则充分地把个别化与人际互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把教学建立在满足学生生理需要的基础之上,尤其是在小组合作活动中,成员之间互相交流,彼此争论,互教互学,共同提高,既充满温情和友爱,又充满互助和竞赛。实行小组合作,在相互激发中互相促进,共同解决学习中的实际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总之,《数学课程标准》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渠道。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变学生“接受性学习”为“创造性学习”,关键还是在教师,还是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