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语文写作教学中,很多学生对写作都是敬而远之,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学生不会写、无法写。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应该积极的去帮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找准机会去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让学生不再惧怕写作,把形势扭转过来,让被动改为主动,促成良好的学习风气,从而帮助到整体教学。
关键词:初中语文;写作教学;写作习惯;方法
写作水平的高低是语文综合能力的表现,而初中阶段是培养写作能力的关键时期,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肩负着非常重要的任务。现实中,很多教师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写作教学上,但效果并不理想,不少学生仍然谈 “文”色变,惧怕、厌恶写作文,写出的文章枯燥乏味,无病呻吟,缺乏真情实感。面对现状,初中语文教师必须重新审视以往的教学方法,从培养学生的热情和兴趣入手,对写作教学进行系统化的研究。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大多数学生在写作方面所采取的态度都是消极的,他们通常都是在教师的要求下才进行写作,很少是主动进行写作的。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管是从事哪一方面的活动,兴趣始终是促使人们完成该活动的重要驱动力。如果学生是在被迫的情况下从事写作活动,则所写出的文章很难是一篇优秀作品。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在布置写作任务的时候,在拟题方面尽量不要限制题目,要鼓励学生自行拟定,提高学生的自主创造力。
二、引导学生积极进行生活观察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察就是汲取生活源泉、获得作文素材的重要手段之一。观察是启迪思维、认识事物、增长知识最基本的途径,对语文素养的形成有很重要的作用。社会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写作的源泉,要写作首先必须对社会、对人生、对自然进行观察、调查,然后进行思考,从而直接或间接的取得写作材料。但是,由于学生受到知识面、空间、精力、兴趣等方面的限制,就不会或是很少去留心观察、发现,把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写作题材不记在心上,到写作的时候就出现无话可说的现象。所以,作为老师,应该时时提醒学生留心生活中的点滴事物。比如说让学生注意国家时事、国事的发展,注意每天在自己周围发生的事,同时注意自己每天的思想变化等。然后把这些看到的、听到的、感受道德都用心去思考、去记忆,把它们整理好放在大脑里,写作的时候可以直接把它们拿出来加以修饰,就能很好的完成了写作。这种良好观察习惯的养成,可以让学生今后走出社会时事先对社会有一定的了解,到时就不会感到手足无措,同时也为写作积累了更多的写作题材,让写作有一个丰富的源头,从而加固了写作的基础。
写作源于生活,一篇文章脱离了生活实际,那这篇文章就是无源之水,没有生命的灵气。在现实情况中,大多数学生的作文缺少灵魂,对作文一味地进行虚构,导致作文“假”、“大”、“空”,这类的作文写得越多,学生就越易对作文产生厌倦的情绪,觉得写无可写,也会觉得写作是一件十分无趣的事情。这种现象从根本上说,是教师从一开始未能清楚认识到学生对写作的感受,从而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只是一味地追求高尚的写作内容,长此以往会误导学生对生活产生“高尚的内容才是真生活”的错误认识。因此,教师在进行写作教育的时候要让学生体验并感受生活的真实。作为语文教师,在进行写作教学的时候要注意将其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写作起来易于动笔且乐于表达。
三、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作文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抒发一个人情感的文章,因此,想让学生对作文保持兴趣,教师就要鼓励他们从自己熟悉的现实生活出发,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艺术源于现实,如果没有现实生活的积累,而是写自己完全没有任何感受的文章,那么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件困难的事情。即使写出来了,这样的文章也只是徒有形式,而没有真实的感情,感动不了读者。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掌握作文的诀窍,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写自己熟悉的生活,从中发现美,找回自己的写作兴趣。
教师可以教授他们学会观察事物的方法:在观察事物时做到充分利用五官,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同时运用,保证它们的完全开放,然后把这些感觉到的形象加以综合分析,找出自己特别感兴趣的方面,加以細致描写,这样就可以作为写作素材,将观察到的生活放进作文中。例如,笔者为了锻炼学生的作文能力,曾为学生布置过这样一个作文题目《我们的校园》。校园是学生们每天都要接触的环境,然而他们对它的看法怎么样,是不是每个学生的观察都是一样呢?笔者有意识地布置这样一个题目,要求学生只要围绕校园来写作就可以,而且鼓励他们仔细观察校园的景色,来往的行人等等,结果作文完成之后,笔者发现同学们的看法截然不同。有的学生对校园清洁工阿姨很有好感,有的同学认为学校的运动环境需要改善,有的同学则认为自己在校园中学到了知识,结交了好朋友等等。大家各有各的看法,而且都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感情。这次作文练习从学生身边的现实生活出发,收到了很好的写作教学效果。同样的道理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以自己熟悉的人为写作对象,锻炼他们观察生活的能力,以有助于写作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初中语文;写作教学;写作习惯;方法
写作水平的高低是语文综合能力的表现,而初中阶段是培养写作能力的关键时期,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肩负着非常重要的任务。现实中,很多教师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写作教学上,但效果并不理想,不少学生仍然谈 “文”色变,惧怕、厌恶写作文,写出的文章枯燥乏味,无病呻吟,缺乏真情实感。面对现状,初中语文教师必须重新审视以往的教学方法,从培养学生的热情和兴趣入手,对写作教学进行系统化的研究。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大多数学生在写作方面所采取的态度都是消极的,他们通常都是在教师的要求下才进行写作,很少是主动进行写作的。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管是从事哪一方面的活动,兴趣始终是促使人们完成该活动的重要驱动力。如果学生是在被迫的情况下从事写作活动,则所写出的文章很难是一篇优秀作品。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在布置写作任务的时候,在拟题方面尽量不要限制题目,要鼓励学生自行拟定,提高学生的自主创造力。
二、引导学生积极进行生活观察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察就是汲取生活源泉、获得作文素材的重要手段之一。观察是启迪思维、认识事物、增长知识最基本的途径,对语文素养的形成有很重要的作用。社会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写作的源泉,要写作首先必须对社会、对人生、对自然进行观察、调查,然后进行思考,从而直接或间接的取得写作材料。但是,由于学生受到知识面、空间、精力、兴趣等方面的限制,就不会或是很少去留心观察、发现,把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写作题材不记在心上,到写作的时候就出现无话可说的现象。所以,作为老师,应该时时提醒学生留心生活中的点滴事物。比如说让学生注意国家时事、国事的发展,注意每天在自己周围发生的事,同时注意自己每天的思想变化等。然后把这些看到的、听到的、感受道德都用心去思考、去记忆,把它们整理好放在大脑里,写作的时候可以直接把它们拿出来加以修饰,就能很好的完成了写作。这种良好观察习惯的养成,可以让学生今后走出社会时事先对社会有一定的了解,到时就不会感到手足无措,同时也为写作积累了更多的写作题材,让写作有一个丰富的源头,从而加固了写作的基础。
写作源于生活,一篇文章脱离了生活实际,那这篇文章就是无源之水,没有生命的灵气。在现实情况中,大多数学生的作文缺少灵魂,对作文一味地进行虚构,导致作文“假”、“大”、“空”,这类的作文写得越多,学生就越易对作文产生厌倦的情绪,觉得写无可写,也会觉得写作是一件十分无趣的事情。这种现象从根本上说,是教师从一开始未能清楚认识到学生对写作的感受,从而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只是一味地追求高尚的写作内容,长此以往会误导学生对生活产生“高尚的内容才是真生活”的错误认识。因此,教师在进行写作教育的时候要让学生体验并感受生活的真实。作为语文教师,在进行写作教学的时候要注意将其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写作起来易于动笔且乐于表达。
三、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作文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抒发一个人情感的文章,因此,想让学生对作文保持兴趣,教师就要鼓励他们从自己熟悉的现实生活出发,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艺术源于现实,如果没有现实生活的积累,而是写自己完全没有任何感受的文章,那么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件困难的事情。即使写出来了,这样的文章也只是徒有形式,而没有真实的感情,感动不了读者。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掌握作文的诀窍,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写自己熟悉的生活,从中发现美,找回自己的写作兴趣。
教师可以教授他们学会观察事物的方法:在观察事物时做到充分利用五官,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同时运用,保证它们的完全开放,然后把这些感觉到的形象加以综合分析,找出自己特别感兴趣的方面,加以細致描写,这样就可以作为写作素材,将观察到的生活放进作文中。例如,笔者为了锻炼学生的作文能力,曾为学生布置过这样一个作文题目《我们的校园》。校园是学生们每天都要接触的环境,然而他们对它的看法怎么样,是不是每个学生的观察都是一样呢?笔者有意识地布置这样一个题目,要求学生只要围绕校园来写作就可以,而且鼓励他们仔细观察校园的景色,来往的行人等等,结果作文完成之后,笔者发现同学们的看法截然不同。有的学生对校园清洁工阿姨很有好感,有的同学认为学校的运动环境需要改善,有的同学则认为自己在校园中学到了知识,结交了好朋友等等。大家各有各的看法,而且都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感情。这次作文练习从学生身边的现实生活出发,收到了很好的写作教学效果。同样的道理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以自己熟悉的人为写作对象,锻炼他们观察生活的能力,以有助于写作水平的提高。